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424653
编辑推荐
写作要有自信。写文章不是摆样子。不要被所谓的文章模式限制住。心有所感,下笔成文,应对交际,为时而作。作文就是这样平常、有用。有这本书为你引路,作文何难之有?
——范守纲(中国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学术主任、编审、教授)
一看奇妙的书名,你就会喜欢这本新著。作文诊断?——那我的作文毛病在哪儿?沈老师会像一位高明的医生给你号脉,根据诊断,对症下药,消除病根。这是沈老师长期研究写作的心得和经验,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金志浩(特级教师)
在沈杰老师的作文课上,我学到了足以应付各种中、高考作文题目的本事,学会了细致观察、提炼概括、条分缕析、谋篇布局等等关乎作文,又高于作文的本事,而且在此后的岁月中印象越来越鲜明,受益无穷。
——陈若颖(上海师大附中82届高中毕业生,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
沈杰老师的作文课贴近生活。他教我们作文首先着眼于身边的人物、事件、社会风尚以至生活细节等,所以我们不觉得陌生,灵感也特别丰富。在他的作文课上,写作文变得快乐无比。
——孙力(07初中辅导班学生)
学生在学写作文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不能称之为“病”,但却是他们在一定阶段难以逾越的某种“坎”。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对这种“坎”有一个恰如处分的分析与判断。就作文指导与训练而言,这也是**位的,是必要的前提。……随着作文指导与训练的推进,根据学生作文长进的一般规律,以及具体学生的作文实际,动态地分析与探索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与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这就是“诊断式”作文指导与训练的基本内容。
——作者的话
——范守纲(中国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学术主任、编审、教授)
一看奇妙的书名,你就会喜欢这本新著。作文诊断?——那我的作文毛病在哪儿?沈老师会像一位高明的医生给你号脉,根据诊断,对症下药,消除病根。这是沈老师长期研究写作的心得和经验,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金志浩(特级教师)
在沈杰老师的作文课上,我学到了足以应付各种中、高考作文题目的本事,学会了细致观察、提炼概括、条分缕析、谋篇布局等等关乎作文,又高于作文的本事,而且在此后的岁月中印象越来越鲜明,受益无穷。
——陈若颖(上海师大附中82届高中毕业生,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
沈杰老师的作文课贴近生活。他教我们作文首先着眼于身边的人物、事件、社会风尚以至生活细节等,所以我们不觉得陌生,灵感也特别丰富。在他的作文课上,写作文变得快乐无比。
——孙力(07初中辅导班学生)
学生在学写作文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不能称之为“病”,但却是他们在一定阶段难以逾越的某种“坎”。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对这种“坎”有一个恰如处分的分析与判断。就作文指导与训练而言,这也是**位的,是必要的前提。……随着作文指导与训练的推进,根据学生作文长进的一般规律,以及具体学生的作文实际,动态地分析与探索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与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这就是“诊断式”作文指导与训练的基本内容。
——作者的话
内容简介
《诊断式作文通》作者从事了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曾担任多年的上海师范大学三附中校长,提出了“诊断式”作文教学观念,并以此观念指导中学作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诊断式作文通》即作者多年“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诊断式作文通》分别针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总结出了十二个训练和指导的环节,并对高中散文写作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具体可行的做法,对中学师生而言,这种作文教学训练和指导的方式,可操作性较强。
目 录
序
章 写在训练展开之前
节 关于“诊断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关于中学生作文的源泉问题
第二章 初中记叙文训练
节 写平面画片——学会观察从这里起步
第二节 写立体物件——让眼球围着物件转
第三节 写自家的客厅——唤醒熟视无睹的眼神
第四节 语句的修改与修饰——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与能力
第五节 写自然风光——让大自然的美景留驻眼底
第六节 写社会即景——用眼睛捕捉众生百态
第七节 记叙与联想、议论——让语句形象生动且富于含义
第八节 写家什的故事——探寻物件的本原与情结
第九节 记叙与中心——从涓涓细流到一汪清池
第十节 写亲近的人——感知与体验人间真情
第十一节 写难忘的事——让记忆烙上理性的思绪
第十二节 布局与构思——好文章是从后一句写起的
第三章 高中议论文训练
节 发掘材料内涵,确立鲜明论点——提炼与概括体现事物本质的一个完整的句子
第二节 论题无论大小,论述必须集中——一篇文章只要一个论点
第三节 导论部分——亮出论点,力避繁琐
第四节 论证部分——呈现逻辑思维的严谨与力量
第五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Ⅰ)——论点与论题必须一致
第六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Ⅱ)——论据与论点必须统一
第七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Ⅲ)——横向论证要具周全性
第八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Ⅳ)——纵向论证要具深刻性
第九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Ⅴ)——分析推理要具严密性
第十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Ⅵ)——论辩反驳要具穿透性
第十一节 结论部分——呼应导论,强化论点
第十二节 关于论点的新颖与独到——发掘、认识事物本质的非同一般
第四章 高中散文训练
节 什么是散文——初中记叙文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节 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把握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第三节 什么是散文的难与不难——努力增加生活积淀
第四节 什么是好的散文——记叙生动、内涵丰富
后记——作文写得好,就是语文水平高
章 写在训练展开之前
节 关于“诊断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关于中学生作文的源泉问题
第二章 初中记叙文训练
节 写平面画片——学会观察从这里起步
第二节 写立体物件——让眼球围着物件转
第三节 写自家的客厅——唤醒熟视无睹的眼神
第四节 语句的修改与修饰——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与能力
第五节 写自然风光——让大自然的美景留驻眼底
第六节 写社会即景——用眼睛捕捉众生百态
第七节 记叙与联想、议论——让语句形象生动且富于含义
第八节 写家什的故事——探寻物件的本原与情结
第九节 记叙与中心——从涓涓细流到一汪清池
第十节 写亲近的人——感知与体验人间真情
第十一节 写难忘的事——让记忆烙上理性的思绪
第十二节 布局与构思——好文章是从后一句写起的
第三章 高中议论文训练
节 发掘材料内涵,确立鲜明论点——提炼与概括体现事物本质的一个完整的句子
第二节 论题无论大小,论述必须集中——一篇文章只要一个论点
第三节 导论部分——亮出论点,力避繁琐
第四节 论证部分——呈现逻辑思维的严谨与力量
第五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Ⅰ)——论点与论题必须一致
第六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Ⅱ)——论据与论点必须统一
第七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Ⅲ)——横向论证要具周全性
第八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Ⅳ)——纵向论证要具深刻性
第九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Ⅴ)——分析推理要具严密性
第十节 让论证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Ⅵ)——论辩反驳要具穿透性
第十一节 结论部分——呼应导论,强化论点
第十二节 关于论点的新颖与独到——发掘、认识事物本质的非同一般
第四章 高中散文训练
节 什么是散文——初中记叙文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节 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把握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第三节 什么是散文的难与不难——努力增加生活积淀
第四节 什么是好的散文——记叙生动、内涵丰富
后记——作文写得好,就是语文水平高
在线试读
章 写在训练展开之前
节 关于“诊断式”的几个问题
(一)“诊断式”的含义是什么?
诊断,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意思是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没有诊断,任何治疗措施都是缺乏根据的。所以,诊断是位的。作文指导与训练的整个过程,与此极其类似。当然,学生在学写作文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不能称之为“病”,但却是他们在一定阶段难以逾越的某种“坎”。想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对这种“坎”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分析与判断。就作文指导与训练而言,这也是位的,是必要的前提。为了强化对这个前提的认识,乃取“诊断”作比方,强调指导与训练学生作文,首先要研究学生的作文,既要研究学生作文一般的长进规律,也要研究具体个人作文的实际情况及其特点。
作文是一项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作业。作文的长进有着极严谨的内在规律。所以,学生的作文训练对于教师指导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是不是具有针对性,是不是符合具体作文的客观规律和需求,结果大相径庭。作文指导与训练强调“诊断式”,有助于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切实、以至跨越式的长进。
(二)当今的作文指导与训练,非“诊断式”的情况相当普遍。
比如,作文指导以作文知识为纲,训练一刀切,模式化,而忽视了由于学生成长背景、思维类型,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千差万别的实际作文状况。
又比如,随意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忽视了作文知识与概念内在的规律性。春天来了写春天,节日到了写节日,讲评时好作文读几篇,想到的作文知识说几条,其相互关系若即若离,甚至概念层次颠倒错位。
再比如,作文指导与训练围着中、高考试题转,盲目跟风,愈来愈脱离学生的作文实际。其实中、高考作文是一种终极检验,是对初、高中阶段作文指导与训练成果的检验。那种不管年级,围着当年中、高考试题转的做法实在是背离了作文指导与训练必须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诊断式”作文指导与训练的基本内容。
随着作文指导与训练的推进,根据中学生作文长进的一般规律,以及具体学生的作文实际,动态地分析与探索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与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这就是“诊断式”作文指导与训练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这么说,所谓“诊断式”的首要问题是指导与训练要抓住症结,抓住规律的关键与重点,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鉴于几十年的探索与积累,笔者有“三个同一性法则”与“三个首先必须”的体会与认识: 三个同一性法则: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状况与他们乐意作文的情绪是同一的。
这个提法在理论上似乎早已不是问题,然而实践中却远非如此。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绪在各个年级段都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作文作为一项作业,没有刚性的答案,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是一篇,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也可以是一篇,而它们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这种情况正向与反向的长期效应是无可估量的。从更深刻的意义讲,作文能力作为大脑的一种潜能,情绪起着或者开发或者抑制的作用。
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程度是同一的。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他们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反映,然而其本质是对生活的感知、体验与认识。语言文字能力再强,作文也不可能达到他们思想尚未企及的高度。作文的水平就是思想的水平,作文的光彩就是思想的光彩。无视思想水平对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性意义,就有可能将作文指导与训练引进方法论的圈子,而过高地估计思想水平对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也将丧失有效必要的从方法上给予指导与训练的时机。
恰当的作文指导与训练与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是同一的。
就具体学生的作文实际而言,所谓“诊断式”,首要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不同学生作文的特点与不足。其实每一篇作文都既是学生当前实际水平的体现,也是他们渴求得到相应指导与训练的一种告白。每个学生作文的长进都有它独特的需求与轨迹,所以,“诊断式”强调哪怕是面对同一个班级,作文指导与训练也不应当是凝固不变的,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应当根据具体学生具体作文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判断,按照可接受性与可发展性原则予以恰当的指导与训练。
三个首先必须:
初中记叙文的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花力气抓好记叙的具体逼真和形象生动,以克服初学记叙文抽象笼统、瘦骨伶仃的通病。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记叙文就没有血肉,没有亮点,甚至一直到高中也仍然写不好记叙文。当然,所谓散文的抒情与议论也就缺乏真切感人的基础。
高中议论文的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花力气抓好论点的提炼与确立,以克服初学议论文引经据典,虽旬旬是道理,却通篇没论点的通病。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议论文便没有了核心,只能在名言典故之类的材料堆里徘徊。
高中散文的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破除近年来对散文概念的误读与误解。所谓散文,乃初中记叙文的延续,只是在内容的深度、广度方面,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方面有所发展。
第二节 关于中学生作文的源泉问题
中学生作文的源泉,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种种失之偏颇的说法必须舍弃。
“中学生生活简单,两点一线,确实没有什么可写的。”——这是“中学生作文无源泉论”。对于中学生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浅见与误导。
事实上,任何一个中学生的生活不仅不简单,而且都是非常丰富的。
其一,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居住环境,而且多数家庭的居住环境不断地在变迁。每个家庭都各有其组成人员,每个成员又都各有其不一样的经历,他们相互之间或这样或那样地相处着,同时又分别担负着家庭中的一份责任。每个家庭每天都有生动的故事演绎着它们独特的历史。
其二,每个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都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交往,亲戚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一般情况下是和谐的,但有时也难免矛盾与冲突,学生们时刻身处于家庭内外各种关系之中。
其三,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构成他们初的社会人际关系,知识在长进,文化在提高,展望未来的翅膀开始扑腾。就在这个阶段,他们与社会、家庭、老师、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变得复杂而具体,初涉人世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
其四,与此同时,他们早已接触过多彩的大自然,凭着既有的知识,他们将逐渐感悟大自然的壮美、伟大,体会大自然的恩赐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其五,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他们的视野渐趋开阔,世界风云、历史硝烟、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也都开始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他们的思维天地不断扩展,他们的思考心得开始积淀。
总之,任何一个中学生的生活都是十分丰富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作家、思想家的作品是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反映他们已经认识的生活,中学生的作文是用他们渐趋成熟的思想反映他们刚刚开始认识的生活,两者固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思维的规律却是一样的。在对待中学生作文内容的问题上,作文指导与训练毫无疑问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当然,对中学生作文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尽合理的,一味责难与叹息也是没有必要的。他们的作文在内容方面显得单薄肤浅,与他们初人人世对生活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是相应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读到福州一位名叫张明的高三学生的作文,感慨不已,今天读来,仍然引入深思。在此全文抄录如下:
由“害怕作文”谈起
我们班有位同学在某刊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班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害怕作文,这个大约数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害怕作文的现象的确在许多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不能不使人想到我们多年来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常写的文体莫过于议论文了。然而每次作文都是怎样完成的?每隔一两个星期,教师给个题目,诸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满招损,谦受益”等等,而学生则习惯于抄录几段名人名言,选几个名人轶事,论点+论据一一篇文章,而程度稍好的同学再问上几个为什么,便是层层深入,很有水平的作文了。试问,这样的八股式作文怎么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怎么能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怪乎同学们害怕作文了。它完全丧失了议论文所应具有的锐气和活力。
我们的社会制度还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我们的规章制度还有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某些丑恶现象。为什么教师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撰文鞭挞?现代化建设千军万马,改革洪流汹涌澎湃,为什么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歌颂那些改革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去议论,这些都是我们作文的源泉。然而,我们的老师却习惯于“空对空”,教师出题目,学生抄书本。这样的方法造就的学生,难道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说实话,我们的老师是勤勉的,整天忙着改作文。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学校是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场所,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高中学生的议论文,绝不能以命题为主,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评论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自己去发现、选择有力的说理方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更好地发挥指导学生作文的作用,好在教师的主持下办个刊物。这样就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我认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转移了。更具体地说,应该转到培养学生自己作文的能力上。我们班创办《涌泉》以来,同学们从中得益就很多。
也许有人还会心有余悸地问:“高考你不应付了吗?”可以反问:“难道‘空对空’式的作文法就应付得了高考吗?”相反,改革后的作文方法是完全应付得了的,而且比其他作文方法应付得好。现在全国都在改革,*门也不例外,高考是对全国教育起着检查、指导作用的,它绝不会出“空对空”的作文题目。它要检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去年高考作文就是符合这种精神的。
张明同学的作文是一种心声,代表着广大学生对作文教改的迫切要求。其中首要的问题是,还他们自己的生活为作文的真正源泉。
……
节 关于“诊断式”的几个问题
(一)“诊断式”的含义是什么?
诊断,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意思是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没有诊断,任何治疗措施都是缺乏根据的。所以,诊断是位的。作文指导与训练的整个过程,与此极其类似。当然,学生在学写作文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不能称之为“病”,但却是他们在一定阶段难以逾越的某种“坎”。想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对这种“坎”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分析与判断。就作文指导与训练而言,这也是位的,是必要的前提。为了强化对这个前提的认识,乃取“诊断”作比方,强调指导与训练学生作文,首先要研究学生的作文,既要研究学生作文一般的长进规律,也要研究具体个人作文的实际情况及其特点。
作文是一项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作业。作文的长进有着极严谨的内在规律。所以,学生的作文训练对于教师指导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是不是具有针对性,是不是符合具体作文的客观规律和需求,结果大相径庭。作文指导与训练强调“诊断式”,有助于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切实、以至跨越式的长进。
(二)当今的作文指导与训练,非“诊断式”的情况相当普遍。
比如,作文指导以作文知识为纲,训练一刀切,模式化,而忽视了由于学生成长背景、思维类型,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千差万别的实际作文状况。
又比如,随意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忽视了作文知识与概念内在的规律性。春天来了写春天,节日到了写节日,讲评时好作文读几篇,想到的作文知识说几条,其相互关系若即若离,甚至概念层次颠倒错位。
再比如,作文指导与训练围着中、高考试题转,盲目跟风,愈来愈脱离学生的作文实际。其实中、高考作文是一种终极检验,是对初、高中阶段作文指导与训练成果的检验。那种不管年级,围着当年中、高考试题转的做法实在是背离了作文指导与训练必须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诊断式”作文指导与训练的基本内容。
随着作文指导与训练的推进,根据中学生作文长进的一般规律,以及具体学生的作文实际,动态地分析与探索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与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这就是“诊断式”作文指导与训练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这么说,所谓“诊断式”的首要问题是指导与训练要抓住症结,抓住规律的关键与重点,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鉴于几十年的探索与积累,笔者有“三个同一性法则”与“三个首先必须”的体会与认识: 三个同一性法则: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状况与他们乐意作文的情绪是同一的。
这个提法在理论上似乎早已不是问题,然而实践中却远非如此。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绪在各个年级段都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作文作为一项作业,没有刚性的答案,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是一篇,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也可以是一篇,而它们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这种情况正向与反向的长期效应是无可估量的。从更深刻的意义讲,作文能力作为大脑的一种潜能,情绪起着或者开发或者抑制的作用。
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程度是同一的。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他们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反映,然而其本质是对生活的感知、体验与认识。语言文字能力再强,作文也不可能达到他们思想尚未企及的高度。作文的水平就是思想的水平,作文的光彩就是思想的光彩。无视思想水平对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性意义,就有可能将作文指导与训练引进方法论的圈子,而过高地估计思想水平对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也将丧失有效必要的从方法上给予指导与训练的时机。
恰当的作文指导与训练与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是同一的。
就具体学生的作文实际而言,所谓“诊断式”,首要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不同学生作文的特点与不足。其实每一篇作文都既是学生当前实际水平的体现,也是他们渴求得到相应指导与训练的一种告白。每个学生作文的长进都有它独特的需求与轨迹,所以,“诊断式”强调哪怕是面对同一个班级,作文指导与训练也不应当是凝固不变的,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应当根据具体学生具体作文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判断,按照可接受性与可发展性原则予以恰当的指导与训练。
三个首先必须:
初中记叙文的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花力气抓好记叙的具体逼真和形象生动,以克服初学记叙文抽象笼统、瘦骨伶仃的通病。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记叙文就没有血肉,没有亮点,甚至一直到高中也仍然写不好记叙文。当然,所谓散文的抒情与议论也就缺乏真切感人的基础。
高中议论文的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花力气抓好论点的提炼与确立,以克服初学议论文引经据典,虽旬旬是道理,却通篇没论点的通病。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议论文便没有了核心,只能在名言典故之类的材料堆里徘徊。
高中散文的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破除近年来对散文概念的误读与误解。所谓散文,乃初中记叙文的延续,只是在内容的深度、广度方面,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方面有所发展。
第二节 关于中学生作文的源泉问题
中学生作文的源泉,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种种失之偏颇的说法必须舍弃。
“中学生生活简单,两点一线,确实没有什么可写的。”——这是“中学生作文无源泉论”。对于中学生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浅见与误导。
事实上,任何一个中学生的生活不仅不简单,而且都是非常丰富的。
其一,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居住环境,而且多数家庭的居住环境不断地在变迁。每个家庭都各有其组成人员,每个成员又都各有其不一样的经历,他们相互之间或这样或那样地相处着,同时又分别担负着家庭中的一份责任。每个家庭每天都有生动的故事演绎着它们独特的历史。
其二,每个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都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交往,亲戚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一般情况下是和谐的,但有时也难免矛盾与冲突,学生们时刻身处于家庭内外各种关系之中。
其三,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构成他们初的社会人际关系,知识在长进,文化在提高,展望未来的翅膀开始扑腾。就在这个阶段,他们与社会、家庭、老师、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变得复杂而具体,初涉人世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
其四,与此同时,他们早已接触过多彩的大自然,凭着既有的知识,他们将逐渐感悟大自然的壮美、伟大,体会大自然的恩赐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其五,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他们的视野渐趋开阔,世界风云、历史硝烟、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也都开始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他们的思维天地不断扩展,他们的思考心得开始积淀。
总之,任何一个中学生的生活都是十分丰富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作家、思想家的作品是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反映他们已经认识的生活,中学生的作文是用他们渐趋成熟的思想反映他们刚刚开始认识的生活,两者固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思维的规律却是一样的。在对待中学生作文内容的问题上,作文指导与训练毫无疑问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当然,对中学生作文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尽合理的,一味责难与叹息也是没有必要的。他们的作文在内容方面显得单薄肤浅,与他们初人人世对生活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是相应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读到福州一位名叫张明的高三学生的作文,感慨不已,今天读来,仍然引入深思。在此全文抄录如下:
由“害怕作文”谈起
我们班有位同学在某刊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班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害怕作文,这个大约数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害怕作文的现象的确在许多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不能不使人想到我们多年来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常写的文体莫过于议论文了。然而每次作文都是怎样完成的?每隔一两个星期,教师给个题目,诸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满招损,谦受益”等等,而学生则习惯于抄录几段名人名言,选几个名人轶事,论点+论据一一篇文章,而程度稍好的同学再问上几个为什么,便是层层深入,很有水平的作文了。试问,这样的八股式作文怎么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怎么能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怪乎同学们害怕作文了。它完全丧失了议论文所应具有的锐气和活力。
我们的社会制度还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我们的规章制度还有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某些丑恶现象。为什么教师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撰文鞭挞?现代化建设千军万马,改革洪流汹涌澎湃,为什么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歌颂那些改革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去议论,这些都是我们作文的源泉。然而,我们的老师却习惯于“空对空”,教师出题目,学生抄书本。这样的方法造就的学生,难道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说实话,我们的老师是勤勉的,整天忙着改作文。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学校是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场所,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高中学生的议论文,绝不能以命题为主,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评论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自己去发现、选择有力的说理方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更好地发挥指导学生作文的作用,好在教师的主持下办个刊物。这样就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我认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转移了。更具体地说,应该转到培养学生自己作文的能力上。我们班创办《涌泉》以来,同学们从中得益就很多。
也许有人还会心有余悸地问:“高考你不应付了吗?”可以反问:“难道‘空对空’式的作文法就应付得了高考吗?”相反,改革后的作文方法是完全应付得了的,而且比其他作文方法应付得好。现在全国都在改革,*门也不例外,高考是对全国教育起着检查、指导作用的,它绝不会出“空对空”的作文题目。它要检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去年高考作文就是符合这种精神的。
张明同学的作文是一种心声,代表着广大学生对作文教改的迫切要求。其中首要的问题是,还他们自己的生活为作文的真正源泉。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