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1187
作者都是著名的一线教师,勤于思考,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到之处,所著可成为教学一线教参读物的很好补充和借鉴。
本书由《小学语文教师》主编陈金铭组织小学语文一线名师编写,书中汇集了王崧舟、罗才军、王玉良、朱水平等多位名师的智慧,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的所有课文做了有特色的细致解读,对小语教师富有参考借鉴乃至指导价值。作为最全面的一套教师解读用书,里面的解读原理、方法、策略,也适用于其他版本。
上册
第一组
探究语言品味秋天
——《秋天的图画》解读/朱水平
有趣的黄山奇石
——《黄山奇石》解读/亓明国
一首美妙的科普儿童诗
——《植物妈妈有办法》解读/李竹平
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解读/吴小如
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心灵
——《山行》解读/朱水平
第二组
纯真的童心,炽热的敬意
——《一株紫丁香》解读/朱水平
我选我之后
——《我选我》解读/郭初阳
后悔有多深
——《一分钟》解读/徐爱枝
这些内容不简单
——《难忘的一天》解读/亓明国
第三组
在对比中看《欢庆》
——《欢庆》解读/王玉良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北京》解读/白金声
读出“消息”的味道
——《我们成功了》解读/王玉良
以儿童的方式抵达儿童的心灵
——《看雪》解读/苗宪瑛
第四组
在品读与讨论中感受寓意
——《坐井观天》解读/王玉良
葫芦都落光了
——《我要的是葫芦》解读/袁艳
两棵小树的故事
——《小柳树和小枣树》解读/孙幼军
成长的意义在路上
——《风娃娃》解读/吴小健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酸的和甜的》解读/王崧舟
第五组
养护善意栽种诗意
——《称赞》解读/罗才军
绿色的铅笔,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解读/王玉良
“piāo”来的朋友
——《纸船和风筝》解读/潘云云
关注“童话”体式把握“语用”视角
——《从现在开始》解读/王玉良
第六组
于平淡处见真情
——《窗前的气球》解读/宋伶俐
那支描绘愿望的生命之笔
——《假如》解读/沈振霞
把日记还给孩子
——《日记两则》解读/雪梅
偶书,偶思,偶得
——《回乡偶书》解读/张珍珍
别致的离别
——《赠汪伦》解读/潘泽成方春生
第七组
树林里的赞歌
——《“红领巾”真好》解读/顾文艳
细细挖掘“语文点”
——《清澈的湖水》解读/袁艳
被童心唤醒
——《浅水洼里的小鱼》解读/刘雅萍
对话,让教学更加精彩
——《父亲和鸟》解读/何小丹
第八组
看我变!变!变!
——《我是什么》解读/罗才军
探寻“回声”意蕴,品味语文芬芳
——《回声》解读/方长利
“别样”生活
——《太空生活趣事多》解读/路娟
别有趣味的“活化石”
——《活化石》解读/潘云云
让孩子有点农业常识
——《农业的变化真大》解读/姚文峰
下册
第一组
寻找语文的春天
——《找春天》解读/雪梅
“送别诗”和“咏物诗”有别
——《草》解读/李香菊
好一幅儿童追春图
——《宿新市徐公店》解读/刘静
披文入情,感受科普魅力
——《笋芽儿》解读/罗建丽
从关键词句看小鹿的心路历程
——《小鹿的玫瑰花》解读/李凤君 郝淑云
第二组
流过心田的清泉
——《泉水》解读/李香菊宋代军
聚焦词语,让雷锋形象丰满起来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解读/雷劲
爱究竟是如何传递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解读/魏智渊
一波三折读故事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解读/江玉辉
第三组
寻点——拉线——丰枝——画圆
——《日月潭》解读/刘艳霞刘俏梅
走,我们去新疆葡萄沟
——《葡萄沟》解读/江玉辉
用文本解读“文本”
——《难忘的泼水节》解读/向春西
光的世界,美的旋律
——《北京亮起来了》解读/江玉辉
第四组
品读语言,感悟形象
——《动手做做看》解读/刘雅萍
被打开的“发明”
——《邮票齿孔的故事》解读/何君燕
“风情”因叠词摇曳生姿
——《画风》解读/王意娟
从小林的四次“想”开始
——《充气雨衣》解读/林敏静
第五组
“望”而兴叹,绝妙好辞
——《望庐山瀑布》解读/刘雅萍
以美为线索
——《绝句》解读/樊裔华
精炼文字,耐人寻味
——《雷雨》解读/周梅 刘雅萍
品读“书”中的密码
——《最大的“书”》解读/周梅 褚晓浓
打开观察的一扇门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解读/陈祖明
第六组
欣赏与质疑并存
——《画家和牧童》解读/罗敏萍
文本因空白而丰满
——《我为你骄傲》解读/罗敏萍
真正的儿子到底是谁
——《三个儿子》解读/赵建霞
爱,在传递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解读/江玉辉
第七组
化繁为简,抓住主线
——《玲玲的画》解读/罗敏萍
读·画·比·说
——《蜜蜂引路》解读/罗敏萍
文眼、形象、三画面
——《揠苗助长》解读/耿春琴
愿望与现实,劳动与收获
——《守株待兔》解读/江玉辉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丑小鸭》解读/王崧舟
第八组
三个“聚集”,感受人物品质
——《数星星的孩子》解读/汪帆
主角、配角及道具
——《爱迪生救妈妈》解读/江玉辉
科学课,还是语文课
——《恐龙的灭绝》解读/江玉辉
说梦、解梦、续梦
——《阿德的梦》解读/江玉辉
探究语言品味秋天
——《秋天的图画》解读
朱水平
阅读教学不应仅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元解读,明白写什么,更应从写的角度审视教材,引领学生体味教材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描写技法,将读、说、写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人教社编写的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采用主题的编排方式,确定了八个主题。《秋天的图画》是第一组中以“秋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课文采用了“总分”的段落形式。
第一句,总写了秋天的山野是美丽的图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这不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来欣赏秋天的图画吗?
第二句,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我们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对大雁的遐想,引发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可以说,秋天的图画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的山水画,是人们辛勤劳动的回报。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地欣赏秋天的图画。这句话要指导学生读准轻声与重音。
中间四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本文朗朗上口:“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有滋有味。应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并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图画的景象和色彩,让文字活起来;边读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课文最妙之处是最后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巧揭南归大雁“人”字形的队伍,点出这美景图的缔造者——勤劳的人们;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情感。
本节课教师应力求在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探究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阶梯,从读到说再到写,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攻克写话难关,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可以抓住重点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品读,让学生在初步感受比喻句之后,理解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同时相机解释“稻海”,借助插图认识“高粱”,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把梨比作灯笼,把苹果比作脸颊,把高粱比作火把?为什么说稻海翻起波浪呢?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言文字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比喻句的特点——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并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低年级学生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因此,教者需抓住本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挂起”“露出”“翻起”“举起”,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把句子写具体的妙处,渗透把句子描写具体的技巧,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最后,请学生模仿本句的写法,也来写一写秋天的美景;可以写教师指定的景物,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景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