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23095
《破解幼儿园教师的90个工作难题》由*“国培计划”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杜长娥组织编写,是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园长的智慧集锦。
书中的90个工作难题筛选自全国各地幼儿园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提出的500多个现实问题,涉及幼儿一日生活、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安全与健康、幼儿行为与心理、班级管理、教师人际关系、家园共育和沟通等九大方面。作者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追根溯源的剖析和具体可行的指导策略为一线幼儿教师指点迷津。
幼儿入园时哭闹,不想上幼儿园,怎么办?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高,幼儿答非所问怎么办?
在某些季节,幼儿容易出现传染病或常见疾病,教师该如何应对?
幼儿爱告状或打小报告,怎么办?
在户外游戏中,容易出现幼儿受伤、争执等情况,教师该如何应对?
遇到问题时同事推卸责任,怎么办?
家长更倾向于相信幼儿所说的话,而不相信老师的话,怎么办?
……
*“国培计划”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杜长娥,结合自己36年的学前教育工作经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征集并精选了90个幼儿园教师亟待解决的工作难题,并约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共同探讨这些难题的解决之道。
作者从“典型案例”“案例分析”“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对每个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究难题产生的多重原因,结合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与文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方法。
该书案例丰富,难题的覆盖面较广,解决策略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也较强,是幼儿园教师案头的优秀指导书。
章 破解关于一日生活的9个难题
难题1:幼儿入园时哭闹,不想上幼儿园,怎么办?
难题2:幼儿在幼儿园里不爱喝水,怎么办?
难题3:幼儿洗手时总是应付,怎么办?
难题4:幼儿爱在厕所或盥洗室里玩,怎么办?
难题5:幼儿挑食、厌食或进餐时爱说话,怎么办?
难题6:幼儿进餐时总是要求老师帮忙,怎么办?
难题7:午休时幼儿不愿睡觉或喜欢打扰别人,怎么办?
难题8:教师该如何避免幼儿在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难题9:幼儿放学后不愿离园,非要老师再陪他一起玩,怎么办?
第二章 破解关于集体教学活动的12个难题
难题10: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形式不感兴趣,热衷于做自己的事情,怎么办?
难题11:面对教学活动中频繁举手、过度要求关注的幼儿,怎么办?
难题12: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高,幼儿答非所问,怎么办?
难题13: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不按要求操作使用活动材料,怎么办?
难题14: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假合作的现象,怎么办?
难题15: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不愿意扮演“反面角色”,怎么办?
难题16:教学活动结束后幼儿还想玩,怎么办?
难题17:教师不知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怎么办?
难题18: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失误,怎么办?
难题19:教师缺乏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技巧,师幼互动的效果不理想,怎么办?
难题20: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易出现教师的“高控制”现象,怎么办?
难题21:集体教学活动中偏离或完不成预设目标,怎么办?
第三章 破解关于区域活动的10个难题
难题22:幼儿对教师投放的区域活动材料不感兴趣,怎么办?
难题23:教师不知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怎么办?
难题24: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选择出现矛盾,怎么办?
难题25:教师设计的区域活动与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符,怎么办?
难题26: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容易脱节,不能相辅相成,怎么办?
难题27: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知如何有效地观察、正确地引导幼儿,怎么办?
难题28:教师把握不好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怎么办?
难题29: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教育契机不敏感或抓不住教育契机,怎么办?
难题30: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经常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怎么办?
难题31: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频繁地换区,怎么办?
第四章 破解关于户外活动的11个难题
难题32:由于存在安全风险,教师不敢多组织户外活动,怎么办?
难题33:活动场地有限,活动材料不足,户外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怎么办?
难题34:幼儿不爱参加室外体育活动,怕晒、怕累、怕吃苦,怎么办?
难题35: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缺少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难题36:天冷了或天热了,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怎么办?
难题37:有的幼儿不敢参加滑滑梯、攀爬、游泳等户外活动,怎么办?
难题38:在户外游戏中,容易出现幼儿受伤、争执等情况,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39:在户外游戏中,幼儿不知如何把握自主游戏中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教师该如何引导?
难题40:户外混龄游戏容易出现问题,教师该如何指导?
难题41: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时的穿着不合时宜,影响活动效果和幼儿的健康,怎么办?
难题42:家长陪同参加秋游等活动时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该如何引导?
第五章 破解关于安全与健康的10个难题
难题43:家长的安全教育观念不强,安全责任意识薄弱,教师该如何引导?
难题44:幼儿的安全防范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教师该如何教育?
难题45:幼儿入园和离园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46:幼儿不讲卫生,卫生习惯差,教师该如何引导?
难题47:在某些季节,幼儿容易出现传染病或常见疾病,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48:某些幼儿容易出现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49:幼儿出现集体食物中毒情况,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50:幼儿在幼儿园里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51:幼儿园遭遇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时,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52:对班上有身体残疾的幼儿,教师如何确保他们在园学习和生活的安全?
第六章 破解关于幼儿行为与心理的10个难题
难题53:幼儿爱告状或打小报告,怎么办?
难题54:幼儿爱说脏话或给别人起外号,怎么办?
难题55:幼儿缺乏自信、依赖性强,怎么办?
难题56:幼儿动不动就哭,怎么办?
难题57: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难题58:幼儿喜欢打人或咬人,怎么办?
难题59:幼儿爱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难题60:幼儿爱发脾气,怎么办?
难题61:幼儿经常在教室里捣乱,怎么办?
难题62:幼儿擅自离开教室,怎么办?
第七章 破解关于班级管理的9个难题
难题63:教师要进行各类案头工作,却觉得做了很多无用功,怎么办?
难题64:园领导布置的其他任务与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相冲突,怎么办?
难题65:幼儿不服从班级规则或老师的指导,怎么办?
难题66:幼儿因害羞或社交退缩,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
难题67:某些不服从管理的幼儿拒不接受惩罚和教育,大哭大闹,怎么办?
难题68:个别幼儿的自我意识过强,无法与其他小朋友合作共享,怎么办?
难题69:交接班时教师之间因沟通不良容易出现问题,怎么办?
难题70:幼儿不愿意参加值日活动,怎么办?
难题71: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时纪律混乱,场面失控,怎么办?
第八章 破解关于教师人际关系的9个难题
难题72: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难题73:年轻教师的观念与老教师的经验做法发生冲突,怎么办?
难题74:同事在背后非议其他同事或领导,怎么办?
难题75:遇到问题时同事推卸责任,怎么办?
难题76:面对同事之间的矛盾冲突,怎么办?
难题77:发现有人到领导那里投诉你或者打你的小报告,怎么办?
难题78:发现有些同事不服管理,当面顶撞领导,故意使其难堪,怎么办?
难题79:碰到同事体罚幼儿或非理性地对待幼儿时,怎么办?
难题80:遇到家长和同事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时,怎么办?
第九章 破解关于家园共育和沟通的10个难题
难题81: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无法在家中保持,教师该如何引导家长?
难题82:面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的家长,教师应如何沟通?
难题83:面对过分溺爱、迁就、放纵孩子的家长,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84:家长存在“重保护、轻教育”的观念和做法,教师该如何应对?
难题85:家长更倾向于相信幼儿所说的话,而不相信教师的话,怎么办?
难题86:面对经常给孩子请假的家长,怎么办?
难题87:家长开放日时,孩子总是黏着家长,怎么办?
难题88:部分家长走不出小学化教学的误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怎么办?
难题89:两代教育观念不同,导致孩子无所适从,教师该如何与他们沟通?
难题90:当幼儿在园受到意外伤害,家长过度责备甚至侵害教师的权益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弹、唱、画、跳等专业技能技巧,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基本素养(关于植物、动物、文学等方面),更要拥有一颗关爱儿童的心。
经过学校系统的专业培养,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并不代表很快能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适应性。为了帮助幼儿园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破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在网络上公开征集幼儿园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收到了全国各地幼儿园教师提出的500多个问题,并从中筛选出了90个代表性的问题。这90个问题涉及一日生活、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安全与健康、幼儿行为与心理、班级管理、教师人际关系、家园共育和沟通等9个方面。
本书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现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通过这三部分的撰写,力求让幼儿园教师拿到本书后,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也希望能让老师们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还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约请了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和园长,共同组建编写团队。本书编写分工如下:章由董欣、张树芳组织编写,第二章由董欣、徐艳、杨秀萍组织编写,第三章由周鲁建组织编写,第四章由王艳组织编写,第五章由赵侠、郑非非组织编写,第六章和第八章由刘彦芝、朱翠玲、徐晓丽、张振天编写,第七章由赵侠、牛冬梅编写,第九章由吴长虹、张永玲、徐钧组织编写,全书由杜长娥、徐钧统稿。
本书前期的问题征集、问题的提炼汇总由诸葛绪彩老师负责,虽然她后期因为工作变动没有继续参与编写,但在此仍对诸葛绪彩老师的前期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本书是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吴红主任支持、帮助下编写的,衷心感谢吴主任的无私帮助!因为我们大家日常工作忙,书稿一拖再拖,影响了出版的进度,给吴主任的工作增加了困难,再次感谢吴主任的包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恕未一一列出,敬请原作者谅解。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还存在许多问题,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杜长娥
2018年10月
难题55:幼儿缺乏自信、依赖性强,怎么办?
【典型案例】
晨晨是一位安静、腼腆的小女孩,小班刚入园时,她的入园焦虑持续了大约3个月。每天来园时,她都是被家人抱在怀里,一边哭,一边双手紧紧地搂着家人的脖子不松手。进入教室后,她也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既不说话,也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更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一天到晚都是一副郁郁寡欢、忧心忡忡的样子。
区域活动时,其他孩子都能很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晨晨则坐在小椅子上,愁眉苦脸地看着美工区的小朋友画画。老师走过去对她说:“晨晨,你看他们画得多开心呀,你也去画一画吧!”晨晨怯怯地说:“我不会,我要回家让妈妈帮我画。”进行户外健康活动“小小消防员”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从小椅子上双脚跳下来,其他小朋友都能轻松地完成这个动作,可是晨晨却战战兢兢地站在小椅子上,紧张地说:“老师,我不会,你扶着我跳好吗?”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问题:“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孩子们都高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晨晨却没有举手。老师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晨晨应该会。于是,老师请晨晨来回答,听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晨晨极不情愿地、慢吞吞地站起身,然后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怯怯地盯着老师,红着脸为难地说:“老师,我不会。”
看着其他小朋友每天开心快乐地游戏,再看看晨晨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作为老师,真的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晨晨的表现可以看出,晨晨非常不自信,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强。教师经过调查了解到,原来晨晨天生就比较胆小,出生后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而且爷爷奶奶对晨晨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她磕着碰着,冻着饿着,爸爸妈妈又忙于工作,忽略了和晨晨的情感交流,所以造成了晨晨不自信、依赖性强的不良品质。
3—6岁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此阶段幼儿产生自卑心理而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调整,将会对其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导致幼儿不自信、依赖性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原因。有的幼儿由于遗传、气质等特点,天生胆小、敏感,而家人又意识不到,所以他们就不容易建立自信。
(2)过度保护和关注。家长事事包办代替,幼儿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没有机会体验做事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就无法建立自信。这种情况中的幼儿大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或隔代抚养的家庭。
(3)父母期望过高。如果父母对幼儿期望较高,幼儿的行为表现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卑心理。
(4)家庭不和谐。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互动,相互漠不关心,家庭气氛冷漠,那么幼儿将感受不到关爱。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幼儿大多有自卑心理。
(5)经常被比较。有些父母经常拿幼儿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做比较,还经常说:“你看×××多有礼貌!”“×××都会讲好多故事了,这么简单的故事你都不会讲!”……时间长了,孩子内心就会形成“我不如别人”的自我评价,也无法形成自信的良好品质。
(6)经常受挫折。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如果幼儿本身能力较弱,而教师又未能及时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致使幼儿遭受挫折或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幼儿不自信,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应对策略】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如果幼儿缺乏自信,事事依赖成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消极、畏缩等自卑心理。所以,作为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幼儿克服依赖心理,形成自信、勇敢、诚实、善良、友爱等良好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针对案例中晨晨的表现,我们可以分析出造成晨晨依赖性强的原因主要是过度保护和关注,并提出建议:在家庭中,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并建立合理的期望;在幼儿园,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孩子,使其多体验成功。
幼儿园里像晨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针对依赖性强的幼儿,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着手,通过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克服依赖心理,建立自信。
(1)幼儿园的教育策略。
①多鼓励表扬。不自信的幼儿往往更敏感、更脆弱,有时教师无意识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影响他们那颗脆弱的心。所以,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多关注这些幼儿,多给予关爱,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并且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自信。
②多体验成功。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降低依赖性强的幼儿的活动目标和操作难度,使其容易获得成功,这样也会帮助幼儿慢慢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信心。例如,玩“喂宝宝”的游戏时,教师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用筷子夹豆子,让能力弱的幼儿用筷子夹花生。虽然目标都是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但是操作难度不同,就会使不同水平的幼儿既能感受到挑战,又能体验到成功。
③多进行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能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参与户外活动,使其体验活动的乐趣,内心得以释放。
④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通过合作、小组或集体游戏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
(2)家庭中的培养策略。
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父母,首先要有融洽的夫妻关系,合理定位家人的角色,并尽量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②悦纳并尊重孩子。依赖性强的孩子会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在肯定孩子优点的同时,又要接受孩子的缺点,并且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想法。
例如,妈妈看到别的孩子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儿子快6岁了,数字都还不会写,就特别着急和焦虑,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所以,家长不能片面比较,而要相信并尊重孩子的发育特性。
③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会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的意识,让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提高自理能力,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样也有助于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④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对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不提过高的要求,不盲目比较。
⑤要允许孩子失败。当孩子失败时,家长首先要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亲子共同努力,终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如,雅琪喂养的小蜗牛死了,她伤心地哭了。此时,家长一边抚摩孩子的后背,一边安慰说:“小蜗牛死了,你一定很伤心吧?我也感到很伤心,等一会儿我们把它埋在它喜欢的小花园里好吗?”这样孩子既能排解伤心的情绪,又能感受到家人的理解和关爱,一个心中充溢着温暖和关爱的孩子又怎么能不自信呢?
总之,充分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少的帮助是帮助幼儿克服依赖心理的有效方法,希望教师和家长携手并肩为孩子们架起自信的桥梁,陪伴他们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看他们在阳光下嘴角微微上扬的样子!
(临沂市妇联文知星幼儿园 朱翠玲)
难题56:幼儿动不动就哭,怎么办?
【典型案例】
案例一:早上,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高高兴兴地来上幼儿园了。这时,只见美然的妈妈拉着美然走过来,美然则一边哭,一边身体用力向后拽。老师连忙问美然妈妈:“怎么了?”美然妈妈说:“刚才经过超市时,她想买芭比娃娃的玩具,没给买就哭了。唉,真气人,平时在家里也是这样。有时候实在是拗不过就给她买了,要是不买就哭起来没完。老师,麻烦您好好教育教育她!”说完,美然妈妈就匆匆忙忙地去上班了。
案例二:小旭今年4岁了,是个白白净净、文文弱弱的小男孩,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哭个没完。美工活动时间,老师准备让小朋友们进行折纸活动“折热带鱼”。孩子们拿到折纸材料后,马上就动手折了起来。这时,小旭手里拿着手工纸,睁着两只泪汪汪的大眼睛,瘪着小嘴正在哭呢。老师急忙走过去问:“小旭,你为什么哭呀?”小旭委屈地说:“老师,我不会折。”起床时间到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叠被子,此时的小旭睡眼惺忪地坐在小床上又哭了起来。老师来到他身边,轻声问道:“小旭,是不是还没睡醒啊?”小旭哭着说:“不是,我不会叠被子。”说完哭得更伤心了。
案例三:离园前,李老师正在给孩子们分享故事,张洋小朋友忽然站起来说:“老师,于萱总是拉我的手。”李老师循声望去,发现于萱急忙缩回手,微低着头,眼睛却看向李老师。因为于萱的行为打扰了大家的活动,于是,李老师严肃地看了于萱一眼,并提醒她:“请你认真听故事好吗?”然后接着讲故事。这时的于萱瘪着嘴,眼睛发红,轻轻地啜泣起来。
【案例分析】
哭是幼儿的本能反应,也是幼儿正常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幼儿动不动就哭,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便及早引导和纠正。上述三个案例中三名幼儿哭的原因是不同的:根据案例描述,美然的哭很显然是一种满足需求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小旭的哭是因为畏难,自身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而于萱的哭可以理解为性格敏感所致。综合分析来看,这三种情况都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前两种是教养方式的问题,第三种则与性格、情感和遗传因素有关。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差,也容易出现哭闹现象。另外,4.5—5.5岁的幼儿正处于情感敏感期,此时会突然因成人的态度而变得敏感、脆弱,他们开始对成人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哭闹不止。对处于情感敏感期的幼儿,家长要多陪伴、多安慰,增加和幼儿的交流时间,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总之,造成幼儿哭闹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种。
(1)需求未得到满足。如案例一中,美然想买玩具,妈妈不同意,这时美然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幼儿一哭,成人就马上满足他,久而久之,哭就成了幼儿要挟成人以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2)恐惧焦虑。尤其是新生入园阶段,哭闹现象特别多。这是因为幼儿突然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陪伴他的家人,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心中缺乏安全感,所以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3)同伴矛盾。在幼儿园里,幼儿之间经常会产生摩擦,这时,弱势方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也是因为弱势方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发生矛盾时不会处理,只能用哭来表达。
(4)遇到困难。当幼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也容易哭。这种情况多体现在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幼儿身上。因为在家里遇到困难时,幼儿一哭,成人就马上帮助解决,所以幼儿也会把这种不良习惯迁移到幼儿园。
(5)生性敏感、脆弱。如果幼儿生性敏感、脆弱,特别是又处于情感敏感期,就容易出现动不动就哭的现象。
(6)身体出现病痛。这种情况多见于小班上学期,由于幼儿年龄小,对身体缺乏认知,不会用语言正确表达身体的不适,所以,当身体出现病痛时,他们往往会用哭来表达。
【应对策略】
虽然哭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但是动不动就哭往往会影响幼儿的正常交往。所以,当幼儿哭时,教师要分析具体原因,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行正确引导。从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来看,幼儿动不动就哭的主要根源在于家庭。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好家园沟通工作,指导家长转变家庭育儿理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而改变幼儿动不动就哭的现象。
(1)家庭指导策略。
①家园沟通。当发现幼儿动不动就哭时,教师要了解幼儿哭的具体情况,分析背后的真正原因,再和家长进一步沟通,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误区,并指导家长转变育儿理念,掌握科学的养育方法。
②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幼儿动不动就哭,首先要检查幼儿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是身体原因,教师可以请园里的保健医生检查,或者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带幼儿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③增强能力。幼儿动不动就哭,很多时候是能力不足导致的,所以,教师要多创造机会,锻炼并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案例中的小旭,就是因为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导致他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进而将这种畏难情绪迁移到学习中。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成人要“懒”一点,学会放手,让幼儿大胆去尝试,有时试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教育。
(2)教师指导策略。
①转移注意力。当幼儿哭时,教师可以用好玩的游戏或者有趣的事物来转移其注意力,这个方法多适用于处在入园焦虑期的小班幼儿。例如:雅琪今年3岁了,刚上幼儿园小班,每天早上入园时总会哭闹。今天是星期一,小班幼儿隔了一个周末再入园时哭闹相对会多一些。于是,李老师灵机一动,戴着手偶站在活动室门口迎接幼儿入园。不出所料,雅琪妈妈抱着雅琪,雅琪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李老师故意用夸张的语气说道:“早上好,雅琪,我是小兔子,欢迎来到小兔子班!”听到“小兔子”,雅琪马上停止了哭泣,睁着两只泪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小兔子”。李老师趁机说道:“小兔子很早就在门口等小朋友了,等得肚子都饿了呢,我们去给小兔子找点吃的吧!跟妈妈再见。”说着,李老师顺手从雅琪妈妈怀里接过雅琪,然后带着雅琪进了活动室。
②共情策略。如果幼儿是因为想妈妈等心理原因而哭,教师要学会共情,可以说:“你很想妈妈是吗?”“妈妈去上班了,现在,让我陪陪你吧。”这样,幼儿会感觉到别人懂他,内心的情绪就会慢慢释放并得到缓和。这一策略同样适用于处在入园焦虑期的小班幼儿。
③设“心情站”。当幼儿哭时,教师可以提示他到“心情站”待一会儿,这样既避免打扰其他幼儿活动,又能够使其平复情绪。虽然这个策略适用于幼儿因心理原因而哭的情况,但是不可以随意或频繁使用。
④坚持原则。如果幼儿是因为过分要求而哭,教师必须坚持原则。比如,经常欺负他人的幼儿到“反思角”或“情绪屋”时哭闹,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哭就妥协,而要坚持原则,使其意识到欺负和伤害他人是错误的行为。
⑤延迟满足。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只要孩子有要求或者有想法,家长们会马上甚至不遗余力地满足孩子,造成了孩子缺乏耐心,稍不如意就“一哭二闹三上吊”。所以,教师有时可以适当地采取延迟满足的策略来改变孩子爱哭的现象。比如,在幼儿园集体活动时经常需要排队,对于爱插队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延迟满足的策略,让他到队伍的后面或者安静地到旁边等一等,以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耐心等待。
(临沂市妇联文知星幼儿园 刘彦芝)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