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涌”现到我们面前,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
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围观?等待?抑或抵制?显然,这些都是下下之策,只可能被浪潮击垮。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我们才能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是魏忠对生命科技、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科学当前新的进展进行敏锐的观察,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进行溯源,进而总结出面对全息时代未来三十年的教育一般规律。作者在汪洋恣肆、狂放犀利的外表之下,是基于科学理性的保守和稳重。《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是魏忠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从新东方模式到蓝翔模式,教育剥离了什么?剩下了什么?
教育革命,会不会革掉教育技术的命?
从工位课堂到创客空间,教育体验到底发生了什么?
技术越进步,教师会被淘汰吗?
微课大赛是不是一种折腾?
教育技术是与技术越来越近,还是与教育越来越近?
《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是魏忠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之后,在信息和互联网风潮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三部曲的完结篇。
作者在书中回答了姊妹篇《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教育到底是情怀还是变量?什么是教育技术背后的zhongji命题?从教育信息技术到教育信息思维的转变中,如何将教师的岗位转变成一个创造性的职业?直抵当今教育关键问题。
本书深入浅出,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波浪式意识流风格,又有时而激进、时而保守的深层次分析,是魏忠教育观察系列的一座高峰。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正席卷全球的这场教育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以一种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向读者展现教育大数据的巨大冲击力,被技术改变的教育将会是何种面目,信息革命将会催生什么样的未来校园,未来的教育需要怎样的践行者。作者断言:
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学生得到解放,人力资本成倍地增长。
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这也是我预测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词。
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中,作者回答了比姊妹篇《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更深层次的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教育又是怎样变成一种实证科学的?为什么说教育将死、学习永生?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未来的教育应该顺从哪些天性、宽容什么偏执,缺陷怎么会成了完美、创意者为什么到处惹祸?大数据时代什么是教育的原始变量、什么又是隐含变量,什么是默会知识、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明明在理性角度显而易见的结果,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却又一再犯错?为什么会迎来辍学创业热潮?
当今社会有哪些前沿问题,这些前沿问题会带来怎样的未来产业、未来城市和未来人种?数据革命带来了怎样的云与互联网思维、物联网与跨界思维、大数据与用户思维、生命科学与生态思维?
信息技术为教育变革带来哪些哲学思维?知识走向云端后,教育如何维持秩序,为什么说教育即将迎来一个地图时代?虚拟教学需要的是更真还是更假,越简单的前台背后又有怎样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支撑?教育大数据又怎样走向教育科学?
大数据如何改变未来校园、未来学习、未来管理?知识、技能、体验又怎样在教育地图中三足鼎立?教育之真、教育之趣、教育之美又如何主导未来的学习空间?为什么未来的教育将变成一个全地域、全信息、全自动、全智能的四全空间?
《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收集了作者近两年在全国各大教育报刊开设专栏的文章,共分四辑:从情怀,到变量;技术的蝶衣;技术重新定义教育;创造的思维半径。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不断追问:课堂信息化,还是生活化?教育到底演变成实证科学,还是体验艺术?并从未来教育从互联网
正走到物联网 ,而教师从过去用“心”想问题,变成用“脑”想问题等角度来回答。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引言
第一章 逝者如斯夫,变革的力量
1.1
失败的优等生
1.2
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
1.3
“翻转”成为主题词
1.4
教育大数据元年?
1.5
数据治教,让竞争的律动如此美丽
1.6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
1.7
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
1.8
未来的教育,又被托夫勒蒙对了!
1.9 全息时代,教育向何处去?
1.10
信息革命与新一代校园
1.11
未来体验——被信息改变的校园空间
第二章 被技术改变的教育
2.1
被介质改变的教育
2.2
信息图与教育
2.3
EDUTAINMENT,娱教
2.4
社会化网络学习
2.5
自组织学习
2.6
互动何以修成正果?
2.7
从自带设备到自带社交网络的授课
2.8
概念那点事儿:十多年教育技术地图
2.9
从舞台,走向荧屏加操场
2.10
教育,会迈向NBA模式吗?
2.11
被创客们颠覆的教育
第三章 信息视角的教育践行
3.1
教育者的实践:信息与教育
3.2
教育关键词及其内涵
3.3
信息,教育理论的统一场论
3.4
一言难尽的师生比
3.5
从贫民窟的墙洞电脑,到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奶奶云”
3.6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
3.7
信息压力
3.8
信息视角的教育反思
3.9
实验教育与“百家讲坛”
3.10
线上线下(O2O)与混合学习趋势
3.11
网络探究与“任务十要”
第四章 此案,彼岸
4.1
“教育不公”背后的制度逻辑
4.2
紧急救援中的技术问题
4.3
“高效课堂”是一本怎样被念的教育经
4.4
被恐惧绑架的中国基础教育
4.5
学管仲,还是学孔子
4.6
信息工具与教育的基础
4.7
出资者的发言权
4.8
创新和自我文化
4.9
连接世界,回到社区与家庭
4.10
教材即社会,一书一世界
4.11
美国人的教育聚焦
4.12
大数据与中关教育的“均”与“衡”
第五章 从愿景到路径
5.1
从愿景到路径,我们的五月花号何时能够靠岸?
5.2
大数据的基础是一个公民社会
5.3
当愿景只剩下逃离
5.4
世界是平的,未来是湿的,教与学都应是热的
5.5
走出为大机器时代配套的教育
5.6
权力强度、信息和师生关系
5.7
技术在进步,教师会更香吗?
5.8
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在哪里
5.9
技术的核心是解放
5.10
大学是一个实用的社区
5.11
多元的选择,纯净的社区
5.12
理想者的践行
后记:放逐自己,创新者只需向前看
参考文献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
《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引言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作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地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44年后的今天,基于云技术、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场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大数据。
“数据”与“数字”的区别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思考这78分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在数字时代,结构化的数据、量化的决策方法、较少的和经过筛选的高密度的数据质量,使得数字成为诉求: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和科学决策。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一个数字背后的背景数据(即元数据)、评论数据等,全方位地定位了这个数据的意义,数据应用的侧重点由专家移向了客户、由理性移向了感官(专业上称可视化)和由单一的结论移向了个性化的判断。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与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过是“数字”而已,后者却是“数据”——数据的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它更能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美国从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长,教育不再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事情。然而,如果就此断言未来的教育会消失就错了。正如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师的比例并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度增加一样,大量的信息垃圾的出现,反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只不过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内涵需要重新定位。
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在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的过程中,知识将无处不在。目前,仅就知识传播而言,教育资源正在经历的是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上,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在美国宾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将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记录在网上,完成学生的日常GPA积累,这个网站的技术并不难,然而能够坚持下来的数据积累,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入学GPA非常重要,依靠这个GPA再加上学生的SAT和ACT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以及志愿者活动资料,就决定了学生的大学去向。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在上海,东华大学正在将10多个学院的数百个实验室管理起来,通过物联网和云技术将实验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实验室数据的整合、分析、可视化、报表,依靠数据,不再依靠人的上报。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劳动力大规模转向服务业,职业分布由工厂转向办公室,社会焦点从围绕生产转向围绕创新。同时,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迦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99年,他去了印度的很多偏僻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苏迦特米特拉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那里。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使用电脑。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苏迦特米特拉在印度、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还进行了类似的以生物、数学、语言等为内容的教育实验。结果证明,在不需要老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这就是“自组织学习”。由此,苏迦特米特拉对教育进行了建构主义的重新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那么,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进一步开放,在线教育就不能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这样的做法也许更加违背学习规律。新媒体教育联盟在做了相关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多人类的学习行为: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学习、讲授学习等,每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方面,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换言之,技术既可能扩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可能限制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新的技术出现,这些新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那么,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社会和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新的在线教育浪潮中,那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大学教授,轻易能够拿到数千万美金的创业基金。这对于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促动了大学改革的神经:再不顺应潮流,那么校园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然而,教育要想真正获得新生,不仅仅在在线教育上,更在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的功能,应该把低层次的和可拷贝的交给大投入的电影模式去做,而未来,教师将成为教练,师生将走向训练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