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1574丛书名: 无障碍阅读
本社邀约语文教学一线的名师、专家参与编写,精心选择注释底本,推出的这套“新课标中小学必读名著”系列丛书,完全依据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设计,并把“无障碍阅读”作为丛书编辑的宗旨,力求扫除中小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使其在轻松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经典名著文学魅力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技巧,在知识能力和文学素养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注释内容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与考试相对接。
“四个全面”即全面分析、全面解题、全面提高、全面去障,这是本丛书的突出特色。开篇的“名师导读”“要点提示”,帮助读者在阅读名著前迅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重要信息,提示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要点问题。名著正文行间或段末的注解,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对一些难于理解、影响阅读的生僻字、词和作品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都做了全面注释、解析。使学生不用再频繁翻阅字典,查看工具书,让阅读变得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又简单。名著正文后精心设计的“考点延展”,与课内的教学相对应,汇集相关有代表性的真题和模拟题,针对考点,全面解题,在检测阅读成果的同时与考试相对接,使中小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轻松应试。“思考提高”部分,主要为引导读者回顾作品的精彩情节,思考名著的价值意义,启迪心智,在巩固记忆效果的同时,注重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全书四大优势模块,辅之以准确的注释、精要的解析、精美的图文,与教育部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形成阅读与字词、读写、检测的无缝结合模式,达到“全面去障”的阅读效果。
《朝花夕拾》是一本自传体的散文集,全书有十二篇文章,以《小引》《后记》和十篇自传体散文构成,这些篇章最早都是在鲁迅自己创办的《莽原》周刊上陆续发表的。1928年9月,《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编辑的丛书《未名新集》之一出版,出版社是北京未名社。后来,上海的北新书局也出版了这本书。虽然书中所收录的散文内容大多以叙事为主,但也夹杂着许多关于中国文化、关于社会现实的议论,尤其第一篇《狗·猫·鼠》,一半篇幅都是在讽刺当时北京学术界的一些人,《二十四孝图》则猛烈抨击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丑恶之处。当然,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鲁迅一生的创作中题材最生活化、笔调最温和轻松的文集。
《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于1927年7月,后来多次重印、再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杰出的散文诗集。在鲁迅先生自编的二十多种文集中,《野草》是最薄的一本,初版只有九十三页,还不及小说集《呐喊》的一半。但《野草》也是鲁迅作品中大家公认最有价值的一本。据说,鲁迅自己也讲过: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了。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于1923年8月在北京出版。《呐喊》中集录的小说,是在1918年到1922年之间写成的。在全书的最前面,是作者在1922年年底为这本书写的一篇《自序》,其中追忆了自己从少年时代遭遇家庭变故以来的人生经历,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创作了这些小说。根据这篇《自序》的说法,鲁迅创作这些小说的目的,就是为当时正在热情前进的新文化运动者们呐喊、鼓劲,免得他们像自己当年一样“寂寞”,因此,这本书才以“呐喊”为名。事实上,这本小说集也是多少代遭到摧残、迫害的中国人爆发的“呐喊”,更是从鲁迅自己心底的炽热情感中爆发的“呐喊”。
名师导读 / 001
要点提示 / 011
朝花夕拾
小引 / 022
狗·猫·鼠 / 024
阿长与《山海经》 / 032
《二十四孝图》 / 038
五猖会 / 045
无常 / 04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056
父亲的病 / 061
琐记 / 066
藤野先生 / 073
范爱农 / 079
后记 / 087
野 草
题辞 / 104
秋夜 / 106
影的告别 / 108
求乞者 / 110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 112
复仇 / 114
复仇(其二) / 116
希望 / 118
雪 / 120
风筝 / 122
好的故事 / 125
过客 / 127
死火 / 133
狗的驳诘 / 135
失掉的好地狱 / 136
墓碣文 / 138
颓败线的颤动 / 140
立论 / 143
死后 / 144
这样的战士 / 148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150
腊叶 / 152
淡淡的血痕中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 153
一觉 / 155
呐 喊
自序 / 158
狂人日记 / 163
孔乙己 / 174
药 / 178
明天 / 187
一件小事 / 194
风波 / 196
头发的故事 / 204
故乡 / 209
阿Q正传 / 218
端午节 / 257
白光 / 265
兔和猫 / 270
鸭的喜剧 / 275
社戏 / 279
考点延展 / 289
思考提高 / 297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本可以在假日的午后,喝着饮料轻松阅读的书。我们可以和书中的小孩一起欢笑、一起哀伤、一起好奇、一起气愤,可以和书中的青年一起因为看到新的文化而惊喜,一起努力寻找自己与民族的前途,一起感受社会变革时代的兴奋与迷茫,还可以和记述这些的那个中年人,一起感受追忆逝水年华的喜悦与怅然。总之,这是一本应该用“心”去读的书。读《朝花夕拾》时,可以关注这样一些要点:
一、童真童趣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时的鲁迅好奇、爱玩,爱一切美的、可爱的东西。奶奶讲老虎、妖怪的故事时,他既害怕,又想听。他在书中看到吃砚台里残墨的小猴子,就很想养一只,后来得到一只吃墨汁的小“隐鼠”,真的高兴地养了很久,失去这只宠物后还伤心了很久。他听说了印着奇异图画的《山海经》,就盼着能拥有一套。他忍着困熬夜,想看“老鼠娶亲”,他起大早想看“五猖会”的表演,甚至希望自己也能参与表演。无论是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的后园,他都能发现很多的乐趣……如果这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的小伙伴,那一定很有意思吧!
二、深情难忘
《朝花夕拾》中写了许多的“情”:儿童与宠物的单纯感情(《狗·猫·鼠》),孩子对保姆“又烦又爱又敬畏”的复杂感情(《阿长与〈山海经〉》),留学生对异国朴实老师的敬仰与感激之情(《藤野先生》),互相反感的人终于变成知己的珍贵友情(《范爱农》)……这些情,在鲁迅的笔下都那么感人。在多数的篇幅中,鲁迅只是淡淡地讲述自己和这些人的故事,而且,往往是一些有点可笑的小事,我们也会津津有味地笑着看下来,可是看着看着,我们就和他一起沉浸到追忆往事的情绪中,然后,当鲁迅以有力的笔触将怀念尽情抒发的一刻,我们也受到了情感的洗礼,就像《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
三、反思传统
鲁迅认为,我们中国若想成为富强、幸福的国度,就必须先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社会传统,抛弃这些传统中那些违背人性、虚伪丑恶的东西。在《朝花夕拾》的回忆散文中,鲁迅也不忘呼喊反思传统。比如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就结合自己童年的处境与感情,严厉地宣称:传统教育中一些看似高尚的德行故事,其实是在败坏儿童的天性,是在培养残忍、扭曲的人。在《琐忆》中,鲁迅描绘了当时从大家族到新式学堂中弥漫着的腐朽气息,但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新思想也以新式学堂、新书刊为阵地茁壮成长起来。向往科学、新知的热情,正是来自反思传统的沉痛,鲁迅自述在南京阅读《天演论》的文字,灿烂清新,是现代中国最好的校园文学之一。
四、民俗风光
有人认为,《朝花夕拾》的《后记》体现了鲁迅成为民俗学家的潜力,因为这篇《后记》以丰富的资料讨论了我国一些民间习俗、民间文艺的来龙去脉,考据严谨、论述生动。鲁迅之所以特地给《朝花夕拾》写了这样的一篇《后记》,正是因为这本散文集中的很多篇章都描绘了有声有色的民俗风光——奇妙的故事、热闹的表演、年节的习惯、繁琐的礼仪……鲁迅写民俗的态度,既满含回忆童年时的温暖,又不乏成年人的反思与调侃,因此,书中的《无常》等篇章既能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给读者知识的启迪,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细细体会,也许读着读着,你就仿佛与文字那一边的写作者相视一笑。
野草
一、哲学诗,散文诗
在鲁迅先生自编的二十多种文集中,《野草》是最薄的一本,初版只有九十三页,还不及小说集《呐喊》的一半。但《野草》也是鲁迅作品中大家公认最难读懂的一本。据说,鲁迅自己也讲过: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了(参见章衣萍:《古庙杂谈》)。以如此简短的文字承载了鲁迅的整个哲学,其精神密度可想而知。
《野草》里有二十四篇文章,这些文章的文学体裁,鲁迅自己称之为“散文诗”,即以散文的样式写成的诗篇。仔细辨别起来,其中《我的失恋》这一篇就是分行、押韵的“打油诗”,而《一觉》这一篇则几乎全然是散文。除这两篇外,的确都是不能以传统的“诗”或“散文”来界定其形式的——不是一句一行、不押韵,从句式节奏来看也是散文的样子,可是全篇却分明地构成诗的气氛,一字一句也都笼罩在诗的意境当中。可以说,这些篇章是“散文其表,诗歌其质”。鲁迅正是以这种在古今文坛中少见的、也少有人能够驾驭的文体,最精炼地表达了自己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
二、奇特的梦境
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奇特之事:影子要和形体告别、炽热燃烧的火焰被冻成冰块、旧书铺的伙计跑到棺材里推销古籍、狗惭愧自己不如人类势利、一个老妇人的悲伤成为宇宙崩塌的中心……以及在恐怖的极致中,墓中残破的死尸忽然坐起来,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书中许多篇章的第一句都是“我梦见……”,而这些奇特之事也正像是一个一个走不出的噩梦,沉重、惊悚、难以索解却挥之不去。难怪鲁迅在多年之后这样告诉阅读《野草》的年轻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见鲁迅1934年10月9日复萧军的信)事实上,鲁迅自己在《野草》中也抵抗了这种颓唐心情,他在噩梦缠绕之中,不能忘怀的是自己也曾经梦见一个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世界是平静而新鲜的,有乌柏、新禾、野花、鸡犬、茅屋、农人、塔、庙宇、和尚、蓑笠、云、竹……这些都映在水光中,融为一体,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这个美梦的柔光,也照亮了那个噩梦纷纭的世界:冰冻的火焰勇猛地跃起,如红彗星;坚毅的战士不因欺骗而动摇、不因失败而沮丧,一次次举起手中的投枪;真的猛士,竟让天地为之变色!看清了残酷的现实而心中依然相信爱、相信美好的人,就获得了最伟大的勇气。或者我们也可以拿《秋夜》中的象征来尝试理解鲁迅的“哲学”:在寒冷阴森的秋夜里,小粉红花的梦是秋后要有春,而落叶的梦是春后还是秋,可是枣树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与落叶的梦都是现实,于是他舒展枝条,直指向奇怪而高的天空。也就是说,天真的乐观与世故的悲观都把握到了世界真相的一部分,但那兼有天真与世故、超越天真与世故的战斗姿态,才是鲁迅心灵的写照。
三、异质的思想,异质的语言
“言为心声”,思想如果在既有文化中是异质的,那么这种思想就一定是既有语言无法容纳的。因此,异质思想进入中国必将体现为汉语的新变。《野草》的语言是奇崛的汉语,几乎每一篇中,都有鲁迅自造的词语,句子的构成方式也常常是独特的。只从文题来看,“死火”“颓败线的颤动”就都是异质的语言。而文中“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无物之阵”(《这样的战士》)、“笑的渺茫,爱的翔舞”(《希望》),也都是鲁迅的独创。一个作家大量地给一种语言创造新词汇,这是罕见的;而像《野草》这样在篇幅不多的一部作品中大密度地创造新词汇,即使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野草》最集中地体现了鲁迅在中国文化中的“异质思想”。
我们可以从上述的几个语例来看看《野草》中“异质语言”与“异质思想”的关系。
“死火”——火本身是燃烧着的、跃动着的,如果不燃烧了,那么就只能是熄灭。无论从理性来说,还是从经验来说,都只能是如此。鲁迅的“死火”不是熄灭的火,是在处于燃烧的状态时冻结了。这个违反常识的“物理运动”,只能在心灵世界中成为现实。在专制社会,独立的心灵现实往往被视为疯狂者、危险者的表现,而被压抑、被消解了。然而独立的心灵现实终究是存在的,在专制社会中更有可能以最荒诞的形式存在,比如炽燃的火焰冻结成冰。当它被表现,被命名,就意味着个体的觉醒。
“颓败线的颤动”——群体的现实秩序,是以强弱来框定的,强者制定秩序,弱者服从秩序,强者甚至可以对弱者生杀予夺,弱者却几乎无法影响强者,当然更无法影响世界。然而在异质的思想中,每一个“个体”,即使再弱小、在世俗中再无权,也同样可以影响世界,世界不是与群体对话的,而是与个体直接对话的。作品中,被群体的现实秩序彻底否定的老女人,成为了颓败线,她的颤动却造成了席卷天地的飓风,这是个体的尊严对群体现实秩序的胜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