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83636
本书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75首古代诗词,在诗词注音、语词注释、串讲大意、点睛赏析这“老四件儿”之外,编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年龄和心理发育特点,特意安排了“诵读提示”和“知识拓展”两项,意在帮助学生真正达成自觉主动、兴味盎然地学习古诗文的目的。这是本书不同于同类书的重要特点。前者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其音节、音韵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化学生对“律”和“韵”的认知;后者是在适度地拓展学生关于古诗词的知识面(虽不要求“背诵”但它绝不是简单量的叠加),是旨在帮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一种联想的思维习惯及引入画面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在扩张学生的思考“视野”。
本书从拓展知识面和掌握优良学习、思维方法的角度,给予孩子简洁、明了的有效指导。帮助家长、教师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轻松地学习、背诵这些名作,并举一反三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书是全彩版,每首诗均配有一幅生动精美的绘画,伴着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诗的意境,建立丰富的亮相。
序言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背诵、研习古代先贤优秀的诗歌作品,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是个至今仍非常普遍的现象。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这两句打油诗,已经家喻户晓了,而古人孜孜以求地编选、流传下来的各种诗集词选之多之广,更加表明了诵读、传扬古诗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多么普遍的、具有高度社会号召力的文化活动,而我国古代的蒙学读物,也无一例外地彰显着古代诗歌最外化的标志:琅琅上口的韵文,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林林总总,概莫能外。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要世代传承的,“从娃娃抓起”是古人今人的共识。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了学生要背诵经典古代诗文的要求,并附上了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篇目(其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75首)。这一举措的目的、意义自不待言,而如何指导学生合理、高效率、高质量地诵读、研习古诗文,并帮助学生真正达成自觉主动、兴味盎然地学习古诗文的目的,就需要一番深刻思虑了。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完成了这本新作《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在体例上,它除了有诗词注音、语词注释、串讲大意、作者介绍这“老四件儿”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育特点,特意安排了“诵读提示”和“知识拓展”两项。
“诵读提示”,是从最基础的“读”入手,在诗人用语词组合成诗句的“气口”上,做出提示,引导学生在诵读一首诗初始,便体会其音节、音韵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化学生对“律”和“韵”的认知,为以后能够有兴趣地读诗、理解、背诵,由书声琅琅直至口若悬河,打好高起点的基础。学生有了读诗的兴趣,必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意旨和诗的妙处,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帮助学生摆脱被动、低效的枯燥乏味之境。死记硬背是学习古诗的死敌,那种“狗熊掰棒子”式的会了就忘的局面,是学生、教师都不愿看到的,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规避前功尽弃、知道如何把古诗词读到心里去,才是更重要的。
“知识拓展”,无疑,这个链接是在适度地拓展学生关于古诗词的知识面——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只是建议“粗知”而已,但,它绝不是立足于简单的“1+1”般量的叠加,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一种联想的思维习惯及引入画面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在扩张学生的思考“视野”。经由这样有计划的附加训练,学生回顾总结时,收获的是一种更聪颖的思维方式上“更上一层楼”的喜悦,至于增加了一些诵读量,那实在是不在话下的。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朋友张劲辰、窦显忱给予笔者很大的帮助,段明老师推荐段婷婷同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为本书增色多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领导、编辑、版式设计师、印刷及营销等部门同志们付出的辛苦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高质高效地把这本小书送到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手里。
但愿它对孩子们有所帮助,并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