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64183丛书名: 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
知名学者傅国涌先生亲自“为美画押”,畅谈“教育相遇论”的精神意趣;
打开这本书,穿越时空,与民国相遇,与教育相遇,与美相遇;
所有的相遇汇集一身,你的世界便更加宽阔,你将获得一条通往美好教育的线索;
文风清通畅达,见解独到,言之有物,兼具思想性、原创性与可读性;
时光流转,瞬息万变,而这本书中有恒久不变的价值……
推荐文章: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p003
《我相信得寸进寸》p086
《人生zui美是相遇》p145
辑
与民国相遇
003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重温民国的中小学教育
015 教育是触摸人类的心灵
034 民国小学课本中传递的价值
042 百年前的小学生作文
045 呼唤人的教育
——读《沙坪岁月——重庆南开校园回忆录》
050 大学教授是先生,小学老师更是先生
054 珍视低调的理想主义遗产
057 民国年间的教育
——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062 水流云在
——向一个跨越百年的学统靠拢
第二辑
与教育相遇
071 什么是好学校
086 我相信得寸进寸
093 小学语文课本,代表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
106 重新寻找“一”
121 一草一木皆教育
125 为什么要读一点经典
128 重申基础教育的独立性
132 从美到心
——在深圳闲话教育及其他
138 从孩子出发
——序“新童年启蒙书”
第三辑
与教育人相遇
145 人生美是相遇
160 我与《语文小报》
164 九山湖畔有吾师
——吴式南先生与我
181 郭初阳的课堂:一扇推开的窗
184 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
——序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
187 公民练习:寻求普通人的意义
——序蔡朝阳《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200 行走在文化中国
——序李琦《白丁华服》
203 心事浩茫连语文
——序苏祖祥《语文不是语文书》
207 先生当年
——序王木春《先生当年》
212 难得生命中还有诗
215 诗是一种生活方式
——序陆怀珍诗集《长江集》
219 为乡土中国招魂
——序许志华诗集《乡村书》
227 秋天兀自来了
——序子张诗集《此刻》
231 后 记
我相信得寸进寸
我20岁时,曾经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做过语文教师。这段经历非常短暂,只有三个学期,我在1989年春天离开了教师岗位,从此也离开了这个体制。
可是,也就是这段短暂的从教经历,给了我一个教育情结,或者说是中学情结。前些年,我在研究历史之余编了本和教育有关的书,叫《过去的中学》。这本书在2006年出版以后引起了一些关注,包括教育界的关注。今年我又出版了第二本和教育有关的书《过去的小学》,主要是呈现晚清到民国小学的真实状态。之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过,我之所以对教育有所关注,除了我年轻时的经历以外,可能还跟我自己的内心有关,我这辈子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只关心民族共同体的命运。我除了睡着以外,其他时间脑子里几乎都在想着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命运,当然也想着我自身的命运,因为我的命运跟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命运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也是民族共同体命运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部分,所以我会关注教育。
今天来到大觉寺,让我想起诸葛亮高卧隆中时的那句诗:大梦谁先觉?我想回答:大梦我先觉。这不是指我一个人,而是我们大家。我喜欢这句话,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我们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大觉寺,我们都成了大梦先觉的人,我们在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来讨论形而上的问题,讨论教育的问题,甚至讨论中国的命运,“大觉”这个词就是中国今天要面对的一个词。
我想讲的点是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泛货币化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教育也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一切都是可以量化的、货币化的。第二,泛娱乐化的时代。现在流行的节目无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非诚勿扰》,都是些娱乐性节目。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都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状态,许多时候连教育也不例外。第三,本能化的时代。一切都向本能看齐,一切都朝着本能的方向。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按照你的生物属性而行,本能是向下的。那么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是向上的。原本教育是与本能为敌的,但今天我们的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在迎合本能。我相信,很多人对教育的现状都有不满,都有怨言,包括梁卫星、马一舜等一线老师对他们学校、对教育现状有很多很犀利的批判,我完全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我想讲,当一个时代普遍浮躁不安、浅薄不堪,都在追求走捷径的时候,我们小部分人,能不能背道而行,不走捷径,而走笨的道路?
如今这个时代,整个民族普遍都在抓一样东西,或者说一个数字,那就是“零”。零是什么?零代表着财富,代表着利益,代表着好处,所以全民都在抓狂一样地抓“零”。遗憾的是,即使你抓住了1万个“零”,如果零的前面没有一个“一”,那些“零”是不是有意义,那些“零”是不是仍然等于零?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抓“零”,今天我们虽然变成了GDP世界第二,但是这个成绩是以破坏道德人心、毁坏自然山河为代价的,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空间和余地,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大家都看到了今天已不可持续。所谓的GDP第二大国,其实早在1913年就是了,中国在99年前就是世界第二,今天只不过是恢复了99年前的光荣地位,一点也不值得骄傲。再说了,从人均GDP来说,我们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何为真正的教育,何为真正的教师。今天是一个重新设立标准的时代,需要我们重新给出标准,告别过去的标准、既定的标准。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重要的问题就是重新设立标准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这个社会,社会就会往哪一个方向去。那么,我们重新设立标准的参照系在哪里?这两天为马小平老师开追思会,我们似乎把马小平当作了一个小小的参照系之一,我觉得也没有问题,人死为大,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逻辑,而且他确实在生前、在这样一个荒谬的应试教育时代,在非常小的范围里开出了一片非应试教育的小小绿洲,这块绿洲很小,但它是绿洲毫无疑问。我们也可以把他作为一个小的参照系,像马小平这样的人,我认识的就有很多,而且有些人在很多方面已走得比马先生更远,走得比他更好,也更稳健、更阳光、更有质地、更有潜力,他们代表了未来中国社会的方向,代表了民族共同体重建的方向,他们是上帝给中国珍贵的礼物。
我的参照系是一个纵向的中国本土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自从1902年中国有了新式教育以来,有了本土的教科书以后,100多年来,尤其是1902到1949大约50年的时间,晚清和民国是无法割断的,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叶圣陶、钱穆,中学教师中产生了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都曾经是普通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但是他们成为学者、作家、大学教授这条通道是畅通的,这中间没有什么人为的障碍。那个时代的标准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战乱、动荡和日本入侵都没有毁坏这些标准。齐邦媛在《巨流河》中深情回忆了她的一生,特别是她的中学时代——重庆南开中学。我想,她已经把我们今天可以找到的好的参照系呈现了出来,其中她讲了一件事,影响她一生深刻的一个人——国文老师孟志荪,教过她两门选修课——高二的唐诗选和高三的宋词选,她在那两年背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为她一生奠定了文学基础。后来她在武汉大学成为朱光潜的学生,用英文背了几百首西方现代诗。我想这就是一个参照系。这些老师,从孟志荪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马小平,他们一样都属于各自时代的建设力。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我们要扩大中国的建设力。我从来不指望天上掉馅饼,不指望一步登天,不抱怨,不怨天尤人。按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年轻时代的命运遭遇,我有理由抱怨,但是我不想这样做,我认为那是上帝对我的成全,上帝要磨炼我,把我打造成他手中贵重的器皿。今天我怀着感恩之心去面对我的苦难,我从苦难中得到的是感恩,而不是抱怨。我也希望我的朋友在生活中能常怀乐观之心,常抱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心态,不是老在抱怨生活和外部环境,而是以一己之力,建立一个个小小的却是不断朝向文明的支点。
我想说一个词,也是我喜欢的一个词——得寸进寸,这是胡适先生所倡导的,也是当年江苏南通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倡导的。我不喜欢得寸进尺,更不喜欢得寸进丈,我相信得寸进寸,进一步就是一步,脚踏实地,不卑不亢,相信温柔的力量,温柔的坚持,持续地、低调地、不断地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只要方向正确,一定能到达终点,如果方向走错了,速度再快也只能背道而驰。我的逻辑是,抱平常心,做平常人,相信日常的努力是有效的。我非常喜欢刚才一个朋友提到的“日常”这个词,非日常的东西是没有力量的,一次性的冲动,过去就过去了,所以我从来不相信轰动效应,不相信夸大其词和口号性的东西,我更相信一步一个脚印的东西。我结交的大部分朋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朋友,我之所以敬重张思之先生,是因为他在中国律师界的所作所为。几十年来,或者说用他的一生做出来的见证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无论环境如何,他从不抱怨,从不怨天尤人,得寸进寸,走了一辈子,今年已经85岁了,我非常敬慕他,我相信日复一日,终可以水滴石穿。
在我看来,今天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深水静流的工作,润物无声,不是要高举什么旗帜,在那里敲锣打鼓地工作。樊阳在上海所做的,非常值得赞许,几十年可持续地做一件事是难的,我不太欣赏天才,也不太欣赏一夜爆红的明星,我觉得这些东西很可能昙花一现。我欣赏的就是润物细无声,比如张文质长期所做的生命化教育,他的团队十年来的努力,我觉得就是润物无声。还有许多一线的教师,他们在近这十年做的工作也是如此,未来会看到成效,无须特别悲观。昨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有些悲观,认为教师根本没有力量,没有什么可能,但是我不这么看,我还是比较乐观,我的乐观来自我的内心,来自我的信心,信心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来自我的信仰,我们在这个地上就是光和盐。耶稣说过:“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服务”一词就来自这里。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其实也可以成为所有好学校的校训。
我深信,今天教师所做的就是提供建设性的因素。教师职业也好,教育事业也好,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它本身就具有意义,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赋予它意义。我喜欢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本来并无意义,是我们赋予它意义。教育也一样,它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只有活着的、具体的个体生命才有能力赋予一样东西以意义。《创世记》开首说,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教师、教育也一样,我们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个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
我还想讲,在这个时代,虽然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不如意,但是我们仍然有可选择的余地,因为选择的权利是人类重要的权利。在有些方面我们是有选择权的,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选择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还是做一个无良的黑心人,所以我相信选择权。我也非常喜欢另一个词——自我救赎,如果把它简化来说也可以叫自救,每个人通过自救才能救人。一个没有能力自我救赎的人,不可能去救别人,自我救赎是救人的步。我并不想拔高教师这个职业,也不想拔高教育这个行当,或者说这个百年树人的事业,但是我深信教育是自我救赎的起点。通过教育,人类可以获得自我解放,这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一条绕不过去的路。
今天我想说,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将自己铸造成器,每一个人将自己铸造成一个有用的器皿、一个贵重的器皿,就是自我救赎的步。如果你自己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器皿,不是一个能盛水的茶杯,那么茶水倒进去就会洒一桌子,这个器皿就没有用了。不是为了从“用”的层面来说,我其实想从价值的层面来讲,我想强调其价值性。
我个人更主张享受过程,而不是耿耿于结果,享受过程、享受开启民智的过程,新式教育在1902年蹒跚起步,张元济先生等人就设定了一个目标:开启民智。今天我们还需要开启民智,开启民智是一个过程,追求自由也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充分地享受这个过程,过程的快乐远大于结果的快乐。我深信,生命本身也是一个过程,中国的历史每一步走过来都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对过程的强调要大于结果,我把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了,你就可以看到历史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把它的复杂性、丰富性,把它的内在肌理、内在线索、内在逻辑都看清楚了,结果你也就自然清楚了。
我想强调,在开启民智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担负了一个功能,那就是知识的传承。知识的传承在我看来主要是复制过去已经有的,只不过我们把它固定在教科书上,用练习题、标准答案把它固定下来,然后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仅仅强调这一个部分,我们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有残缺的,是有严重的残缺的。
开启民智,另一方面就是能启发人的创造性,启发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教育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还具有超越性的层面,但是我们中国今天的教育是缺乏超越性的,只有实用性,这是非常可怕的。
在历史研究当中,我们常常会强调三个“新”: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如果我写的这篇文章、这本书,这三个“新”当中一条都不符合,那就是一篇垃圾文章、一本垃圾书,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的教育今天就面临着除了复制知识以外,没有提供更多通向未知的可能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处境。当然不是完全没有,不是说所有老师那里都没有,郭初阳那里就有,他的课堂就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充满了奇思异想的东西。童蓓蓓的课堂上也有,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有……在他们那里有创造的乐趣,有未知的、不确定的可能性,可为什么没能发扬光大,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准?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新周刊》上,题目叫《大学教授是先生,小学老师更是先生》,另外我有一篇讲话的整理稿,题目叫《小学语文课本,代表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这两个题目大致上代表了我对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理解,尤其是对小学教育,我现在更加关心小学教育,希望中国有更多一流的人成为小学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让我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走一条阳光的、可持续的、温柔的道路。我不抱怨,我相信得寸进寸,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2012年9月9日在北京西山大觉寺讲,根据录音整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