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915579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典精义分解为126个主题
不同于当下市场上滥觞的各种国学读本,本书不是简单地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本或四书五经进行通注通译,而是以冯天瑜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元典”“文化生态”等大文化观为指导,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元典精义,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家国情怀主题,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一系列社会关爱主题,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等一系列人格修养主题,以3条主线126个主题,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全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本书主张以与时共进、古为今用的眼光昌明国学,反对抱残守缺、生吞活剥;坚持儒释道一体互动及诸子百家争鸣的大文化观,反对将中国文化与儒家学说特别是“四书”划等号;提倡文化的多元化,从价值观念、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各层面全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反对单一层面的文化观。
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系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会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二,以经典诗文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元典精义
本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功夫与“大学”授受相结合,以”形而下之器“诠释“形而上之道”,通过可读性强、文质兼美的经典选文,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元典精义的主题。每个主题选文7篇,全书选文共计882篇。
选文的范围不仅包括先秦诸子经典、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志等文献典籍,而且包括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各种蒙学读物、家书家训,去芜取精,扬长避短,以求将中国文化的感性张力与思想深度结合起来,让中小学生在接受古老的优秀传统思想导引的同时,接受博大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熏陶,从而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整体上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三、特别注重循序渐进和可读性
本书充分注意了教学需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控制容量,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本书的编写特别注意内容的故事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坚持用优美、真挚的文字来浸润和充盈青少年的内心。无论是选文的长短,难易程度,都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原则,如小学卷的选文,一般在数十字到百字左右,而初中、高中的选文,则逐渐加长至数百字。考虑幼童接受古文的不易,对小学卷一、二、三年级的选文,多选取浅显易懂的童蒙读物中的名段,并加上汉语拼音。小学高年级卷所选古文,也尽量详加注释,力求译文明白流畅,点评简明精炼。对初中、高中的选文,则注意逐步加强在哲理方面的讲解与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适应教学的需要。
本书力求让青少年读者通过直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方式,体味国文、国史、国伦的滋养和魅力,并引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全书设计了多处“国学知识卡”,随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在不影响全书脉络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可以使读者对中国文化多一些系统性的了解。
前 言
作为汉字古典词,“国学”本指朝廷主持的国家学术,与“乡校”“县学”等地方性文教相对应。时至近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与来自西洋的“西学”相比照,在汉字文化圈有特指本国固有学术文化的“国学”一名出现,国人开始在“中国固有学术文化”意义上使用“国学”一词,约指国本之学、立国之学。 从学科建设而言,国学立为课程有其特别意义。中国素有“文、史、哲不分家”传统,而现行学校教育仿效近代西方学科体制,高度分科化,此法有利有弊:利在促进学术的分科精进,弊在割裂学术整体性。为避免破碎大道,有必要打通文、史、哲壁垒,设置综汇传统学术的“国学课”,以国文、国史、国伦滋养青少年的德性与智性,提振家国天下情怀,增进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国学讲习由此汇入现实的人文教育轨范。
国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方方面面,先秦时,儒、道、墨、法、兵等等诸子互采而又相竞,呈现百家争鸣壮阔气象。两汉以降,虽帝王有“独尊儒术”之倡,但实际的文化状态是儒表法里,儒道互补,晋唐以下更形成儒、释、道三教共弘格局,所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构筑互动共济的盛大文化系统,其间包蕴着多元的、多层面的资源,诸如——道法自然的生态追求;自强不息的变易哲学;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扶弱助贫的兼爱观;众生平等、普渡众生的大雄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和而不同、互动共济的和谐诉求;法不阿贵的法治理念;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精神与物质兼顾的文明观;好学、善学的重教传统。等等。
国学精义历千百年仍光耀万丈,经过现代诠释,可以转化为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故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学在人文教化方面取得实绩,并在国学普及进程中,实现古今推助、雅俗共赏,开辟国故之学发展的新生面。然而,我们又必须“谨慎”——
,昌明国学,应对传统文化取礼敬态度,同时又勿忘辨析之道,要区分“国粹”与“国渣”,不可任沉渣泛起。即使是“国粹”,也有一个古今推衍、现代诠释的过程,不可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第二,昌明国学,须怀抱“和而不同”理念,其一,不可独尊某一家,而应
兼采诸家之长,作综合创造;其二,不可夜郎自大,而应当开放胸襟,在与外域英华的比较中,达成古今中外学术文化的涵化与创造性转换。
基于上述,《国学》教材拟遵照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遴选中国诸家经典名句,辅以相关诗文和蒙学佳篇,通过精要诠释,推助少年学子诵习经典,将优秀传统文化诸基本题旨的种子播入心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