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09088丛书名: 译林世界名著
精选世界文学传世经典,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倾力推荐,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喻旭初领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亲笔导读。
你是一个爱好昆虫的孩子吗?你仔细观察过身边的那些小动物吗?蜜蜂、蚂蚁、螳螂、甲虫……其实每一种昆虫都有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以及特殊的本领。《昆虫记》向你们展示的就是发生在昆虫界的这些小生灵身上的故事。
本书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昆虫学的传世佳作。法文原名为“有关昆虫的回忆录”。全书共10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展示了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昆虫的生活情景。
作者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在对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的描述中,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人性。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了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昆虫记》每出一卷,不仅在法国赢得了众多读者,而且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本书出版至今,已有数十种版本,横跨几个大洲,纵贯两个世纪,始终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被公认为超越学科领域、超越年龄界限的、科学与文学交融的经典作品。
萤火虫
绿蛔蝈儿
天牛
松毛虫
蟋蟀
胡蜂
大头泥蜂
土蜂
大孔雀蝶
小条纹蝶
花金龟
蝗虫
螳螂捕食
椎头螳螂
圣甲虫
粪金龟和公共卫生
绿蝇
彩带圆网蛛
黑腹舞蛛
蝉和蚂蚁的寓言
朗格多克蝎子
金步甲
装死的大头黑步甲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写。《昆虫记》可谓是一部昆虫的史诗。 ——法国诗人罗斯丹 法布尔可谓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之楷模。
萤火虫
有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昆虫,它在肚子的顶端点亮了一盏灯,而且常在炎炎夏夜的草丛里游荡。对了,它就是萤火虫。古希腊人把它称为“朗比里斯”,意思是尾部挂着灯笼的人。相比较这个美丽的称呼,它的法语俗称——“发光的蠕虫”,就显得不雅了。
其实,“蠕虫”这个称呼是不恰当的。首先,从外表上来看,萤火虫根本就不是蠕虫。因为萤火虫有三对灵活的短腿,用于爬行。而且雄虫成熟后会长出翅膀,用于飞行。其次,法语中有句俗语:“像蠕虫一样一丝不挂”,但是萤火虫是披着外衣的。它披着相对较为坚硬的外壳,而且色彩还比较丰富。身体是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红色,每一节后部的边缘还点缀着鲜艳的小斑点。
萤火虫看起来比较温顺,实际上它却是一种食肉动物,而且捕捉食物的手段非常残忍。它的主要猎物是蜗牛。那么萤火虫是怎样猎取蜗牛的呢?
通常,萤火虫在享用猎物之前,先将它麻醉,使它失去知觉,就好像医生在动手术之前先把病人麻醉一样。比如在夏天,变形蜗牛经常成群地聚集在路边的稻草或者细长的枯杆上。这时,萤火虫先将它麻醉,然后慢慢享用这顿大餐。此外,萤火虫还经常到沟渠边捕食。因为沟渠边土地潮湿,植物丛生,软体动物较多。萤火虫就在地上把这些猎物杀死。在家中我也可以创造这样的条件,于是我就在家中仔细地观察萤火虫捕食的方式。
我在一个广口的大玻璃瓶中放入了一些草、几只萤火虫和一些个头儿正好的蜗牛。我在旁边耐心地等待,因为事情的发生往往是瞬间的。
终于,萤火虫开始行动了。蜗牛的身体通常都缩在壳里。只露出外套膜的一点点肉。于是萤火虫先用它的“工具”数次击打蜗牛的外套膜。这工具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它由两片弯曲成獠牙的大颚组成,而且整个獠牙上有一条细沟,非常锋利。萤火虫的动作看起来不像是叮咬,而是没有恶意的亲吻,我们称之为“拧”。萤火虫每拧一下就停一会儿,好像在观察蜗牛的反应。拧的次数也不多,最多五六次吧,萤火虫就已将毒素注入到蜗牛的体内,使蜗牛失去了知觉。这种麻醉手段太迅速了,像闪电一般。当我用针刺蜗牛的前部时,被刺的肌肉一点反应也没有,就好像是一具尸体一样。
这只蜗牛真的死了吗?根本没有。我有办法使它活过来。在蜗牛不生不死的这两三天中,我把蜗牛隔离开,给它洗了个淋浴。两天以后,蜗牛逐渐复苏了,慢慢地恢复了活动能力和知觉。而且它能感觉到被针刺,四处爬动,晃动触角。蜗牛又活过来了。
早在人类发明麻醉之前的好多个世纪,萤火虫和其他昆虫就已经掌握了麻醉这门技术。动物的这种技术领先了人类许多,只不过操作的方法和我们有所不同。医生是让病人吸人以太或者其他麻醉剂的气体;而这昆虫则是用它们的毒牙向猎物注入一种毒素。
我们知道,蜗牛天性温和,不会主动挑起争斗。那么为什么萤火虫还要用麻醉的方法来对付蜗牛呢?我想我已经找到了原因。
如果蜗牛在地面上爬行,或是躲在壳里,攻击它都是非常容易的。蜗牛壳没有盖,因此它上身的大部分都是露在外面的。但是,蜗牛也经常爬到高处,吸附在植物的茎秆上,或者是石头光滑的表面上。这时,这些支撑物就充当了蜗牛的临时保护伞,挡住了一些不安好心的侵略者。不过如果蜗牛壳与支撑物的表面有一点点空隙,那么不管这空隙多么小,萤火虫都能用它那毒牙把毒液注射进去,蜗牛失去了知觉,萤火虫就可以放心地享用美餐了。
蜗牛只用非常少的黏液把自己固定在高高的枝秆上,所以,在进攻时,萤火虫要非常小心。如果它下手过重,使得蜗牛移动了,那么蜗牛就会缩回到壳里,而且会从高高的枝秆上掉下去。而萤火虫这种昆虫并不喜欢搜索食物,一旦猎物掉到了地上,它也不想去找,那么所有的一切都白费力气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突然将猎物麻醉,让它处于昏睡状态,那么萤火虫就可以安安稳稳地享用美食了。这也是萤火虫用麻醉的方法来对付蜗牛的原因。
有人会问:萤火虫是怎么吃蜗牛的呢?是真的吃吗?也就是说把蜗牛切成小块,然后吃掉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萤火虫并不在“吃”,而是在吸。它先将猎物变成稀薄的液体,然后再吸食。具体是这样的:
不管蜗牛体形多大,一般都是一只萤火虫把它麻醉。过了一会儿,两只,三只,甚至更多的客人就围拢过来,一起分享食物。两三天后,我把蜗牛壳翻过来,壳里的液体就会流出来,不过只剩下一些渣滓了。
我们看到,萤火虫趴在蜗牛身上不断地咬,之后蜗牛的身体就变成了肉汤。然后每个客人都用一种特殊的消化素把肉汤液化,之后随意享用。可以看出,萤火虫嘴里的那两颗撩牙除了可以对猎物注射毒素,或许还可以注射可以分解猎物肌肉的一些物质。另外,萤火虫还会把猎物吸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剩。
萤火虫在捕食猎物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常常需要吸附在光滑的表面,或者抓住难以攀附的东西。但萤火虫的腿脚比较短,又不灵活,这就需要一些特殊的器官来帮助它。萤火虫身上有这种特殊的器官吗?通过观察,我发现萤火虫身上确实有这种器官。在放大镜下观看,这个器官就是它尾部上的一个白点,上面有十二根短小的肉刺,它们时而合拢成团状,时而张开来呈蔷薇花状。这就是萤火虫的吸附和运动器官。如果它想让自己吸附在某个地方,即使是非常光滑的表面,它就会绽放“蔷薇花”,并将它们完全摊开在支撑物上,这样就可以吸附在支撑物上了。同时,通过器官的一上一下。一张一合,萤火虫可以非常方便地行走。
这个器官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可以用来清洁身体。当萤火虫美美地吃完一顿蜗牛后,可以用这把刷子清洁自己的身体,将它擦亮,扫去灰尘,擦去蜗牛所留下的黏液。
我们知道,萤火虫之所以这么出名,最主要还是因为它闪闪发亮。那么萤火虫是怎么发光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雌萤火虫。
雌虫的发光器长在虫体的后三节。在前两节的腹部有一大块带状的发光器,几乎盖住了整个腹部;在第三节上,只有两个点状的亮点。光从背部透出来,发出一种美丽的亮光,白中带着微微的蓝色。
萤火虫的全部发光器可分为两组:一组是身体最后一节之前的两节上的带状发光器;另一组是在身体最后一节上的两个光点。雌虫从出生到成年这一阶段,只在尾部有一盏不起眼的昏暗的灯;成年后,雌虫才拥有那两块带状发光器,它发出的亮光也是最强的;而这两块带状发光器也标志着雌虫蜕变和发育的结束,并且雌虫发光也标志着交尾期的到来。此后,雌虫不会长出翅膀,也不会飞翔,它一直保持着幼虫的形态,但却一直亮着明亮的灯。
发光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我对它进行了解剖。我把一条发光带从表皮剥离下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发现上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是由一种非常细腻的颗粒物质构成的。在这条发光带的附近,有一条奇怪的导管,主干短小但是非常粗壮,上面又有许多小的分支,这些分支延伸到了发光层的表面,甚至深入进去了。
我们了解了发光器的结构,那么它是怎么运作的呢?发光器的运作要依靠呼吸器官,而发光是氧化的结果。白色涂层提供了可以氧化的物质,而导管则输进了气流。当可氧化的物质与气流相遇,就会产生光。至于这种可氧化的物质是什么?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找出答案。
我们知道,萤火虫可以闪闪发光,但是萤火虫可以自己控制发光吗?它可以自己随意地点亮、减弱、熄灭它的光吗?如果可以,它又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来看一下答案。
伸向发光层的导管中的空气流量越大,萤火虫的亮度就越大;当萤火虫减慢甚至停止空气输送时,光的亮度就变暗了,甚至熄灭。而外界的刺激会影响导管中空气的输送,从而对发光产生影响。这里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光的带子——这是成年雌虫才有的。另一种是长在身体最后一节上的小灯笼——这是所有萤火虫都有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当虫儿受到外界刺激时,光会突然熄灭或者是几乎熄灭;而那些雌虫才有的光带,无论受到多大的刺激,光也只有很小的变化,甚至经常没有变化。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