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64743丛书名: 点灯人丛书
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回到语言,回到朗读,回到学习的基本功上来。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主要从教学的角度谈朗读的基本常识和课堂应用,希望老师们在阅读学习后,能够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你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在概念上提出,朗读是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策略指导上提出,朗读,读的不仅是感情,更是感受;在内容涵盖上提出,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笔者还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为理论的言说提供感性的示范。
尽管没有专业著述的中规中矩,但我相信,当读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与应用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朗读指导与培养,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并通过朗读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带给学生审美的熏陶。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终实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理论指导
章 为什么要朗读
一、朗读,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
(一)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
(二)从当今社会的需求来看
(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二、朗读,个体提升的内在需求
(一)走入经典视界的返本开新
(二)朝向生命视界的丰富多彩
(三)回到精神视界的自我认同
三、朗读,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
(二)从语文教师的责任来看
(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
第二章 朗读新解
一、朗读的概念
二、朗读学与语音学、传播学及其他
三、朗读前的吟诵
(一)吟诵的来源和现状
(二)吟诵的概念
(三)吟诵的方法
(四)吟诵的好处
四、朗读新解
(一)方位
(二)样子
(三)声音
(四)画面
(五)分量
(六)动作
(七)色彩
(八)光线
(九)味道
(十)运动
(十一)距离
(十二)感觉
第三章 朗读的基本方法
一、文本解读——把握朗读客体内涵
(一)朗读就是理解
(二)朗读就是发现
二、外部技巧——帮助朗读的几种方法
(一)进行情景再现
(二)运用内在语
(三)运用联想与想象
三、内在技巧——学会怎么朗读
(一)如何看待技巧
(二)相关技巧
(三)背景与主题
四、定位对象——抓住听众的耳朵和心灵
(一)要有对方意识
(二)要有场合意识
(三)要有角色意识
(四)要有身份意识
第四章 朗读的规范
一、语言的规范
(一)语言规范化
(二)推广普通话
(三)借助汉语拼音
(四)用普通话朗读
(五)努力克服方言缺陷
二、语音的规范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音变
第五章 朗读注意事项
一、巧用气息——气息是声音的动力
(一)气息的使用
(二)呼吸方式
(三)练习方法
(四)气息在朗读中的运用
二、吐字清晰——口腔是关键的控制场所
(一)吐字归音
(二)口腔控制
三、放松自我——喜欢自己的声音
(一)喜欢自己的声音
(二)轻松自如地用声
(三)合理恰当地配乐
四、状态积极——情声和谐,凸显个性
第六章 不同体裁的朗读指导举隅
一、片段范例朗读注意事项
(一)记叙文的朗读
(二)论说文的朗读
(三)小说的朗读
(四)寓言的朗读
(五)现代诗歌的朗读
(六)童话的朗读
二、整篇典型范例朗读指导
(一)记叙文朗读举隅
(二)散文朗读举隅
(三)文言文朗读举隅
(四)古诗吟诵举隅
(五)寓言朗读举隅
(六)现代诗朗读举隅
(七)童话朗读举隅
课堂实践
散文的朗读——《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故事的朗读——《炮手》教学实录
童话的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绘本的朗读——《我的爸爸叫焦尼》教学实录
古典小说的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
古诗词的吟诵——《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文言文的吟诵与朗读——《宋定伯卖鬼》教学实录
阅读感悟
因为朗读者——读《朗读者》有感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生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文本对于大多数同学,甚至老师而言,都是陌生的。
为此,正式朗读之前,特别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美读之前,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人名地名、拗口语句等的真正含义,不然,朗读中就会囫囵吞枣,望文生义,从而表错感情。
平时,我们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常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其目的就在于,先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这也是理解的基础。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随着阅读的深入,师生一道与文本对话,教师渐渐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对文本进行浏览、细读、品读,在字里行间追寻作品的内在含义,这又是更高层次的理解。
所以,何谓理解?《说文解字》中说,“沿着玉的纹理来雕琢,这就叫理”。“解”就是分开的意思。如此看来,“理解”就是在梳理、剖析的过程中知道、明白的意思。朗读中的理解,就是要借助作者的文字表达,形成自己对文中内容的正确清晰的认识和体会。一句话,我与文本一起出生,我与文本一道生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