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943000
编辑推荐
健康人生 从心开始
从幼儿园到高中,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重要的是班级,是班级中所有任课老师,是班主任老师。
这套书能帮您:
了解孩子心理
促进孩子心理成长
优化孩子心理品质
疏导孩子心理困扰
……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班级心理教育手册》。
从幼儿园到高中,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重要的是班级,是班级中所有任课老师,是班主任老师。
这套书能帮您:
了解孩子心理
促进孩子心理成长
优化孩子心理品质
疏导孩子心理困扰
……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班级心理教育手册》。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写给班级老师的书。
这是一套写给班级老师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书。
班级老师必须关注孩子的学习。学习的基础是什么?是心理。观察,记忆,思维,兴趣,意志,能力,都是心理。而有了这些方面的良好心理品质,学习才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孩子学习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心理上找到根源。关注孩子心理,才是从根本上关注孩子学习。
班级老师必须关注孩子的品德。品德的基础是什么?是心理。品德的认知,品德的情感,品德的自律,都是心理。而有了这些方面的良好心理品质,品德才可能得以优化。孩子品德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心理上找到根源。关注孩子心理,才是从根本上关注孩子品德。
总而言之,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都与心理密切相关。一个把孩子成长放在心中的老师,必然会真真切切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从幼儿园到高中,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重要的是班级,是班级中任课的老师,是班主任老师。事实上,每位班级老师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实施班级的心理影响:通过课本的教学,把一个个优秀人物送进孩子的心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孩子的身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诸如此类的举措,都可以认为是促进孩子心理成长的朴素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生动鲜活的经验。
这是一套写给班级老师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书。
班级老师必须关注孩子的学习。学习的基础是什么?是心理。观察,记忆,思维,兴趣,意志,能力,都是心理。而有了这些方面的良好心理品质,学习才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孩子学习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心理上找到根源。关注孩子心理,才是从根本上关注孩子学习。
班级老师必须关注孩子的品德。品德的基础是什么?是心理。品德的认知,品德的情感,品德的自律,都是心理。而有了这些方面的良好心理品质,品德才可能得以优化。孩子品德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心理上找到根源。关注孩子心理,才是从根本上关注孩子品德。
总而言之,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都与心理密切相关。一个把孩子成长放在心中的老师,必然会真真切切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从幼儿园到高中,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重要的是班级,是班级中任课的老师,是班主任老师。事实上,每位班级老师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实施班级的心理影响:通过课本的教学,把一个个优秀人物送进孩子的心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孩子的身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诸如此类的举措,都可以认为是促进孩子心理成长的朴素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生动鲜活的经验。
目 录
章 七彩心灵——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
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成长关注的重点
第三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的任务
第四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的途径
专题一 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活动纲要
第二章 孩子,你怎么啦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探究
节 从行为走进学生心灵
第二节 从学习走进学生心灵
第三节 从“关系”走进学生心灵
专题二 发掘智慧潜能
第三章 悦航心海——小学中年级心理促进技术
节 中年级的心理成长课程
第二节 中年级专题心育活动
第三节 中年级的学习行为指导
专题三 保护孩子的创造潜能
第四章 避开心路礁石——小学中年级心理疏导技术
节 “正确”后面的错误
第二节 课堂行为辅导
第三节 作业拖拉行为辅导
第四节 重大创伤心理辅导
专题四 自我意识问题辅导
第五章 共同成长——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调适
节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第二节 教师对家长的引导
专题五 教师与家长的心灵沟通
第六章 健心资源库——开发和利用心理教育资源
节 心育游戏
第二节 心育活动操
第三节 心育美文
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成长关注的重点
第三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的任务
第四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的途径
专题一 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活动纲要
第二章 孩子,你怎么啦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探究
节 从行为走进学生心灵
第二节 从学习走进学生心灵
第三节 从“关系”走进学生心灵
专题二 发掘智慧潜能
第三章 悦航心海——小学中年级心理促进技术
节 中年级的心理成长课程
第二节 中年级专题心育活动
第三节 中年级的学习行为指导
专题三 保护孩子的创造潜能
第四章 避开心路礁石——小学中年级心理疏导技术
节 “正确”后面的错误
第二节 课堂行为辅导
第三节 作业拖拉行为辅导
第四节 重大创伤心理辅导
专题四 自我意识问题辅导
第五章 共同成长——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调适
节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第二节 教师对家长的引导
专题五 教师与家长的心灵沟通
第六章 健心资源库——开发和利用心理教育资源
节 心育游戏
第二节 心育活动操
第三节 心育美文
在线试读
章 七彩心灵——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
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在9岁~10岁左右,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又称中年级阶段,这个阶段其总体发展较平稳、稳定。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开始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等;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评价,并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一、一般心理特点
1.个性差别大
中年级学生是个体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自信;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由于成绩不良或某方面的缺失,不能受到班级同学的重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情绪自控力差,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难以释放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极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意志力下降
大约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其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常会在意志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自制力和坚持性下降的趋势。
二、学习方面的特点
从中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中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两年之前,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中年级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下滑。当然,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使用参考书,学会检索、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交往方面的特点
中年级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但是还不能共同患难的阶段。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做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此时,学生的择友范围不仅限于同性,他们对异性同伴的关注开始增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学生之间分化并且形成了若干个同伴团体,出现了小团体中的领袖人物,并且在同伴接纳方面逐渐表现为受欢迎、被拒绝、受忽视和有争议四种不同的社会地位。
小学二年级以前,学生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大人讲,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中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眭。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亲子之间的沟通通常会被忽视,矛盾与代沟距离开始出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从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他们的道德判断开始出现可逆性的阶段,这必然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生活方面的特点
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身体发育极快,但灵活性和协调性尚不够稳定,所以,皮肉受伤的事经常发生。中年级学生自己有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观形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打扮自己。中年级学生不再依靠父母的带领娱乐,他们开始自己去安排各种休闲活动,有些学生还会自行购物,计划自己的周末活动等。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独生子女占到小学生的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现象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成长关注的重点
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除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自我意识、情绪、抗诱惑能力、挫折心理、思维能力等几方面的心理。
比较而言,这几方面的心理对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极大,是学生的心理成长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年级小学生心理成长的重点。
一、小学生心目中的“我”
(一)试一试
在黑板上或纸上写一个“我”,字,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或写出“看到这个字,想到些什么”。在学生说完、写完之后,对他的答案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如:一共想到多少内容?
哪一方面的内容想得多?
答案中,有多少涉及学生好的方面?有多少涉及学生不足之处?
通过答案分析:学生对自己满意吗?
学生的答案与你的预想吻合吗?
(二)自我意识发展轨迹
有一句名言:世界上难认识的是什么?是“我”。然而,不管怎么难,人们在不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成长中的小学生也是如此,伴随着知识、智慧、品德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日益发展
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比较差,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几乎完全依靠成人,尤其是依靠教师。中年级学生逐渐可以相互评价,并能在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评价自己。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明显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言语中,看到各年龄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老师说我是好孩子”(低年级水平);“他比我聪明,成绩比我好”(中年级水平);“我认为我能做好这件事”(高年级水平)。
2.自我意识的范围逐渐开阔
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范围狭窄,他们较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往往只从学习、守纪律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经过教育与训练的高年级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而且还关注自己的长相、穿着、举止。有些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甚至还能够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正确程度。因而,许多专家认为,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3.自我意识的程度渐趋深入
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往往以具体的外部行为为根据,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自己的小烦恼、自己的“小算盘”。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低年级学生往往只看效果,不问行为的动机和其他制约因素。但从中年级起,学生开始能认识与分析自己的行为动机,并能把动机与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突出反映在他们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上。低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比较肤浅,自己有了新的玩具、新的学习用具,他们就对自己满意了。反之,就可能对自己不满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能对自己在能力、努力和发展等方面的状况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体验。严格意义上的自卑感正是从这个时候产生的。
从中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能通过行为的结果来认识、评价自己,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自己与他人的交往过程、自己对环境的适应状态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例如,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他也许会自言自语:“这件事,我做得不对,我应该……”这类活动过程中的自责自纠,实质上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我”在不断成长,小学生心目中的“我”也在逐渐丰富。他们在不断成长、日渐丰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惑、矛盾、障碍、停滞,有时甚至是倒退、危机,特别需要辅导者及同伴群体的帮助。
……
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在9岁~10岁左右,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又称中年级阶段,这个阶段其总体发展较平稳、稳定。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开始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等;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评价,并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一、一般心理特点
1.个性差别大
中年级学生是个体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自信;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由于成绩不良或某方面的缺失,不能受到班级同学的重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情绪自控力差,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难以释放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极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意志力下降
大约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其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常会在意志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自制力和坚持性下降的趋势。
二、学习方面的特点
从中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中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两年之前,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中年级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下滑。当然,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使用参考书,学会检索、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交往方面的特点
中年级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但是还不能共同患难的阶段。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做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此时,学生的择友范围不仅限于同性,他们对异性同伴的关注开始增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学生之间分化并且形成了若干个同伴团体,出现了小团体中的领袖人物,并且在同伴接纳方面逐渐表现为受欢迎、被拒绝、受忽视和有争议四种不同的社会地位。
小学二年级以前,学生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大人讲,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中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眭。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亲子之间的沟通通常会被忽视,矛盾与代沟距离开始出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从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他们的道德判断开始出现可逆性的阶段,这必然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生活方面的特点
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身体发育极快,但灵活性和协调性尚不够稳定,所以,皮肉受伤的事经常发生。中年级学生自己有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观形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打扮自己。中年级学生不再依靠父母的带领娱乐,他们开始自己去安排各种休闲活动,有些学生还会自行购物,计划自己的周末活动等。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独生子女占到小学生的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现象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成长关注的重点
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除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自我意识、情绪、抗诱惑能力、挫折心理、思维能力等几方面的心理。
比较而言,这几方面的心理对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极大,是学生的心理成长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年级小学生心理成长的重点。
一、小学生心目中的“我”
(一)试一试
在黑板上或纸上写一个“我”,字,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或写出“看到这个字,想到些什么”。在学生说完、写完之后,对他的答案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如:一共想到多少内容?
哪一方面的内容想得多?
答案中,有多少涉及学生好的方面?有多少涉及学生不足之处?
通过答案分析:学生对自己满意吗?
学生的答案与你的预想吻合吗?
(二)自我意识发展轨迹
有一句名言:世界上难认识的是什么?是“我”。然而,不管怎么难,人们在不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成长中的小学生也是如此,伴随着知识、智慧、品德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日益发展
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比较差,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几乎完全依靠成人,尤其是依靠教师。中年级学生逐渐可以相互评价,并能在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评价自己。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明显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言语中,看到各年龄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老师说我是好孩子”(低年级水平);“他比我聪明,成绩比我好”(中年级水平);“我认为我能做好这件事”(高年级水平)。
2.自我意识的范围逐渐开阔
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范围狭窄,他们较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往往只从学习、守纪律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经过教育与训练的高年级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而且还关注自己的长相、穿着、举止。有些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甚至还能够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正确程度。因而,许多专家认为,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3.自我意识的程度渐趋深入
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往往以具体的外部行为为根据,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自己的小烦恼、自己的“小算盘”。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低年级学生往往只看效果,不问行为的动机和其他制约因素。但从中年级起,学生开始能认识与分析自己的行为动机,并能把动机与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突出反映在他们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上。低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比较肤浅,自己有了新的玩具、新的学习用具,他们就对自己满意了。反之,就可能对自己不满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能对自己在能力、努力和发展等方面的状况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体验。严格意义上的自卑感正是从这个时候产生的。
从中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能通过行为的结果来认识、评价自己,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自己与他人的交往过程、自己对环境的适应状态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例如,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他也许会自言自语:“这件事,我做得不对,我应该……”这类活动过程中的自责自纠,实质上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我”在不断成长,小学生心目中的“我”也在逐渐丰富。他们在不断成长、日渐丰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惑、矛盾、障碍、停滞,有时甚至是倒退、危机,特别需要辅导者及同伴群体的帮助。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