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81933
本书荟集了8位中学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体现了他们的教学智慧和方法,同时附有点评和一线听课教师的感想,对中学语文教学富有助益。
本书是“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主体内容的结晶,精选了8位中语名师的课堂实录,并选择了听课教师有代表性的评价意见汇集成书,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富有参考价值。
序 陶继新
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赵谦翔
听课回响
润物细无声 河北 李丽英
绿色语文绿色魂 内蒙古 耿玉峰
课堂实录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实录 王君
听课回响
群文局部立意生命主题深掘 江苏 陆艳
点点勾连,洞察人性 山东 于淑月
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黄玉峰
听课回响
跨越千年是朋友 山东 倪延龙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安徽 徐翮
课堂实录
《纪念白求恩》课堂教学实录 余映潮
附:《追求“利用课文”的教学境界》讲座实录 余映潮
听课回响
走入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风范 山东 贺业丽
儒雅的大国良师 山东 纪春霞
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 程翔
附:《大家小书小书大理》讲座实录 程翔
听课回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山东 陈锋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山东 陈帅
课堂实录
《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 法洪雪
听课回响
线式主问,选点突破 山东 曹静 张艳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山东 韩超
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孙鸿飞
听课回响
琅琅清音,化育诗心 广西 黎志新
滚滚黄河水,泱泱中华情 黑龙江 孙彦波
课堂实录
《走进语言现场·倾听〈白发的期盼〉》课堂教学实录 唐江澎
附:《关注有效的教学》讲座实录 唐江澎
听课回响
一堂“纯粹”的语文课 山西 王加梅
答题力求严谨情感直击心灵 山东 刘建萍
本书卖点/广告语
名师云集,课例精选。
序
这本书是“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主体内容的结晶,也是应广大与会人员的要求结集成书的。
人文教育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塑造的教育。它是健康人格塑造、人性境界与人生理想提升以及个人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等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说道:“语言反映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追求,一个民族正是通过这种追求,才能够在语言中实现其思维和感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语言运用与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语文内容的人文精神所在。而语文教学即以此为前提,在师与生之间承载着语言知识与文化积淀的交融,践行着生命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对话的过程。此之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连续九年来,我们举办了“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
当下语文教学人文性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状态不佳,课堂教学的量与质存在问题,精神品质很难有效地形成。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所以,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因如此,纵览当下学科体系,语文原应当是教师爱教与学生爱学的学科。因为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体验生命的不同意义,一如英国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所说:“每个作品所传达的,绝不是表面绚丽的文字或情节而已,而是其背后都蕴含了对生命的爱与期待。”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根本上来说是人类寻找精神之根的智慧之学与情感之学,在现实中却失语了。究其原因,语文教师是需要高品位的文化支持的,没有对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背诵,就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质语系。而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平时很少读书,特别是很少阅读与背诵经典;教学参考书成了他们的之书,甚至成了教学的依靠。结果,教起学来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语言,也没有生命的激情,只是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并不是说备课不认真,只是,没有文化积淀,只是鹦鹉学舌,教与学当然也就缺失了人文的色彩,生命的意蕴。更重要的是,教学若干年后,甚至连在大学里学到的一些文化也丢掉了。于是,上课不再快乐,也不会精彩,而是一种应付,甚至是一种痛苦。其实,更苦的是学生,他们不喜欢教师的课,可又要正襟危坐在教室里,迫不得已地听下去,而且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整整十二年。于是,学习语文就成了一场又一场的心力交瘁的苦役,非但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品质,甚至连心理也很难健康起来。
教师如何才能教得精彩?如何才能乐在其中?关键不是备课备到深更半夜,也不是将教参背得滚瓜烂熟,而是用爱心与已有的文化积累,激活每一次教学。备课要备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在“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执教的一些名师,此前并不认识当时所教的学生,课依然上得精彩纷呈?其实,人们一般所谈的备学生已经步入了误区。备学生并不只是认识了每一个学生,知道各个同学的名字,对他们的性格清清楚楚,它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真正了解学生生命的潜能,以及深埋在他们心中的对语文学习的无限渴望,特别是如何将这种潜能开发并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交互的快乐场。教师如果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地备学生,就只是一种表层的备课,根本没有抵达备课的高层境界,甚至有可能备得越认真,教得越不好。殊不知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思考;教育需要人文,需要审视。“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一些名师就用自己的智慧,很快激活了学生求知与乐学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原来还可以如此富有情趣,自己竟然还有如此之大的潜力。看来,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内在能量。当然,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化储备与智慧能量,即使认识到了,也不可能触摸到学生那根本来就很敏感的生命琴弦。正如《论语·述而》对于师者的箴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文化积淀,才是激活学生生命的本质所在,才是学生课堂学习高质多量且又快乐的源泉。
“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当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因子在活跃。因为所有技巧的背后,都有一种深厚文化与大爱之心和谐而成的“道”的力量在活动。当然,这种“道”也并不是一直处于隐藏状态,有时也显见于课堂教学的场景中。他们在课堂上的“见机行事”,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点燃课堂教学之火的美妙的“瞬间”。这些“瞬间”其实恰如加拿大教育学者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所说的“机智”,它是一种“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它让学生及其听课的老师感到妙不可言,惊叹其超越常人的智慧,以及学生智力超常发挥的不可思议。而这本书中的一些“课堂实录”,则生动地还原了这种精彩,从而让更多听过他们课的教师重温其中的生动场景,让未曾听过他们课的老师也能深入其中品嚼其中的奥妙。然后,进行自我反思,再考虑如何“学而时习之”,让自己的教学起死回生,并焕发生机。
也许有人说,这本书中收录的八位名师,课堂教学风格不同,水平不一,有了这种“起伏”与“节奏”,才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道。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能各取所需地进行研讨,才能“化而裁之”“变而化之”地形成自己的东西。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本书编排的时候,没有根据讲课教师知名度排序,而是依据“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讲课先后的顺序编排的。先是某个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后面附以两篇当时听课老师所写的体会文章,称之为“听课回响”。这些文字,因现场教师听后所感真实而受欢迎。这一“创意”非我所想,而是来源于一线听课的教师。我深信基层教师是有发言权的,也相信他们“听课回响”文章有着不小的价值。
“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除了上课的名师,还有一些知名教育名家报告,质量非常高,影响非常大,但并未收入本书。至于如何将他们的报告汇集起来出版,我们将会认真研究并会有一个理想结果的。
从2009年到2017年,“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已经办了九届,而且人气越来越旺,以至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所以,万分感谢历届为我们会议上课的语文界的名师,也感谢众多参会的语文教师、校长和科研人员,以及支持他们学习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是他们让会议有了品质,有了影响,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此,作为主持举办这一会议的我来说,真诚地向你们说一声:“谢谢了!”
作为“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主办单位的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策划中心,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威望,其“宣传策划”的意义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协办单位的福建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对会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让会议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是协办单位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信都学校和湖南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高度关注会议的举办,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作为承办单位的北京凤凰师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中教鸿兴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为办好会议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显现了高端会议的品质;而媒体支持单位《教师博览》杂志社也送来了精神佳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周易》中的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会议的成功,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也是一种共赢的事业。这本书的出版,则记载了这种合作共赢的美好。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8年10月,又要举办“第十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这本书将作为这次会议的材料赠送给每位代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学有所得。同时,同样要有“课堂实录”与“听课回响”结集出书,我们期待这一成果的结晶能有“更上一层楼”的品质。
这本书得以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功不可没。作为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教育类出版社,多年来一直是“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坚强有力的支持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他们也不可能不关注出版的经济效益,可是,他们更注重社会效益,这令我很是感动。不管是社长,还是主任,以及我所接触过的编辑,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更多是社会担当精神,“以文会友”的真诚,以及视读者需求为生命的服务意识。这让我对他们深表
感激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对他们有了一份敬意。我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过十几本著作,留存下来的,不只是文本成果,还有感情与精神的丰盈。而这本书尽管不是我的著作,我只是主编,可是,它依然为我与出版社之间架起了生命融通的桥梁。
我突然觉得,当感恩在我心里回旋的时候,我也就幸福起来了
陶继新
2018年4月7日于济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