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08906丛书名: 译林世界名著
编辑推荐
全国优秀翻译出版社,**影响力的文艺类出版社,外国文学专业出版领先者。
精选世界文学传世经典,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倾力推荐,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喻旭初领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亲笔导读。
精选世界文学传世经典,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倾力推荐,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喻旭初领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亲笔导读。
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它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组成。传记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第二个是意大利天才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第三个是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都是*的艺术大师,罗兰紧紧围绕他们的共同之处,着重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历经苦难,却矢志不渝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由此罗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目 录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米开朗琪罗传
导言
上编 战斗
下编 舍弃
尾声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米开朗琪罗传
导言
上编 战斗
下编 舍弃
尾声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媒体评论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杨绛
在线试读
贝多芬传
尽力做善事,
爱自由胜过一切,
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
也永远不要出卖真理。
——贝多芬
他身材矮小臃肿,长得像运动员一样健壮。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枯黄干瘪,尤其是冬天更是如此。他前额饱满,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似乎从来都没有梳理过,乱蓬蓬地竖着。他灰蓝色的双眼中散发着一股奇异的威力和光芒,使见过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一旦感情冲动或者生气的时候,他的这双小眼睛便会突然睁大,眼珠滴溜溜地转动。他常常用忧郁的目光凝望着天空。他的鼻子又短又方,活像个狮子。嘴巴细腻,但下嘴唇比上嘴唇前突。牙齿结实。右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整个脸显得古怪而不对称。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不习惯快乐的人,身上总是散发着深深的忧伤。
这就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科隆的波恩附近,一所破旧房子的小阁楼上。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再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十分艰苦,缺少家庭温暖,不像莫扎特那样有家人呵护。父亲把他当成神童一样炫耀。才四岁时,贝多芬就整天被关在房间里练琴,没有任何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如果不练习,他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不仅如此,贝多芬还从小就要为生计烦恼,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十一岁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大风琴手。十七岁那年,贝多芬亲爱的母亲得肺病死去,这让贝多芬变得更加忧郁。酗酒的父亲无力照顾家庭,从这时起,贝多芬便成了一家之主,照顾着两个弟弟。这个不幸的童年在贝多芬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伤疤。幸运的是,他在波恩的布罗伊宁家中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依靠。在这里,他遇到了比他小两岁的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也成了他童年的伴侣,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了贝多芬的好朋友。他们三人一生都保持着美好的友谊,常常书信往来。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悲惨,但他对这段时期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在维也纳及其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虽然远离故乡,但他却从未忘记在他生命最初二十年中生活过的位于莱茵河畔的故乡,以及故乡那条大河。他称这条河为我们的父亲河。美丽的故乡成为他少年时代心中的美梦。他一辈子都忠诚于他的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一直盼望着能再回到故乡,但却始终未能如愿。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
我的故乡,那块我初见光明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丽,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并迅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贝多芬也深受影响。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聚集地。一七八九年五月,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听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讲授德国文学。一七九二年,欧洲各国为干涉法国革命发动的战争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搬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受当时爱国情绪的鼓动,贝多芬将弗里贝格的战争诗谱成了乐曲:一首是《行军曲》;一首是《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可是,尽管他讴歌了法国革命的敌人,革命还是不可阻挡地征服了他的心。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张,贝多芬却和法国人有着亲密的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共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期,贝多芬充满着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一七九五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他个人的首次钢琴演奏会。一七九六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但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朋友们都认为贝多芬高傲而粗野,令人讨厌,而且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但只有他少数亲密的好友才知道他有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在给里斯的信中,他曾写道:“只要我有钱,我的朋友就什么都不缺。”在贝多芬的心中,他的艺术应当造福于穷人。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七九六年,贝多芬耳聋了。此后,贝多芬日夜忍受着耳聋的折磨。在刚开始的好几年里,他瞒着周围的人,连最好的朋友也不告诉。他避免与人见面,怕他的耳聋被人发现。直到一八。一年,他再也忍不住了,便将这个秘密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真挚的阿门达……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的身边!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至极。要知道我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已经大大地衰退了。就是咱们在一起的那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这病的一些先兆,但我没有说出来,从那以后,更是越来越严重……我当然希望能痊愈,但希望很渺茫,因为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不得不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开我一切心爱的人和物……我不得不伤心地隐居起来……
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两年来,我谢绝了,一切社交,因为我无法与人交谈,我是个聋子。如果我从事的是另一种职业,那还有一些可能;可是就我目前的职业来说,情况太可怕了……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却要向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忍耐!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贝多芬的这种痛苦在他当时的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现,例如作品第十三号《悲怆奏鸣曲》(1799),尤其是作品第十号《第三钢琴奏鸣曲》中的“广板”。然而,贝多芬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忧郁的,他还创作了许多欢乐的乐曲,如《七重奏》(1800)和《C大调第一交响曲》(1800),这些乐曲中充满了对故乡莱茵的怀念和赞美。
除了忍受耳聋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外,贝多芬同时还忍受着爱情带给他的心灵上的煎熬。贝多芬永远相信纯洁而神圣的爱情。很多人都将贝多芬的爱情和风流多情混为一谈,这只能证明大部分人对爱的无知以及这种爱的稀罕,而像他这样的人也注定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憧憬幸福,但很快又在现实中幻灭,随之而来的是爱情带来的痛苦和煎熬。
一八○一年,贝多芬爱上了朱丽埃塔•圭恰迪妮。他那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1802)就是献给她的。这段爱情使他开
始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然而,他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格外感受到自己残疾的可悲,艰苦的生活条件也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其次,圭恰迪妮自私而幼稚,给贝多芬带来了许多烦恼。一八○三年,她竟然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后来她还利用贝多芬对她的感情,要他帮助她的丈夫。这段感情摧残着贝多芬脆弱的心灵,他绝望,甚至濒临精神崩溃。一生之中,只有这一次,他似乎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他想要自杀,但他那种不屈服的道德观念阻止了他。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又活了二十五年。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
我的青春,是的,我觉得它不过才开始。……近来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已隐隐约约看到前面的目标,虽然还不是很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不,这是我不能忍受的!谁也别想战胜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好的啊!
贝多芬这段时期的爱情、痛苦、骄傲和信心都反映在他一八○二年的主要作品里,如《丧礼奏鸣曲》、《幻想奏鸣曲》和《第二奏鸣曲》,还有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小提琴c小调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第二交响曲》(1803)更多地反映了他青春的爱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种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贝多芬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充满着雄壮有力的行进和战斗的节奏,如《第二交响曲》中的“快板”和“终曲”,《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奏鸣曲》中的第一章。这是因为在创作这些音乐的时候,大革命已经波及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也被卷了进去。他倾向于革命。他晚年最了解他的朋友申德勒曾说过:“他热爱共和,赞同无限制的自由和民族独立……他盼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管理国家……”满怀着革命激情的贝多芬接连写出了帝国的史诗,如《英雄交响曲:波拿巴》(1804)和《第五交响曲》(1805—1808)的终曲。时代的旋律在这些乐曲中奏响,强烈而纯洁。
不久,贝多芬突然中止了《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一气呵成写下了《第四交响曲》。他的幸福曙光又出现了。一八○六年五月,他和朱丽埃塔•圭恰迪妮的表姊妹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婚。其实,当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就爱上了贝多芬,那时她跟着贝多芬学钢琴。直到一八○六年,贝多芬在他们家做客时,两人才真正开始相爱起来。正所谓狮子谈起恋爱来也会收起锋利的爪子,恋爱中的贝多芬变得柔和了许多,他精力充沛、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穿着讲究、待人处事也彬彬有礼。这一年他所写的《第四交响曲》犹如一朵纯美的花,充满了梦幻的气息。
……
尽力做善事,
爱自由胜过一切,
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
也永远不要出卖真理。
——贝多芬
他身材矮小臃肿,长得像运动员一样健壮。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枯黄干瘪,尤其是冬天更是如此。他前额饱满,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似乎从来都没有梳理过,乱蓬蓬地竖着。他灰蓝色的双眼中散发着一股奇异的威力和光芒,使见过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一旦感情冲动或者生气的时候,他的这双小眼睛便会突然睁大,眼珠滴溜溜地转动。他常常用忧郁的目光凝望着天空。他的鼻子又短又方,活像个狮子。嘴巴细腻,但下嘴唇比上嘴唇前突。牙齿结实。右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整个脸显得古怪而不对称。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不习惯快乐的人,身上总是散发着深深的忧伤。
这就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科隆的波恩附近,一所破旧房子的小阁楼上。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再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十分艰苦,缺少家庭温暖,不像莫扎特那样有家人呵护。父亲把他当成神童一样炫耀。才四岁时,贝多芬就整天被关在房间里练琴,没有任何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如果不练习,他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不仅如此,贝多芬还从小就要为生计烦恼,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十一岁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大风琴手。十七岁那年,贝多芬亲爱的母亲得肺病死去,这让贝多芬变得更加忧郁。酗酒的父亲无力照顾家庭,从这时起,贝多芬便成了一家之主,照顾着两个弟弟。这个不幸的童年在贝多芬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伤疤。幸运的是,他在波恩的布罗伊宁家中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依靠。在这里,他遇到了比他小两岁的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也成了他童年的伴侣,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了贝多芬的好朋友。他们三人一生都保持着美好的友谊,常常书信往来。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悲惨,但他对这段时期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在维也纳及其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虽然远离故乡,但他却从未忘记在他生命最初二十年中生活过的位于莱茵河畔的故乡,以及故乡那条大河。他称这条河为我们的父亲河。美丽的故乡成为他少年时代心中的美梦。他一辈子都忠诚于他的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一直盼望着能再回到故乡,但却始终未能如愿。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
我的故乡,那块我初见光明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丽,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并迅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贝多芬也深受影响。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聚集地。一七八九年五月,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听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讲授德国文学。一七九二年,欧洲各国为干涉法国革命发动的战争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搬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受当时爱国情绪的鼓动,贝多芬将弗里贝格的战争诗谱成了乐曲:一首是《行军曲》;一首是《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可是,尽管他讴歌了法国革命的敌人,革命还是不可阻挡地征服了他的心。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张,贝多芬却和法国人有着亲密的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共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期,贝多芬充满着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一七九五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他个人的首次钢琴演奏会。一七九六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但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朋友们都认为贝多芬高傲而粗野,令人讨厌,而且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但只有他少数亲密的好友才知道他有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在给里斯的信中,他曾写道:“只要我有钱,我的朋友就什么都不缺。”在贝多芬的心中,他的艺术应当造福于穷人。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七九六年,贝多芬耳聋了。此后,贝多芬日夜忍受着耳聋的折磨。在刚开始的好几年里,他瞒着周围的人,连最好的朋友也不告诉。他避免与人见面,怕他的耳聋被人发现。直到一八。一年,他再也忍不住了,便将这个秘密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真挚的阿门达……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的身边!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至极。要知道我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已经大大地衰退了。就是咱们在一起的那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这病的一些先兆,但我没有说出来,从那以后,更是越来越严重……我当然希望能痊愈,但希望很渺茫,因为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不得不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开我一切心爱的人和物……我不得不伤心地隐居起来……
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两年来,我谢绝了,一切社交,因为我无法与人交谈,我是个聋子。如果我从事的是另一种职业,那还有一些可能;可是就我目前的职业来说,情况太可怕了……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却要向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忍耐!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贝多芬的这种痛苦在他当时的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现,例如作品第十三号《悲怆奏鸣曲》(1799),尤其是作品第十号《第三钢琴奏鸣曲》中的“广板”。然而,贝多芬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忧郁的,他还创作了许多欢乐的乐曲,如《七重奏》(1800)和《C大调第一交响曲》(1800),这些乐曲中充满了对故乡莱茵的怀念和赞美。
除了忍受耳聋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外,贝多芬同时还忍受着爱情带给他的心灵上的煎熬。贝多芬永远相信纯洁而神圣的爱情。很多人都将贝多芬的爱情和风流多情混为一谈,这只能证明大部分人对爱的无知以及这种爱的稀罕,而像他这样的人也注定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憧憬幸福,但很快又在现实中幻灭,随之而来的是爱情带来的痛苦和煎熬。
一八○一年,贝多芬爱上了朱丽埃塔•圭恰迪妮。他那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1802)就是献给她的。这段爱情使他开
始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然而,他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格外感受到自己残疾的可悲,艰苦的生活条件也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其次,圭恰迪妮自私而幼稚,给贝多芬带来了许多烦恼。一八○三年,她竟然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后来她还利用贝多芬对她的感情,要他帮助她的丈夫。这段感情摧残着贝多芬脆弱的心灵,他绝望,甚至濒临精神崩溃。一生之中,只有这一次,他似乎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他想要自杀,但他那种不屈服的道德观念阻止了他。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又活了二十五年。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
我的青春,是的,我觉得它不过才开始。……近来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已隐隐约约看到前面的目标,虽然还不是很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不,这是我不能忍受的!谁也别想战胜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好的啊!
贝多芬这段时期的爱情、痛苦、骄傲和信心都反映在他一八○二年的主要作品里,如《丧礼奏鸣曲》、《幻想奏鸣曲》和《第二奏鸣曲》,还有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小提琴c小调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第二交响曲》(1803)更多地反映了他青春的爱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种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贝多芬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充满着雄壮有力的行进和战斗的节奏,如《第二交响曲》中的“快板”和“终曲”,《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奏鸣曲》中的第一章。这是因为在创作这些音乐的时候,大革命已经波及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也被卷了进去。他倾向于革命。他晚年最了解他的朋友申德勒曾说过:“他热爱共和,赞同无限制的自由和民族独立……他盼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管理国家……”满怀着革命激情的贝多芬接连写出了帝国的史诗,如《英雄交响曲:波拿巴》(1804)和《第五交响曲》(1805—1808)的终曲。时代的旋律在这些乐曲中奏响,强烈而纯洁。
不久,贝多芬突然中止了《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一气呵成写下了《第四交响曲》。他的幸福曙光又出现了。一八○六年五月,他和朱丽埃塔•圭恰迪妮的表姊妹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婚。其实,当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就爱上了贝多芬,那时她跟着贝多芬学钢琴。直到一八○六年,贝多芬在他们家做客时,两人才真正开始相爱起来。正所谓狮子谈起恋爱来也会收起锋利的爪子,恋爱中的贝多芬变得柔和了许多,他精力充沛、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穿着讲究、待人处事也彬彬有礼。这一年他所写的《第四交响曲》犹如一朵纯美的花,充满了梦幻的气息。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