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5655
《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创意者、有着三十余年编辑生涯、从实习编辑直到《萌芽》杂志社执行主编的作家李其纲所著。
著者李其纲,自 1999 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兴起以来,近二十年一直担任大赛总干事,新概念林林总总的大小故事都在作者的记忆中。本书是作者的心血之作。
在本书中,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叙述,通过作者珍藏的当年的照片、当初的原始手写件,作者与参赛获奖者以及评委们、高校招办主任等交往的故事,“看见”影响巨大的新概念兴起与兴盛的奇迹,见证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代文学青年在新概念青涩起步的故事……
本书既为读者还原了新概念的近二十年历史,又以流畅、充满韵味的文学笔法作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
一 章 消失了的“圆珠笔在纸上跳舞” / 1
第
二 章 将一个圆与另一个圆相切并相交 / 3
第
三 章 让生命辽阔起来 / 7
第
四 章 王铁仙与华东师范大学 / 9
第
五 章 陈思和与复旦大学 / 11
第
六 章 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相关的草案 /
12
第
七 章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 16
第
八 章 南京大学 / 21
第
九 章 山东大学 / 25
第
十 章 北京大学 / 28
第十一章
清河会议 / 29
第十二章
由“原点图”、可行性草案演变成的倡议书 / 34
第十三章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之前与开赛之后的媒体报道 / 37
第十四章
记忆:中央电视台记录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记 / 42
第十五章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 51
第十六章
王蒙:有创造性、想象力的就是新概念作文赛本身 / 54
第十七章
铁凝:无与伦比的认真 / 57
第十八章
程郁缀:一个人的重量是他的情怀 / 61
第十九章
曹文轩:新概念理论价值的早阐释者 / 67
第二十章
乔以钢与王越:不似母女,胜似母女 / 75
第二十一章
於可训与武汉大学 / 79
第二十二章
闫苹:穿越在新概念与高考语文的前沿之间 / 81
第二十三章
林岗与中山大学 / 84
第二十四章
格非与清华大学 / 86
第二十五章
余华与新概念终审“法院” / 89
第二十六章
叶兆言与《东京爱情故事》 / 91
第二十七章
方方与《风里密码》 / 97
第二十八章
苏童与港澳赛区 / 106
第二十九章
三驾马车:韩寒、郭敬明、张悦然 / 107
第
三 十 章 千岛湖畔的对决 / 150
第三十一章
与我同行与与我同行
/ 167
第三十二章
北京大学的新概念群落 / 174
第三十三章
新概念的另一个星系 / 188
第三十四章
从新概念走出的作家群 / 193
第三十五章
大手笔的厦门大学:2014年,花开 17朵 / 213
第三十六章
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戏剧学院 / 217
第三十七章
峡谷回声:2014年工委会会议 / 218
附录 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届至第十八届) / 221
附录 2 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评委会、组委会、复赛评委会、工委会名单 / 227
消失了的“圆珠笔在纸上跳舞”
邹静之兄,那时他还没写《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时他是个诗人,诗评家,写弗罗斯特的“停橇在雪原边上”。我们一块到浙江五泄去,在小酒馆里见他用青花瓷的碗喝白酒,唱声震屋顶的《三套车》。他给我的刺激不是他的酒,他的歌,而是他对女儿的担心。他说,他的会写“圆珠笔在纸上跳舞”的女儿,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句子了。隔了几十年的时光,我依然记得他女儿当年的句子。
我的儿子那时在念小学,也会写很漂亮的句子:我的床头是个好兵帅克站岗一般的闹钟,每天早上,好兵帅克冲锋号一般的闹铃声将我闹醒。我得去读书,去打仗了。
和邹静之的女儿一样,儿子这样的句子也得不到语文老师的表扬。我们都辅导不了孩子们的语文。
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时候,作家王蒙也辅导不了他的孙子的语文。
他的孙子拿回来这样的语文习题让王蒙做。题型是选择题。在下面的三句陈述句中,只有一题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那道题下打钩:
1. 窗外,有一棵树
2. 有一棵树在窗外
3. 在窗外,有一棵树
王蒙琢磨了半天,打不了那个钩。
王蒙打不了的那个钩,1998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也打不了。他写了篇文章,叫《我感到生命窒息》。这篇文章是钱理群研究了1998 年语文高考试卷后写的。他说:读完试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很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标准化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觉到生命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
而这种痛苦与恐惧,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那儿,则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大一进来了。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这些学生刚刚把中学的教科书、作业本撕成碎片,或抛撒,或践踏,以发泄某种情绪。但大学的教授们知道,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把它撕成碎片,然后完事的。这些东西核心的部分就是思维的方式和形态。因而,教授们首先要对大一的学生所做的活就是消“磁”或消“毒”,纠正学生们在中学形成的套路。比如,他们看文学作品的方式。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原因,中学生们的阅读面普遍狭窄。除了教材,大都是杂志、报纸、电视等快餐文化,他们很少接触真正的文学经典。而通过教材接触的作品,由于“教参”、老师的解释甚至阉割,也变成一堆无法呈现作品全貌的碎片。
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把这“磁”、这“毒”,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称为“中学生味”。她说:刚进大学的新生,写的东西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写什么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
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则把这个模式称为“杨朔散文的思路”:先见物,再抒情,后升华出一个主题。在曹文轩教授看来,这种模式的联想和所谓的“升华”,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见到蜡烛就想起老师,见到蜜蜂就想到辛勤的劳动,这些都是简单的感应世界的方式。又有哪一个老师会想到罗布—格列耶对于“物”在比喻世界被沾染上浓厚的意义积垢所发出的愤慨之情呢?物存在着,无比丰富地存在着,它及它们不应该是某个观念的附庸。
在 1998年夏天,正是“圆珠笔在纸上跳舞”、“好兵帅克冲锋号一般的闹铃声”这些美妙句子的消失,正是王蒙孙子的语文试题,正是骆玉明、林丹娅、曹文轩们的忧思,构成围棋术语中的“势”。在这样的厚“势”之下,总会有一些故事发生,总会有一些事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