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62158丛书名: 学校文化建设实战丛书
1、这是一所学校进行自我文化建设,发展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实例。
2、如何在国家新课程标准下,结合校情,发展本校特色课程。
3、按照课程构建的整体观念,在体制上、在人事上、在内容上整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可评价的课程体系。在这样一场课程变革的实践中,教师队伍的教科研实力得到提高。
4、《让教育与心灵贴得紧紧的》对当前正处于课程变革的学校,对亟需建立自己特色的学校都具有参考性。
夸美纽斯说:“没有一块木板粗糙到再也不能刨平的地步,没有一面镜子模糊到再也不能照见人影的地步。”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即时的鼓励与强化。一个孩子在他的舞台上找到了骄傲、找到了勇气、找到了自信,他就会点燃进步的火焰。关键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等待。因为,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是一个期待的过程,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序
前言:大拇指比食指更管用
章 童趣:将学习变为趣味探索之旅
孩子们虽懵懂,却非无知,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教育,若能好好对待这番好奇,必将让孩子学习路途上风光旖旎。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从何而来?让学习由浅入深,让成长多元立体,使学习成为一场趣味探索之旅,便是问题的答案。何为“趣”?当人们看到有趣的东西便会想方设法获得,当学习成为趣事,何愁孩子们不会千方百计汲取呢?
第1计 相映成趣
第2计 单刀趣入
第3计 标情夺趣
第4计 知情识趣
第5计 妙趣横生
第6计 多元趣评
第二章 宽容:退一步更贴近孩子的心灵
宽容似一道无形的光线,穿透人的心灵;宽容如一段优美的旋律,净化人的灵魂。斯宾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的。宽容是一种耐心等待的艺术,等待犯错后的自省,等待介入教育的时机。宽容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艺术,彰显的是有容乃大的教育智慧。宽容能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能给教育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7计 将错就错
第8计 徐徐图之
第9计 有容乃大
第10计 反求诸己
第11计 换位思考
第12计 身体力行
第三章 激励:爱与尊重的另一种表达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潜能。以激励点燃孩子们学习的激情,是他们潜能得到发挥与发展的秘密武器。激励,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灵渴求,促动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激励,是一种尊重,让孩子在愉悦中快乐成长;激励,也是一种爱的表达,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当然,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激励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第13计 糖衣炮弹
第14计 耳濡目染
第15计 身先士卒
第16计 大浪淘金
第17计 同心尽力
第18计 有的放矢
第四章 欣赏:互相体验彼此生命的呼吸
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旨趣。欣赏是一种海纳百川的雅量,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竖起大拇指,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儿童,让他们充分体验被认同、被尊重、被呵护的感觉,让他们充满自信、心怀感恩、体验成功。说白了,欣赏就是用眼睛去关注、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彼此的生命呼吸。
第19计 伯乐一顾
第20计 了如指掌
第21计 知人善任
第22计 海纳百川
第23计 齐头并进
第24计 爱屋及乌
第五章 爱心:有一种影响刻骨铭心
世上有一种爱,它博大无私,刻骨铭心,无声亦无价。她如春风般温暖,如兰花般淡雅,它染绿了稚嫩的心田,照亮了前行的路,她让孩子的心灵绽开美好的灵魂之花。这就是师爱。当人们感受到爱,便有了信任和托付。无处不见爱,何愁孩子们不健康成长?人们常说,孩子是落入凡间的天使,教师如能始终待他们如天使一般,孩子的心灵将更纯粹、更丰富。
第25计 兼爱无私
第26计 爱如己出
第27计 爱人以德
第28计 周听不蔽
第29计 倾囊而授
第30计 润物无声
第六章 倾听:幸福可以如此色彩斑斓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当我们感受到了孩子的声音,我们便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读懂了他们的精神,这便是倾听。教育就是要忘记自己,倾听孩子们心底的声音。爱的倾听里,几许纯净,几多虔诚。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创造出让自己感动的人。”感动因了倾听,是因了心灵深处的共鸣,是因了教育智慧的生动表达。原来,幸福可以如此色彩斑斓!
第31计 因材施教
第32计 察言观色
第33计 抛砖引玉
第34计 以诚相待
第35计 感同身受
第36计 水到渠成
后记
一所优质学校应有的文化迹象
建设优质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而这一追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于决于学校能否发起一场变革,以及在变革中能否生成特定的学校文化。
今天,“文化的力量”正日益凸显其重要功能。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氛围和言行标准,赋予了这所学校师生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特有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在认知、态度和为等方面主动“调适”自身的身份要求和特有倾向。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定的文化存在,也有其相应的文化特点。一所学校的文化究竟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乃至学校变革的顺利推进。一所学校能够持续其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润育,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表现为学校文化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学校要想有足够的“磁性”,就必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想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持续不断的、强大的变革能力;而强大的变革能力基于特色鲜明、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学校教育哲学里。学校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学校的建筑与仪式、环境与布局表现出来,但实际上,真正催人奋进、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还是要通过日常教育教学,通过教师鲜明的个性与为人来“呈示”。
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关键的不是看“大楼”,而是看“人”,看教师们有没有真实的个性,有没有感人的故事,有没有被学生记住,有没有真正影响学生的人生与成长;教师在工作中能否做到劳逸结合,能否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间能否相互激励;教育过程能否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否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和压力;在学校全部生活中是否充满了对人的细节关怀……我这样说并非要否认和排斥学校的硬件建设。有钱当然要投入,但在投入过程中不妨更注重“软文化”建设,在开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经营学校文化品质,让未来的呈现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涤荡,形成鲜明深刻、一以贯之的学校教育哲学。因此,我们要积极整合学校文化变革架构,使学校“硬文化”与“软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校真正散发出恒久的、迷人的文化芳香。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丹尼尔·丹尼森教授在对1500多家样本公司研究后,指出:适应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参与性(involvement)与一致性(consistency),是理想组织的四大文化特征,这四大文化特征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按照丹尼森教授的观点,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一是全体教师有没有都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二是全体教师是不是每天都会想“这件事”?三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用“这个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现出来?如果肯定地回答**个问题,表明学校存在着价值观;肯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则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行为,学校文化得到了落实。因此,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表现,是一种感觉,尤其是一种别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觉,它*终必然要融入到你的思想与行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进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的原因所在。
我以为,一所优质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要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有不断提升变革能量的内驱力,要有永远秉持“学生**”的教育立场。今天,我们不论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都希望孩子一定幸福?如何能够获得幸福?今天,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但往往追到了别的,忘却了幸福使命本身。一个自己都不幸福的人,能够教别人幸福吗?学校应当成为一个真实的、合宜的、儿童能处处发现自己的幸福世界。须知,儿童才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努力彰显学校文化的“人学”内涵,让我们的孩子有爱、善良、高贵、干净、宽容、尊重;让他们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让他们头脑自由,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让他们心灵丰富,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这样,教育改变的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的命运,改变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在我的概念中,一所学校如果有以下特征,肯定不能算作真正的优质学校:没有主张变革的学校领导;教师没有专业自主权,不能参与学校决策,自我效能感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缺少学习的气氛,没有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成功的路径单一,学校评价教师的维度单一,忽视学校的道德责任等。这些学校往往把外在的或上级的要求作为关注点,重视短期利益和可见的成果,注重外部表现多于内涵发展,在乎的学校的“结果性表征”,引以为豪的是好的生源、好的教师、好的成绩等。
其实,优质学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与时俱进地获得变革理念,提升变革能量的过程,是不断通过“增能”与“进步”实现对自身超越的过程。我坚信,不论学校现有的起点如何,只要充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采取适当的措施,持续变革,每一所学校都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从本质上说,优质学校是一种理想与实践的文化。如果从文化变革的视角描绘,优质学校大概是这样的:有鼓励不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存在追求卓越的文化机制;有共享的价值观和愿景,学校发展凝聚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智慧;有博大的胸怀,学校汇聚着不同性格、不同才情、不同背景的教师,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享受到专业尊严和自由创造的欢乐;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责任,把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使命,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不因为是“好学校”而停止探索的脚步。
教育是*应该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事业,学校是*应该充满对美好人生憧憬的场所。假如教育失却理想,我们还能有什么?假如学校没有憧憬,我们还能有未来吗?
学校文化变革从其品质来说,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活力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参与了不少学校的文化变革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一些认识,有了和一线学校一起“整理”学校文化变革经验的冲动。这便是“学校文化变革丛书”的背景和缘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励,让我们有勇气拿出我们关于学校文化变革的“意见”。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给广大中小学文化变革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杨四耕
2013年5月12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