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6270丛书名: 大夏书系·语文之道
《讲台上的智慧:跟名家名师学教语文》围绕“语文智慧”这一主线,既有理论溯源,从语文“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教育思想综述,到当代名家纵谈语文,又有语文课堂实践智慧展示,精选魏书生、窦桂梅、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等名师的课堂片段,在赏析的基础上,点出其背后的语文智慧。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培训用书。
编辑推荐篇章:
推荐篇目:
序
尺素频频寄恩师 P031
回忆李伯棠教授 P041
我眼中的魏书生 P131
认识窦桂梅 P178
《讲台上的智慧:跟名家名师学教语文》按照“三老”的语文思想、名家的语文观点、名师的语文课堂分成三个篇章。除了介绍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还回忆了如蒋忠仁、李伯棠、朱绍禹等一批资深的语文名家的教育观点,以及品评著名特级教师如钱梦龙、李镇西、窦桂梅等名师的精彩课堂,引领读者跟随名家名师学教真语文、实语文、管用的语文。
自序
语文,我心中的那一抹风景 001
上篇
“三老”的语文思想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003
叶圣陶教语文 006
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 009
一瓣心香,献给吕叔湘先生 012
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 015
张志公的故事 018
中篇
名家的语文观点
蒋仲仁学语文 023
附:论朗读和背诵 025
尺素频频寄师恩 031
附:改进课堂教学结构 035
回忆李伯棠教授 041
附: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 045
问学朱绍禹 048
附:“语文”试解 052
印象张田若 056
附:教之道
贵以专 058
想起了朱作仁 062
附:关于观摩课的几个问题 065
一片冰心在玉壶 071
附:祝愿于永正教学艺术之花开遍祖国四面八方 074
纵笔凌云
立言一贯 077
附:语文课堂:多一点辩证法 087
下篇
名师的语文课堂
一代师表霍懋征语文教学艺术 097
附:读你千遍也不厌——资深小语名家教学片段赏析 103
大上海的四位语文大名师 113
附:钱梦龙教《死海不死》 128
我眼中的魏书生 131
附:魏书生教《反对自由主义》 135
李镇西的“三书”生活 142
附:李镇西教《世间美的坟墓》 146
支玉恒其人 148
附:支玉恒教《可爱的草塘》 152
“与金声为语文而去” 155
附:赵景瑞领着学生做词语游戏 160
徐州小语界的“四条汉子” 163
附:于永正教《圆明园的毁灭》 175
认识窦桂梅 178
附:窦桂梅教《再见了,亲人》 186
书房·课堂·文章 189
附:品味细节的精彩 193
她们的生命因“热爱”而绽放 198
附:课堂教学的魅力 202
哈尔滨新生代小语名师“三剑客” 212
附:真实·朴实·平实·扎实 221
语文教学二十韵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叶圣陶
语文,我心中的那一抹风景
岁月淹忽,一晃儿,我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已经40年了。40年间,一生一世一件事,从未改换门庭,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苍穹,叩问大地,语文到底是什么?在修改《讲台上的智慧——跟名家名师学教语文》这本书稿时,我有了新的领悟:盘古开天地,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便有了语文,语文来到现在,携裹一路风霜,染遍岁月沧桑,它是中华民族的根;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语文之妙,妙不可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语文要涵养,没有积累,无以入其堂奥,大量的内化、外烁,语文教学之功毕矣。
大约在我还只能坐在地上用小手玩沙子的年龄,母亲就开始用字片教我识字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山、石、田、土、日、月、水、火”这些古老的汉字就是一幅画——一幅生动的画,一首诗——一首绝妙的诗,一支歌——一支动听的歌。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全部凝聚在这些天生丽质的汉字里。中华汉字,伟乎高哉!这就是语文。
上学了,老师让我们背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两千多年前的汉赋,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宋词,在“之、乎、者、也”中度过了孩提时代。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大庭广众之下,我摇头晃脑地诵读了清人陈沆的一首七言绝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府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就是语文。
后来,当了老师,教上了语文。学生问:语文是什么?我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亘古不变的令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的思乡之情就是语文。”
再后来,我当上了教研员,开始研究语文教学,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访袁微子、李伯棠、朱绍禹,学斯霞、于漪、霍懋征,遇魏书生、于永正、窦桂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就是语文。语文,那一抹风景,在我心中永远是美丽的!
语文如一眼永不枯竭的甘泉,淙淙流淌。而我如今已经进入暮齿之年,视茫茫,发苍苍,垂垂老矣的我,总想给青年教师写一本书,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把我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情怀与理解表现出来。于是乎,在朱永通先生的策划下,经过多次增删,这本小书才得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汲取名家名师语文教育教学的智慧,惠及更多的语文同仁——我的目的达到了!
何谓讲台上的智慧?那就是点化生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禁锢的情愫,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跟名家名师学教怎样的语文?那就是学教真语文、实语文、管用的语文,牢牢把握住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八字要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上课,上的是生命,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拢”、“捻”、“抹”、“挑”,就一定能够弹拨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动听旋律。
本书按照“三老”的语文思想、名家的语文观点、名师的语文课堂,分成三个篇章。或引用,或品评,或介绍,或叙事,或回忆,涉及一大拨语文人物。其中,既有语文教育界的泰山北斗,也有资深的语文名家和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静水流深见气象,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语文教育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学到了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和学问修养,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青年才俊的才华与气质。
现在,哈尔滨已经冰天雪地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想对助我良多的朱永通先生和编辑朱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道一声:“谢谢!”
望翻看此书的识者,不吝赐教。我的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乙未小雪于哈尔滨天地书斋
尺素频频寄师恩
在浙江省桐庐县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宗弥足珍贵的档案,这宗档案不是别的,而是来自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的103封信。信封是用牛皮纸制成的,上面印有一行红色的楷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这看似极普通的信件,却记录着一代宗师袁微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付出与甘苦,责任与担当。
这103封信是写给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小学朱雪丹的。
2013年7月,朱雪丹在病中写道:“去年深秋,我从医院回家,慵闲无事,竟想起整理旧日的书稿。不经意间翻出了袁老写给我的一叠书信。读着,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萦萦耳际,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眼前,我不禁泪流满面,感喟不已。”朱雪丹提到的“袁老”就是袁微子。
袁微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掌门人。他在叶圣陶先生的领导下,主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投身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他,1980年当选为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1984年当选为全国小语会理事长,1990年被推选为全国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在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始于1978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通用教材是改革开放后套的小学语文课本,袁微子任主编。对这套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思路、选文原则,袁微子都有权威的阐释,但他绝无半点踌躇之容,而是十分看重后续试教的成败优劣。对每一册、每个单元、每一种类型的课文,他都要求通过实践拿出满意的课例,有实录,有反思,有评析,这一切都是为了方便一线教师的教学。为了验证教材的利弊,他奔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全国审慎地物色施教者,其中杭州市安吉路小学特级教师朱雪丹便承担了轮试教任务。
朱雪丹是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的,在整个的一轮试教中,袁微子对她的教诲和提携是数不清的,从中可以感受到恩师严谨执著的治学精神和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
请看书信摘录: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你能取得一套小语教学的经验。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有一套经验,而不可老在一年级、二年级转。你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底子,从你的低年级教学看,我很确信。(1980年9月17日)
记得我曾有几次劝你,望你从一二年级往上教,看来你都不大动心,也许认为我是随便说说的。其实这是我久已酝酿在心头的话。我也不知道你是怎样想的。今后可不一样,有创造性的教师怕要轮到中高年级了!(1982年4月23日)
你已下决心跟班上去,我很高兴。我得向你打预防针,你得按阶段不同而改变教法,而改变之时,学生不适应,你也会感到吃力,甚至很不顺手,以至于苦闷,这是必经之路。(这是辩证法——在矛盾中前进)望你早做思想准备,也只有这样,才显得是新体系的试路者。(1982年7月14日)
既然教了高年级,而且又有了较好的条件,你必须准备比过去更艰苦一些埋头苦干,不做出点特色来誓不甘休。人活在世上就是靠这股犟劲创造出事业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不比别人更能吃苦,更有毅力,更会动脑筋,更能及时整理资料,更能学习,那么又有什么可贵呢?”(1983年8月31日)
袁微子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不仅以毕生的精力为全国亿万小学生奉献了一套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同时在生命后的十年里培养了一大批语文名师。在这里特别提及的是,袁微子还是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的锐意开拓者。他认真总结、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坚守民族化的改革方向,对语文教育的目的论、价值论、课程论、方法论、实践论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首先,他汲取了陶行知、叶圣陶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认为小学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主张语文课必须坚持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既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又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锻炼和造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生命观理念。其次,他强调语文教学从教材编撰、教师培训到教学研究,都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渗透到语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凸显了语文教育的主流价值。所有这些,在他给朱雪丹的信中都有体现。
请看书信摘录:
这次我发展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语文教学一个主要的选题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教学和培养一代新人的目标联系起来。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真正符合语文教学在这个时代的目的要求。咱们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是这样的语文教学,决不能离开。(1981年12月6日)
今天听一位朋友说起,叶圣陶先生近在跟一些人谈论语文,着重提出两点:一点是语文不在靠老师教学生懂,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自己读懂;另一点是作文不要老师改,而要强调自己改。我是很同意叶老的见解的。这样的见解,对你改进教学,也许会有帮助。咱们宣传了几年的培养自学能力,不正是这样吗?这个精神,咱们要锲而不舍,坚持试验下去。(1982年8月5日)
论及小语教学的新体系,我近在室里讲过一次,我们的体系用三句话可以概括,一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重视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二是重视基本功训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三是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这三句话,是几年来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中体会出来的。(1983年8月31日)
袁微子晚年孜孜以求、念念不忘的就是要为新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建构一个造福社会、惠及子孙、扬眉海外的“新体系”。为了编好教材,他不顾年迈体弱,足迹遍及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甚至亲自执鞭上讲台。他视察调研,四处讲学,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乃至病倒在行程途中。他太爱小语事业,太爱小学教师,太爱小学生了。尽管他是个把夕阳当黎明的人,几乎天天都抱着一摞材料去办公室,又抱着一摞材料回家,晚上还是对着一摞材料忙碌。他不但没有节假日,即使离休了,每天还是抱着一摞材料去办公室,没有丝毫变化,直到生命的终点。他的行动践行了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
请看书信摘录:
我身体还可以,只是人老了,只想抓紧工作。我近在北京市几个区讲话,石景山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共四个区,每区讲半天,现已讲了两个区,我在干。我会注意身体的,只是有时也在虐待自己,不,对自己要求苛刻一些。但愿年轻人要健康,事业后继有人,也就可以放心了。(1980年11月15日)
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上不了南天门,便是考验。有时常常心慌,知在人间尚复几年!因此,时时有急迫感,一定要在我有生之年,为小语教学作出一点贡献,为你们比我年轻的同志开出更广阔的路。如斯而已,岂有它哉!(1982年9月15日)
我们近搬入了新居,在社里办公楼隔壁三层楼,我们在第三层。三室一厅,算是社里的“惠国”待遇,但仍然挤,五个大人,总是这样的,比起那原来的住处来,算是登天了,这也便是我终老之处了吧。我好在不计较这些,还想再静下心来钻研小语。(1983年8月19日)
春节休假的日子里,收到你的信,倍感亲切。你和老胡送来的米粉干真及时,我上颚已拔了全部的跟了我七十来年的牙,不能咬东西,米粉干烧得烂烂的,可以吞下去,每次吃它,都想到你们的友情。偶尔有几个朋友来看我们,都一致劝我要“量力而行”,该逛逛公园,在家里躺躺了。我知道这纯属好意,可丝毫减轻不了我思想上的精神负担。我如今是被客观现实推到了舞台上,不把这一幕演到退到后台是决不能休止的。(1988年3月21日)
由于过度劳累,这位仁慈无我、古道热肠的老人,于1991年4月7日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七岁。噩耗传来,朱雪丹心中无比悲痛,学校派她代表全体教师赶赴北京参加追悼会。但是,遵照袁微子遗愿,丧事一切从简,等她赶到,一切都已结束了。朱雪丹来到袁微子的屋子里,看到那沙发,那起居室,还有那一叠叠未了的文稿、一本本待阅的书籍,物在人亡,不禁失声大哭起来。
朱雪丹在香山会议上与袁微子相识,一位是名师,一位是高徒,彼此惺惺相惜,在长达十年的鱼雁交往中,袁微子的煌煌师道之风采深深地影响了朱雪丹,成为她永恒的记忆。
袁微子原名袁学中,“微子”是他的字,源自老子《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微”是“无形”之义,是用手捉摸不到的,所以谓之“微”,可谓名如其人。
附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和学关系起了变化以后,必然提出来的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因为课堂教学如果只是知识授受,先生讲学生听,那么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个次要问题,因为你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讲,只要学生记得就行了。我念过私塾,那个私塾也有十来个孩子,私塾老师不讲究什么课堂教学结构,他把你叫到面前念上几句,稍微讲两句,就用红笔把书上圈一圈叫你背。第二天你背熟了,老师说行了,再来教你几句,根本不讲究什么课堂教学结构。以后进了小学堂,念“人、手、足、刀、尺”,也不讲究什么课堂教学结构。现在由于注意了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了,讲究基本功训练了,课堂教学由先生讲学生听那种单方面活动的状态变为一种师生之间相互活动的状态以后,课堂教学结构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因为这里要讲究如何活动,如何发展,如何使学生自觉理解,促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那你就要探索这个发展过程。为了探索这个过程,就要讲究课堂教学结构。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研究教学发展的过程所需要的形式,就是探索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相结合过程中学生内在发展所需要的形式,也就是研究教和学的关系摆正以后,师生展开共同活动之后,必须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如果不注意研究这种形式,师生的活动、师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讲这是客观的必然。
第二,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作是基本功训练的过程。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的中心一环,是由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靠什么?靠训练,而不是靠讲授。能力是不能靠讲授获得的,训练要靠自觉,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怎样评价老师的课?我想其中主要的一条是看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如何,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性的高度发挥。
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四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四种能力就是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一门学科,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思想、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所以语文教学要讲基本功。基本功有一些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有重点,但不能孤立地进行。这个特点应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有所体现。例如识字,有些字可以单独提出来识,有些字可以放到课文具体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认识,让学生掌握。为什么?因为这是综合训练,而不是孤零零的识字训练。我们为什么强调读写结合?因为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和写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不要孤零零地这节课用来教读,下节课用来教写,甚至于把读当作写的手段,把写当作学语文的终极目的。为什么?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基本功训练很强的学科。我们没有提过什么单一的训练,说这回专门训练观察能力,下回专门训练思维能力,基本功训练要强调训练的综合性。
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要根据儿童认识发展的特点,要根据儿童智力能力的特点,循序渐进,要强调学习的阶段性,训练的阶段性。有的老师把学生过去学到的基本功放到新上的课文中来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又训练新的基本功,这样滚雪球似的一步步滚上去,就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个基本功加一个基本功,再加一个基本功。这样滚雪球似的滚上去,是经过脑子起了消化作用,而不是“一加一”这样数量关系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基本功训练叫做发展,而不叫量的增加。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有点误解,以为高年级搞了三十来个训练项目,就是一个项目加一个项目,再加一个项目。这样的理解是不确切的。这是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必然是互相联系的,互相结合的。讲语文教学比较复杂,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人的脑子在进行思维活动,脑子的这种活动不是加减法,脑子要消化,要讲究联系和发展。
以上讲的是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自觉性、综合性、阶段性,课堂教学结构要适合这三个性,就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方面的一系列的变化。
(1)备课要起变化。备课应当怎样变化?备课时不仅仅老师自己能理解,还要设想我是学生,如何才能理解,哪些能理解,哪些还不能理解。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怎么知道?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读课文,哪些是不懂的,不能理解的,对课文有意见的,提出来,让老师有的放矢地教课。现在有些老师注意预习,他们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来,受到时间限制,往往流于形式。当然,在学生预习没有养成习惯以前,放到课堂上来指导是对的。但是,当学生自己已经能够预习了,还放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临时提出一大批问题,老师一下子怎么抓得住,怎样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呢?所以预习完全放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利,对老师也不利。实际上学生养成习惯以后,尝到预习的甜头,老师帮助他解决不懂的问题,学生尝到了预习后再上课的味道,觉得这样上课才有意思,有趣味,这样,备课就要起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也就起了变化。
(2)备课起了变化以后,课堂教学的实质也起了变化。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是学生自学、预习的延续。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从学生预习开始的,而不是从课堂上把题目写出来以后开始的。这样一来,课堂上一开始,“解题”那个环节,就值得研究了。如果学生看不懂题目,做些解释是必要的。这个题目关系到其他一些问题,也可以讲一讲。但是如果篇篇课文都要解题,有没有必要?再比如讲解生字词,学生已经预习过了,老师就不一定还要从头开始拎出来解释一通,而是可以用提问的办法,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的办法来进行。这样,课堂教学就起变化了。
(3)布置作业也要起变化。布置作业是不是总是把生字抄多少遍?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六年级都抄生字,有没有必要?当然,学生学了些生字,自己课外练一下,有时是必要的。但也并非每个生字都要这样练,而且非抄几十遍不可。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们几乎天天干,而且干上五六年?有些老师却不这样做。把课后作业题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就布置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学生写读后感,有些生字词很自然地用上了,它不仅仅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还训练了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一个学期让学生写上若干篇读后感,学生作文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你说这是读为了写吗,以写作为中心吗?不,这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指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读后感形式表达出来,老师们不妨选几篇课文试试看。除此之外,还可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看点课外书,让他们参加些有益的活动。
(4)复习,甚至小学毕业时的复习,也要起变化。教育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学生的学习质量考查也应当重现这个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基本功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了,考查时就要注意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因为考查起了变化,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也必然会引起变化。所以,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不单纯是课堂上形式安排的问题,是要引起一系列变化的。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研员同志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如果重视了基本功训练,抓住这个中心环节作了改进之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是不是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课堂教学当中自始至终鼓励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学生精神始终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他们对学习语文感兴趣,这兴趣建筑在愿意学习,愿意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之上,因为学习已经开始变成了他们的自觉需要。②课堂教学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班上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的,因而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出重点基本功和非重点基本功训练之间的联系,可以从课堂教学当中看得出来。③课堂教学是在促使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老师的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引导学生发展。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不断提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要求,并指引他们前进。④同一班级里,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而课堂教学中能明显看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能够适应这种不平衡。这样做,可以使全班学生始终处于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状态。
从教学的基本功训练的要求以及训练的方式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处于哪一个阶段。训练有一个一般的基本要求,这是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一般的基本要求,应当允许部分学生有他的特殊性。现在,有些同志研究语文教学的“序”,阅读的“序”,写作的“序”,做些规律性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可希望不要搞得过分繁琐,搞得过死。要留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不要拿“序”来限制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按照低、中、高三段来看的话,它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在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适当地进行一些听话说话训练、朗读训练;到了中年级,重视理解内容的训练,重视段的训练,同时为作文教学打下初步基础;到了高年级,要在理解内容训练、段的训练的基础上,领会中心思想,领会作者的思路。这种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可以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从教师的要求,从学生智力发展情况,从学生发言质量等方面看得出来。
如果课堂教学结构,对这几个特征都有所重视,有所体现,那么每一堂课的教学步骤都可以有所变化,没有固定的格式。它和过去的教学,形式上可能有类似之处,而实质上却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来进行改进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可以为培养各种建设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今天我谈的是改进课堂教学结构这么一个具体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忘记一条:要有利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而这个基本功训练是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相结合的基本功训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基本功训练,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的基本功训练。
(1983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