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184574
编辑推荐
本书适用于准备参加全国高考以及地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高中学生,也可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师生的中学地理教学、学习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高中地理经典问题解题方略》分方法导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选修地理四篇,首篇结合高考真题对解题方法、步骤、答题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后三篇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方法、策略的指导。本书*特色是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将高考重点考点的知识内容与高考试题设问的角度、方式相结合。 “真题再现”的设置将高考的设问与解题方法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的呈现与分析对学生利用方法分析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温馨提示”、“记忆方法”,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解题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目 录
第一篇 地理试题解题方法导论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等值线图
第一节 等值线图导论
第二节 几种重要等值线
第二章 地球运动
第一节 地球运动导论
第二节 太阳光照图判读
第三章 地理事物特征描述与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方法
第一节 地理事物特征描述方法
第二节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方法
第四章 地理事物成因分析方法
第五章 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
第六章 气候与自然带
第一节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自然带判读
第二节 气候类型判读方法
第三节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关系
第七章 地质与地貌
第一节 地质与地貌导论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第八章 水文地理
第一节 水文地理导论
第二节 水文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第三篇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文地理导论
第二章 农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地理导论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农业布局
第三章 工业地理
第一节 工业地理导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工业布局
第四章 商业地理
第一节 商业地理导论
第二节 商业中心布局
第五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交通运输导论
第二节 交通线(点)工程建设区位因素分析与布局
第六章 人口地理
第一节 人口地理导论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七章 城市地理
第一节 城市地理导论
第二节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与城市布局
第三节 城市功能分区
第四节 城市化
第五节 中心地理论
第八章 资源地理
第一节 资源地理导论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九章 能源地理
第一节 能源地理导论
第二节 能源开发与调配
第四篇 选修地理
第一章 旅游地理
第一节 旅游地理导论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第三节 旅游环境保护
第四节 旅游规划
第五节 旅游活动设计与生态旅游规范
第二章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节 自然灾害导论
第二节 中国典型自然灾害类型、成因、分布与防治
第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
附录1 太阳光(日)照图判读技巧
附录2 等值线变化趋势理论研究
附录3 微型地图速记
附录4 中国省级行政区域速记
附录5 考试常用地理规律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等值线图
第一节 等值线图导论
第二节 几种重要等值线
第二章 地球运动
第一节 地球运动导论
第二节 太阳光照图判读
第三章 地理事物特征描述与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方法
第一节 地理事物特征描述方法
第二节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方法
第四章 地理事物成因分析方法
第五章 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
第六章 气候与自然带
第一节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自然带判读
第二节 气候类型判读方法
第三节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关系
第七章 地质与地貌
第一节 地质与地貌导论
第二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
第八章 水文地理
第一节 水文地理导论
第二节 水文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第三篇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文地理导论
第二章 农业地理
第一节 农业地理导论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农业布局
第三章 工业地理
第一节 工业地理导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工业布局
第四章 商业地理
第一节 商业地理导论
第二节 商业中心布局
第五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交通运输导论
第二节 交通线(点)工程建设区位因素分析与布局
第六章 人口地理
第一节 人口地理导论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七章 城市地理
第一节 城市地理导论
第二节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与城市布局
第三节 城市功能分区
第四节 城市化
第五节 中心地理论
第八章 资源地理
第一节 资源地理导论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九章 能源地理
第一节 能源地理导论
第二节 能源开发与调配
第四篇 选修地理
第一章 旅游地理
第一节 旅游地理导论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第三节 旅游环境保护
第四节 旅游规划
第五节 旅游活动设计与生态旅游规范
第二章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节 自然灾害导论
第二节 中国典型自然灾害类型、成因、分布与防治
第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
附录1 太阳光(日)照图判读技巧
附录2 等值线变化趋势理论研究
附录3 微型地图速记
附录4 中国省级行政区域速记
附录5 考试常用地理规律
前 言
本书是由我的师弟——北京师范大学1988届地理系毕业生、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焉明,和我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研究生陈杰合作完成的。两人都从事一线地理教学多年,工作中潜心研究教学,收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研究高考内容和方向,归纳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形成了以方法指导为主体、以高考命题方向为脉络的《高中地理经典问题解题方略》一书。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新颖,且风格迥异。与其他教辅和参考书侧重知识的呈现不同,这本书更加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本书中没有大篇幅的知识罗列,而是将高考重点知识内容与高考试题设问的角度、方式相结合,分析解题的策略与答题的方法。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篇章结构设计的独创性
本书每一章都专门设置了导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读者形成对每一章的总体认识和对重点内容的总体把握,而且可以让读者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先形成一个知识的总体框架,还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
2.地理事物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本书对地理概念进行了合理的拆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地理概念。比如将“酸雨”拆分为“酸”+“雨”,拆分后读者可以对酸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一目了然。书中对地理事物、地理要素、地理原理等的分析评价也具有独特的视角,并能形成一些利于记忆的口诀。比如作者将“农业发展条件评价”归纳为“自然+灾害+生态+人”,其中,“自然”指自然地理要素,“灾害”指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及地质灾害等,“生态”指生态与环境,“人”指人文地理要素。
3.“真题再现”中高考试题的完整性
本书根据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以“真题再现”的形成呈现出来。试题的展现注重其完整性,没有做问题的截取,这样的设计更易于读者了解高考试题的全貌,避免出现单一问题对应过多材料信息,从而影响读者解读、分析试题的现象。
4.较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书中所有的重点、考点都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指导读者利用所学方法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学生的易混知识和易错点,书中特别设置了“温馨提示”、“记忆方法”栏目,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适用的广泛性
本书的独特风格,使其不仅适合准备参加高考、地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会考)的高中学生,也可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及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师生用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朱良
2014年9月于北京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新颖,且风格迥异。与其他教辅和参考书侧重知识的呈现不同,这本书更加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本书中没有大篇幅的知识罗列,而是将高考重点知识内容与高考试题设问的角度、方式相结合,分析解题的策略与答题的方法。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篇章结构设计的独创性
本书每一章都专门设置了导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读者形成对每一章的总体认识和对重点内容的总体把握,而且可以让读者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先形成一个知识的总体框架,还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
2.地理事物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本书对地理概念进行了合理的拆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地理概念。比如将“酸雨”拆分为“酸”+“雨”,拆分后读者可以对酸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一目了然。书中对地理事物、地理要素、地理原理等的分析评价也具有独特的视角,并能形成一些利于记忆的口诀。比如作者将“农业发展条件评价”归纳为“自然+灾害+生态+人”,其中,“自然”指自然地理要素,“灾害”指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及地质灾害等,“生态”指生态与环境,“人”指人文地理要素。
3.“真题再现”中高考试题的完整性
本书根据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以“真题再现”的形成呈现出来。试题的展现注重其完整性,没有做问题的截取,这样的设计更易于读者了解高考试题的全貌,避免出现单一问题对应过多材料信息,从而影响读者解读、分析试题的现象。
4.较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书中所有的重点、考点都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指导读者利用所学方法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学生的易混知识和易错点,书中特别设置了“温馨提示”、“记忆方法”栏目,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适用的广泛性
本书的独特风格,使其不仅适合准备参加高考、地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会考)的高中学生,也可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及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师生用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朱良
2014年9月于北京
免费在线读
(三)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
1.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2. 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上,如果等高距大小和等高线的疏密都一致,则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的坡度较大,比例尺较小的坡度较小;如果比例尺大小和等高线的疏密均一致,则等高距较大的坡度较大,等高距较小的坡度较小;如果等高距、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疏密都不一致,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公式1:坡度=两点绝对高度差/两点间水平距离(实际)
公式2:坡度=两点绝对高度差/(两点图上距离÷比例尺)
(四)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
1. 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
2. 在对流层内,每升高或降低100米,气温升高或降低0.6°C。
3. 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
(五)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且发育于河谷处。
(六)根据等高线判断水系特征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为水系分水岭。
(七)在等高线图上根据坡向判断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