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8854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育常识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分为三编: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分别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呼吁、在教学及管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直面教育现场的理性思考。正如作者所言:在我的“教育理想国”里,有真实的故事,有对现实的理性反思,有充满矛盾的妥协,有理想化的探索。
推荐篇目:
序一 教育信念温暖理想之花 001
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003
教育无非服务
017
舒乐和她的爸爸 075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分为三编: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作者立足教育现场,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入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充分展示了他对人性美、批判思维、个性化教育的呼吁与追求,立足服务的理念, 致力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不乏诗意的理性反思,也有作者眷注生命的深情叙写,处处彰显教育之美,人性之美。
序一 教育信念温暖理想之花 001
序二 西西弗斯的执著 005、
上编 理想的温度
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003
校园文化建设三题 005
校长要做“真实”的人 013
教育无非服务 017
将真诚奉献给你 025
将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 032
中编 生命的温度
文化建设离不开讲好“附中故事” 039
真的要向学生道歉 042
你不能跳楼! 045
我送你到医院 049
我的课余随闻录 052
欢迎你“告状” 056
蔡“教授”上课 060
你们都是VIP 063
带你去郊游 066
我尊重你的“背叛” 070
舒乐和她的爸爸 075
我陪你吃饭 078
官僚主义离我们有多远 082
谢谢你来听课 089
请尊重体力劳动者 092
我愿意带去掌声和赞赏的目光 096
学校请你吃饭 100
和你一起学数学 103
一万次的回眸 107
我也来“喊楼” 110
揪心的120 113
我帮你断案 115
我们站在一起 118
一个偏离工作计划的上午 121
马上就办! 125
给未来的你们留下什么样的记忆 128
下编 理性的温度
高考改革要找准逻辑原点 139
导师应是学生亲密的朋友 141
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 143
分班:事关公平的“技术活” 145
挂牌督学要做深入学校的“片儿警” 147
严校规减少成长机会 149
学校教育切勿“绑架”家长 151
海外名校录取率不该成学校兴奋点 153
端正大学学风究竟靠谁 155
“培训”搅局考验自主招生命题能力 157
依法治校离不开德先生和赛先生 159
戒除“补课瘾”还需下猛药 161
在职教师营业性家教需立法禁止 163
自主招生要算好四笔账 165
给高考让路不要“让原则” 167
公办学校切莫染指游学“市场” 169
学校行政科学化是“去行政化”的前提 171
低龄学生使用手机需约束引导 173
家长接送孩子何须立法强制 175
“候鸟儿童”南飞非理想的教育 177
骨干教师非正常流动是“劫贫济富” 179
大学岂可自视为“象牙塔” 181
百万年薪聘校长未必靠“谱” 183
搜索引擎进考场何妨乐见之 185
个性化教育要依法依理而行 187
“超越因材施教”无非因材施教 189
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也要向“钱”看 191
要让“红线”真正成为“高压线” 193
安全教育要实做更要善做 195
补习班里“补”不出优秀学生 197
让职称回归职业能力 199
职称评定少一点“一票否决” 201
寄宿制高中不能一“圈”了之 203
“中国好作业”给教育提了一个醒 205
要为校长治校做“减法” 207
教师要“写”有用的教案 209
班费收取还是“一事一议”好 211
学校为改革而改革就是折腾 213
思政课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15
应对“女教师二孩”需要创新用人机制 217
谁动了学生的“现实快乐”? 219
假如“好”的学校招“差”的学生 221
治理校园欺凌教育预防为上策 223
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 225
后记 我的教育理想国 227
序一 教育信念温暖理想之花
林怡滢
毕业后的某天,我走进一家咖啡屋,恰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名字——厦大附中。一位女生正对她的好友表达着她对这所学校的倾慕与向往。姚校长总是说,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我们力图培育和提升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在教育体制尚逢转型、学校角逐尚为热烈的当下,一个非本校学生对厦大附中“桃花源”般的向往,乃是校长理想花开的好见证。
理想之花本是一粒朦胧的种子,在一座滨海荒山和一卷蓝图般的混沌中被一丁点儿温度唤醒,而后在校长的教育信念的支撑下逐渐发展为附中这样的小小“国”,师生云集,于此立德育人。
理想国的开辟,源于校长的“求真”。他为更委婉、有效地与同事、学生乃至家长沟通而不停歇地写着,力求更为真实地交流。校长也确是一个真实的人。教师生活在学生中,校长也不例外。他是园丁,是听课者,是食堂中的共餐者,是走廊、校道、操场上对你亲切一笑的人。
犹记六年前的夏令营,校长嘱咐我定要多吃点儿,而这声温暖的问候,数年来从未变过。2015年,年度征文“亦乐杯”的主题为“讲述附中故事”,对象是全体在校师生、校友、家长及其他关心附中的社会人士。在此之前,我们早已讲述了千千万万的点点滴滴,其中一些便收录在本书“生命的温度”一编里。朱永通先生在《教育的细节》一书中为我们揭开了潜藏于孩子们心底的故事,刻画了他们细致敏感的内心,让我们知晓“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正如就读师范的附中学子吴必萍学姐在致校长的信中写道:“可能我们的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会超出想象;可能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之路乃至人生之路的影响超出想象。”若说朱老师所述故事使我们意识到现实严峻,姚校长口中的附中故事则令我们不忘人性之善。它是对袁亦明们的“投诉”的重视,对困扰于成绩、交际乃至成长的孩子的耐心,对初来乍到的美籍华人子女的体贴以及孩子们回过头来对老师们的关怀……故有发自内心地为校长撑伞、发自“民”间地为老师捐款。我们总在不可抗力下寻那“稍稍有一点诗意的栖息”。
我们谈起中国教育时常皱眉,且怀疑今之学风不比从前——往日的知识分子秉持着对教育本真的敬意,高呼着“德先生与塞先生”。故而读至“理性的温度”一编,便更有“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叹。但且让我们细细品读,抓准症结,一同探寻更贴近理想的发展方式。
满怀期待翻开此书者,或同怀理想、心念教育,或欲重温、借鉴附中成长之路,或如铁杆粉丝般从“理想国”追随至此。我们带着太多问题而来:附中如何从零开始,成为后起之秀?在“绩效主义”犹存的当下,如何平衡成绩与情怀?附中本身也带着疑问在成长:如何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如何使有想法的老师、有特点的学生各尽其能?如何在教育主客体间实现信息对称与双向沟通?……本书结构明晰,所录篇目多曾见诸报刊、博客等处。其集结成册,也许更便于我们以整体且不乏理性的眼光看待一所新生校在心怀理想的校长的带领下有生命地成长。
通本读来,我们将更加了解校长的视角——既要统筹全局,还需兼顾细节。
成事总有二因:理念与实践。教育是服务,而服务正需要不断地反馈、修正并再次实践。勇敢地将理念付诸实践,路遇难题,再怀理性温度的思而进取,这是同附中一般正在成长的学校可一同践行的。
一所学校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文化,是故附中大有文化月,小有零垃圾校园之特色。平等、真诚、宽容,既是校风,亦是人品。如此文化熏陶使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琴棋书画虽未样样精通,亦觉中有足乐;诗书礼义虽未件件通晓,尚能静心处世。愿附中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仍能心怀家园、平安前行,愿欲借此书明教育面目、答心中之虑的读者们有所收获。后,愿理想之花亦在他处绽放。
(林怡滢,2010—2016年在厦大附中就读。在第十八届“华东师大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厦门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
序二 西西弗斯的执著
郑凌峰
从前在网上浏览大家的博客或专栏时,总怀有早日见到作者将之结集出书的想望,尤其对其中针砭时弊而又常读常新者,更有此热切期盼。作为学生,与我辈关切深的“时弊”无非教育问题。但若要我指出教育病理何在前路何方,且不言知识阅历均不足,更常有“当局者迷”之惑。但是看着报章论坛上的评论,又怀疑旁观者未必清。
现在,姚校长新书将付梓,我有幸先睹。其中文字,多见于教育报刊和校长博客。姚校长作为教育的“当局者”,而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教育,所写文字,常常发人深思。
姚校长博客名为“理想国”,而本书“理想的温度”一辑,所议所论皆为教育理念。“教育无非服务”当是校长的核心理念。换句话说,不过是“学生本位”。谈及理想,固不能无崇高文饰之语,但校长所言却多是落到实处的平凡。我觉得校长的理想,并非“理想”,而是教育本来应有的模样。只是现实多吊诡,以致应有之义常被认为离题万里,因而校长的主张才显得这样“理想主义”。我服膺校长,因为他的择善固执。这些年,厦大附中越办越好,“软实力”越来越强,这都离不开校长劳苦“耕作”。虽然附中还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未来尚有漫漫长路,但是我们总在进步,套用翻译家徐和瑾的一句话:“慢慢磨呗。”
可是,读“理性的温度”一辑时,我丢掉了“慢慢磨呗”的耐性,反而越发觉得问题紧迫。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些文章所批判的现象,有不少由来久矣。校长所论,别解时发,新人耳目,但仍有部分见解,恰如梁文道的夫子自道:“本书(梁文道时评集《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虽然不少观点已属老生常谈,但现在看来,不仅要旧事重提,更应该抓紧落实。而现状是,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各种新问题或新瓶装旧酒的问题仍不断浮出——这种现象并非教育界所独有。我曾经怀疑校长这与现实赛跑的做法到底有多大实际效力,甚至联想到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巨石却总在近峰顶处滚落,如是反复,劳而无功,永无宁日。
正如不久前杨照先生在讲座中,以“狗吠火车”形容自己在《新新闻》任总编、写时评的经历:,如果狗一吠火车真的就停了,那就不会存在“狗吠火车”了;第二,如果狗明明知道再怎么吠火车也不会停,那狗就不会叫了,然后也没有“狗吠火车”了。杨照自道,当年他向社会频频发难,正如狗对着不会停的火车无休止地吠叫。社会的火车疾驰不停,姚校长的文章虽然一时振聋发聩,长久来看,真的有什么实际收效吗?既如此,为何仍要批评不辍呢?
现在,至少我自认为懂了。正如梁文道在他那句谦辞之后,毕露锋芒地补上的一句危言:“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社会现状,就仿佛一个甚至一批“不成器的学生”,而在我看来,姚校长以及孜孜不倦盯住社会不足处的人,正像不失耐心的“师者”,日复一日地完成“传道解惑”的使命。我们今日看曹林的时论、许知远的驳难甚至余杰的酷评,往往一时觉得醍醐灌顶,可是明日的到来通常意味着昨日的重返,一篇千字文章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保质期甚至不到千秒。不经年累月,很难让社会发生改变——哪怕只是少数人的彻底改变。有时候我们说“常读常新”,并非因为书本或文章本身包罗万象,反而是因为我们没能从善如流、闻斯行之。常识与真理的传播,不能仅靠偶尔为之的大声疾呼,而是应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经年累月,无以见其成。这正是姚校长所孜孜以行的。
梁漱溟先生在世时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时至今日,我们依旧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尽管姚校长的良药和投枪目前看来收效甚微,但我对校长的理想依旧充满信心。试看“生命的温度”总题下的各篇,可知矣。如附中一位老师评价:“附中的教育,是输出价值观的教育。”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是西西弗斯,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巨石不会永远堕落在山脚。
作为附中的学生,我衷心祝愿作为教育者的姚校长教祺,祝愿作为评论者的姚校长笔健。而作为不揣谫陋亦不够资格的作序人,我更希望读者诸君能仔细阅读、反复品味校长的文字,不必理会我这近乎意识流的饶舌。
(郑凌峰,2010—2016年在厦大附中就读。2015年12月出版《局外集——一个中学生的案边废墨》。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
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如果七年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当校长,我必定会说“组织上让我当我就当呗”。我本非特别“要求进步”,更无当校长的理想。认真,谦和,随缘,我就那么不由自主地走上了校长岗位。十九年来我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当校长。
七年前的初夏,我从媒体上得知厦门大学在漳州校区与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联合筹办史上所中学的消息。从未想过“跳槽”的我,次认真地看完了一所学校的招聘启事。“创校”,瞬间点燃了我心中朦胧的教育理想。我一直希望在一所风光旖旎的寄宿制学校里教书育人,朝看学生读书,夕观学生运动,夜览星空下水晶般的教学楼,满眼尘世喧嚣被隔离后洋溢在师生脸上浓稠的甜蜜……一种属于孩子与学校的特有的色彩和旋律,我称之为“稍稍有一点诗意地栖息”。这一点“诗意”,“诱惑”我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
离开工作了二十三年的知名重点中学,我有太多的不舍。我在那里成长,见证了她的辉煌,也为她的再出发奠定了平稳基础。但闹市中局促的校园无法放飞我的理想。早晨,学生拥在校门口等待开门;傍晚,单调无情的广播催促学生离开校园;夜晚来临,校园是那样的静寂……一种因时时妥协、处处遗憾而潜滋暗长的教育理想,似乎一直在等待放飞的天空。2007年9月3日,我抛家别子,走进了只有我一个人的“学校”。等待我的,是一座滨海荒山和一卷蓝图。
今天,若要问我为什么要当厦大附中的校长,我会平静地说:为了教育理想!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理由可以解释?
一切从零开始。在办学定位受到质疑、学校发展面临困境的2009年春天,我常常夜不能寐,心力交瘁。每一个早晨都在心脏的隐痛中醒来,每一个晚上都在醒不过来的担忧中入睡。我一方面下定决心,即使不能实现既定定位也决不离开“学校”;另一方面也做了坏打算,立下两份遗嘱以备不测。幸运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信任和发展机遇。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有学生学校就有价值。没有优质生源,也许难有好的升学成绩,但完全可以建成好学校,关键在教师。我们确立了“培育和提升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办学思路,将师资作为“服务品质”的核心,视“一流教育服务品质”为质量。真心服务学生成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既是我们的理想,也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之于学校,还有比“学生喜欢”更高的评价吗?
激发教师的智慧比制度建设还重要,而制度正是用来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用一个模式来定义一所学校的课堂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倡导教学民主,不搞“明星制”,珍视批判精神,直面教育本质,绝不做明天后悔的事。从互信和唯美的视角来建构多维关系,在单纯和谐的人际交往中,享受专业化的生活乐趣。规划基于终身从教的专业发展,将好的论文写在课堂上,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努力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超越,办有尊严的教育。
教师生活在学生中,使厦大附中教师成为当今社会专注于自己专业的人。学校突出服务,使资源和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以“我即文化”的命题,引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追求“高效课堂”,强调师生相伴共处的意义。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和选择权,从关注学生的现实快乐出发,提高教学有效性。反对“为了考试”的课堂,在尊重普遍价值观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教育对人的起码尊重,实施“人道的应试教育”。承认生命的固有价值,提倡适度教育,勉励学生做幸福的平凡人。
回望来路,我很庆幸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能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可做。虽然我深知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无比艰难,但与学校相守,与师生相伴,我的内心充满阳光。七年来,校园赐予我不竭的思想快乐,我以笔谈的方式予以记录,在个人博客“理想国”里写了近500篇、120多万字的文章。我为我的同事和学生而写,向其倾诉,与其对话。校长要做“真实”的人,要用教育信仰和人格魅力在思想的平等碰撞中领导学校。当孩子们享受着免费教育、同事们沉浸于职业幸福时,当他们感念快乐的校园生活而由衷地喜欢附中时,当学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从而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校长”的职业价值,感悟到坚持的意义,才发现我的梦正是大家的梦。
(《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