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73918
《大夏书系 让学生真正改变的教育智慧》,1、知名班主任刘令军力作,基于多年的系统研究和带班经验,专业有效,好学好用。
2、丁如许、郑学志、郑立平、赵坡郑重推荐!
3、本书的独到之处是:突破仅就案例谈案例的局限,提炼出一套可复制的、操作性强的理论工具,既有案例分析,又有方法论,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给班主任带得走的能力。
4、针对学生教育的36个疑难问题提供破解之道,问题典型,方法实用,通俗易懂。
5、从动机、模式、环境、方向四个方面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治标更治本,促进学生真正改变。
推荐文章:
前言 第二序改变
P10 如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P126 如何让学生主动打扫座位卫生
前 言 第二序改变 1
章 动机重新框定:让学习变得更主动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奖励 4
如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10
如何将理想信念植入学生心中 16
如何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 22
如何让在家里遭受漠视的学生重整旗鼓 28
如何将学生的智力通道打开 34
如何提高学生的“跛科”成绩 41
如何介绍新转学的学生进班 48
如何打造班级的英语口语特色 53
第二章 模式重新框定:让教育变得更容易
如何跟学生谈早恋 62
如何跟学生谈感恩 69
如何让学生不随手乱丢垃圾 75
如何在班级内部形成团队合力 81
如何跟假小子讲安全 87
如何让从不写作业的学生写作业 93
如何教育在课堂上口吐脏言的女生 98
如何让学生的内心阳光起来 103
如何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110
第三章 环境重新框定:让行为变得更自觉
如何让男生自觉打扫寝室卫生 120
如何让学生主动打扫座位卫生 126
如何让学生不敢懈怠 130
如何让学生的手放下来 136
如何整顿班级纪律 141
如何让班级管理秩序有条不紊 147
如何进行班级十星的遴选 151
如何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 157
如何改变自我中心的女孩 163
第四章 施力方向重置:让管理变得更高效
如何让书写马虎的学生把作业写工整 172
如何转化总是跟老师对着干的学生 178
如何阻止学生“凑对起哄” 184
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190
如何让学生自觉走人行道 196
如何纠正学生的缺点 202
如何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207
如何处理学生要挟事件 213
如何形成家校合力 220
第二序改变
教育是一种改变。
学生迟到了,一批评就改正了,这是合乎逻辑的改变。但有一些特殊情形:老师教育了,努力了,学生却没有合乎逻辑地发生改变,形成困局。
“你这个孩子,我批评你多少次了,你怎么还这样?”
“我为你费了多少心血,你怎么还没有改变?”
“这个学生,我越请家长,他越调皮!”
……
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某些改变,有时就像我们解鞋带,一不小心拉错了带子,结果越用力解反而越紧,后弄成了死结。这种死结的产生,不一定缘于学生过于顽劣,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弄错了施力方向。
一、改变教育方式,困境突然“峰回路转”
教室里放了一台饮水机,就放在前门的出口处。这本是一件好事,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接水。但好事也有弊端。一到下课的时候,学生蜂拥至饮水机前,其间难免有推推搡搡,学生水杯里的水总有一些抛洒出来,饮水机前的地面,从来就没有干过。在饮水机前放了一个水桶也无济于事。地上的灰尘与清水一混合,灰尘就变成了污泥,清水就变成了污水。
坐在饮水机旁边的、二小组的个同学,就经常遭殃了。一不小心,作业本弄到地上,再捡起来,就已经是污黑一片。
每次,我都在教室里大发雷霆:“你们接水的时候能不能小心一点?你看看,这作业本还能用吗?”
甲生说:“我接水的时候,一些人拼命挤我,水就洒出来了!”
乙生说:“一些人接水的时候,由于贪心,接得太满了,稍微碰一下水就洒出来了!”
丙生说:“一些人接水的时候,先用水清洗一下水杯,清洗的水直接倒在了水桶外面!”
……
所有的人都在找别人的问题,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让我恼怒的是,雷霆之后情形并没有明显改观。、二小组的个同学的作业本,还是经常掉到地上。批阅作业的时候,一摞干净的作业本里,经常藏有脏兮兮的本子。
事情陷入了困局:要将饮水机放在教室里,学生下课接水就一定会把水泼洒出来;水泼洒到地上,地面就一定会潮湿;坐在饮水机附近的学生,课本作业本只要掉到地上,就一定会被玷污。
有一次,我正在上数学课。第二小组的小敏在翻动课桌上的书的时候,课堂作业本不小心掉了下去。再捡起的时候,封面上已经是黑乎乎一片。
这次,我没有发火。我问小敏:“你的课堂作业本变成了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
小敏说:“我好伤心呀!我一直都很小心地保护着数学课堂作业本,没想到今天它还是难逃一劫,被玷污了,我今天怎么交作业呀!”
我拿起作业本,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请他们谈感受。
甲生说:“看到小敏的作业本被玷污成这样,我也很难受。今天接水的时候,我水杯里的水也泼洒出来了一点点。后面的同学推搡是一个原因,但主要还是我自己不小心所致。”
乙生说:“我坐在后排,下课接水的时候总排在后面。我害怕时间不够,就去挤了前面的同学。现在看来,前面同学的水泼洒了出来,我在外围用力挤是主要原因。”
丙生说:“由于害怕没有水,我接水的时候水杯接得太满,我自私心太重了。”
……
所有人都反省自己,不指责别人。
我问大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说,有两种解决方法:,接水要进行分流。早读下课,、二小组接水,节下课,第三、四小组接水,以此类推。第二,接水的时候,请每一个同学都小心。大家看一看小敏同学的作业本,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作业本弄成这样,心疼不心疼?
自此之后,教室里饮水机周围的地面,再也没有潮湿过。
上面这个案例,本来我已经陷入困境,好像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脱困。但那天的数学课上,我没有说任何道理,也没有指责任何学生,我改变了教育方式,由训斥说教变成了让学生谈体验感受。没想到的是,当初训斥学生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盯着别人的问题,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让学生谈体验感受的时候,他们反而一个个反省自己,不再指责别人!
教育一下子峰回路转!
这正是我们在研究的一种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第二序改变理论源自《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作者是美国的三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保罗?瓦茨拉维克
、约翰?威克兰德
、理查德?菲什。需要说明的是,该书讨论了心理治疗方面的大量案例,但又不限于心理治疗,而是探究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从方法论的层次提出了具有理论高度的指导意见,对解决日常生活和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深具启发性。
我们的研究则是对原著的理论进行迁移和拓展——从“心理治疗”迁移到“教育管理”,从晦涩难懂的一个概念拓展为具体的操作方法。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条系统
我们每个人,都是凭借内里的一套规条系统去处理眼前出现的每一件事。所谓“规条系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理想、信念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处理事情的大脑指挥系统。
比如,我组建工作室时,一位平时跟我私交甚好的老师找到我,希望能将他确定为学员。因为教育局发了通知,凡是工作室的学员,在晋升职称时可以加分,同时限定每个工作室的学员名额是30人。
有人申请加盟本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这位老师根本就不符合我的选人条件。
这位老师说:“刘老师,我也不参加你工作室的活动,你只给我一个学员身份就可以了!”
怎么抉择?我的原则是:工作室是专业的学术团体,因此只选择真正进行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将“学员身份”当成“福利待遇”的人,一律拒绝。尽管我为此得罪了这位老师,但是我维护的是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尽管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使它不带任何功利性。
再比如,有一次我根据领导的安排,策划了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有六位老师上了示范课,领导可能工作繁忙,忽略了给这六位老师一点报酬。后来,我反复跟领导申请,希望给他们一点课酬。
有人说:“刘老师,你就不要固执了!一线老师不在乎这点钱的,有荣誉证书就很满足。”但我不这样认为,一线老师很辛苦,他们除了精神奖励,其实也盼望有一点物质奖励。物质奖励说起来很庸俗,但是能给领取者被组织重视的良好感觉。
我执著地跟领导申请,后来领导尊重我的意见,给了老师们合适的报酬。
我之所以这样偏执,缘于我的认识:那些真正站在一线坚持进行原创开发的老师,是一所学校、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管理层应该狠狠地对他们好,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让优质的劳动获得优质的回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对积极做事的人的伤害,对教育、对学术的伤害。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里,都有自己行动的规条系统。
我们每一个人的规条系统是很难改变的。比如,你如果要让我在组建工作室的时候,将那些真正研究学术的老师排除在外,却将那位将学员身份当成福利的老师留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的规条系统里,学术应该是纯净的,物质回报是学术研究的“副产品”,只有那些一开始就把学术当成兴趣和爱好的老师,才有可能在学术上创造成就。
同样的道理,在教育实践中,一线老师之所以会遭遇一个又一个教育困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个人内里规条系统的力量太强大,它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是不是路就“堵死”了?没有!还有另外的路,那就是你可以观察分析对方的规条系统,改变自己的行为,顺应对方的规条系统,这样一来你所期待的改变就能变成现实。
比如说,一位老师想加入我的工作室,以使自己获得评优晋级的加分。实现目标的方法,不是改变我的规条系统,而是改变他自己的行为——放弃晋级加分的功利思想,把自己变成一位真正的教育研究者、原创开发者。这样,他就顺应了我的规条系统——尊重学术,重视人才。
同样的道理,在教育实践中,想要改变一个学生,如果之前无论怎么施力,都无法实现目标,那就不要再试图改变学生的规条系统。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自己的规条系统里跳出来,进入学生的规条系统,这时你会迎来“峰回路转”。
这种改变有点类似于汽车“换挡”。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变速杆在一挡,你使劲踩油门是没有用的,要让它快速奔跑起来,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变速杆从一挡取出来,逐步递加到五挡。
这种改变,在教育管理中叫作“第二序改变”。
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可以分为这两种:
(1)序改变。用一般的管理就可以解决,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比如学生不做作业,老师和家长就督促他做作业,甚至抽出时间来陪着他做作业,在家长和老师的“辛勤守护”下,孩子老老实实地把作业做完了。这种改变,施力的出发点是教育者自己的规条系统,也就是说,教育者始终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解决问题,因为他认为学生就应该这么做,不这样做就不是好学生。这种从自身规条出发的教育施力,只能改变对方规条系统比较薄弱的“问题”。如果对方的规条系统很强大,它就无能为力了。
(2)第二序改变。它要求教育者跳出自己的规条系统,去洞悉、观察、研究对方的规条系统,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顺应对方的规条系统。当我们把对方的规条系统作为施力点以后,会发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之前一些看起来无解的问题,居然能够轻松化解。
三、只有简单易学的教育技术才具有推广价值
当我跟教育同行们谈论第二序改变的时候,很多同行觉得很神奇,很想学习,但是心理上有顾忌:我能学会吗?
我认为:一项教育技术如果做不到“简单易学”这四个字,那么就没有推广价值。要学好第二序改变,只要掌握好两个技术要点就够了。
,洞察、分析对方在当下处理这件事情的规条系统。
第二,尝试从自己的规条系统中跳出来,进入对方的规条系统,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顺应对方的规条系统。
下面以一个故事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怎样将鸡关进笼子里?
令汤姆烦恼不已的是他的邻居布劳斯太太家的鸡。自从布劳斯太太搬到汤姆家的隔壁,汤姆家花园里的花儿和青草便遭了殃,因为随布劳斯太太一起来的还有一群鸡。不要说汤姆每天上班不在家,就是他在家休息时,布劳斯太太家的鸡也会旁若无人地进入他家的花园,去糟蹋他家的花儿和青草。
汤姆已经跟布劳斯太太说过多次了,让她请工匠做一个鸡笼,只要将鸡关进笼子,他家花园里的花儿和青草就不会遭到鸡的破坏了。布劳斯太太总是说,等她的丈夫有时间了就会亲自做一个鸡笼的。可是转眼好几个月过去了,布劳斯太太依然没有将鸡笼做好。每天,汤姆都会对着上天祈祷一番:请赐给布劳斯太太的丈夫一天时间吧,让他将他们家的鸡笼做好!作
突然有一天,汤姆发现,布劳斯太太居然将鸡笼做好了。汤姆跟妻子安娜说:“上天终于赐给布劳斯太太的丈夫时间了,他把鸡笼做好了。现在他们家的鸡都关进了笼子,不会再来烦我们了。”
安娜对汤姆说:“你说的不对,不是上天赐给了布劳斯太太的丈夫时间,让他做好了鸡笼,而是我让他做的鸡笼。”
汤姆睁大了双眼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安娜说:“我每天早上都会在咱们家的花园里放上几个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鸡蛋,然后晚上又当着布劳斯太太的面把鸡蛋捡回来。这样过了几天后,布劳斯太太的丈夫便有时间做鸡笼了。”
(摘自沈湘:《怎样将鸡关进笼子里?》,《当代文萃》,2007年第10期)
在这个故事里,安娜和汤姆这一方的规条系统是:捍卫自己的权利,不允许别人侵犯我的利益。邻居家的鸡到我家的花园里来,糟蹋了我家的花儿和青草,这是侵犯了我的利益,所以必须阻止她这样做。而布劳斯太太这一方的规条系统是:自私自利,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我放养的鸡到邻居家的花园里去觅食,帮我把鸡给养好了,我完全没有必要把鸡关起来。
正因为双方的规条系统是对立的,所以布劳斯太太的丈夫永远都找不到时间去做鸡笼子,因为她根本就不想做鸡笼子。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规条系统里处理问题,反反复复交锋,陷入困局。
后来安娜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行为,进入对方的规条系统:你很自私,你只想侵占别人的利益,那好,我现在就让你看看,你这样做,会有损失,那就是你的鸡会把蛋生在我的花园里,这蛋就归我了。
布劳斯太太一看到鸡把蛋生在邻居家的花园里了,损失就大了,与鸡吃的那一点青草相比,简直是得不偿失,赶快做一个鸡笼子把鸡关起来。
布劳斯太太的规条系统并没有改变,安娜的做法,只是顺应了对方的规条系统,行为一改变,鸡就关进了笼子里。
四、工具在手,操作不难
一些教育同行在研习第二序改变技术的时候,发现难掌握的是:找到对方的规条系统以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换一个“挡位”,进入对方的规条系统。
这个“换挡”的核心技术,就是重新框定。那么,什么是重新框定呢?这个名词听起来很专业、很晦涩,所以还得讲一个故事。
2016年,我负责一个班主任工作坊的管理工作。后一次线下研修活动的时候,我想做一个总结性的PPT,用一些照片来展示一下工作坊组建以来走过的历程。在做这个PPT的时候,突然蹦出一个灵感:如果把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情,做成一个表情包,是不是更能冲击大家的眼球?对于这个灵感,我有点沾沾自喜,立即行动。
我就在工作坊组织活动时拍摄的照片里找那种特写镜头——微笑的,专注的,沉思的,凝重的。遗憾的是,这种特写的照片居然很少,找来找去,仅找到四张。怎么办?忙乎了大半天,难道就放弃这个创意?
我打开开班仪式时拍的一张照片,无意中滚动鼠标上的滚轮,照片被放得很大,但由于是高清相机拍摄,照片仍然很清晰。我突然有了主意,在这张上百人的照片里,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不同的,如果把每个人的表情截下来,再放大,不就是很多很多的特写表情了吗?
我点了QQ上的截屏按钮,于是屏幕上就出现一个方框,我想截取哪一个人的图像,就用方框把那个人框住就行了!
这就是重新框定!它的书面解释就是以新的视角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张一百多人的照片里,我需要哪一个人的表情,就用一个方框把这个人的图像框住。在这个框里,其他人就看不到了,我看到的只是这个人的特写镜头。
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第二序改变的时候,重新框定有两种方法:
种方法,截图。
用截图的方式框定一个目标,作用有两个:
一是聚焦。在教育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纷繁复杂,就像那张大照片一样,什么人都有,什么样的表情都有。如果我用一个框框住有典型意义的表情,类比到教育实践中,就是框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师生的视线就会聚焦到这个问题上,集中解决眼前这个重要的问题。
二是放大。一张一百多人的照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情,但是如果不是用特写的形式来呈现,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用一个方框把某个人的头像框住以后,原本看似不经意的表情,就有了特写的效果。比如,上文说到的作业本封面被玷污的案例,之前我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得太多太繁杂:有人倒水太满,有人在后面推推搡搡,有人不小心,等等。我批评这个,训斥那个,始终没有效果。后来,我只框定了“被玷污的作业本”这一个画面,并将其放大,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关注到作业本,由此触发了内心的反省。
第二种方法,加框。
同一张照片,放入红画框和蓝画框,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教育中,同一个学生,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不同的框把他框住,学生获得的感受就会不同。比如一个学生在一间杂乱无章的教室里,他会很浮躁,乱丢纸屑,随口吐痰,随意讲话,随便下座位。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愧疚感。但是如果将这个学生放到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里,他立马就会变得文明起来,将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讲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就是因为他在不同的框里,在那个干净整洁的框里,他随便讲话,内心会有愧疚感。
这就是第二序改变中的重新框定技术。具体来说,这项技术有四大工具:动机重新框定、模式重新框定、环境重新框定、方向重新框定。
一线老师只要掌握好这四大工具,学会第二序改变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而可以在学生教育实践中不再为各种班级管理棘手问题而头疼、抓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