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527319
★ 精装典藏,白话美文,知识点随文注释,生僻字有注音,中小学生无障碍读本。
★ 余秋雨、梅子涵推荐。民国经典,散文名篇。
★ 纯净优美的中文著作 民国大师的宝贵遗产
★ 选用轻型护眼纸,便于携带。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阅读,排版疏朗,字迹清晰。馈赠佳品。
本套书系均为国家教育部推荐书目,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精装新版,可读宜藏,乃影响一生的中国经典,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大师文章。知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梅子涵鼎力推荐。
.
.
“近代名家代表作*辑”包括《故都的秋》、《雨巷》、《背影》、《朝花夕拾》四种,作者分别是郁达夫、戴望舒、朱自清、鲁迅,均为中国文学的珠玉,不可不读的经典。
《故都的秋》被誉为*纯美、*精致的中国文字,是文学生命中不容错过的作品。戴望舒,被誉以“雨巷诗人”的桂冠,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集大成者。《背影》,被誉为“天地间*等至情文学”,20世纪*感人的文学佳作。鲁迅的《朝花夕拾》为国语散文经典之作,鲁迅*自传性文集,描写童年趣事,世态人情,真挚感人,清新隽永。
★★★★★东东网精品推荐:
《背影》
“白话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和他的作品
憎
白水漈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航船中的文明
正义
春晖的一月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说梦
背影
执政府大屠杀记
荷塘月色
一封信
阿河
儿女
白马湖
看花
论无话可说
沉默
《梅花》后记
冬天
择偶记
潭柘寺戒坛寺
房东太太
蒙自杂记
论诚意
论自己
论做作
论青年
飞
论气节
罗马
巴黎
文人宅
三家书店
目录
”民族魂”
–关于鲁迅
童年记忆
–关于《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名人说鲁迅
目录
郁达夫和他的作品
散文这一个名字(代自序)
故都的秋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江南的冬景
小春天气
苏州烟雨记
北平的四季
南行杂记
怀四十岁的志摩
回忆鲁迅
志摩在回忆里
日本的文化生活
还乡记
名人说郁达夫
目录
”雨巷诗人”
–关于戴望舒
望舒诗论
夕阳下
寒风中闻雀声
自家伤感
生涯
流浪人的夜歌
Fragments
凝泪出门
可知
静夜
山行
残花的泪
十四行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Spleen
残叶之歌
Mandoline
雨巷
我底记忆
路上的小语
林下的小语
夜是
独自的时候
秋天
对于天的怀乡病
断指
印象
到我这里来
祭日
烦忧
百合子
八重子
我的素描
单恋者
老之将至
前夜
我的恋人
村姑
野宴
三顶礼
二月
小病
款步(一)
款步(二)
过时
有赠
游子谣
秋绳
夜行者
微辞
妾薄命
少年行
旅思
不寐
深闭的园子
灯
寻梦者
古意答客问
灯
秋夜思
小曲
赠克木
眼
夜蛾
寂寞
我思想
元日祝福
白蝴蝶
致萤火
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心愿
等待(一)
等待(二)
过旧居(初稿)
过旧居
示长女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赠内
萧红墓畔口占
口号
古神祠前
见毋忘我花
微笑
霜花
流水
我们的小母亲
昨晚
秋天的梦
你这样的女人
御街行
夜坐
狼和羔羊(寓言诗)
断篇
《故都的秋》
《朝花夕拾》
《雨巷》
“白话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和他的作品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朱自清幼年即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等同事一起论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害。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
朱自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文学创作一直是他从未中断过的事业,他一生著有20多部书,近200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匆匆》、《春》、《背影》、
《荷塘月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同时也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民族魂”
——关于鲁迅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法捷耶夫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鲁迅出生于没落的士大夫之家,年少时就体会到世事艰辛,人情冷暖。成年后的鲁迅离开家乡,去往南京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文化,开拓了视野。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在仙台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在日期间,鲁迅日渐感受到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并对同胞的麻木不仁深感痛恨,这使他认识到“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虚弱更为可怕”。因此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沉睡中的国民。
1909年,鲁迅迫于生计,回国任教,经历了一段苦闷彷徨的时期。从1918年开始,鲁迅开始大量创作文学作品,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在开创了新文学革命的同时,他也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向旧中国的文化和礼教正式宣战。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还创作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散文和杂文作品,成为当时批判旧道德、旧思想的新文化旗手。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凡。他多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生活取材,犀利地描绘大众疾苦,冷酷地揭露旧社会的种种病态。对于依仗权势者和伪君子,鲁迅深恶痛绝,毫不留情;对于可怜而愚昧的贫苦百姓,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作品擅长描绘人物、刻画心理,并以其手术刀一般的笔触将民族的“劣根
性”展露无遗,使人读来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鲁迅的散文或深沉冷峻,或辛辣风趣,不管是针砭时弊还是缅怀人事,寥寥数语,却总能真挚感人,又暗藏睿智。
鲁迅晚年积劳成疾,于1936年病逝于上海。鲁迅死后,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上街为这位伟大的作家送行。毛泽东更是盛赞鲁迅为“民族魂”,并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直至今日,鲁迅仍是我国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被选入教科书,而他的文集也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深深喜爱并阅读着。
童年记忆
——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回忆性的散文集。
文集共收录作品十篇:有描写对猫的仇恨的《狗·
猫·鼠》;追忆保姆阿长的《阿长与》;批判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家长制阴暗面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勾魂使者的《无常》;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鞭笞旧时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刻画心术不正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缅怀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怀念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范爱农》。
在鲁迅的诸多文集中,《朝花夕拾》可能是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
由于文字较为轻松易懂,其中几篇写的正是鲁迅的童年趣事,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同时,成年的读者也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朝花夕拾》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情世态,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世间百态的洞察和同情,也寄托了他对家人和师友的怀念之情。文集叙事亲切感人,议论引人深思,文笔清新隽永,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朝花夕拾》中的多篇作品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成为了我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郁达夫和他的作品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浙江富阳人。1913年,郁达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14年,郁达夫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一时震惊国内文坛。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1933年初又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1945年8月29日,他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1945年被公认为其卒年),时年49岁。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因此他在小说、散文和诗歌中毫不犹豫地勾勒出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创作历程,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郁达夫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既有对旧社会的反抗与愤激,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直率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述,形成感情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以一种单纯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散文这一个名字
(代自序)
中国向来只说苍颉造文字,然后书契易结绳而治,所以文字的根本意义,还在记事。到了春秋战国,孔子说“焕乎其有文章”,于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了;在这里,于文字之上,显然又加上了些文彩。至于文章的内容,大抵总是或“妙发性灵,独拔怀抱”(《梁书·文学传》),或“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北齐书·文苑传序》),或以为“六经者道之所在,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元史·儒学传》),程子亦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而六经之中,除诗经外,全系散文;《易经》《书经》与《春秋》,其间虽则也有韵语,但都系偶然的流露,不是作者的本意。从此可以知道,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韵文系情感满溢时之偶一发挥,不可多得,不能强求的东西。
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的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
自六朝骈俪有韵之文盛行以后,唐宋以来,各人的文集中,当然会有散体或散文等成语,用以与骈体骈文等对立的;但它的含义,它的轮廓,决没有现在那么的确立,亦决没有现代人对这两字那么的认识得明白而浅显。所以,当现代而说散文,我们还是把它当作外国字Prose的译语,用以与韵文Verse对立的,较为简单,较为适当。
古人对于诗与散文,亦有对称的名字,像小杜的“杜诗韩笔愁来读,似遣麻姑痒处搔”,袁子才的“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学阮庭诗”之类;不过这种称法,既不明确,又不普遍;并且原作大抵限于音韵字数,不免有些牵强之处,拿来作我们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的界说或引证,当然有些不对。
(选自郁达夫所作《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雨巷诗人”
——关于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有“雨巷诗人”的美誉,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广泛涉猎了法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因发表诗作《雨巷》而声名大噪,被誉为“雨巷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至1935年间留学法国、西班牙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36年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戴望舒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中国文坛的天才诗人,他一生虽然只留下九十多首诗作,但他却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成就卓越。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深受中学生及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望舒诗论
一、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
二、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
三、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四、象征派的人们说:“大自然是被淫过一千次的娼妇。”但是新的娼妇安知不会被淫过一万次,被淫的次数是没有关系的,我们要有新的淫具,新的淫法。
五、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六、新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nuance而不是字句上的nuance①。
七、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
① 法文:变异。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
八、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九、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种情绪的形式。所谓形式,决非表面上的字的排列,也决非新的字眼的堆积。
十、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
十一、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
十二、不应该有只是炫奇的装饰癖,那是不永存的。
十三、诗应该有自己的originalité①, 但你须使它有cosmopolité②性,两者不能缺一。
十四、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十五、诗应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诗本身就像是一个生物,不是无生物。
十六、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写出来。这种笔触又须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① 法文:特征。
② 法文:普遍。
十七、只在用某一种文字写来,某一国人读了感到好的诗,实际上不是诗,那最多是文字的魔术。真的诗的好处并不就是文字的长处。
原载于1932年《现代》第二卷第一期
憎
我生平怕看见干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词,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至于惨酷的佯笑,强烈的揶揄,那简直要我全身都痉挛般掣动了。在一般看惯、听
惯、老于世故的前辈们,这些原都是“家常便饭”,很用不着大惊小怪地去张扬;但如我这样一个阅历未深的人,神经自然容易激动些,又痴心渴望着爱与和平,所以便不免有些变态。平常人可以随随便便过去的,我不幸竟是不能;因此增加了好些苦恼,减却了好些“生力”。——这真所谓“自作孽”了!
前月我走过北火车站附近。马路上横躺着一个人:微侧着拳曲的身子。脸被一破芦苇遮了,不曾看见;穿着黑布夹袄,垢腻的淡青的衬里,从一处处不规则地显露,白斜纹的单袴,受了尘秽底沾染,早已变成灰色;双足是赤着,脚底满涂着泥土,脚面满积着尘垢,皮上却绉着网一般的细纹,映在太阳里,闪闪有光。这显然是一个劳动者底尸体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死了,原是极平凡的事;况是一个不相干又不相干的劳动者呢?所以围着看的虽有十余人,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我给周遭的冷淡噤住了;但因为我的老脾气,终于茫漠地想着:他的一生是完了;但于他曾有什么价值呢?他的死,自然,不自然呢?上海像他这样人,知道有多少?像他这样死的,知道一日里又有多少?再推到全世界呢?……这不免引起我对于人类运命的一种杞忧了!但是思想忽然转向,何以那些看闲的,于这一个同伴底死如此冷淡呢?倘然死的是他们的兄弟,朋友,或相识者,他们将必哀哭切齿,至少也必惊惶;这个不识者,在他们却是无关得失的,所以便漠然了?但是,果然无关得失么?“叫天子一声叫”,尚能“撕去我一缕神经”,一个同伴悲惨的死,果然无关得失么?一人生在世,倘只有极少极少的所谓得失相关者顾念着,岂不是太孤寂又太狭隘了么?狭隘,孤寂的人间,哪里有善良的生活!唉!我不愿再往下想了!
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漠视”了。我有一个中学同班的同学。他在高等学校毕了业;今年恰巧和我同事。我们有四五年不见面,不通信了;相见时我很高兴,滔滔汩汩地向他说知别后的情形;称呼他的号,和在中学时一样。他只支持着同样的微笑听着。听完了,仍旧支持那微笑,只用极简单的话说明他中学毕业后的事,又称了我几声“先生”。我起初不曾留意,陡然发见那干涸的微笑,心里先有些怯了;接着便是那机器榨出来的几句话和“敬而远之”的一声声的“先生”,我全身都不自在起来;热烈的想望早冰结在心坎里!可是到底鼓勇说了这一句话:“请不要这样称呼罢;我们是同班的同学哩!”他却笑着不理会,只含糊应了一回;另一个“先生”早又从他嘴里送出了!我再不能开口,只蜷缩在椅子里,眼望着他。他觉得有些奇怪,起身,鞠躬,告辞。我点了头,让他走了。这时羞愧充满在我心里;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在我身上,使人弃我如敝屣呢?
约莫两星期前,我从大马路搭电车到车站。半路上上来一个魁梧奇伟的华捕。他背着手直挺挺的靠在电车中间的转动机(?)上。穿着青布制服,戴着红缨凉帽,蓝的绑腿,黑的厚重的皮鞋:这都和他别的同伴一样。另有他的一张粗黑的盾形的脸,在那脸上表现出他自己的特色。在那脸,嘴上是抿了,两眼直看着前面,筋肉像浓霜后的大地一般冷重;一切有这样地严肃,我几乎疑惑那是黑的石像哩!从他上车,我端详了好久,总不见那脸上有一丝的颤动;我忽然感到一种压迫的感觉,仿佛有人用一条厚棉被连头夹脑紧紧地捆了我一般,呼吸便渐渐地迫促了。那时电车停了;再开的时候,从车后匆匆跑来一个贫妇。伊有褴褛的古旧的浑沌色的竹布长褂和袴;跑时只是用两只小脚向前挣扎,蓬蓬的黄发纵横地飘拂着;瘦黑多皱襞的脸上,闪烁着两个热望的眼珠,嘴唇不住地开合——自然是喘息了。伊大概有紧要的事,想搭乘电车。来得慢了,捏捉着车上的铁柱。早又被他从伊手里滑去;于是伊只有踉踉跄跄退下了!这时那位华捕忽然出我意外,赫然地笑了;他看着拙笨的伊,叫道:“哦——呵!”他颊上,眼旁,霜浓的筋肉都开始显出匀称的皱纹;两眼细而润泽,不似先前的枯燥;嘴是裂开了,露出两个灿灿的金牙和一色洁白的大齿;他身体的姿势似乎也因此变动了些。他的笑虽然暂时地将我从冷漠里解放;但一刹那间,空虚之感又使我几乎要被身份的大气压扁!因为从那笑底貌和声里,我锋利地感着一切的骄傲,狡猾,侮辱,残忍;只要有“爱底心”,“和平底光芒”的,谁底全部神经能不被痉挛般掣动着呢?
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蔑视”了。我今年春间,不自量力,去任某校教务主任。同事们多是我的熟人,但我于他们,却几乎是个完全的生人;我遍尝漠视和膜视底滋味,感到莫名的孤寂!那时第一难事是拟订日课表。因了师生们关系底复杂,校长交来三十余条件;经验缺乏、脑筋简单的我,真是无所措手足!挣揣了五六天工夫,好容易勉强凑成了。却有一位在别校兼课的,资望深重的先生,因为有几天午后的第一课和别校午前的第四课衔接,两校相距太远,又要回家吃饭,有些赶不及,便大不满意。他这兼课情形,我本不知,校长先生底条件里,也未开入;课表中不能顾到,似乎也“情有可原”。但这位先生向来是面若冰霜,气如虹盛;他的字典里大约是没有“恕”字的,于是挑战底信来了,说什么“既难枵腹,又无汽车;如何设法,还希见告”!我当时受了这意外的,滥发的,冷酷的讽刺,极为难受;正是满肚皮冤枉,没申诉处,我并未曾有一些开罪于他,他却为何待我如仇敌呢?我便写一信复他,自己略略辩解;对于他的态度,表示十分的遗憾:我说若以他的失当的谴责,便该不理这事,可是因为向学校的责任,我终于给他设法了。他接信后,“上诉”于校长先生。校长先生请我去和他对质。狡黠的复仇的微笑在他脸上,正和有毒的菌类显着光怪陆离的彩色一般。他极力说得慢些,说低些:“为什么说‘便该不理’呢?课表岂是‘钦定’的么?——若说态度,该怎样啊!许要用‘请愿’罢?”这里每一个字便像一把利剑,缓缓地,但是深深地,刺入我心里!——他完全胜利,脸上换了愉快的微笑,侮蔑地看着默了的我,我不能再支持,立刻辞了职回去。
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①1。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①《一觉》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作于1926年4月10日,最初发表于同年4月19日《语丝》周刊第75期。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①2,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
《莽原》②3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③4,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
①水横枝:一种盆景,在南方比较温暖的地区,栀子的一段浸植于水钵中,便可长出绿叶,以供观赏之用。
②《莽原》杂志创刊于北京,鲁迅主编,是鲁迅编辑过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种。
③罗汉豆:即蚕豆,又称胡头、佛豆、倭豆,绍兴地区称为罗汉豆。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①5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②6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①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政府在学界通缉鲁迅等五十人。自3月底至5月初,鲁迅先后在莽原社、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作短期避难。在德国医院避难时,由于病房已满,鲁迅只得在一间堆积杂物兼作木匠作场的房子内暂居。
②学者们:指当时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顾颉刚等人。
狗·猫·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①7,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②8
①名人或名教授:此处指当时现代评论派陈西滢等人。
②“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指徐志摩、陈西滢等人。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①9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②10之
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
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③11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O.D
hnhardt)的《自然史底
①“不好惹”:在徐志摩为陈西滢辩护的《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中,有这样的话:“说实话,他也不是好惹的。”
②浑身发热:陈西滢在《致志摩》中写道:“昨晚因为写另一篇文章,睡迟了,今天似乎有些发热。今天写了这封信,已经疲倦了。”作者用在此处意在讥讽陈西滢。
③以动机来褒贬作品:作者此处是针对陈西滢来说的。国民童话》里,总算发见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耳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①12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②13。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③14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④15,
①“公理”“正义”:这是陈西滢等人经常使用的词语。
②“颜厚有忸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意思是即使脸皮厚,内心也会感到惭愧。
③万生园:清末设立的农事试验场的一部分,今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④“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见大勃吕该尔①16(P..Bruegel.d..)的一张铜版画②17AllegoriederWollust
①大勃吕该尔:即彼得·勃鲁盖尔,16世纪欧洲伟大的讽刺画家。
②铜版画:指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因较常用的金属版是铜版,故而得名。上,也画着这回事,可见这样的举动,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从那执拗的奥国学者弗罗特①18(S.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说——Psychoanalysis,听说章士钊②19先生是译作“心解”的,虽然简古,可是实在难解得很——以来,我们的名人名教授也颇有隐隐约约,检来应用的了,这些事便不免又要归宿到性欲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于我的打猫,却只因为它们嚷嚷,此外并无恶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当现下“动辄获咎”之秋,这是不可不预先声明的。例如人们当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续,新的是写情书,少则一束,多则一捆;旧的是什么“问名”“纳采”③20,磕头作揖,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序论》里大发议论道:“平心论之,既名为礼,当必繁重。专图简易,何用礼
①弗罗特:即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②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译有《茀罗乙德叙传》、《心理学》等。
③“问名”“纳采”:旧时的婚俗礼仪。“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向女方送订婚的礼物。为?……然则世之有志于礼者,可以兴矣!不可退居于礼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①21”,“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②22”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③23的句子,使我不化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但是,这都是近时的话。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
①出阁:在古代,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阁楼上的,古代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与外界的男子接触,因此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
②阖第光临:旧时用于邀请别人全家参加宴会或喜庆仪式的客套话。阖第,全家。光临,对客人来临的敬辞。
③“阴险的暗示”:此语出自陈西滢。他在《致岂明》的信中说:“这话先生说了不止一次了,可是好像每次都在骂我的文章里,而且语气里很带些阴险的暗示。”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①24。
听说西洋是不很喜欢黑猫的,不知道可确;但EdgarAllanPoe②25的小说里的黑猫,却实在有点骇人。日本的猫善于成精,传说中的“猫婆”③26,那食人的惨酷确是更可怕。中国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④27,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①隐鼠:即鼷鼠,是鼠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
②EdgarAllanPoe:即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他在短篇小说《黑猫》中,讲述了一个男人因虐杀一只黑猫,而被一只神秘的黑猫逼为杀人犯的故事。
③“猫婆”: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有个老太婆养了一只猫,由于时间很久,此猫成了精怪,吃掉了老太婆后,又幻化成她的模样去害人。
④“猫鬼”:《北史·独孤信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陁性好左道,其外祖母高氏先事猫鬼,已杀其舅郭沙罗,因转入其家。……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复去了。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①28,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②29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熬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沉.沦
一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天气一天一天的清凉起来,他的学校开学之后,已经快半个月了。那一天正是九月的二十二日。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在黄苍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的官道上面,他一个人手里捧了一本六寸长的Wordsworth①1的诗集,尽在那里缓缓的独步。在这大平原内,
①华兹华斯:英国作家。四面并无人影;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声两声的远吠声。悠悠扬扬的传到他耳膜上来。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
“Oh,youserenegossamer!Youbeautifulgossamer!”①2
这样地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呆呆地看了好久,他忽然觉得背上有一阵紫色的气息吹来,息索的一响,道傍的一枝小草,竟把他的梦境打破了,他回转头来一看,那枝小草还是颠摇不已,一阵带着紫罗兰气息的和风,温微微地哼到他那苍白的脸上来。在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这澄清透明的以太中,他的身体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他好像是睡在慈母怀里的样子。他好像是梦到了桃花源里的样子。他好像是在南欧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贪午睡的样子。
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地在那里点头。一动也不动的向天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着
①译作:“哦,你这宁静的轻纱!你这美丽的轻纱!”了翅膀,肩上挂着了弓箭,在那里跳舞。他觉得乐极了。便不知不觉开了口,自言自语地说: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罢。”
这样地说了一遍,他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里的书上去。
夕阳下
晚云在暮天上散锦,
溪水在残日里流金;
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
像山间古树寂寞的幽灵。
远山啼哭得紫了,
哀悼着白日底长终;
落叶却飞舞欢迎
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
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
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
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
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
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
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寒风中闻雀声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
死叶在大道上萎残;
雀儿在高唱薤露歌1①,
一半儿是自伤自感。
大道上是寂寞凄清,
高楼上是悄悄无声,
只那孤岑的雀儿
伴着孤岑的少年人。
①薤(xiè)露歌:《薤露》,中国古代著名的挽歌。原文为:“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
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以薤上之露比喻人的生命易逝。薤,一种植物。
寒风已吹老了树叶,
又来吹老少年底华鬓,
更在他底愁怀里
将一丝的温馨吹尽。
唱啊,我同情的雀儿,
唱破我芬芳的梦境;
吹吧,你无情的风儿,
吹断了我飘摇的微命。
自家伤感
怀着热望来相见,
冀希从头细说,
偏你冷冷无言;
我只合踏着残叶
远去了,自家伤感。
希望今又成虚,
且消受终天长怨。
看风里的蜘蛛,
又可怜地飘断
这一缕零丝残绪。
生涯
泪珠儿已抛残,
只剩了悲思。
无情的百合啊,
你明丽的花枝。
你太娟好,太轻盈,
使我难吻你娇唇。
人间伴我的是孤苦,
白昼给我的是寂寥;
只有那甜甜的梦儿,
慰我在深宵:
我希望长睡沉沉,
长在那梦里温存。
可是清晨我醒来
在枕边找到了悲哀:
欢乐只是一幻梦,
孤苦却待我生挨!
我暗把泪珠哽咽,
我又生活了一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