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8885丛书名: 大夏书系·课程建设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
在面向一线学校、教师作了很多次的课程专题讲座之后,作者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本书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读本。
推荐文章:
P008 课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P173 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
P197 美国小学的别样作业,早该学学了!
P246 对课程开发的误解
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但是学校对于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大多比较盲目。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并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以及国外经典课程理论对当前学校课程实践的启示。同时,本书还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从实践层面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行动框架、操作技术与策略。助益于一线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章 课程的力量:创造可能的未来
课程概念的发展和变迁____002
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____005
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____008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粘连____011
七大课程经典理论____015
融合课程观:经典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____021
第二章 课程规划:一种编织的艺术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____024
课程规划要考虑社会力量的影响____027
课程规划要基于人的发展特点____029
课程设计要引领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深度学习____036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类型的知识____042
课程规划是一种选择和放弃____046
第三章 学校课程开发技术与策略
历史回眸:追问好的教育____052
文化寻根:课程愿景的生动勾勒____059
素养奠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____063
整体架构:课程结构的“大手术”____071
教学变革:唤醒学生的课程“自主”____079
规范循序:体现“精神核心”的技术____083
浸润:清理文化死角____094
课程留白:释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____101
修剪评价:构建活化的课程体系____104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教育文化的风向标
学会有意义地学习,追求有质量地生活____110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____112
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化改造____117
基于学校特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____120
学科教学中渗透和拓展____122
共性研究主题合作开发____125
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____131
聚焦八大关键能力的培养____134
表现性评价的应用____137
第五章 课程统整:超越学科中心
追问:课程统整的背后是什么?____144
当下教育情境中课程统整的现实意义____146
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的课程统整____149
主题统整课程的实施经验____153
台湾课程统整的实践走向____161
课程统整的未来发展____164
第六章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
从“局外人”到“创生者”____170
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____173
解析名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元素____178
把备课当成课程的二次开发____186
作业设计:规划奇妙的课程之旅____194
第七章 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
学校课程制度的功能与意义____200
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制度问题____202
学校课程制度的创新维度____205
第八章 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
斯坦福大学的EPGY课程____214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推动人类进步”的课程设计____220
英国公学的“全人格”课程____224
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的课程开发____230
绵阳东辰小学的家庭课程____234
南京五老村小学的电影课程____240
第九章 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
对课程开发的误解____246
课程实践中的突出问题____250
学校课程开发的阶段特点____254
课程开发的文化走向____258
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没有哪一个术语像“课程”这个概念一样得到人们如此高度关注和热议。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开发、课程领导力、课程规划与设计等等都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令人奇怪的是,另一个方面,在教育的实践领域,在每一个教师头脑中,缺乏的仍是对课程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即使每天都在接触着跟课程密切相关的事实,却并不知道“课程”这个术语与自己的教育生活的关系。课程决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力这些新鲜的名词就像一堵墙,拦住了课程与我们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的联系。
大约是从2007年开始,我隐约感觉到学校的课程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当前,课程开发更是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核心的关注点。但是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大多比较盲目,对于课程的理论几乎一无所知。总有一线的学校和老师让我给他们推荐一些关于课程的经典书目。但是我发现市场上的课程书籍要么就是国外课程理论的译著,离学校实践相对比较遥远;要么就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汇编,缺乏理性的反思提升与理论的高度。
教育其实一直有两套不同的话语方式:一是书斋式的所谓理论话语,二是教育现场的实践话语。两套话语体系间存在着很深的隔膜。16年前,我在懵懂中误打误撞,选择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方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让自己运用套话语来写作。13年前,我有幸来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专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的磨砺与摸爬滚打中,我的话语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在带领教师团队亲自开发中小学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觉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课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如果结合具体的实践,这些理论是如此温润和富有生命力。
从2014年开始,在作了很多次面向一线学校、教师的关于课程的专题讲座之后,我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于是萌生了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写一本一线的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书籍。
2016年,这本书终于成稿。本书首先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也用简要的文笔,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经典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分析了学校课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意义价值,并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与技术策略。本书还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与实施评价,对大家比较关注的课程统整,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学校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这本书没有严谨的学术逻辑,也不完全是实践逻辑,大部分内容来自我多年讲座内容的积累。我尝试用个性化的风格为一线的校长和老师呈现一幅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景图”,但由于“眼高手低”,水平有限,“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逻辑上有点跳跃与断层,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期待您的真诚对话与批评。
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
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25个世纪前的格言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期待之事没有实现,神灵打开通往意外之事的大门。”面对未来,我们能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未来的名字就叫作“不确定性”。其实,现在每一位家长基本都是盲目的课程设计者,从孩子出生开始,有的孩子尚未出世,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策划好了“学习的跑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着课程的攀比和赛跑。由于对未来的不可知,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焦虑和担忧。
学校的课程大都是整齐划一的,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以成绩论成败,学习的佼佼者总是稀有的,成群的孩子都拥挤在同一条狭窄的跑道中,总有大部分孩子被甩在跑道的后面。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都是学习失败者的角色,充当着各种升学率、优秀率中的分母。家长们都不甘心就此罢休,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独树一帜?如何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容身之地?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了人们把握未来的筹码和救命稻草,虽然不知道这些筹码和救命稻草是否真的管用。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所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a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b他们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关键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使自己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但这些潜能的挖掘需要相关外部条件的激发。课程就是这样一块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孩子的特长很多时候是在对种种课程尝试失败的基础上,被筛选和保留下来的。课程的投资往往是一个“广种薄收”的过程。
反观当前的社会发展,兴趣班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单一的课程没有办法提供给孩子发现自己各种积极可能性的机会,家长们只能通过金钱购买自己需要的课程机会。家长把孩子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兴趣班所提供的课程上,他们憧憬着不一样的课程也许能够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学习和人生的跑道。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砸锅卖铁,家长们风里来雨里去,孩子们被剥夺了休息的时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间。我们在批评家长的这些做法时,却没有看到家长们想争取更多的、更为丰富的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需求,而这些是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课程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教育旅程,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生活有很多构想,除了参与社会竞争之外,还有对孩子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期待。我们这一代,有特长的人不多,业余生活枯燥单调,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卡拉OK、打牌几乎成了主要的娱乐方式。于是乎,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过跟我们不一样的生活,能够过上更加健康、丰富、多彩、高雅、有情趣的生活,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课程本身也给孩子提供了不一样的现实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随着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孩子每天面对的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几十年前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孩子不得不被关在家里,他们大多深知无聊和孤独的滋味,他们渴望交往,渴望朋友,渴望热闹。这些兴趣班正给他们提供了交流交往的机会。加上这些兴趣班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会在程度上吸引学生,鼓励学生,为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这些体验和机会往往是我们的学校所吝啬赐予孩子的。有个妈妈说:“我之所以给我女儿报故事班,是因为她特别喜欢讲故事,特别喜欢站在教室前面表演,可是,在学校,老师根本不会给她这种机会。”
对于报兴趣班,很多的人都报以批判和负面的评价,认为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和自由,其实,并不尽然。“兴趣班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个社会现象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反映了“课程”在这个发展时代的被重视程度。
一项来自国外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显示,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c也许,这个调查的科学性有待商榷,但是这个结果还是基本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在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是什么。英国著名的演说家肯•罗宾逊在《展开学习革命》的演讲中说:“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得很深。”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经介绍了这样一位学生的案例。2013届的学生黄婧怡,本来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名成绩优秀、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因为选修了戏剧课《雷雨》并在其中扮演了繁漪这一角色,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向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细胞的她这样感慨:“我的灵魂是属于舞台的,或许我一直都把它藏起来了,我的血液里还是窜动着那样的因子,让我觉得已经依赖上了舞台上的那种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尽管那段独白没有镁光灯的陪伴,但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这样一门课程不知道会为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在课程中,孩子对自己的全新认识,孩子对自己的欣赏,孩子的自信,都是一种无法预料的能量。也许,在这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这门课程为她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可能之门,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影响她一生的发展。课程的力量,对于孩子潜能的激发,是无法小觑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