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88721
《教师月刊》,由中国教师用书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罗晓晖是成都市教科院语文学科主任、国学研究室主任,成都文理学院特聘教授,原成都七中语文备课组长。本书主要探讨“现在教书越教越累,智力活儿变体力活儿,怎么办?”的问题。罗晓晖从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行为切入,现身说法,探求教师成长的可能路径。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专栏
侯会专栏 别把洗澡水里的“钻戒”倒掉
雷露专栏 石头记
吴慧琴专栏 梦的壳
刘幸专栏 日本幼儿园的“见守”
封面
罗晓晖:持守教育情理
人物
岁月 董玉璞 那年刚好我们两个搭班 _ 张丽芝
现场
记事 陈荣艺专栏 二〇〇一年,打造温馨的家园
张正耀专辑 那年,青涩的事……
微笑
匍匐前进
课堂 为思维的通透而教 _ 谭长存
吴非说 “不难,你这么写”之三
看在眼里听进耳里放在心上
朱永新答 教育著作如何“走出去”
团队
我选择了多么正确的一条路 _
李华
阅读
书与人 种子——写给我的《字若星辰》 _ 吕群芳
人文
诗人的教育观 ……但我还是尊重她的选择 _ 安琪
平凉市教师诗选 安
妮/曹秋鹏/独 化/富永杰/凤鸣回山/史录选/李旭勤
马路明/任小刚/王丽娟/邵生明/邵婷婷/苏卯卯/陶金辉
万 万/王春霞/王红荣/西可/亚东/姚攀峰/张自荣/章瑜
视窗
校园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以仁立人
家 寻常烟火 _ 毕丽丽
画说教育 孩子之间 _ 聂晶
悦读 大夏有礼,三月新书
朱煜:如何“让课堂说话”?
“去感受而不只是测量”
林茶居
近来有一句话经常被引用,“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它基于特定的情境、面对的是特定的受众——“开学了请告诉孩子”,很有励志性和引导力,我也赞同其中隐含的道理,比如,求学阶段的孩子,要懂得自制,要下苦功夫,要持续努力
;再如,多读书,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等等。
但是,如若将之视为金科玉律,甚至单独抽离出来,作为社会生活、世道人生的解读工具和理解模型,乃至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就需要警惕了。“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其逻辑不仅粗暴而且褊狭,背后是强烈的精英主义、英雄主义取向。在这样的视野之下,那个时常被调侃和诠释的套在“放羊 – 赚钱 – 盖房 – 娶妻 – 生娃 – 放羊”的循环里的“放羊娃”,便成为无价值、零意义的“底层人生”范本。而从自然主义的角度看,“放羊娃”的生活却是理想的生活,所谓随顺自然、顺应天性,像草木枯荣、花落花开。
我不是反精英、反英雄,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在持守基本立场的前提下,跳出单一的意义框架,努力从多个视角去看待人、事、物以及各种现象、潮流,避免一叶障目、偏于一端。比如说,何为自由与幸福,经济学(尤其是“生产的经济学”)从人的物质满足出发进行建构与描述,形而上的观念体系则关注生命的自足和心灵的敞开。所以我尤为赞同河合隼雄所说的
:“……信奉着一神教、又展开多神教思考……”(引自《孩子与恶》,河合隼雄著)换句话说就是 :一神教信仰,多神教思维。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一般情况下,它被定位为贡献于他人、社会、人类。贡献度越高,其人生的意义就越大。具体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有的人享受其中,有的人付出了身心俱疲的代价,而更多的人以之为责任和使命并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意义感。
就像教育的目的和人生的目的无法完全重合,教育意义的产生和人生意义的达成,两者的机制和路径截然不同,但不存在根本的冲突。因此,教育可以对人进行社会化的改造。按照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有关教育社会学的观点看,教育正是以学校、班级、小组等特殊的社会组织,以课程、教材、德育等特殊的社会文化,以校园人际交往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以课堂这一特殊的社会载体,对人施加或产生影响(参见《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等著)。
教育除了要让人学会参与公共生活,还要让人学会自我实现。好的教育便意味着在此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在著名的演讲《教育家》当中,泰戈尔谈到自己刻板、压抑、没有“意识自由”的学生时代时,痛定思痛地说
:“人身上非文明和文明的比例应该跟地球上水和陆地的比例相符,也就是水应该多于陆地。”他所说的“非文明”,是指“对色彩、音乐和生命的动态怀着热切的渴望”那样的自然天性。想必,泰戈尔当时所受的是那种阻碍、抑制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他读过多所学校,但都因为不适应而没有完成学业。一九○一年,四十岁的泰戈尔利用父亲的遗产和自己的版税,在小镇圣迪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从无到有建立自己的教育系统”,帮助当地的孩子以“爱与行动”去获取完整的知识,学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入和彼此呼应,“去感受而不只是测量”(引自《人的宗教》,泰戈尔著)。泰戈尔的教育理想所彰显的和教育实践所注重的,大抵是其时教育所缺失的。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学校、课堂差不多还是那个样子,教育的主要问题、主要困境也都差别不大。曾于二○○二年至二○○四年期间担任法国*长的哲学家吕克•费希提醒我们
:“相较于‘占有’的逻辑,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赋予‘存在’的逻辑以更大的重要性。”(引自《神话的智慧》,吕克•费希著)“‘占有’的逻辑”背后是“不满足”,指向“测量”,“‘存在’的逻辑”关乎“心灵生活”,指向“感受”。“测量”具体可见,强调秩序、规则、精确,而“感受”混沌无边,趋于个体、开放、模糊。就像人生,既有有章可循、可以预估的地方,又有变动不居、难以把控的地方——此后者,体现了生命的复杂、有趣之处,什么才能对其产生根本性影响,正是教育研究需要着力、教育实践需要花心思的一个方面。
任何一个学科,只要还有资格叫作学科,它就必须是理性的,必须讲学理的。学科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是理性的过程。在我的理解中,教学永远是一个理性的行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性、情感的运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策略。
——罗晓晖
我不是成功人士,我是成功人士的老师
——老罗课堂语录
老罗上课,罕有教案,大抵信口开河,随机而发,狗嘴之中,不时吐出象牙(长的那种獠牙)。有弟子偶尔拾掇,记录在案,今搜得若干,合并如下……
·接受事实,尊重事实,无论你是否喜欢。
·永远不要撒谎。当你不能说出真相,你可以选择沉默。
·堕落是一种自由落体运动,一点儿也不费力。
·我们无法离开经验去想象,任何想象都是现实的投影。
·想完美,是正确的 ;不完美,是正常的。
·你不必高贵到让人仰望,但绝不能卑下到被人鄙视。
·只有因果,没有如果。
·有效的谗言,必定基于某种事实。
·我的经验表明,在生活的耳光火辣辣打在你的脸上之前,你是不会真的懂得什么是生活的。
· 什么是写作?用手中的笔,挠头上的痒,止心里的痛,这就是写作。
·写作的个性是你养出来的,不是我教出来的。
·火并不独立存在,火是被唤醒的沉眠在物质内部的热情。
·你的记忆力不可能是好的 ;至少有两个人比你的记性更好 :一个是你的仇人,另一个是你的债主。
·屈原追求的是的纯度,但问题是世间没有纯度百分百的事物。
·跟你在课堂上一样,人生也很容易走神。
·问题总在吵闹,而答案总在沉默。
·真正的幸福是自足的,是灵魂自己喂饱自己。
·西施破相了,叫作悲剧 ;老罗破相了,叫作喜剧。
·人生是一道减法,学习是一道加法。
·人向死而生,但人生不是为了等死。
·园林差不多就是病态植物的大观园。所谓园艺学,就是研究如何根据人类病态的审美需要去摧残植物的一门学科。
·愚昧的人总是很多的 ;而一个人是否愚昧,跟他的学历无关,跟他读怎样的学校也无关。
·别里科夫在他死去之前,其实已经死了。
·我得承认人类是聪明的,他们能够为每一个荒谬的行为找到貌似合情合理的解释。
·一个人拼命,结果是死 ;大家都拼命,结果是活。
·如果生命等于时间,那么我还不如一只乌龟或一块石头。
·所有知识都是戏论,终极真理不可言说。
·其实,也许在此世间,孤独才是真实的自由。
·概念是事物的虚像。意识是虚非实的特点,使我们把事物抽象成虚像从而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
·为什么我们必须诚实?因为诚实能限度地降低社会生活的交际成本。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每个人都必须绷紧神经,信任与合作变得不可能。
·别怪命运,人们的悲剧多半是自己设置的,上天无须为你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垮塌负责。
·世界本身按照它自己的逻辑运行,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有问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自己。
·请提问。我的回答是免费的。
·简单的,就是可靠的。
·毫无疑问,浮肿的物质会挤压心灵的空间,一切形式的物欲,迟早会变成精神的溃疡。
·很少有人能够将其信奉的价值贯彻到底……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只有虚拟的价值观。
·世上充满渴望做君子的小人。
·我们主张诚实,但我们常常撒谎。
·观念与行为背离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不得不认为,人类生活基本处于不真实或不真诚的状态。
·绝大部分人的生命是干瘪的。之所以看起来还有点饱满,不过是因为充气或注水。
·不可不痴,不可太痴。不痴者薄情,太痴者蠢笨。
·人口太多,机会太少。
·我能容忍庸俗,但只认同高尚。
·未来就是悬念。然而对于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未来并非总是悬而未决。
·过于精明和现实,也可能恰好是愚蠢。一个人不能只看得见现在,他必须看到未来。(评论郑文公怠慢重耳)
·缺乏洞察人性恶的能力的善良,其实只是愚蠢。
·郭靖比杨康笨,可是杨康死了,郭靖赢了。性格的缺陷是致命的,聪明不足恃。
·母亲的子宫是生命意义上的故乡,我们的故乡则是文化意义上的子宫。
·必有比生命本身更高的价值存在,若不如此,苟活就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选择。
·我绝不会让自己的泪水滴成一道生命的污痕。
·每个人都无权反对他不了解的事物。
·在我看来你是沉默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内心涌动着世界上激烈的喧哗。
·善说的嘴巴不如善听的耳朵。我讲得这么好,如果你听不进去,那也等于零。
·对所有生命保持悲悯,因为所有的生都是艰难的。
·一般地说,我们很难完整地理解他人的痛苦。放大自己的痛苦,忽视他人的痛苦,这是人类天然的倾向。
·一切自杀都是他杀……每一个自杀行为背后都有外力的影子。
·幽默是智慧的剩余,讽刺是智慧加冲动的剩余。幽默是平和的,讽刺是兴奋的。
·我们现在愿意坐在这里忍受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预期今天的痛苦将换来明天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戴着自己的眼镜观看世界。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被你的主观意识选择、过滤和加工过的世界。
·死去活来。学习这个事情,也只有死过去,才能够活过来。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就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它显然是一个公平原则。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贯彻这个原则,我不知道,你可以去观察
;我所知道的仅仅是,在学习这件事上,这个分配原则确实是被严格贯彻的。
·努力感觉你自己的感觉。很多时候你以为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其实不过是我老罗或别的什么人给你灌注的幻觉。
·始终有一个诱惑着我的完美而模糊的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我把自己定义为理想主义者。
·我不是先知,但这不排除我能预见。
·强者不掩饰自己,不是因为他不智,而是因为他不屑。一个人越强大,顾忌越少。
·你把自己看得不平凡,后就可能真的不平凡 。
·不甘于寂寞,而又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就事功。
·奋斗,是正确的人生哲学。人生就是燃烧,你不能冒烟,更不能发霉。
·早熟就会早衰……爱情属于人生的夏季,你没有必要把它提前到春天来发生。
· 评论一个人,要宽容不要苛刻……我读了一篇文章《品位男人的标准》,它说“品位男人”要勤奋、宽容、大度、乐观、高雅、幽默、有远见、讲究细节……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有品位的男人只有一个
:上帝。连老罗都算不上了。
·心灵永远比眼睛孤独。这就是我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比喻很蹩脚的原因。
·每个人的心都有一扇窗,灵魂决定它的朝向。
·办学校办到孔圣人的境界,不分贵贱,有教无类,仁也 ;蹲牢房蹲到周文王的境界,演绎卜卦,顺天知命,智也;当农民当到陶渊明的境界,甘于淡泊,以明己志,信也;跳水跳到屈原的境界,清操不失,奋然不顾,义也
;打铁打到嵇康的境界,俗礼非礼,自适其适,礼也 ;读书读到老罗的境界,只问是非,不问权威,勇也。如上种种,堪称世间极致。
·学生不尽心读书,是不道德的。对不起自己,耗费生命,浪费天分;而天分来自遗传,所以也就对不起父母;人类受命于天,浪费生命与天分,也就是对不起上苍。天底下的不仁,莫过于连对自己都残忍
;天底下的不孝,莫过于让父母伤心 ;天底下的不智,莫过于与天老爷作对——不尽心读书,不仁不孝不智兼而有之,你能说这不是的缺德吗?
· 辩证,就是态度的妥协和立场的退缩。辩证的句法就是“但是”。比如,“老罗是个好人”,这句话稍显片面
;改成“老罗是个好人,但是也有缺点”,就辩证了……这就是很多人理解的“辩证”——辩证,就意味着失去完全肯定的勇气。
·庸俗的辩证法,是滑头的修辞学。圆滑之徒讲辩证,性情中人永远偏激。
·文学从来就是反对口水的。写文章,你可以流血,流汗,流泪,就是不能流口水。
· 道德,在人间是难的,所以人们喜欢谈论它。如果一件事很简单,人们立刻就去做了。难的事,不是拿来做的,而是拿来说的。
·我不是成功人士,我是成功人士的老师。
·从来看不见别人的人,别人也看不见他。
·包裹你的躯体的,不重要 ;你的躯体包裹的,那才重要。穿不穿名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能不能成为名牌。
·我不是穿不起名牌,但我不穿名牌,因为我自身就是一个名牌。
·老师点你的名来发言,叫作点杀 ;你自己争取发言,叫作自杀 ;同桌怂恿你发言,叫作诱杀;大家推举你发言,叫作捧杀;随机抽到你发言,叫作误杀
;轮到你发言你跑不脱了,就叫作必杀。
·(剪了个西瓜头)——本来想剃个光头,把你们吓死。可是如果你们都死了,我就失业了。于是我就剪了一半,把你们吓个半死。
·你们知道,人一般不喜欢吃草。
·我的身高只有拿破仑那么高,我的长相只有蜡笔小新那么帅。
·虽然我很温柔,可是我很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