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70146丛书名: 品质课程丛书
品质课程,展示中小学课程变革的图景。这是基于特定哲学观念而组织化的课程,这是富有倾听感的课程,这是聚焦学生生长的课程,这是解决学校课程发展实际问题的丛书。
聚焦学生生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体现多层次实践样态,是特色课程群的模样。
1、本土文化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学校对所在地的文化进行系统调研,并进行甄别和筛选,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并深入人心且融入生活的文化。
2、《课程情愫:学校课程发展的另类维度》介绍了学校在准确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以此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丰富学生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趣味性。
3、《课程情愫:学校课程发展的另类维度》以本土民俗文化为基础的课程,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学生内心的文化情愫。
课程,作为文化选择的一种工具,承担着本土文化传承的功能。将本土文化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能让课程更亲民,贴近人心,唤醒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文化情愫。一些独特的本土文化,如舞龙舞狮文化、剪纸刻纸文化、空竹文化、武术文化等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能勾起人们内心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前言魂牵梦绕的文化情愫
章乡土田园:孩子们内心深处的依恋
淳朴的乡土田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乡土田园是每个人内心的深深依恋。从课程角度,乡土田园也是孩子为熟悉的一种在地课程资源。因此,抓住每个人对乡土田园“依恋”的这一情愫,让乡土资源走进学校课程,让学生重温并贴近乡土田园,引导学生回归内心深处为熟悉的领地,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培养学生“根”的意识以及家国情怀。
●朝花夕拾课程:让每一个生命演绎童年的精彩
●新田园课程:让每一颗种子茁壮成长
●引悟课程:为学会学习引路为多元发展奠基
第二章民俗风情:构筑贴心的精神家园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多样丰富的民俗风情,这种源自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民俗魅力。因此,通过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传统民俗风情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既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还能使学校课程更加贴近人心,充分发挥课程潜在的文化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小鹤展翅课程:翩然鹤起仰高树人
● V-I-P 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切的成长
第三章民间技艺:温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优秀传统民间技艺是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它以各种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爱好。民间技艺还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以及哲学意涵,具有良好的温润人心的功能。因此,以传统民间技艺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课程,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博大的传统文化,还能通过传统的民间技艺温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尚美课程:让“小龙人”踏着美的节奏成长
● HOME课程:看着每一个孩子的眼睛
第四章 传统体育:磨砺孩子的进取品格
与现代体育相比,我国传统民间体育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具有贴近生活,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特点。此外,我国传统民间体育是基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展形成的,它不仅仅锻炼人的身体,同时更专注于人的品行修养,其中还蕴含着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因此,学校以传统民间体育运动为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课程,既是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锤炼,更是对孩子进取品格的磨砺。
●暖记忆课程: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温暖传递温暖
●双“W”课程:让我们做得更好
第五章 非遗文化:血脉中流淌的自豪感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给人的生活带来多姿多彩的色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它蕴藏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深的根源,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妙,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而且对于增强民族身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 GPS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国韵课程:以“崇善•尚美•蕴思”为导向培养丰中阳光少年
学校课程变革要有“零度”思维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扎根之所。本世纪之初启动的课程改革,至今已近二十年,但是还有个别学校无动于衷、毫无课程意识,还有学校处于“等条件成熟了再说”阶段,还有学校担心课程改革对教学质量有影响,还有学校一味地摆问题、讲困难,就是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白了,这些学校根本不把课程改革当回事儿。
也难怪,当下中小学都很现实,对教学管理抓得很紧。在他们的心里,课程开发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重要的还是教学质量”。大多数学校课程管理都比较薄弱,课程改革不受重视。从现实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处于沉睡状态,课程开发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基本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课程,不懂得如何挖掘资源活化课程;甚至还有不少校长还存在“课程是虚的东西,只要上好课就行了”等错误认识。
嘉定区地处上海西北部,是典型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有“教化嘉定”之美称。近些年,我们围绕“品质课程”项目作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品质课程丛书”即是这个项目取得的成果之一。
我们认为,品质课程是基于特定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 是一种富有倾听感的课程,它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价值原点,与学习需求匹配,努力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期待之间获得某种平衡的课程。品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原点性,为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二是现实性,解决学校课程发展的实际问题;三是发展性,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四是层次性,有不同层次的实践样态,可以是一所学校的课程模式,也可以是一个特色课程群,还可以是一门校本课程。
上海市嘉定区推进“品质课程”的实践证明,学校课程变革要有“零度”思维,要激活课程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让学校课程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所谓“零度”思维,就是回到初心的思维,就是回到课程改革的原点去的思维,就是理性关注丰富生动的课程变革实践的思维。学校课程变革为了谁?如何深度推进?这是学校课程变革“零度”思维的基本问题。
1、零心态:聚焦生长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场变革,总是缘起于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觉醒。推进学校课程变革首先是心态的归零:零心态,学校课程变革必须回归原点、聚焦生长。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课程改革究竟为了谁”的问题。
*《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课程改革必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因此,学校课程变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课程改革就是要聚焦生长,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多维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视课程改革存在的学校,本质上是无视学生发展,无视核心素养的倡导,本质上是心态上没有归零。
2、零距离:贴近需求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变革的基本准则,促进学生限度地发展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目标。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校课程与学习需求无缝对接,是学校课程变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零距离,就是要实现课程产品和学习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减少课程产品与学习者的年龄差距,减少课程实施与学习者的心理差距,减少学习需求与课程服务的现实差距,让学校课程发挥出的育人功能。
因此,学校课程变革应限度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兴奋点,科学设计课程,合理组织课程,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多样方式,为学生充满灵性地成长提供充分的课程保障。
3、零等待:立即行动
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了,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动静,他们还在观望,还在等待。学校课程变革必须“零时间”——因为,立即行动是关键!
立即行动,从分析学校课程情境开始,从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开始,从找准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与生长点开始;立即行动,从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开始,从研制课程纲要开始,从学程设计开始,从研制课程实施方案开始;立即行动,从规划学校整体课程开始,从厘定学校课程哲学开始,从梳理学校课程架构开始,从研究学校课程设置开始,从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开始;立即行动,从思考学校文化融入课程开始,从厘定学校办学理念开始,从确定学校课程理念开始,从将理念融入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开始,从让学校课程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开始;立即行动,从建构学校课程变革路线图开始,从把握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开始;立即行动,从让课程变革活跃起来开始,让学校课程评价多元活跃开始,让学校课程管理良性运行开始……
别犹豫,迈左脚与迈右脚都一样——课程改革什么时候都不晚,迅速行动是上策。让我们一起拥抱变革,立即行动吧!
4、零条件:全情参与
课程改革不会因为条件好而做得更好,也不会因为条件差而做得更差。课程改革没有条件,全情投入是重要的条件!
等待,课程改革的条件永远不会成熟;条件,只会在课程变革中变得更成熟。只有参与了,我们才会发现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才会尽可能地让条件更完善,让保障更充分。
你看,一所推进“书香”课程,学校由此加强了图书馆建设;一所学校推进“创客”课程,学校由此加强了创新实验室建设,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梦工厂”;一所学校推进“小天鹅”课程,学校由此建设了舞蹈专用教室……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设备与资源,为学校课程变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让我们记住:物质条件等待不来,全身心参与才是学校课程变革重要的事。
5、零滞后:专业为王
保守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常识。学校课程变革需要每一位教师学会适应改变,需要每一位教师清晰:昨日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把校本研修作为适应课程变革的利器,每一位教师必须明白:课程改革因学习而改变。
学校课程变革倚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倚赖于专业文化的觉醒。我们要积极向课程改革先行者看齐,激活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意识,让教师成为学校课程领导者、研究者和推进者,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彻底改变教师只是规定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只把课程当作学科教材的狭隘观念,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课程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发展同步提升。
说到底,我们必须随需而变、专业为王,让变化成为专业成长的契机,让学习成为课程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6、零障碍:拥抱问题
没有危机就是的危机,没有问题就是的问题。面对课程改革,问题不可回避。要知道,课程改革就是与“问题”打交道,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校课程变革要善于摧毁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要善于让所有的信息都流动起来,让所有的渠道都畅通起来,让所有的脑细胞都活跃起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做什么,多试几个怎么做,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一句话,学校课程变革无论如何都应该让所有教师都动起来,跑起来,聪明才智蹦出来。如此,问题会向我们让路,困难会向我们低头,课程改革就会“一路绿灯”——拥抱问题,课程改革就会“零障碍”!
7、零排斥:多维联合
为了提升课程品质,学校课程变革应实现“零排斥”,应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专家等群体的化互动与联合。
首先,人员要全纳。学校课程建设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所有可能的人都要纳入课程改革的主体视野。校长是课程的主要决策者和责任人,教导处成员承担学校课程常规管理工作,包括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组织、安排、指导、协调等工作。学校应充分调动师生及家长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家长及社区人员有课程管理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为学校课程发展提供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组织要强化。学校可以设立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与研究。这个小组可以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以及社区相关人员构成。建议不少于50%的席位给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有时候还可以邀请有关课程专家为课程改革把脉诊断、出谋划策。课程领导小组的组长建议民主选举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明晰责任。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委会、教导处、德育处、学科教研组在学校课程变革中的作用,使之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总之,学校课程变革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创造多赢的局面,形成完整的多主体价值链。
8、零风险:质量保障
课程改革对教学质量有没有影响?这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关心的问题。从现实角度来看,多一些危机意识,加强质量风险管控,制定质量预警机制,提高学校课程管理水平,确有必要。
大量的课程实践证明:课程的丰富性、精致性与教学的有效性呈正相关。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推进学校课程变革不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育人诉求,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课程任务,履行不同的课程职责,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为了“全面的质量”,我们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要求,不能把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课程的知识延伸和加深。我们应根据有关课程改革的精神,正确处理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体现三类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综合价值,确保全面教育质量观的落实。我们决不能为了追求学校的“眼前利益”,随意调整、增减课时。
综上所述,学校课程变革要有“零度”思维,要秉持理性立场,打破常规,建构价值,追随品质……让所有的参与者朝着美的课程变革图景迈进!
路光远 杨四耕
2017年7月20日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