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87557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育艺术
教育,一场与美的相遇!
1. 作者姜野军担任湖南省株洲市四中校长近15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2. 作者姜野军阐述的观点或理念,是基于作为研究样本的株洲市四中的办学实践,总结、比较、反思、提炼出来的,语言朴素、简约,使之与广大教育工作者没有隔膜,更具借鉴意义。
3.阐述了关于课堂美、师生美、学校美和实践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造美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4. 作者姜野军博闻强识,信手拈来,有着强大的文学功底,诗歌、典故运用极多。语言凝炼,字字珠玑,没有水分,读来干货颇多。
编辑推荐篇章: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悟读经典之美
诗歌美之所在
《追寻教育之美》以作者丰富的学校管理与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与近代以来中小学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从教育美学的视角观照与反思株洲市四中办学实践而形成的研究成果。
《追寻教育之美》前三个部分主要阐述学科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理念与策略。*后一部分是办学实践的专题报道,全面而生动地反映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与特色建设的成效与经验,以此为其理念与策略的实践注脚。
序一 教育是美的/刘建琼 001
序二 校长之美/汪嬴 007
辑一 美的课堂:价值与趣味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003
领略文本之美 006
悟读经典之美 012
问题美在思维 015
人文精神熏染 020
回归语文本真 026
鲁迅作品的精神美 029
教人务实求真 037
自编作文选集 040
诗歌美之所在 043
教师课堂的魅力 051
辑二 美的师生:人格与素养
教师是时代的精神标杆 057
教研促进专业发展 060
涵养独立人格 063
养育美的姿态 066
美需职业投缘 069
美需着眼长远 072
美需清醒坚守 075
美需专业修为 078
美需精神引领 081
美需德育创新 084
美需环境育人 088
美需换个角度 091
美需培植静气 094
美需阅读涵养 097
美需完善人格 100
辑三 美的学校:境界与思路
美的文化管理 105
美需全员参与 110
塑造美的心灵 115
美在教育细节 121
美需简单朴素 124
美需真诚笃实 127
美在诗意生活 130
美需秉持常识 133
教改应解决“真问题” 136
理念方法影响行为 139
珍惜学校历史文脉 142
办学须重文化建设 145
关注教育起点 149
立于课改制高点 153
建设特色课程文化 157
打造特色学校 161
附录 美的实践:诗意与坚守
坚定不移地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167
校长姜野军和他的语文课堂 169
畅谈关于阅读的那些事 173
传承·务实·创新 179
后 记 185
序一 █ 教育是美的
认识野军,快十年了。
有一年,我被邀请去株洲市第四中学(下简称株洲市四中)作学术报告,其时他担任该校校长。首次晤面,我便觉出他的质朴与安静,一如他的学校。日后交往就多了起来,谈办学、谈研究、谈教师成长、谈语文教育、谈读书写作,总是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彼此了解多了,感情也就深厚起来,就是缘分吧。
野军对教育颇有几分执着,仅在株洲市四中做校长就是十几个年头,对于学校管理、社区教育、艺术特色、课程改革、文明创建、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等都很在行,说起来绘声绘色。任职校长期间,他还执教一个班的语文,高一至高三的教学经历完完整整。他会同老师们一起研究教材、课堂与学生,也会同学科组其他老师一样上一上研究课或观摩课。他通过站立课堂而获得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尤其显得平易朴素。
野军爱读书爱思考,他读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读《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史》《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以及《北京师大附中》《南开中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专刊》等名校史料,还读政治经济与文化哲学方面的书,我们的交流总有围绕这些话题的观点、轶闻、借鉴或启示。他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与文化背景中思考自己的办学实践,因此其教育认知和理解自然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野军的行动力很强,有许多事实可证明。比如,在学校做课题等这一类的事,耗得时间长了,注意力很容易转移而导致有始无终,但野军不会,他一直坚持做课题研究。野军曾对我说,课题研究改变了他和他的学校。他把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研究推动实践,以实践支撑研究。甚至可以说,“研究”就是他从事学校管理的重要的工作内容,实践、反思、借鉴,反馈、评估、检讨,特色学校建设,青年教师培养……这一桩桩一件件,他坚持不懈,做得一点也不含糊。
如此,野军的教育思考土壤是厚实的,教育理念是接地气的,如同他的这本书《追寻教育之美》。
应该说,基于实践,总结实践,反思实践,指导实践,是这本书的研究特色。读完这本书,我有几点印象:一是作者把株洲市四中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等全部办学育人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学校改革发展进程,总结学校改革发展经验;二是作者深入研究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史,在阅读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其经验教训,并与今天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深刻理解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的价值;三是作者用科学的教育理论观照株洲市四中的办学实践,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从而获得了新的符合教育实际与教育规律的认识;四是研究的过程也是改进工作的过程,作者把从历史、现实以及中外教育家和教育学者的经典著作中获得的认识,运用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可以说,株洲市四中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正是得益于野军研究所得理论与思想的引领。
《追寻教育之美》也是基于株洲市四中的办学实践,从美的角度深入研究的成果。在研究的思想方法上,作者抓住“美”和“实”两个关键词。“美”强调的是研究的角度,集中于一,不蔓不枝,因而研究能够深入;“实”强调的是研究的哲学,从作为研究样本的株洲市四中办学实践入手,把文献研究统一于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之中,不讲大话,不发高论,使整个研究过程着眼于促进学校不断改进。
以美学为切入点,研究教育、学校、教师与学生,并非什么新鲜事。实际上,在1980年代,国内教育美学的研究受当时美学学科地位确立的影响而成一时显学,公开出版的著作有数十部之多。而国外的教育美学研究,则起步更早,影响也更为久远。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教育美的研究与教育美的创造,他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随处可见其创造教育美的案例与经验。他的真知灼见,如“美是一种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的和人们之间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等等,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依然能给予我们丰富的思想营养。
综观国内1980年代以来的教育美学研究,总体上不够深入,重宏观构架,重理论探讨,因而通论方面的著作多,专论方面的著作少。同时,研究者多为高校和教育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缺乏中小学教育办学、德育、教学等的实践经历,缺少对学校进行持续深入的跟踪研究,导致教育美学研究缺乏整体性和操作性,其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也就难以充分体现出来。
比较而言,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追寻教育之美》这本书有其新意:
一是研究方法上,持续的实践研究具有深化教育学术探索的意义。本书是作者基于实践、总结实践、反思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成果,其思想观点或者办学理念是株洲市四中办学实践的结晶,也是作者工作经验的升华。立足于学校办学实践,抓住一个研究样本不放,切磋琢磨,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见,这是研究的素质,也是研究的方法,更是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
二是研究结论上,凸显实践研究平易、亲切的特点。事实上,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难以激发一线教育工作者更高的热情。因此,作者在他的书中所阐述的思想观点或者办学理念,是基于作为研究样本的株洲市四中的办学实践,总结、比较、反思、提炼出来的,语言朴素、简约,使之与广大教育工作者没有隔膜,更具借鉴意义。
三是研究价值上,实践研究启迪教育新思考和学校新改进。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办学实践永无止境,这是教育理论创造的源泉。本书阐述了关于课堂美、师生美、学校美和实践美的思想观点,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创造教育的美和塑造美的教育、按照美的精神办好一所学校的原则、策略与方法,这是有作者的经历、经验作支撑的。越具个性化,越有普遍性。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由此引发各具特点的教育思考、实践探索乃至思想碰撞,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或观念,并且一以贯之、发展完善,引领教育生态不断优化。
后,我还要说这本书是野军用心、用情、用行动写成的。透过这本书,你能看到他在株洲市四中治校办学的完整经历,也能感受到他眼光的敏锐与语言的隽永。因此,这本书还是很耐读的。
在著作体例上,《追寻教育之美》的结构体现了作为研究样本的株洲市四中办学实践的完整性。全书以“美的课堂:价值与趣味”“美的师生:人格与素养”“美的学校:境界与思路”“美的实践:诗意与坚守”四个部分为整体框架,囊括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师生成长、文化建设、办学经验等内容,总体呈现学校教育美的形态与特质。其中:
“美的课堂:价值与趣味”是以语文教学美为例的研究,涉及学科性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学科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了“坚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根本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正确理解语文课程价值,准确把握语文考试技术,让语文的教与学的实践回归于语文本身”“学会发现,学会挖掘,学会提升,编辑作文自选集是培养学生写、评、改作文能力的好办法”等观点。
“美的师生:人格与素养”是关于教师(校长)、学生形象美的研究,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德育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教师要做到人格独立自持,不从流俗,轻人之所重,重人之所轻,需要一种充盈的底气”“做校长,本质上并不需要英雄主义,但一定要有清醒、坚定和耐心”“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生活与情感体验,使之人格完善”等观点。
“美的学校:境界与思路”是关于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了“文化管理”和“参与式学校管理”的理念,提出了“以美育德,以美施教,以美促学,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心灵,实现人的幸福成长,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教育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诗意的生活。学校是一个讲着一代又一代师生故事的地方”“学校文化必须是基于学校的、有时间积累的、意蕴真诚而丰富的、得到师生认同的”“特色学校建设就是要让所有教师、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作为‘人’的发展”等观点。
“美的实践:诗意与坚守”是《湖南教育》为专题报道株洲市四中办学经验配发的评论员文章,另有专业期刊和地方报纸对作者进行的专题报道和人物访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校改革发展进程与特色建设成效以及办学育人、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的经验和作者的课堂教学艺术。从结构逻辑上,该部分既是全书的有机构成,又是全书的附录。其中诸如“就办学理念而言,重要的是要‘一以贯之’,……不应该‘朝令夕改’;要‘落到实处’,也就是要体现在实践中”等观点,即是从办学实践中得来。
“十年一觉扬州梦”,唐人杜牧说的是今是而昨非。而野军十多年的校长经历,却是朝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执着前行的,尽管他用的是“笨劲”而非“巧劲”,尽管他做的是“慢功”而非“速成”,这正如他自己所说:“做校长,本质上并不需要英雄主义,但一定要有清醒、坚定和耐心。”
与野军一见如故,借着书稿阅读的机会说些多余话,权当作序。
刘建琼
2017年10月23日
(作者系知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员,湖南省教科院教育历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会理事长)
序二 █ 校长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美就是人的美的品质、理想和本质力量,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以愉悦感,并孕育出更好的美,使人类更愉悦、更文明、更和谐、更崇高。
那么,什么是校长之美?人们似乎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尽管总有人忘不了从功利角度出发来品评校长,赞美那些在同一学段升学考试中名列省、市、县前列的学校的校长们,但若如此评说校长之美,似乎显得有点狭隘与肤浅。
或许有人会问:“赞美考得好的学校的校长有错吗?你当过校长吗?你说什么是校长之美?”的确,赞美考得好的学校的校长们肯定没错。本人愚笨,从教以来,作为一名纯粹的历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已深感力不从心,更遑论做校长和思索什么是校长之美了。不过,我虽然没有做过校长,但因工作单位的变动和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曾接触过一些校长,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校长之美,我以为原株洲市四中校长姜野军就具有校长之美。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品评,并不是因为姜野军校长曾是我的老领导,也不是因为株洲市四中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而是基于我对校长之美的理解及其基本事实。
首先,校长之美,应美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思想决定态度。教育思想水平的高低是校长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校长管理教师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严格的奖惩制度,也可以是哥们儿义气,还可以是笼络或专制独裁。不过,这样的校长管理方式,很难形成有品位的校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会有多大进步,也难以办成有特色的好学校。
姜野军校长就是一个拥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校长,其核心就是以“美”育人。具体而言,就是教育美、师生美、环境美。用他自己的话说:“教育是美的。以美育德,以美施教,以美促学,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心灵,实现人的幸福成长,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学校里的一切人、事、景、物,包括楼、堂、亭、馆,都是学生认知世界的起点,其意义、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一所学校,如果这般充盈着温情,就会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他以“美”为学校的教育宗旨,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以“申重”“创优”“创文”“创特色学校”等为抓手,与全体师生一道坚定、从容地改变了株洲市四中的面貌,学校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湖南教育》先后发表了《和谐校园的理想追求》《生命,高雅地拔节——株洲市四中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纪实》。今天,只要你步入四中,园林式的校园环境、优雅文明的师生言行就会令你如沐春风。“四中真美!”将不由自主地从你心底涌出。
其次,校长之美,应美在创办特色学校。
什么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指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拥有独特、优秀、稳定的教育风貌和办学风格,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显著育人效果的学校。
姜野军校长就是一位追求创办特色学校的校长。他认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必须为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普通高中无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各具鲜明的学校个性。多样化特色化是高中教育科学、高效、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其核心内容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艺术的元素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带着热爱艺术、享受艺术的素质走向社会,他的人生就会多一些韵致,多一层亮色。”正是基于这一教育思想,他率领全体师生将株洲市四中打造成了一所课程、文化、质量、管理均具特色的学校。
第三,校长之美,应美在成就事业、成就人。
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人才资源,教师的激情是学校青春活力的源泉。在姜野军校长看来:“教师是时代的精神标杆。但具体到每个教师能否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则取决于其是否修炼出勤、和、智、艺等文化精神。”教师之美在于“人格独立自持,不从流俗,轻人之所重,重人之所轻,需要一种充盈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来自坚实的专业自信心,来自矢志不移的做人原则”。因为“教师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知识,而是姿态。教师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工作、生活和他人,就可能影响他的学生也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工作、生活和他人”。故追求学校教育之美的姜野军校长,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一直致力于成就教师,成就学生。
为了实现自己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成就株洲市四中的教育事业,成就株洲市四中的师生,他想方设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团队攀登教育教学高峰,让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无穷乐趣,让教师品尝到教书育人的幸福与快乐。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出“名师•名生”工程和“成长•成熟•成名”教师培训计划,加速中青年教学骨干的成长;他力推“参与式学校管理”,因为“参与式学校管理建立在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它是以学校内的信息共享、自我导向、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学校各种决策和实践活动为特征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人性化的、高效率、高合作、高激励的管理方式”,据此,他主持改革学校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创造参与式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种激励与内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他采取措施积极预防“职业倦怠”,努力让教师享受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满竞争与成功的高质量的校园生活。他大力解放教师、成就教师,让教师善于工作、乐于工作、享受工作,从而创造出了和谐幸福的教育氛围,而教师的幸福迁移给了学生,又成就了一串串成熟的教育果实。
有人说,人生有三幸:“成长中幸遇好老师,生活中幸遇好伴侣,工作中幸遇好领导。”我想,这正是我作为株洲市四中人的感受。
第四,校长之美,应美在引领师生读书和学习。
学习是思想的源泉。校长与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哪里来?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若仅靠当年在大学里所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故姜野军校长主张:“我们需要培养对书的亲近感。对书的亲近,既是态度,又是行动。所谓亲近,亲者,有情也;近者,无间也。亲近书籍,阅读经典,时间长了,这就是趣味,就是素质,就是一种生活状态。……找到那一本能够相伴一生的书,肯定会帮助同学们精神成长,走向成功。记住:找到了,别放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影响的是‘人’,这从根本上奠定了一所学校的品格。这种品格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发展是恒久起作用的”。
作为一校之长的姜野军,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知疲倦,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的教育理念,领会其精神实质;始终坚持直接与教育大师、专家对话;始终坚持与多家教育研究部门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联系,不断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从而不断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与思路,把握教育思想与发展脉络。
为推动教师读书,姜野军校长亲自率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年不定期给教师作读书报告,为教师发放教育教学等经典书籍,积极营造学校的读书氛围,倡导和激励教师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成为读书人,也要向智者、思想者、能者学,成为读人的人,因为与智者同行会成为智者,与思想者同行会成为思想者,与能者同行会成为能者。
第五,校长之美,应美在深入教育教学线。
教育思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教育实践中,校长的行为表率和号召力。常言道:一位好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好校长,但一个好校长一定是一位好教师。作为校长,一定要深入教学线,脱离教学线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姜野军校长曾明确指出:“校长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专家。校长主要管的应是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那么,切合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从哪里来?大部分应从课堂教育教学中来。”
作为语文教师出身的姜野军校长,不仅长期坚持执教一个班的语文课,而且对语文教学之美,拥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追求。他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坚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从根本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打牢学生精神成长的底子”。要注意引导学生“差别化阅读,领略文本的情、志、理、趣、境、韵之美”;“教作文其实就是教做人”,作文应“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感受生活”;写诗歌应“用字求准,用词求活,音韵求美,句式句法求灵活多变。鉴赏诗歌语言的趣味美,在境界,在情态,在虚实”。于是,就有了他“淡定安然的气质,从容平和的教态,简洁秀美的板书,着力于关键问题而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教学风格”。因此,他执教的班级,不仅学生考试成绩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爱上了语文学习,爱上了中国汉语之美。
当今世界是一个浮躁喧嚣的世界,教育领域也同样浮躁喧嚣不止。姜野军校长在其任上却能不慕虚名、不作秀、不盲目跟风、不浅薄,而是关照校情、立足实际、肯定自我、传承传统、俯下身子、放低调子、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办教育,实实在在地谋教学,真抓实干求质量,确实相当不易,也实在罕见难得!
我与姜校长共事13年有余,耳闻目睹他在教育道德与教育思想上的修为,深刻感受到了他在实现其教育理想上的执着。有幸先睹他用心、用情、用行动写就的《追寻教育之美》,实是我生平中的一件快事!
汪瀛
2017年9月23日
于株洲市四中
(作者系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学科领军人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
悟读经典之美
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打牢学生精神成长的底子。
同事之间偶尔说起《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的教学。我说《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我没落下一篇,每篇课文都给学生上了。有人对此很诧异:“10个单元的课文,又是文言为主,哪有那么多时间上呀?”
是的,如果把《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同于必修课的文言文教学,这门选修课就不仅仅是时间不够的问题。在一些教师看来,学生有了必修课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再加上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即便应对高考,问题也不大,没有必要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
就选修课“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而言,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学会辨析材料间的联系,掌握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培植民族精神基因,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课程任务与课程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落实“研读”要求(立标准,能分类;会概括,能述说;有看法,能评价;明意义,能启发),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才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面貌。
具体地说,就是——
读哲思卓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原创性、典范性和权威性,在于其目光所及超越古今、识见深刻亘古不易。在《论语》中,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治学做事,态度影响结果;人事纷繁,要分得清君子与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谓识人之法。除孔孟之外,还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言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家智慧等等,都是遍阅世间万物与人生百态之所得,千年以降,依然可资借鉴。如此教法与学法,比抓住一两个词语,专注于解析词义词性词用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重思想内涵理解,重人生成长指导,才是真正的“研读”。
读胸襟气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罗万象,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按纵、横两条线索安排教材架构:纵以时序,所选经典章节从先秦始而以清朝终,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相吻合;横以兼收,所选经典涵盖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科技、文学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学生只有纵向联系,横向比较,把整本教材研读完了,才能对中国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的教学计划来加以落实。此外,研读具体章节还要知人论世,诸如孟子申述“仁义”时睥睨王侯、匡扶天下的豪迈,太宗君臣晤谈中以人为镜、敬始慎终的谦谨,顾炎武学以经世,积30多年而撰《日知录》的坚毅执着,徐霞客壮游山川形胜、“万里遐征”探源溯流的理性务实等等,经典背后的作家的精神气质对学生的熏染更为宝贵。
读思辨方法。教材《中庸》中,孔子从道德角度提出“中庸”。什么是“中庸”?就是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符合规律,符合实际。其实,“中庸”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我们想问题、作判断,无“过”也无“不及”,是不是更准确?还有《〈老子〉五章》关于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如:“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都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辩证思维特点。我们做人做事,不拘泥,不滞碍,会不会更稳妥?思想决定行动,学生从经典研读中获取的智慧,将受益终身。
读隽永之味。隽永,即言辞诗文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诸如孔子的温文尔雅,老子的推论谨严,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雄辩滔滔,《左传》的着一字而明褒贬,《坛经》的多口语而禅趣浓等,对于这些经典作家的不同的语言风格,不仅要引导学生研读一段一段的原文,还要使之学会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才能有所体会。同样地,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也能读出其不同的语言特点来。如顾炎武复杂多样的文风,在课文《〈日知录〉三则》中体现明显,其一“文须有益于天下”立论明确,开门见山;其二“著书之难”叙事说理,委婉曲折;“文人之多”用语诮刻,执议偏激。语言的丰富,实质上就是思想与情感的丰富。这正如清人刘开所说:“从容讽诵以习其辞,优游浸润以绎其旨,涵泳默会以得其归,往复低徊以尽其致,抑扬曲折以寻其节,温柔深婉以合诗人之性情,和平庄敬以味先王之德意。
研读经典,让学生远离物质的浅薄,打牢精神成长的底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