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964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爱好者或从业者的自学教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萌芽
二、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规范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伦理规范的形成历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伦理规范的基本原则及实施策略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一、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理论
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策略和技术
第二节 行为疗法
一、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二、行为疗法的策略和技术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策略和技术
第四节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策略与技术
第五节 后现代疗法
一、后现代疗法的基本理论
二、后现代疗法的策略和技术
内容篇
第三章 自我意识辅导
第一节 自我意识辅导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构成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四、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五、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 自我意识辅导
一、自我认识辅导
二、自我接纳辅导
三、自我监控辅导
第四章 情绪管理辅导
第一节 情绪管理辅导概述
一、情绪的内涵
二、情绪管理辅导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情绪的管理与调适
一、焦虑
二、抑郁
三、愤怒
第五章 人际关系辅导
第一节 人际关系辅导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及常见问题
第二节 人际关系辅导
一、师生关系的辅导
二、同伴关系的辅导
三、亲子关系的辅导
四、青少年异性交往的辅导
第六章 学习心理辅导
第一节 学习心理辅导概述
一、学习心理辅导的含义
二、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
三、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
第二节 学习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学习动机辅导
二、学习策略辅导
三、学习习惯辅导
四、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辅导
途径篇
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流程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形式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范例
第八章 学校心理咨询
第一节 学校心理咨询概述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类型与特点
三、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第二节 个别心理咨询
一、个别心理咨询概述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
三、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阶段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
四、团体的设计与准备
五、团体心理辅导实例
第九章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概述
二、学科教学中心理辅导的渗透
三、心理辅导中学科渗透的实施
第二节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营造健康的集体氛围
三、做好互动式主题班会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策划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思路与方法
二、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策划
三、心理主题班会的策划
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周)的策划
五、校园心理剧的策划
第十章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第一节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危机与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干预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原则和途径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
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体系
二、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体系
第三节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一、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
二、支持技术
三、干预技术
第四节 校园自杀危机干预
一、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识别
二、对具有明显自杀意念与行为的学生采取保护性措施
三、建立校园自杀危机干预应急小组
四、校园自杀现场紧急心理干预
五、校园自杀事件后处理
参考文献
后现代疗法的学者普遍认为:现代人对现实的认识存在三种不同的信念:第一种认为现实是可知的,人类对现实的成分和运作可以准确而重复地发现、描述并运用;第二种则认为人们往往受困子认知,总试图描述现实,使我们对描述的人有许多了解,却又不太了解外在的现实;第三种观念即认为知识的来源就是知者组成的社群的建构,我们身处的社会现实就是彼此协调所产生的现实。现代主义与实证主义即秉持第一种信念。根据这种世界观,人们相信可以找出基本客观的事实,以及彼此密切相关的包罗万象的普遍适用的理论,使我们越来越接近对真实宇宙的正确认识。但是,以把握物体规律的方式来对待人时,其经验常会去人性化,就好像人在生产线上,人会觉得自己像机器一样。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客观性”强调事实、可重复的过程和普遍适用的法则,很容易忽视每个人独特而局限的意义。当现代主义的理念把人当成“客观的物体”来对待时,也诱导他们进入被动无能的接受者状态。如虽然一粒药或一种技巧可以使人的功能变好,但是他可能因此把自己想得更糟糕。如许多人因为服用抗抑郁药而睡得更好、更有精力、更少哭泣,同时却视自己为无用或有缺憾的,因为他们“需要”靠药物才能有用。后现代主义者相信,人类观察并描述世界的能力,任何一种精准、绝对、通用的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而应该选择去探究细节的特定之处与来龙去脉,而不是概括性的规律,注意差异,而非相似之处。现代主义者关注的是事实与通则,而后现代主义关注的则是意义。由此,后现代疗法的治疗师们秉持着以下4个重要基本理念:①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②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③现实是以故事来组成并得以维持的;④没有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疗法的咨询师认为自我不是物,而是叙事活动,认为人生来便处于故事之中,这些故事塑造了他们看世界、看别人和看自己的方法,这些故事规定了经验的模式。人们生来便处于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正在讲述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如同科学理论可以使一些互不相关的现象被联系起来一样,这些故事会为本来看似孤立的生活事件和经验提供一种“内在联系”。在这里,故事被当作是人们对自己的经验片段赋予其主观意义的过程,是人们生存的手段和途径。如果没有故事,人们的生活将会支离破碎,人们完整的自我也将不复存在。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自我的描述或象征,它们同时也是自我的具体化,就是自我本身。故事成了后现代疗法取向的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隐喻。
后现代疗法的咨询师们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的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治疗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当事人在后现代疗法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治疗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个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治疗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后现代疗法中,治疗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者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之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后现代疗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或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因而后现代疗法不可能有一种像认知疗法那样的简明操作规程。后现代疗法帮助人们打破具有束缚力量的后设叙事,即人们解释自己的生活经验时所依据的主要故事,发现生活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串联、扩展,最终在这些经验中生活。当处在冲突与痛苦之中,人们往往对那些与痛苦无关的经验视而不见,后现代疗法就是要帮助人们发现除了当前的生活样式,他还有其他的可能。如在后现代疗法中,对以往经验的记忆不再被看作精神疾患的祸端,而是被看作是希望、力量与选择的源泉。后现代疗法的治疗师认为自己并非什么专家,而是依靠专业知识,如心理学家的洞察力,来治疗当事人。治疗师是一个促进者,他帮助人们在倾诉与复述过程之中发现生活中永远可能有更加丰富的故事。发现这些故事的途径除了当事人自己的倾诉与复述之外,还包括他们与治疗师或其他在当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之间的对话。这种倾诉与复述能够帮助当事人改变对问题与自身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从而形成可以重新构建的、更佳的生活方式。
总之,后现代疗法是一种新颖的文化实践,它极大地扩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使得我们不得不将视野从精神病学转移到整个文化现象上来。在咨询过程中,关于社会与文化对心理问题的影响的讨论往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