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8274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师月刊
王文丽老师说话温文尔雅,亲切动人,作为一位教研员,她始终坚持在一线上课,为一线老师手把手指导语文教学。她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她的阅读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不仅是学生们,甚至听课的老师们都一样享受其中。但她的童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形象,她是怎样成长的?她与学生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本期封面专题,为您带来王文丽老师故事。
王丽琴老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对一线老师特别是“城中村”老师特别关注,她的研究中饱含温情,本期杂志也带了对她的深度专访。
罗彩萌老师喜欢记录下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教师教学、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许多方面,在她的记录中都得以呈现,文笔亲和有趣。本期杂志“专辑”栏目推出罗彩萌专辑,欢迎读者品读。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专栏
班级的前世今生 _ 吴康宁
校长自我保护策略:见谁夸谁 _ 郑杰
相遇·童话 _ 吴慧琴
先好好地玩 _ 王荣
封面
王文丽的儿童哲学
人物
名家 王丽琴 底层、一线,本来就是研究的故乡
微博 雷海宗/哈维尔
现场
记事 罗彩萌专辑
成功不是未知数
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爱你
约定
师道 亦师亦友一同事 _ 薛飞
吴非说 复习过多造成少学
朱永新答 好活动让好书鲜活起来
话题
语文与文学(六)
我如今还在享用着它们赐予我的一切 _ 吴礼明
阅读
一个人找到了源头,找到了乾坤 _ 王玉强
人文
上学歌(二题) _ 张礼永
视窗
校园 曲径通幽处,芳香溢校园
——南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香溢花城校区揽胜
读书会 福州金山中学“悦读会”:凝聚美好的成长力量 _ 陈蕾
家 我用阅读陪你长大 _ 廖仲敏
文本 流行语词三人
报道 “大夏书系读书节”再获“华文领读者·阅读项目奖”提名奖
厦门海沧:眺望美的教育
从此与雪花认作了兄妹
文 _ 林茶居
老友安琪参与编选《北漂诗篇》一书,邀我提供一些诗歌,并就“北漂与诗歌”谈点感想。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新写一些作品,就“感想”我也只是匆忙说了一句话:“诗中没有‘北漂’,唯有天下。”今天安琪希望我稍作展开,说是要写“后记”,希望能结合我的想法。感谢安琪,让我有一个足够分量的理由重新打开这一段时光。
对于南方人来说,所谓“北漂”,除了包含“漂在北京”的地理学、社会学内涵,往往还有“北上”的壮怀和“漂到北方”的流动感。不过于我而言,至今十年的“北漂”生活,并没有让我建立起“北漂认同”。如果说现实层面上确实有一个“北漂史”的话,那么,我的内心一直回应着一个“反北漂史”。
我是二〇〇七年夏天由福州到北京的。当冬季来临,单位附近元大都遗址公园里的小月河,原本清波漾漾的水面很快结成了冰。一天午饭后和几位同事散步,小心翼翼地走在冰面上,竟是百感交集,似乎自己本来就是生于冰天雪地的雄性动物。回办公室后写了一首诗,并发到博客上,可能有同事读到了—— 后来他们好几次在我面前诵读了其中几句:“河水收住了国家/树收回了繁华……”不过他们一定不知道,有一次大雪瓢泼,从住处到单位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地上就堆起了齐膝高的雪泥
—— 那是我平生次遭遇这世间的“大白”。找领导告了假,我便转身走进漫天的雪花中,一个人踏雪寻梅,寻“觅觅”,寻悲情,寻上天遗落在林中的无字书,裸露上身与白杨打雪仗。回头望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明确,深入。整整一个上午,我痛快地受洗了一场天地之浴,从此与雪花认作了兄妹,从此更加多雨多情。
那时我到北京已有半年时间,但这才是我次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北方”。如今回想,我也明白了:当你的身体发生了空间置换,你无可避免地会在你的身体与这个新的空间的关系中重新发现自己、确认自己,一些意象、场景诸如雪花、杨絮、想念、久别重逢等等,必然参与到你的灵魂中,重建你的身体和语言的山河。
如果我像安琪那样,早了几年来北京,并且是带着诗歌大胸怀、大抱负而来的,那么我大概会是另外一种体验。你在什么样的年岁、怀有什么样的经历进入新的环境,你就有什么样的“新时代”,或者说,至少有三个因素规定和作用了你的“新生活”:时间,空间,人生的因果。
说来有点奇怪,不知道是不是内心有一部“反北漂史”的缘故,我到北京以后所写的诸多诗歌中,以“北京”为名的仅仅一首,而且“北京”一词并非题旨重心之所在
—— 这首诗叫《而我在北京》,只有短短九行:
总会有你的消息,结婚或者乔迁,南方清波微漾/那么多水仙花,一
朵朵出手不凡/在故乡的泥土上/你已被暗中抬走/就像我被抬进了
你的祖国/而我在北京。除了下班路上的欢笑/其他都交给了夜色/
不管多年轻,都要毫不犹豫地/度过这一年中的后一天
诗写于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由何触发而写已无印象,但显然是一首想念之诗,不管从字面上还是从意趣上考虑,选给安琪编入《北漂诗篇》,自然合适不过。只是现在看来,它有些轻—— 不是说“轻”一定不好,而是说,它担不起“漂”的文化史和方法论。
曾经的人类之“漂”,或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长途迁徙,或是服膺于启蒙与教化的使命而游历诸土,或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四处辗转,或是担负了布防的责任而边地安居……不同的人种、民族、语言、礼仪、宗教教义、科学技术,或相互冲突,或逐渐汇融,不断形塑着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有史以来悲壮巨阔的“漂”,当属犹太民族。自公元一三五年被逐出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开始了持续一千八百多年的漂泊,逐渐造就了如今犹太人的肤色、性格、生活习俗、教育观念及民族意识形态。
从马匹和骆驼,船只和汽车,到如今的飞机和高铁,“漂”越来越快,越来越薄,也越来越模糊、暧昧。人流即物流,即信息流,即疾病流和欲望之流。每个“漂”的人都自带一个叫作“漂”的社区。我跟安琪说,这正是我近些年一直在思考和尝试写作的新主题:诗歌与交通。它可能达到的目标大抵如此:诗学抵抗社会学,诗反命名,我建设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