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近处无教育:一位中学教师的教育情怀》,1、这是一线教师追求教学变革,展示自我教学主张的实战丛书。
2、本书是作者15年的教学积累,展示一位教师追求素质教学的智慧。
3、本书讲述了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积累一线素材、并从中整理成教学研究成果,形成自我主张的过程。
4、本书对教师,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研能力有示范性。
前言 唤醒眷恋与期待
章 筑梦:近处无教育
教育的使命在于让灵魂得以安放。近处无教育,教育总在远方。如果说近处有教育的话,那一定是知识或技能,与灵魂有关的教育一定是在远处。远处的教育又该是什么?是梦想或是信仰,亦或是理想?那么,教育又该如何筑梦?让孩子们相信远方吧!
节 引悟教学:直抵灵魂深处的对话
第二节 思辩教学: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
第三节 激思教学:以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第二章 润泽:生命更具有活性
教育是用生命灿烂生命的美好过程,是一种润泽师生生命的过程。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丰盈与厚实,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丰富与美好。润泽生命,让生命更具活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真实的而非与别人相比较而存在的生命。
节 反观自我:我眼中的教师形象
第二节 生命教育:把持对生命的妙悟
第三节 生活教学:让教学映照真实世界
第三章 唤醒:不急不躁的态度
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种用生命来陪伴、来理解的过程。教育是用不急不躁的态度,唤醒孩子们内在的潜能,让学生自探、自悟、自觉、自能,让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拥有自己该拥有的灿烂,逐步成为好的自己。 49
节 引悟教学:建立“我”的教学主张
第二节 情景教学:规划“我”的专业人生
第三节 问题教学:直面“我”的现实生活
第四章 具身:让天性得到恢复
“教”,让人认识外部的天地人事;“育”,让人长出内在的生命自觉。教育就是用符合孩子们成长规律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人际氛围、内驱力以及宽容性影响一个真实的人,使之天性得以恢复与生长。
节 探究教学:课题引领师生成长
第二节 实践教学:“实践”我的课堂
第三节 研究学习:“我”的课题“我”做主
第五章 丰富:不要让知识填满脑袋
教师不是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只有孩子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丰富的体验和淡然的等待是课堂教学的应然选择。创设实时情境,增强丰富体验,激发思维火花,丰富生命体验,厚实生命内涵,是课堂教学的实然追求。
节 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
第二节 思维指引: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节 实践运用:“校内咖吧经营”体验经济学原理
后记
被重新定义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要引发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整体改变,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维度发生实质性变化,让课堂释放出生命感、意义感、眷注感、智慧感、美妙感、意境感、期待感……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特别重视知识传承,以致许多学生能从容应对考试,却在生活中显得无能。有一位德国专家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请给知识注入生命,用经验激活知识,用智慧建构知识,用情感丰富知识,用心灵感悟知识,用想像拓展知识,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孩子们领悟到生命的伟岸!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我们用热情去拥抱课堂:课堂,眷注生命的地方。
我们必须清醒:如果把揭示人生的意义看作是认识论的任务,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把这个意义揭示出来,因为,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导致生活的完美。当认识、知识成了性的东西,情感和意志便成了奴仆。这样,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其实,臻达人性完美需要“另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与理解联姻,教学本身即理解,理解本身即教学。教学是生命意义的澄明,使人不断地自我超越,“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说白了,课堂里蕴涵着“人是什么”的答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教学即对理解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学即理解。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堂是善解人意的地方。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了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诺丁斯也提过:“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没有学生方面幸福地学。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生命释放意义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情结,课堂教学不仅应给人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而且应给人高品位的幸福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是守望幸福的地方。人的一生能否过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今天在课堂生活中能否获得幸福。这或许是课堂教学的深刻意义所在。
教育是农耕,遵循自然规律才有收获;把教育视为流水线,批量生产同规格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活泼泼的孩子,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面对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孩子,课堂教学要有与美相遇的心情,要把成人之美作为旨意,引导孩子们活在美中,与美对话,与美同行,活得更美。如此,课堂便是与美相遇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心与心的相遇、美与美的交融,每个人与他人、与自己、与历史相遇,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所有的相遇都构筑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你在这个世界充满美妙感。
我们的课堂善用纪律规范行为,用训练规约思想,漠视人的情感与独特感受,课堂因此没有了盎然的生气。课堂理应是春暖花开的地方,宁静,安全,温馨,轻松。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不用担心“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孩子们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你讲错了”;在这里,孩子们不怕“露怯”,不怕“幼稚”,能道出困惑,能露出观点,能形成质疑;在这里,有诗情画意,有奇思妙想,有思维碰撞,有情景,有灵气,课堂因此有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感。
课堂是为放飞梦想而存在的。孩子们充满想象,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无拘束无束,内心有太多美好的期待。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渴望放飞梦想。课堂是广袤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多么不堪一击!课堂教学要回归曾经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穿越时间遂道,把过去、现在、未来浓缩在一起,跨越地域的界碑,让孩子们享受人类文明的财富。由此,课堂是凝视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未来,有远方,有充满张力的诗……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却毫无结果……以上这些能说代表了生活吗?充其量只能说那不过是一个神在考虑创造世界时他脑海中飞快浏览的一个目录表,那时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将他们合为一体。”怀特海的观点是令人深思的:知识并不代表生活,生活需要智慧。很多时候,课堂与知识无关;课堂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传递生活态度,让孩子们彻底明白:生命的厚度在于拥有静谧的时光,让心灵溢满宁静与幸福。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不再是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懂得,课堂是一个酝酿牵挂的地方。
派纳在《健全、疯狂与学校》一文的结语中说:“我们毕业了,拿到了证书却没有清醒的头脑,知识渊博却只拥有人类可能性的碎片。”这多么令人深思啊!当人的需要、价值、情感被淹没在单纯的知识目标之中,生命感在这里便荡然无存。将课堂教学视为纯粹的认识活动,片面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看不到人的整体“形象”,特别是作为“在场的人”的“整体形象”被抽象。放眼世界,人之精神远遁,迷失于庞大的“静止结构”,这便是“教学认识论”的“悲剧范畴”。其实,课堂是一个意义时空,教学即谈心,学习即交心。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会发现:原来,课堂是释放心灵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富含智慧和艺术的活动。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才能算作真正的课堂教学。说白了,课堂是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思维亮点,促成智性的提升和灵性的妙悟。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驾驭教学机智,促进孩子们智性跃迁与灵性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拼命讲,学生认真听,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大脑便会“格式化”,发展便得不到真正的保障,他们只能在大脑中形成直线型知识反馈通路,无法呈现富有生命情愫的、饱满的人形象!
对于课堂,我们有太多的定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种文化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眼光不同,对所有事情的理解就不同”。当课堂被重新定义的时候,当我们真切地回归课堂教学人文立场的时候,检视课堂教学的“眼光”便有了新的角度,课堂教学便有了新的样态。
杨四耕
2017年9月1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话题三:出谋划策中的我
设计目的:让学生从知识积累到观念认同,从学科知识学习到实践行动的参与,全方位引导学生,并培育学生形成一种国际视野下的现代素养。
预设问题:
1、面对“一带一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
(1)坚持“亲诚惠容”、“合作共赢”基本方针,通过长期持久的合作,努力实现计划目标。
(2)企业走出去要找准定位,谋而后动,发挥核心竞争力,避免一哄而起。
(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把互利共赢与互联互通结合起来,与和平发展理念于“一带一路”战略之中。把国内发展与经济外交结合起来,成功调动其国内外各方面参与积极性。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分享话题和思想,教师进行小结。
整个课堂教学丰富而流畅,我呈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实录片段:教学精彩瞬间
一、精彩瞬间一:质疑、释疑、认同
话题一:走进一带一路?
预设问题:
1、学生收集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背景和原因,并进行观点的整理和提炼。
2、学生收集整理调研得到的内容。
分享形式:由六人一组,全班分成七组,开展分享讨论,每组时间3分钟。
对话交流:先开展生生对话,然后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聚焦话题:
生1:中国经济在反腐中停止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2: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也要加大力量进行经济全球化,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扩大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生3:从“一带一路”的地图上来看,贯穿我国西部和东亚、西亚、南亚还有亚欧非等地区和国家,终希望构建一个相对有效的海陆经济发展圈。我觉得对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和铁路交通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师对话:从国家发展现状出发,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有效而准确,但是我们还可以从国家具体的发展战略中找到实质的内容。
学生的反馈提炼:
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即“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打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巴、孟印缅等经济走廊。
《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部分: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把 “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31个省区市表示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规划实施,“一带一路”有望成为贯穿今年国家和地区工作一条主线。
二、精彩瞬间二:国际视野下的现代素养
话题二: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如何积极应对战略中机遇和挑战?
预设问题二:根据你所收集的资料,首先讨论整理出“一带一路”战略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同时也会遇到哪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你有哪些办法?思考角度可以从宏观上着手,也可以针对一点从微观上进行阐述和设计。
对话:学生收集整理问题并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分享。
组学生A:整理出来挑战大于机遇:挑战主要有一下几个点:如何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小国之间的关系?投资环境更加复杂化,可能会带来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摩擦和冲突。机遇是:带来新的发展点,经济创生点。
组学生B:设计的方案为:立足本国,有步骤有计划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在处理与大国、小国之间关系时,坚守独立自主的开放原则,历史上曾经是我们藩国的小国,现在是我们平等合作的国家,平等对待每一个国家。亚投行的建立也应该要谨慎。
第二组学生A: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面临新的发展机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一带一路”战略中建立“一基金一银行”带来资金融通的巨大机会,确保了本战略的有效实施。面临的挑战:以大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否会给我们带来阻力。
第二组学生B:坚信“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和有效。企业走出去要找准定位,不能一哄而起,提高自我对外能力;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效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国内因素参与一带一路,减少外部不良因素。
教师指导分享:我们可以从国家到企业,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等问题进行思考并针对问题进行方案设计。
提炼总结:
坚持“亲诚惠容”、“合作共赢”基本方针,通过长期持久的合作,努力实现计划目标;企业走出去要找准定位,谋而后动,发挥核心竞争力,避免一哄而起;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把互利共赢与互联互通节后起来,与和平发展理念于“一带一路”战略之中。把国内发展与经济外交结合起来,成功调动其国内外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学生要承担大国责任,具备开放心态。
如何认识本堂课的课堂教学德育效果呢?我们组织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构成的评估小组,对课堂教学德育实效进行了有效评。在评估的过程中,分别从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学生评估三个层面和角度展开,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随堂听课、当即评估的方式进行德育效果评估。下面将评估的过程和情况整理如下:
一、自我评估
本节课教学,我依据《上海市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分析和界定,终也制定了学科教学目标和德育教学目标。在设计本课教学中,我基于“一带一路”、“开放中的中国”、“出谋划策中的我”三个话题,希望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终在讨论分享的过程理解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政策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性内容,并能用分享来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悟和体验到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因素,从而认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话题讨论、交流分享、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悟到建立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讨论和分享“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过程中,学生十分轻松地理解国家意识、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现代经济背景下,具备平等互利、共赢合作的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性。总之,在备课环节做到准确把握学科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采取话题——讨论——分享——引悟的模式,蕴含每一个德育内容于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做到了德育内容和课堂教学地有机融合。
二、同伴评估
本次课堂教学,我们不仅组织了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还借助专家的力量,邀请了特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等人参与了本次听课评估活动,评估情况如下:
【同伴一】课堂德育目标明确,分别从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政治认同三个方面设置了明确的德育目标。艾老师采用“基于话题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享思想、讨论体验的教学模式设计巧妙,蕴德育目的于无形之中,在合作、倾听、分享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交流自然顺畅,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伴二】准确把握学科教学和德育内容的结合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课堂德育目标,做到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学生主动在教学情境中活动,积极体验和感悟,有利于逐步形成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伴三】整个课堂教学十分流畅自然,“开放中的中国”这一环节中的“一带一路”战略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艾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如何有效处理好中国与其他小国的关系?”奇思妙想地把大国要有大国责任感,正确处理好今天大国和古代附属国之间的关系,把“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现代公民素养等内容自然蕴于其中,是一种唤醒式教学方式,比空洞说教有效得多。
【同伴四】开放性思考题:“面对‘一带一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是反映本课德育效果的重要环节,从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上看,学生已经知道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感悟出解决一带一路问题中出现的挑战,想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要建立互利共赢、平等独立的对外开放政策,从大国责任、国家利益、国际视野等角度理解现代公民素养和政治认同。这一有效环节将本节课的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学生不但能够理解、接受,而且能将此观点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对今后有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起到深远的影响。
三、学生反馈
从《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政策》检测题反馈情况来看,此次的课堂教学德育效果较好。有关“我国目前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无必要”的得分率达98.6%,而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的得分率达99.5%,而《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见表3)则映证了这一点。
表3: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统计表
评价项目
参考分值
得分
为人师表
1~20
20
课堂管理
1~20
20
教学效果
1~60
58.6
总分
100
98.6
总评
优
因此,本堂课通过学习《互利共赢的对外政策》,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必要性,懂得在促进经济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对外政策,实施独立自主、平等合作的对外开放,承担大国责任,建立有序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同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现代经济背景下十分需要的责任、大度、互利、合作等为内涵的现代公民素养。
课堂教学德育效果的基本判断
无论德育也好,教育也好,它植根于生活世界。而本课堂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一带一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或问题链推进课堂教学,以“一带一路”、“开放中的中国”、“出谋划策中的我”为话题,以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为灵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教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但教学设置却高于生活,用话题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到责任、平等、互利共赢、开放自主等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生活,感受身边的生活,体悟身边的生活,终让学生理解认同我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具备眼观全球、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和博大胸怀,具备平等、开放、有序、责任的现代公民素养。无论是从备课环节还是教学设计,乃至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上来看,切合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有张有弛,有的放矢。既有生活中的案例的“引”,又有师生、生生的“悟”,有血有肉,有主张,有模式,终有效落实了教学和德育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