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4757
全国知名班主任、“培育—发展”带班理念倡导与践行者梅洪建老师*力作。
“特立独行做教师”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主动思考后小心求证,是贴近地面的发现、探究和完善,也是指向未来的教育。
此书视角独特,将生活经历、独特阅读、生活经历、自我判断等汇聚一起,对教育做简单直接的证明。
编辑推荐篇章:
自序
带上自己做教师 p.13
反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p.28
做一只贴着地面的鸡 p.120
《特立独行做教师》是全国知名班主任专家梅洪建老师直面教育困境,对教育所做的独立、深刻的思考。
全书共分三部分:辑“教育0之殇”是对教书生涯的梳理与思考——思考看似寻常的教育行为、教育常识中隐藏的教育悖论;第二辑“从0到1的辩证”概括了部分实践与探索——从谬误中看到前行的光;第三辑“带上自己做教师”——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找到突围的路径。
本书视角独特,用直抵灵魂深处的文字,对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做出不同寻常的思考。
序
梅洪建:特立独行,创造“奇迹” 1
自
序 带上自己做教师 13
辑
教育0之殇 1
“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对学生如初恋”,说的不是教师有多么伟大,恰恰是一种悲哀。为什么如初恋般的爱恋,换来的却是学生虐你千百遍?您是知道的,很多时候您的教育效果仅仅为0。0,不是您的期待,却是您教育的现实。0之殇,因何在?
01 为谁辛苦为谁忙 3
02 教育,没那么多区别 8
03 教师基本的素质 13
04 闲谈班本课程 17
05 基础不是你的托辞 22
06 无法承受你的优秀之重 25
07 反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28
08 有娘的孩子不缺爱 34
09 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错误范式 38
10 余地让将来没有余地 44
11 教育的孩子立场 47
12 走开吧,表扬! 53
13 是谁引来了狼 56
第二辑
从0到1的辩证 59
如何从教育的无效中突围,逐渐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教育大厦?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看似平常的教育行为中隐藏着复杂的教育密码。如何拨开云雾见教育?这里,有你寻求的答案。
01 凡事都需要有前提 61
0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管理 66
03 对自主化管理的辩证思考 75
04 理想师生关系的本质是生生关系 79
05 学生议事的失误与突围 86
06 对学生评语的价值辩证 92
07 用整体评价促进整体发展 98
08 励志教育的节奏与策略 103
09 教师的第三选择 109
10 点燃教师职业幸福的密码 114
11 做一只贴着地面的鸡 120
12 翻转,畅通家校关系 123
13 心灵,是可以写诗的 129
14 创意班会课的几点原则 134
15 “破窗”的误区及妙用 139
第三辑
带上自己做教师 145
韩寒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教育也一样,我们听过很多教育的大道理,但教育却依然不堪。原因何在?你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没有从自己出发,没有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带上自己做教师,你将成长为独特的自己,发现教育的真谛,找到从现实中突围的路径。
01 用敬畏的态度做教师 147
02 教师突围,需要勇气 163
03 江郎才尽又如何 170
04 教师读书的三重境界 174
05 教师专业阅读的三重境界 177
06 共同体中的自我坚守 180
07 做自己的证明题 186
08 打破自己身上的壳 202
09 如何成为有影响力的班主任 209
10 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213
附
录 219
后
记 内向者的言说 231
梅洪建:特立独行,创造“奇迹”
实话实说,即使梅洪建已经誉满全国好几年,我对他的了解还仅限于他的名字。2014年初,他的成名作——《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走进了我的视线,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热,于是,我牢牢记住了梅洪建这个名字。
近日因要写这篇文章,我上网搜索
“梅洪建”,竟然获得几万条信息;这本书到2015年4月已经是第五次印刷了。……
于是,我自然而然陷入思索——梅洪建,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班主任,为什么这么红火,誉满全国?他有怎样的“特立独行”的行为?他凭什么可以“特立独行”?他“特立独行”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带着一系列疑问,我仔细认真地阅读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我次比较深入地走进了梅洪建——这位被全国著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万玮誉为“创造‘奇迹’的人”“全国新生代班主任中的佼佼者”的精神世界。
梅洪建的奇迹
1.教龄不长,成绩却斐然。
“一个基本上由各班学困生重新组合而成的高二班级,一年后居然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出‘100%进本科’的宣言。神奇的是,一年之后,这个宣言竟然成为现实!”万玮的这句话勾勒出梅洪建的
“奇迹”。
如果仅读这几行文字,或许您会不屑一顾,因为“考试匠人”多得是。可是,当我看到《新校长》杂志执行主编叶凌宇先生对梅老师的“深度解密”的文章《差班是如何整体变优?》时,我才深刻地相信了“奇迹”。因为这篇文章解密的不是万玮老师笔下的那个班级,而是另一个班级。偶尔带出一个班级,叫奇迹,而能够带出不止一个班级,恐怕就不是“奇迹”俩字所能概括的。在叶主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梅洪建对教育细节的关注、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功底,更可佩的是,他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对教育逻辑的精准把握。
于是,我深信了下述文字的介绍:全国新生代优秀班主任,“培育—发展”班级理念的首倡和实践者,《河南教育》《福建教育》等专栏作者,《班主任》《教师月刊》等封面人物,《新班主任》编委,先后被二十几家媒体推介,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全国各地开了近200场讲座。
仅2016年他在《新校长》发表的《我如何开悟和践行班主任的使命》,在《人民教育》发表的《理想的师生关系只产生于理想的教育生态》引起的极大反响,以及在《河南教育》上的专栏文章前五期有四期被封面推荐的现实,就证明了他的确是个有着自己学术追求又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年轻人。
不单德育,他的斐然成绩还表现在语文教学上。他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搜狐网称之为“高考作文猜题人”,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三维语文”课堂的首倡和实践者,
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15年7月出版的《非常语文非常课》是他近年间对语文教学的探讨。他主张从文字入手,感受语言的魅力;从文本艺术入手,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由本到意”的过程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难能可贵,无论在班主任工作上,还是在所任学科教学上,梅洪建都是一把好手,都是卓有成绩的名家。
2.出书不多,影响却巨大。
就我关注的班主任工作而言,梅洪建出版的专著仅仅是《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这一本。但是,这本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不再瞎忙”已经成为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书有上千介绍、推荐、读后感信息,在东东网上有近1300条评论。许多读者写了读后感,河南扶沟呼宝珍执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忙碌,是目前很多一线班主任的工作常态。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班主任为常态的忙碌所禁锢,把经常误认为正常,心就会在忙碌中沉沦和迷失。读很多教育类书籍的过程中,并不真正明白教育文字的魅力究竟有多大,直至今天,我相遇了梅洪建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他的文字,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什么是文字的魅力。原来真有这样一种无声的教育文字,在灵动、飞扬中还可以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次读梅老师的书,我在撼动中就做了他文字的俘虏。以至于读他书的个夜晚,至凌晨三点还不舍得放下,这让做医生的老公很是质疑: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育之书会这样吸引家中的数学老师?三天,手不释书,不好好做家务,把瞌睡也给读没了!”
的确,他的这本书发前人所未发,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气息。在书中梅洪建提出了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的问题:忙,忙什么?为什么忙?现实中,我们多少教师以忙为乐,以忙为习惯,以忙为快乐,以忙为常态,以忙为炫耀,在《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的自序里,他开门见山提出一个问题:“忙,是班主任的共同感受。更可悲的是,
忙碌之后,教育效果却往往甚微。于是,班主任总是恨铁不成钢,总是感觉忙得好苍凉。只是,我们很少思考:班主任忙得都有价值吗?我们是不是在瞎忙?哲人说,在错误的道路上,你越勤奋就越愚蠢。班主任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路径是否正确,是不是有一种途径可以不让自己瞎忙?”
“一个班主任,既要有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又要有科学的教育精神。……可是,我们在教育的宗教情怀道路上走了很远,但在科学精神却少有建树。”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
在《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中,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其实做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基础教育中,班主任的作用没那么大”“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学生应该是班主任的主人”“‘动起来’让班级不生事端”“让孩子时时刻刻动起来”“让孩子快快乐乐动起来”“为孩子的成长借取多方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对班主任专业化,他是这样阐述的:“一个职业化的班主任,就是明白自己价值微小和学生自身成长重要的班主任,是一个可以退而为俗人体验丰富生活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的班主任,是一个放低自己而不去盲目‘引领’的班主任。”“班主任不能站在前面引领,只能俯下身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舞台,提供力量。”
更可贵的是,他以“平台搭建”“动力给予”“教育借力”和“小本交流”四个支架对应“班主任的工作本位”“学生发展的需要”“班级工作的空间拓展”和“沟通理想的方式”,构成了他自己独立的带班理念体系,也就是他的“培育—发展”带班理念。
新鲜而独特的教育视角、完整理念体系的提出,应该是他的书不多,却能影响极大的原因。
“瞎忙”成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反思的重要词语,“不瞎忙”成了班主任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梅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功劳不小。
梅洪建何以特立独行?
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梅老师给我发来了他写的一段话。他说:“一个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把自己作为成长的独立体,而不是别人经验的附属物。教育走到今天,并不是‘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实践’,相反,我认为今天教育的困境恰恰是源于理念没有真正突破。障碍在于少有人具有独立之精神,虽然独立精神整天挂在嘴边,事实还是有意无意地被‘权威’‘前辈’‘习惯’等笼罩着。所以,我们往往走在意识里正确却在实践中鲜有建树的路上。教育,需要独立思想。而独立思想的建立需要立足自我实践、自我思考,需要带上自己做教师。这样才可能切近教育的真谛,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生长。”
我赞同他的判断。或许就是由于他有这种判断,才有了独立的思考吧。梅洪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盲从任何人,要从自己的判断出发思考、实践,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做一个做证明题的人。”梅洪建之所以成为全国知名班主任,之所以能够特立独行,其原因就蕴含在这句话中。
但他不是盲目地去证明,而是贴近自身的经验去思考,然后探求。他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去实践,去继续完善。这也是他能够构建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面对时下“管理班级”的困境和他工作中的实践,他发现这样几种现象:管理严格,往往不会带出秀的学生;管理有时会带来更多的教育被动;无论你怎么管理都不可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后来遇到不好的班级,带来师生矛盾激化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教育不是管理。经过多方探求,他次提出了一个属于梅洪建的概念——班主任的工作本位——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在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上时时刻刻快快乐乐有事可做,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他扔掉了管理,把自由和成长还给了学生。学生也因此获得了自信,锻炼了能力,取得了高考成功的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因为“有事可做”根本没有时间“惹是生非”。不管理,效果恰恰更好,“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给学生事情做”。次,他完成了对命题的证明。
后来他又继续证明着:教育不是“疾病治疗”而是“不让生病”,不是面的铺开而是点的深入。
或许你不赞同他的观点,可我知道他在实践中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不少堪称“奇迹”。他的成绩证明了这些思考有实际的意义。
更让人惊喜的是,目前他正做着这样一个证明题——教育突围,起点不在课改。这是一个大胆也可能更具有突破意义的思考。他认为班级生态变革才是教育突围的前提,只有把班改和课改的壁垒打通,教育才能真正从困境中突围。诚然,这是一个仍需要证明他也在努力证明着的命题。无论正确与否,我愿意为他鼓掌。
他的证明题的特征就是贴近地面。他可以在被很多人视为常识的现象背后发现教育的密码。例如他独创了励志教育的节奏,发现了班本课程的秘密,揭示了整体评价的价值。
我们可以发现,梅洪建的特立独行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主动思考后小心求证,是贴近地面的发现、探究和完善,也是指向未来的教育理想。
梅洪建特立独行的背后
看到过他在河北衡水中学的一个讲座,主题很特别,叫“潜心教书,用心育己”。讲座中,他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起初不愿意教书,远走他乡后被骗搞传销,受尽了苦难。后来虽然教书了还是挣扎着做过生意,两次赔了25万,倾家荡产。直到2007年他才真正懂得“人这一辈子能做好的事情,可能只有一件”。当发现了自己不能做其他工作而只能教书的时候,他决定好好教书了。
很多人说,当你一门心思撞向南墙的时候,南墙就消失了。梅洪建就安静地选择了做教师,去撞教育这堵南墙。尽管他年纪轻轻就做过副校长的位置,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做回一个普通班主任,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学术思考与论证。
很多年轻朋友总是抱怨,其实就是心神没有安定的表现。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梅洪建的经历是可以给年轻人很多启示的。
第二件触动梅老师的事情是她女儿的事情。请允许我引用梅老师《用敬畏的态度做教师》的原文——
“很遗憾,胎儿身上有现在很少见的弓形虫,出生后不是有智力缺陷就是有身体缺陷。”医生用充满歉意的手势和语气告诉我们夫妻俩。
那是2004年12月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传染病研究所里发生的事情。
无数个日子,我的头贴近妻子凸起的腹部幸福地喊着的宝贝难道会有某种缺陷吗?我和妻木木地走出研究所的大门。就是在即将跨出门口的刹那,妻子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狠狠的坚毅:“老公,无论孩子有没有缺陷,我都要把她生下来,因为她是一条生命,她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言语,我只有紧紧地握住妻子的手。“如果她有缺陷,我们就十倍百倍地去爱她,因为她是个可怜的孩子;如果她没有缺陷,我们就千倍万倍地去爱她,因为她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
2005年5月,女儿的健康到来让我的世界阳光一片,但也让我深深地明白:一个孩子能够出生是一种奇迹,能够健健康康地出生更是一种奇迹,而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与我相遇甚至相伴几年则是更大的奇迹。所以,我珍视每一个和我相遇的孩子,我懂得了敬畏每一个孩子的生命。
因为敬畏,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梅老师之所以能够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思考教育,是因为他有浓浓的生命意识,他有浓浓的责任意识。
郑州14中的一位老师听了梅洪建的讲座后写道:“很多人说梅老师是教育的另类,甚至是教育的叛徒,听了他的讲座,我有种想哭的冲动,他哪里是另类,哪里是叛徒?我想说,他是教育虔诚的信徒。”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优秀成长。对事业的虔诚,对生命的虔敬,就是对教育的忠诚。
特立独行的梅洪建,似乎有着成为“奇迹”创造者的必然特质。
不是闲话的结尾
前几年,我曾经做了这样一件事,把我所阅读的教育报刊中的教育精妙小语摘录下来,分门别类整理成书,我认为这些精妙教育小语是优秀教师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是对切身体验的至深感悟,是殚精竭虑的思想火花。每则教育小语都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甚至会有经一则教育小语启迪而顿开茅塞的乐事,也会有因阅读一则教育小语而衍生出鸿篇巨制的奇迹。每则教育小语都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琢磨,教育小语构筑的这部书简直就是教育的宝典。我要求徒弟们:聆听精粹小语,体味教育情结,反思教育行为,激发教育灵感,引发崭新思维,生发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写作水平。
而梅洪建老师无论是在专著中、教育论文中,还是在讲座中,这样的精妙教育小语比比皆是。有位年轻的班主任把《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中的精妙教育小语摘录了很多。他也曾经把自己日常写下的400多条教育妙语发给我,洋洋洒洒数万言。
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梅洪建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妙小语——
1. 很多人在仰视你的时候,那个平视你的人是你应该感恩的;很多人平视你的时候,那个低看你的人或许是你的导师;很多人低看你的时候,那个仰视你的人,是你恩人。
2.人家都说你不能这样干,这样干危险,你应该那样干。你要是听“人家”的你就错了,因为都那样想的结果是,该干的没人去干,不该干的扎堆去干。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前辈”有时不是传递智慧,而是纯粹在平庸的基础上继续扯淡。
3.孩子本来就不听话,你偏要强调你的班规,不是适得其反吗?本来就不爱学习,你非要逼迫他学习,不是没事找事吗?本来思想就有问题,你非要他做高尚的事情,不是南辕北辙吗?
4. 教育简单粗糙的方法是管理,愚昧可笑的方法是教导;教育蹩脚的手段是制度,明的方式是放手。
5.班主任工作不是为了证明你的工作多么艺术,你的爱有多么深,而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因此,我以为做好的班主任,其实就是做让学生意识不到你的存在的班主任,做让学生有事情可做而班级无事可发的班主任。
6. 在正确的路上走得勇敢叫执著,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勇敢叫愚蠢。在教育当中,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得多。
7.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存在,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却用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的理想中的形象来塑造学生的话,你塑造出来的学生,或许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相对完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你的不足就会投射到你尽心培养的学生身上。
8. 一个持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老师,能够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那些满足于当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老师只能是每天应付着工作,是不可能出成绩的。
9.如果孩子是一粒种子,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做一片适合孩子们成长的土地,进而给孩子们成长的动力。班主任无法引领孩子成长的方向,但孩子作为一粒种子,向上长是不会错的,所以,给予成长的动力就是班主任服务的方向。
……
做一个有心人,每个人都会了不得。
创造奇迹或许不是梅洪建的价值,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他成长过程的意义。时代需要新思想,时代需要这样的班主任,青少年欢迎这样的班主任。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具有独立的思考,做有情怀有作为的班主任。
张万祥
反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反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新学期,新政策,本来应该带来新气象。可是,总是有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传入耳膜,按捺不住魔鬼般的冲动,只好跳出来“胡言乱语”了。
先从听到的学校“新政”谈起。
一
一天广东某朋友告诉我,“我们这学期开始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课堂分四段式”。
所谓“四段式”就是将课堂硬性分割为四个板块: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学生自学20分钟,教师讲解10分钟,当堂训练14分钟。而且将学校所有学科“一刀切”。我是教语文的,知道如果我来评讲一篇作文的话,10分钟,哪怕四个10分钟都不一定够。那么,如果遇到一个数学或者物理或者化学的难题,10分钟,够吗?课堂应该是流动的灵性的课堂,“活”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活”的灵魂,这是基本的常识。那么,我们教育管理者们在干什么呢?
与之配套的是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清,当周的内容当周清,当月的内容当月清。我不知道,当学习的主动性、乐趣被鞭策成被动服苦役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存在多久。
2001年在江苏某校,我被这样要求过。由于效果不佳,不久领导就废除了,英明!2009年,在江苏某校,又这样被要求过,但领导说了,“不换思想就滚蛋”,于是我滚蛋了!据说,后来领导也换了思想,废除了这种做法,不知道他滚蛋了没有。这不,朋友所在的学校又“前仆后继”了。
当课堂失却了灵动,当教师失却了课堂自由,当学生失却了学习的主动和乐趣,谁还能做好教育?鬼才相信,但就有人做啊,因为在短期内课堂的灵动、教师的自由、学生的乐趣以及学校的未来是可以榨出来一点分数的。
教育的近视啊,悲哀!
二
前天,某单位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学校期中大会,校长又出“新政”。
“新政”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要进行“课前3分钟检测”,二是要求科任教师每节课表扬10个学生,并且校长大人会亲自找学生谈,问教师表扬了他的什么。
先说点。恕我愚钝,我实在想象不出,这3分钟来测试什么。当然我能想象出这个举措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地安定下来,不那么闹腾。只是,如果你每天每节课都来这么一个检测,你觉得学生还会在乎检测的分数吗?当学生不在乎检测的分数的时候,你的“安定”决策还有效吗?何况,如果考的是数学,3分钟能解出一个题目吗?
当教育失却了根本的“道”,而从细枝末节的“术”入手的时候,只能造成自己的黔驴技穷却无益于教育本身。
看第二点,更是莫名其妙。每天表扬10个学生,有必要吗?可能针对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现状,该校长试图通过赏识教育来唤醒孩子的灵魂。只是,倘若一个班40个孩子,一天8节课,被6个以上的教师反复表扬,你觉得学生是傻子吗?依然记得2002年,某语文教师开公开课,大拇指一举对一个高二的学生说:“你真聪明!”学生当场就回了句:“你以为我傻×啊?!”赏识教育可取,但赏识有“道”,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去表扬,以及如何去表扬的。当表扬变成了直白,甚至可以被校长大人检测的时候,你就真认为学生是傻子了。或许事实上是相反的!
校长可不承认自己的丝毫不妥,却说,是为了精细化管理学校的德育过程。
三
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学校来了一个新校长,外号“DV校长”。
何谓“DV校长”?就是为了对教师课堂进行精细化管理,校长大人随时拿着DV对教师的课堂DV一下。抗着个或者拿着个摄像机到处转悠,这校长当得特有范儿。只是那些上课的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了。即使教师能把课备得十分精致,也不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聚精会神。李开复还说呢,当年他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课堂后面的角落里就有个爱睡觉的家伙,他的名字叫奥巴马。你说,如果这一点“罪证”被拍摄到了,那可是“狡辩都没得了”。
是啊,每一位教师在这里都有一种“等死”的感觉。
当中世纪的管理心态,加上现代化的科技,被用在21世纪的教育管理中时,管理是精细了,可是,那些在“白色恐怖”中喘气儿的教师们啊,是可以用生动的实例告诉自己的学生什么叫“生不如死”了。
教育的成绩,在这种“白色”中真的能幻化出五彩缤纷吗?
握住揪心的疼痛,眼前一片黑暗!
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梳理从康德到雅斯贝尔斯,从人本主义到素质教育的观点,还是能窥探出些东西的。大体而言就是促进人的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人的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再通俗而言就是“育人”,使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他自己。
在分析了以上几种“精细化管理”之后,我怎么都感觉不到师生在被精细化管理之后有丝毫自由。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灵魂塑建灵魂的行为,当教师课堂的自由消失了,灵魂的自由封闭了之后,那么师生之间真实的灵魂交流还存在吗?当过程被控制了,兴趣被压抑了,育人是不是就变成了毁人呢?孩子还能成为他自己吗?
于是我想起了班级管理,想起了班规和班级的组织机构建设。
不知道是出于关爱还是受理念的限制,老一辈的班主任总是告诉新一代的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一定要制定好班规,而且班规越详细越好”。姑且不谈班规的立足点是不是把学生放在了对立面,单就是这个班规“越详细越好”,就给人可怖的感觉。
于是,想想,宽松一下,放了教师和学生,是不是就放了教育一条生路了呢?
可能有的教师会说,只有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得班级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法可依”啊,这样管理起班级来不就得心应手了吗?社会就是因为有法律的漏洞才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而高度发达的法治国家,就很少有法律的漏洞。
这就是教育的悲哀,总是把社会化的或者其他领域的东西拿来类比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当社会的或者工业化的东西被嫁接到教育中的时候,那不是教育的科学,恰恰是教育的悲哀。社会是管理人的,而不负责培育人,而教育却是培育人的,而不应该是管理人;工业生产是为了造出来精细化的工业成品,而教育的对象始终是变换着的。倘若班规极其细化,我们的孩子就可能感觉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战战兢兢。因为随时都可能面对班规的惩罚。当然有些高明的教师采取人性化的惩罚,例如罚学生唱一首歌。可怜的是,无论你的惩罚表面多么人性化,对于被惩罚者来说,都是精神的折磨。因为既然是惩罚,形式再多变,而本质没有变。
特别崇拜陈宇老师,他说,如果你想搞好教育,就要回避你当年的遭遇。既然教师们不愿意在这种精细化管理中被束缚,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愿意吗?所以,有人就说,所谓的人文就是以他人之心度己之所为。我觉得是真理啊。
在精细化的班规中,每一种行为都有一条杠在等待。在这样的网络中,孩子的灵魂如何舒张,孩子的灵魂如何自由?如此下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不就是悖谬的楼阁了吗?
当80后的一代班主任提出无班规培育班级的时候,“革命老前辈”总是唉声叹气——太理想化了!
我们的很多创新或者真正触及本质的东西,往往就是在“前辈”的叹息中泯灭的。喜欢李开复,因为他那句“你不去试,怎么知道不行?”是啊,倘若只知道叹息,而不去试试,你怎么能说不行呢?因为现实的精细化管理,确实在束缚着孩子的发展(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班规的细化也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执行力和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啊,对班级组织的问题,受篇幅限制,此处不谈。他日来解读这种观念的不公平性和“委托人”可能造成的更加白色的恐怖。)你必须走出这个认知的怪圈才能触及教育的真谛,那么,你想一些方法来试试,又何妨?
想一些不用班规又能做好教育的方法,或许就是我们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曾勋在《孔庆东现象批判》一书中说:“中国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十分不易,既然你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更有责任合理使用它,不然留给时代的仅是一堆文字垃圾和思想糟粕。”
那么做了校长的掌握了学校话语权的你,和做了班主任掌握了班级话语权的你,就更有责任合理使用你的话语权,而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给学校造成灾难,给学生造成伤害,对未来犯下罪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