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手册》自出版之日起,便成为全国初中教师和学生认可的品牌工具书。借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之东风,我们再次邀请了中学物理界百余位专家、教授、名师深入研讨本书的体例和写作要求,并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审读和修订,使本书更加符合广大学生学习备查和新中考备考的需求。



第一篇 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单位/ 2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2
(三)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
(四)时间及其测量/ 3
(五)误差/ 3
(一)刻度尺的使用/ 4
(二)特殊长度的测量/ 4
(三)停表的读数/ 4
(一)刻度尺读数时忘记估读/ 4
(二)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没有剔除错误数据/ 5
(一)长度单位的选择/ 5
(二)刻度尺的读数/ 5
(三)钟表的读数/ 5
第二讲 运动及其测量
(一)机械运动/ 6
(二)参照物/ 6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
(四)速度/ 6
(五)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7
(六)平均速度/ 7
(七)测量平均速度/ 7
(一)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8
(二)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 8
(三)物体运动的图像/ 8
(四)速度的计算/ 8
(五)速度的测量/ 9
(一)参照物的选取/ 9
(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9
(一)参照物的选择/ 10
(二)运动情况的判断/ 10
(三)速度图像的分析/ 10
(四)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11
(五)平均速度的测量/ 11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
(二)回声/ 13
(三)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13
(一)声音的产生/ 13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探究/ 13
(三)声音的综合考查/ 13
(一)误认为振动停止后声音也消失/ 14
(二)利用回声测距时声传播的时间易出错/ 14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4
(二)与声速有关的分析与计算/ 14
第二讲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5
(二)响度/ 15
(三)音色/ 16
(四)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对比/ 16
(一)声音的三特性的区分/ 16
(二)利用波形分析声音的特性/ 16
(三)音调与频率的探究/ 16
(四)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7
音调和响度易混淆/ 17
(一)声音的三特性的理解/ 17
(二)音调决定因素的探究/ 18
第三讲 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声的利用/ 18
(二)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9
(一)减弱噪声的方法/ 19
(二)声的利用/ 19
(一)对声音传递能量和信息分辨不清/ 19
(二)对乐音和噪声分辨不清/ 20
(一)减弱噪声的途径/ 20
(二)对声传递能量和信息的考查/ 20
(三)对声音的综合考查/ 20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讲 温度 熔化和凝固
(一)温度/ 22
(二)温度计/ 22
(三)物态变化/ 22
(四)熔化/ 22
(五)凝固/ 23
(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3
(七)图像法描述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23
(一)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3
(二)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判断/ 23
(三)熔化实验的探究/ 24
(一)误认为0 ℃的冰比0 ℃的水温度要低/ 24
(二)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零下的温度易误读成零上的温度/ 25
(三)对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理解易出错/ 25
(一)对体温计的认识/ 25
(二)温度计的读数/ 25
(三)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26
(四)熔化实验的探究/ 26
(五)凝固实验的探究/ 26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二讲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一)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6
(二)沸腾/ 27
(三)液化/ 27
(四)升华和凝华/ 28
(五)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28
(一)液体沸腾的条件/ 28
(二)水珠的形成过程/ 28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8
(一)对“白气”的判断/ 29
(二)误认为电风扇吹的是凉风/ 30
(一)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0
(二)物态变化的判断/ 30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的判断/ 30
(四)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 31
(五)探究碘的升华/ 31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讲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一)光的直线传播/ 32
(二)光的反射/ 33
(三)平面镜成像/ 33
(一)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辨析/ 34
(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4
(三)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34
(四)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35
(五)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35
(一)误认为光只要是在同种介质中,就一定是沿直线传播/ 35
(二)误认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会随着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36
(一)光的直线传播/ 36
(二)光的反射/ 36
(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6
(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7
第二讲 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
(一)光的折射规律/ 37
(二)光的色散/ 38
(三)色光的混合/ 38
(四)看不见的光/ 38
(一)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9
(二)光的色散实验/ 39
(三)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39
(一)误认为只要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就会发生折射现象/ 40
(二)误认为当光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只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40
(三)没有正确把握折射规律中“两角”的关系,造成根据折射光路图判断光线时错误/ 40
(一)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40
(二)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综合考查/ 41
(三)光学作图/ 41
(四)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41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讲 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作用/ 42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3
(一)透镜对光的作用/ 44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图像的综合/ 44
(三)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44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45
(一)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对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区分不清/ 46
(二)将两种放大的像混淆/ 46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6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47
第二讲 生活中的透镜
(一)生活中的三种透镜/ 47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比较/ 48
(三)视力的矫正/ 49
(一)有关照相机的综合考查/ 49
(二)眼睛的成像原理/ 49
(三)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防治/ 50
(四)望远镜的考查/ 50
(一)实像和虚像的辨析/ 50
(二)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易混淆/ 50
(三)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51
(一)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51
(二)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51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52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53
(二)质量的测量/ 53
(三)密度/ 54
(四)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54
(一)对质量的理解/ 55
(二)托盘天平的使用/ 55
(三)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56
(四)有关密度的图像问题/ 56
(五)液体密度的测量/ 56
(六)固体密度的测量/ 57
(七)等效替代法测量物体的密度/ 58
(八)判断空心与实心的方法/ 58
(一)对公式ρ=的理解,误认为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59
(二)测量物质质量和密度的实验步骤不合理,易造成较大实验误差/ 59
(三)误认为各种物态下物质的热胀冷缩的情况相同/ 59
(一)质量的估测/ 60
(二)天平的使用/ 60
(三)密度的计算/ 60
(四)密度图像的分析/ 60
(五)固体密度的测量/ 61
(六)液体密度的测量/ 62
第七章 力
(一)力/ 63
(二)力的作用效果/ 63
(三)力的示意图/ 64
(四)弹力/ 64
(五)弹簧测力计/ 64
(六)重力/ 64
(一)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64
(二)对弹力的认识/ 65
(三)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65
(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65
(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66
(一)弹簧测力计两端各受一个力时,误认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两力之和或两力之差/ 66
(二)不能充分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6
(三)误认为同一物体在地球和月球上的重力的大小相同/ 67
(一)力的作用效果/ 67
(二)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67
(三)重力方向的应用/ 67
(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68
(五)力的示意图/ 68
第八章 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69
(二)惯性/ 69
(三)力的合成/ 70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70
(五)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70
(六)力与运动的关系/ 70
(七)摩擦力/ 70
(一)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71
(二)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1
(三)平衡力的判断/ 71
(四)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72
(五)滑动摩擦力的探究/ 72
(一)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不正确,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72
(二)对“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和判断/ 73
(三)关于平衡力的判断容易出错,不能正确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导致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 73
(四)由于对摩擦力没有全面认识,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方向等方面容易出错/ 74
(一)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判断/ 74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74
(三)惯性的判断/ 75
(四)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75
(五)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75
(六)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76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讲 压强
(一)压力/ 77
(二)压强/ 78
(三)液体的压强/ 78
(四)连通器/ 78
(一)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79
(二)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79
(三)液体压力与压强的定性分析/ 79
(四)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80
(五)固体压强的计算/ 80
(一)对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理解不透/ 80
(二)液体深度h的判定/ 81
(一)压力和压强/ 81
(二)液体压强/ 81
(三)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 81
(四)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综合计算/ 82
第二讲 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大气压强/ 82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83
(一)大气压强的判断与分析/ 83
(二)飞机的升力/ 83
(三)转换法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的应用/ 84
(四)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问题/ 84
(一)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认识/ 84
(二)对被研究物体两侧流体的流速大小认识不清,易判断错误/ 85
(一)大气压的应用/ 85
(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85
(三)大气压的变化及计算/ 86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87
(二)阿基米德原理/ 87
(三)实心物体的浮沉条件/ 88
(四)浮力的应用/ 88
(五)浮力的计算/ 88
(一)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中的应用/ 88
(二)判断物体的浮沉/ 89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89
(一)对浮力的认识不全面/ 89
(二)不能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误认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90
(一)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90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91
(三)浮力的综合计算/ 91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讲 功和功率
(一)功/ 92
(二)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93
(一)做功的判断/ 93
(二)功的估测/ 93
(三)功率的图像分析题/ 94
(四)功率的计算/ 94
(一)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不透/ 94
(二)对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理解不透/ 94
(一)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 95
(二)功、功率的图像分析/ 95
(三)功和功率的计算/ 95
第二讲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动能/ 96
(二)势能/ 96
(三)机械能的转化及其守恒/ 96
(一)动能和势能变化的判断/ 96
(二)弹性势能变化的判断/ 97
(三)判断机械能转化过程中总量变化问题/ 97
(四)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7
(五)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8
(一)物体匀速运动时机械能的变化/ 98
(二)不能正确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98
(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99
(二)机械能守恒的分析/ 99
(三)动能的探究/ 100
(四)重力势能的探究/ 100
(五)弹性势能的探究/ 100
(六)能的综合分析题/ 101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讲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02
(二)滑轮和滑轮组/ 103
(三)轮轴和斜面/ 104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辨别/ 104
(二)杠杆的分类/ 104
(三)定滑轮与动滑轮省力情况的判断/ 105
(四)滑轮组的组装/ 105
(五)力臂的作图/ 105
(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06
(七)有关杠杆的计算/ 106
(一)不能正确地确定力臂和杠杆的最小动力/ 106
(二)误认为使用动滑轮总会省一半的力/ 107
(一)杠杆的分类/ 107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107
(三)滑轮组的综合题/ 108
(四)杠杆的综合题/ 108
(五)杠杆的作图/ 108
(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09
(七)杠杆的综合计算题/ 109
第二讲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10
(二)机械效率/ 110
(三)常见的三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求法/ 111
(一)水平拉物体时机械效率的计算/ 111
(二)竖直拉物体时机械效率的计算/ 111
(三)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 112
(四)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 112
(五)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113
(一)不理解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误认为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就越多,机械效率就越高,或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就越多/ 113
(二)在解题时容易忽略机械效率的变化/ 114
(一)机械效率和功率的计算/ 114
(二)机械效率的比较/ 114
(三)机械效率的测量/ 115
(四)关于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 115
(五)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116
第十三章 内能
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17
(二)内能/ 118
(一)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118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119
(三)热量/ 119
(一)混淆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 119
(二)对内能理解不到位而形成错误认识/ 120
(一)物质三态的考查/ 120
(二)分子动理论/ 120
(三)扩散现象/ 120
(四)改变内能的方式/ 121
(五)内能和分子热运动的综合考查/ 121
第二讲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21
(二)热量的计算/ 122
(一)比例法解热量问题/ 122
(二)有关比热容的图表分析题/ 122
(三)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 123
(四)热量的计算/ 123
(一)不能正确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23
(二)不能正确分析吸收热量的多少/ 124
(一)比热容的图表分析题/ 124
(二)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124
(三)比热容的分析及计算/ 125
(四)物质吸热能力的探究/ 125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一)汽油机和柴油机/ 127
(二)燃料的热值/ 128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28
(一)汽油机冲程的判断/ 128
(二)内燃机转速与做功次数问题/ 129
(三)热机效率的计算/ 129
(四)热机效率与运动的综合应用/ 129
(一)对热值概念的理解不透/ 130
(二)不能正确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30
(三)热机效率与功率概念混淆/ 130
(一)汽油机的能量的转化/ 130
(二)内能、温度、热量和热值的综合考查/ 131
(三)热值及热量的计算/ 131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讲 电荷、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32
(二)电路/ 133
(三)电路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133
(一)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134
(二)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134
(三)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 134
(四)电路故障的判断/ 135
(五)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135
(六)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136
(一)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136
(二)物体相互吸引时,对带电性质的判断易出错/ 136
(一)摩擦起电的实质/ 136
(二)验电器/ 137
(三)带电体的综合考查/ 137
第二讲 串联和并联
(一)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137
(二)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138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138
(二)电路的设计/ 138
对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辨别不清/ 139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139
(二)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 139
(三)发光二极管/ 139
第三讲 电流的测量及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一)电流/ 140
(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140
电流表的读数/ 140
误认为通过两个用电器的电流相等,这两个用电器就一定是串联/ 141
(一)电流表的读数/ 141
(二)电流方向的判定/ 141
(三)电流表的连接/ 141
(四)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142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一讲 电压及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一)电压/ 143
(二)电压表/ 143
(三)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144
(一)使用电压表时常见的问题/ 144
(二)电表的辨别/ 144
(三)电压表的使用/ 144
(四)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144
(一)串、并联电路的判断/ 145
(二)判断电压表测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易出错/ 145
(一)动态电路分析/ 146
(二)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判断/ 146
(三)串、并联电压特点的运用/ 146
(四)串、并联电压特点的探究/ 146
第二讲 电阻 变阻器
(一)电阻/ 147
(二)滑动变阻器/ 147
(三)电阻箱/ 147
(四)半导体和超导体/ 147
(一)电阻及其大小的比较/ 148
(二)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电阻大小的判断/ 148
(三)滑动变阻器的应用/ 148
(一)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不透而出错/ 149
(二)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及连入电路中电阻值变化的判断/ 149
(一)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 149
(二)电阻箱/ 150
(三)电路故障的判断/ 150
(四)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50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讲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51
(二)欧姆定律/ 152
(三)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152
(一)图像法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52
(二)串联电路动态分析/ 152
(三)并联电路动态分析/ 153
(四)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53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54
(二)理解欧姆定律时,对其导出式R=的理解出错/ 154
(三)动态电路分析易出错/ 155
(一)动态电路分析/ 155
(二)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156
(三)运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 156
第二讲 伏安法测电阻 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
(一)伏安法测电阻/ 157
(二)缺少一只电表测量电阻的方法/ 157
(一)伏安法测电阻/ 158
(二)等效法测电阻/ 159
(三)测量电阻时的常见故障分析/ 159
判断电路故障出错/ 160
(一)电阻测量的电路图/ 161
(二)伏安法测电阻/ 161
(三)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62
第十八章 电功和电功率
第一讲 电能和电热
(一)电能和电功/ 163
(二)电热/ 164
(一)电能表的读数及使用/ 164
(二)有关电能(电功)的计算/ 164
(三)探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 165
电热公式的应用易出错/ 165
(一)电流的热效应/ 166
(二)电热和电功率的综合考查/ 166
(三)有关电动机的综合考查/ 166
(四)电功的探究/ 167
(五)电热的计算/ 167
第二讲 电功率
(一)电功率/ 168
(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68
(三)串、并联电路的总功率/ 168
(四)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69
(五)利用电能表和停表测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169
(一)用电器电流大小的判断/ 169
(二)有关电功率的动态电路分析/ 169
(三)求实际电流和实际功率的方法/ 170
(四)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170
(一)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 171
(二)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区分不清/ 172
(一)电功率的动态电路分析题/ 172
(二)电学图像题/ 173
(三)电功率的测量/ 173
(四)电学计算题/ 174
第三讲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75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176
(三)家庭电路的安装/ 176
(四)安全用电/ 176
(一)家庭电路的连接/ 177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177
(三)安全用电的原则/ 177
(四)试电笔的使用/ 177
(五)家庭电路的作图/ 178
(一)家庭电路各部分安装顺序易出错/ 178
(二)误认为不接触带电导线就不会触电/ 179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79
(二)电路故障的判断/ 179
(三)安全用电的原则/ 180
(四)家庭电路的作图/ 180
第十九章 电与磁
第一讲 磁现象和磁场
(一)磁现象/ 181
(二)磁场和磁感线/ 181
(一)判断物体是否有磁性/ 182
(二)对磁感线的认识/ 183
(三)对地磁场的认识/ 183
(一)判断物体有无磁性时易出错/ 183
(二)对磁感线概念的认识/ 184
(一)对磁体及磁体性质的认识/ 184
(二)对磁场及磁感线的认识/ 184
(三)磁感线的作图/ 184
(四)对磁场的探究/ 184
第二讲 电与磁
(一)电流的磁场/ 185
(二)电磁铁及电磁继电器/ 185
(三)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 186
(四)电动机和发电机/ 186
(五)动圈式话筒/ 186
(一)电磁感应现象/ 187
(二)通电螺线管极性的判断/ 187
(三)分析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187
(四)电磁继电器的考查/ 187
(五)奥斯特实验的探究/ 188
(六)螺线管磁性强弱的探究/ 188
(七)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88
(八)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探究/ 189
(九)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 189
(一)对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分辨不清/ 190
(二)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不透彻,误认为只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或只有导体运动才会切割磁感线/ 190
(三)将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图混淆,或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模型图混淆/ 191
(一)螺线管的综合考查/ 191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91
(三)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192
(四)电磁学的综合考查/ 192
第二十章 信息的传递
(一)话筒与听筒的构造及电话的工作原理/ 193
(二)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比较/ 193
(三)电磁波/ 194
(四)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194
(五)移动电话/ 195
(六)四种通信方式简介/ 195
(一)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识别/ 195
(二)电磁波的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 195
(三)无线电广播的过程/ 195
(四)电磁波的应用/ 196
(五)对四种通信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196
(一)对电磁波的理解易出错/ 196
(二)调谐和音量旋钮的功能混淆/ 196
(三)不能正确理解光纤通信的原理/ 196
(一)电磁波的综合考查/ 197
(二)电磁波的危害/ 197
(三)声和电磁波的综合考查/ 197
第二十一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的分类/ 198
(二)核能/ 198
(三)太阳能及未来理想能源的条件/ 199
(四)材料的物理性质/ 199
(一)能源的分类/ 199
(二)对核能的认识/ 200
(三)生活与环保/ 200
(四)能源利用的综合计算/ 200
(一)对能源的分类容易混淆/ 200
(二)对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不理解/ 201
(一)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考查/ 201
(二)能源的分类及计算/ 201
第二篇 专题能力篇
专题一 声学
1.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 203
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比较/ 203
3.减弱噪声的途径/ 203
1.声音三特性的区别/ 204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04
3.声现象综合/ 204
专题二 光学
1.小孔成像与影子的对比/ 205
2.声、光的比较/ 206
3.面镜的应用/ 206
4.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规律的比较/ 206
5.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 206
6.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 206
7.实像与虚像/ 206
8.凸透镜成像规律/ 207
9.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对比/ 207
1.光现象的判断/ 207
2.光的反射定律/ 208
3.平面镜成像特点/ 208
4.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08
5.光学作图/ 209
专题三 热学
1.物态变化图像/ 211
2.物态变化总结/ 211
3.对扩散现象的理解/ 212
4.类比法认识内能/ 212
5.对比做功和热传递/ 212
6.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212
7.内燃机/ 212
8.能源的分类/ 213
9.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13
1.物态变化的判断/ 213
2.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现象/ 213
3.内能、温度和热量的辨析/ 213
4.物质吸热能力的探究/ 214
5.热量的计算/ 214
6.热学图像分析/ 215
专题四 力学(一)
1.刻度尺的使用遵循“三看三会”原则/ 217
2.运动的描述/ 217
3.运动的快慢/ 217
4.天平的使用方法/ 217
5.质量与密度的对比/ 217
6.密度的测量/ 217
7.力/ 218
8.质量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218
9.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218
10.运动和力的关系/ 218
11.摩擦力/ 218
1.密度的测量/ 219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219
3.力与运动的关系/ 219
4.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220
5.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受力分析/ 220
6.力学作图/ 221
专题四 力学(二)
1.压力与压强的区别与联系/ 222
2.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3
3.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223
4.功与功率的对比/ 223
5.动能和势能的对比/ 223
6.生活中的杠杆/ 223
7.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区别/ 224
8.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对比/ 224
1.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综合分析与计算/ 224
2.浮力中的连接体问题/ 224
3.压强和浮力的综合分析/ 225
4.压强、浮力、密度的综合计算/ 225
5.速度、压强、功和效率的综合计算/ 226
6.以杠杆为载体的力学综合计算/ 226
7.以滑轮为载体的力学综合计算/ 227
8.动能、势能的综合分析/ 227
9.力学中图像问题/ 227
专题五 电磁学
1.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29
2.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较/ 230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30
4.电路故障的判断/ 230
5.电能表/ 230
6.焦耳定律/ 231
7.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 231
8.触电及急救/ 231
9.磁现象/ 231
10.磁场/ 231
11.电和磁之间的比较/ 231
12.电动机与发电机的比较/ 231
1.电路的识别/ 232
2.电路的设计/ 232
3.动态电路分析与计算/ 232
4.电路故障分析/ 233
5.电学计算/ 235
6.电学图像分析/ 235
7.电学实验/ 236
8.电磁现象辨析/ 239
9.电磁波及其应用/ 240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