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83142
推荐语
中国古代的《学记》中就有“学不躐等”的观念,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和阶段。我们认为:“学不躐等”的观念在今天可以进一步拓展为“扶放有度”的原理。如果说,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有什么重要突破的话,那么,“扶放有度”毫无疑问会是*重要的教学原理之一。像威金斯的“理解为先教学”、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范梅里恩伯尔的“综合学习设计”和马扎诺的“新教学艺术与科学”等教学设计模式,无一例外地贯彻了“扶放有度”教学原理。本书讨论了如何依据“扶放有度”原理开展教学,这是一本由国际著名中小学科研专家和教育公司的专家写作的适合于教师和教研员阅读的著作。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 盛群力
这是一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研读的书。本书的作者和译者用简明的语言表述了理论概念和教学框架,简洁易读,也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呼唤以学生为中心,其必然要把学习的控制权,从教师的手里逐渐放回到学生自己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律和自主的学习者。这种课堂学习权利的下放需要一种教学框架给予指导和支持,尤其是在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下,教师更需要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实践操作。本书的两位作者集结了来自真实课堂的实例,清晰地阐明了“扶放有度教学框架”中缺一不可的四个阶段,并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一框架来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真正的独立实践和应用。
杭州蔚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蔚来教育事业部总监 来赟
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教师的教学要从扶到放,先扶后放,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书围绕着教师精心示证、教师适时辅导、学生合作共学和学生独立表现等四个阶段开展教学,建立了扶放有度的新教学模式。本书理念新,操作明,十分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和专业进修之用。
图表目录
章 在学校,你学习了吗
节 “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
第二节 什么时候学习没有发生
第三节 我们何时真正意识到有序教学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师示证:目的、示范、出声思考、关注
节 跳过教师示证阶段,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节 教师示证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教师示证阶段的形成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师辅导:提问、提示、提供线索
节 教师辅导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课堂中的教师辅导
第三节 教师辅导中的形成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伴协作:和同伴一起巩固思考
节 同伴协作的案例
第二节 同伴协作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基本小组活动:分享彼此的信息与观点
第四节 基本小组活动中的教师辅导
第五节 创造性小组活动:解决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
第六节 每位学生都应该知道的四种创造性小组活动规则
第七节 创造性小组活动的特别做法
第八节 创造性小组活动中的教师辅导
第九节 同伴协作中的形成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立表现:应用新知
节 独立表现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校内的独立表现
第三节 校外的独立表现
第四节 独立表现中教师扮演的角色
第五节 独立表现阶段的形成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的实施
节 有序教学与其他研究性教学方法并不矛盾
第二节 根据“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制订教学计划
第三节 学校领导应该在有序教学课堂中关注什么?
第四节 回答教师的疑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英汉对照索引
作者简介
译后记
节选
译 后 记
本书是由美国两位著名的教学实践专家所著,是美国视导与课程学会(ASCD)竭力向中小学教师推荐的一本新书,在ASCD网站的书店中位列畅销书排名前五位。两位作者联合面向广大教师的资源网站是https://wwwfisherandfreycom/。本书提出“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GRR Instructional Model),体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教师的教学要从扶到放,先扶后放,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书围绕着教师精心示证、教师适时辅导、同伴协作共学和学生独立表现四个阶段开展教学,建立了“扶放有度”的新教学模式。本书理念新,操作明,文字畅,十分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和专业进修之用。
大家知道,前几年国内曾经流行一个教学模式,称之为“先学后教”。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够做到“先扶后放”呢?据说是因为教师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后,不再像原来的课堂那样先授课后练习了,而是请学生先在小组中开展讨论,然后再全班分享交流,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开展指导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不是说不可以,而是不能将其概括为“先学后教”模式。因为上课一开始采用了小组讨论,还是体现了“教”的功能的。这反映在前一天上课结束时,教师会布置给学生导学案或者预习单。导学案和预习单本身就代替教师起到了讲解指导的功能。所以,“先学后教”模式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成立的。
本书两位作者提出的“扶放有度”的教学模式,具有“支架式”或者“脚手架”的特征。这就是“先扶后放”“有扶有放”“扶了要放”,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扶放有度”了。当然,本书两位作者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来论述的,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来贯彻“扶放有度”。中国古代的《学记》中就有“学不躐等”的观念,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和阶段,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近到远……我们认为:“学不躐等”的观念在今天可以进一步延伸为“扶放有度”的原理。如果说,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有什么重要原理的话,那么,“扶放有度”毫无疑问会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理。像“理解为先教学”“首要教学原理”“综合学习设计”“新教学艺术与科学”等教学设计模式,无一例外地贯彻了“扶放有度”的教学原理。
本书翻译由盛群力策划,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徐佳燕翻译初稿,浙江省平湖中学张强校译,盛群力审订。衷心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成知辛、姜丹、丁毅、周敏等在引进版权和书稿编辑中给予大力支持和付出辛劳!
本书翻译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或者不足,请读者予以指正!
2018年5月1日于浙江大学
盛群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