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0391丛书名: 大夏书系·学校领导力
创新性、引领性,指导一线实践,分析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教学组织变革的方向。
《大夏书系·赢得未来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是北京市高校教改立项课题“学校教学组织变革行动研究与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关于教学组织变革研究,目前系统的基于实践探索的研究并不多。该研究团队身处教育变革之中,或亲眼目睹或亲身探索或亲自指导着中小学变革实践,整合了一批专家、校长,基于一批先锋学校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
本书研究体系完整、结构逻辑性、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为未来的中小学校变革指明方向,得到课题结题论证专家的高度认可。
编辑推荐篇章:
《章 势在必行的教学组织变革》 P1
《第八章 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方向(上)》 P178
《第九章 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方向(下)》 P206
在当前社会变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内外中小学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教学组织变革。《赢得未来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在分析现有教学组织(如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研究组织、课程组织、年级组、班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现状与变革案例的基础上,基于大量案例分析并揭示了教学组织变革的几大趋势:强调多元共治理念,教学治理主体多元化;强调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功能强调一体化;教学组织结构扁平化;教学组织机构从边界清晰的封闭性走向跨界合作的开放性。
前 言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001
章 势在必行的教学组织变革/ 001
一、教学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003
二、教学组织变革的学理分析/ 007
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学组织的基本特征/ 014
四、校长在教学组织变革中的角色/ 018
第二章 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023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处的基本情况/ 023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030
三、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的典型案例分析/ 032
四、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变革趋势/ 041
第三章 学校课程组织建设/ 047
一、中小学课程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047
二、中小学课程组织建设的典型案例/ 050
三、中小学课程组织建设思考/ 060
第四章 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073
一、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织的演进过程与发展现状/ 074
二、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典型案例/ 082
三、学校教研组织变革发展趋势/ 093
第五章 逐步成为学校中间力量的年级组/ 100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年级组的基本情况/ 100
二、我国中小学年级组变革的典型案例/ 109
三、中小学年级组变革趋势/ 116
第六章 班级组织变革/ 122
一、班级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二、班级变革的典型案例/ 130
三、班级变革的趋势分析/ 139
第七章 学生自治组织变革/ 149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自治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9
二、我国中小学学生自治组织变革的典型案例/ 159
三、我国中小学学生自治组织变革的趋势分析/ 170
第八章 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方向(上)/ 178
一、强调多元共治理念,教学治理主体多元化/ 179
二、强调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功能一体化/ 187
三、教学组织结构扁平化/ 190
四、教学组织机构从边界清晰的封闭性走向跨界合作的开放性/ 192
五、教学支持性组织与设施的教学功能强化/ 196
第九章 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方向(下)/ 206
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得益彰/ 206
二、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共融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211
三、凸显教学组织的研究性与专业化/ 216
四、教学组织运行方式强调民主化与高效化/ 219
五、教学组织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 221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韩非子·说林上》说:“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汉代袁康的《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也指出:“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我辈非圣人,但很荣幸身处教育变革之中,或亲眼目睹或亲身探索或亲自指导着中小学变革实践,斗胆对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进行研究。但“斗胆”并非盲干,一是有第二期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第二工作室与首期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程中学04组导师们与校长们的行动研究支撑;二是有北京市高校教改立项课题“学校教学组织变革行动研究与课程开发”的支撑。课题组整合了一批专家、校长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的趋势。因此,我们提出的这些趋势不是书斋里的畅想,而是基于一批先锋学校的实践探索,希望我辈能够“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本书围绕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章)、中小学主要教学组织(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学研究组织、年级组、班级、学生自治组织等)的变革(第二至七章)、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的趋势(第八至九章)。
《势在必行的教学组织变革》一章首先阐述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过程中,伴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现实探索,教学组织变革对于学校发展、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接着在相关文献的分析中和中西学校教学组织的比较中,阐释了教学组织变革的概念,后指出了校长在学校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教学管理组织变革》一章在介绍我国一般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的结构、职责、人员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一般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组织结构多属于直线职能型、组织人员普遍缺乏服务理念、工作职责上“教务管理有余,专业引导不足”等问题,结合几个典型的教学管理组织变革案例,指出教学管理组织变革趋势,即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教学管理组织人员的专业化、教学管理组织工作职责的明确化、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四个方向。
《学校课程组织建设》一章针对不少学校存在对课程管理认识不足,课程组织机构专业性不够,课程组织建设系统性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课程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不足、难以保障课程及其组织建设的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运用职能分类法进行学校课程组织机构设计的科学性与适切性问题,分析了课程组织自身内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整体性、学术性问题以及课程组织建设的制度化问题。
《学校教研组织变革》一章对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组织在学校的组织定位、组织任务、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当前学校教研组织学术功能定位缺位,学校教研组织职责不明,教研组织不够开放等问题。通过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织活动和组织变革案例分析了学校教研组织建设需要关注和跟进的趋势:教研组织定位于具有研究功能的学术支持性组织;学校教研内容从单一任务到多元融合;学校教研组织结构扁平化;学校教研打破组织边界,进行跨界创新。
《逐步成为学校中间力量的年级组》一章指出年级组是随着学校规模扩大而出现的以年级为单位的具有教育、教学、管理职能的学校基层组织。但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年级组在行政管理取向和任务驱动影响下,管理效率越来越高而教育教学效率堪忧,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对年级组织进行变革。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而言,年级组已不再只是初的为了管理便利而建立的基层事务性组织。随着年级组权利与地位的提升,变革中的年级组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中间力量,其教育教学职能也日益突显出来。
班级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班级组织变革》一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面临着如下问题:班级建设目标走偏,只见集体不见个人;班级建设手段异化,管理主义取代育人目标;班级建设主体单一,班主任过累,其他师生积极性不高;班级教育元素单一,班级文化建设滞后;等等。为此,许多学校开始进行变革探索,这些探索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班级功能从建设班集体走向整体育人;二是班级组建方式从管理导向的行政班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班的转变;三是班级管理结构在分布式、扁平化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四是班主任角色从管理者走向教育者;五是作为班级重要空间载体的教室凸显为学科教学和师生交往服务的功能。
学生自治组织是教学组织中“学”的组织,教学组织变革必然牵动和影响学生自治组织的变革,学生自治组织变革也会影响教学组织变革。《学生自治组织变革》一章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自治组织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北京十一学校六个典型的学生自治组织为例介绍了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情况,展望了学生自治组织变革的五大趋势:组织形态走向现实与虚拟结合的O2O模式;治理机制更加自主,协调机制应运而生;志愿者组织逐步壮大,服务范围扩大,面向社会,面向弱势群体;走向跨界合作;西方学院制的引进改造与中国传统书院制回归重生的融合。
“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彼得·德鲁克)要想走在变化之前,就需要把握变革趋势,这也正是本书命名为《赢得未来的教学组织变革》的旨意所在。《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方向》(上、下)部分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十大趋势,即:强调多元共治理念,教学治理主体多元化;强调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功能一体化;教学组织结构扁平化;教学组织机构从边界清晰的封闭性走向跨界合作的开放性;教学支持性组织与设施的教学功能强化;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得益彰;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共融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凸显教学组织的研究性与专业化;教学组织运行方式强调民主化与高效化;教学组织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
本书是北京市高校教改立项课题“学校教学组织变革行动研究与课程开发”研究的主要成果。该课题(负责人是笔者)于2013年立项,前期研究基于第二期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第二工作室所进行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第二工作室特聘导师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与原北师大教育学部书记、现北京教科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学院导师是笔者。本课题是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深化,是对学校组织中重要的组织即教学组织变革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的行动研究则主要基于首期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程中学04组(特聘导师是李希贵校长,学院导师是笔者)校长们的探索。感谢这些校长们的责任担当与智慧实践,引领着未来的学校组织变革。
本课题研究主体是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学科“学校管理学”的团队(学科带头人是笔者),该团队凝聚了一批追求卓越的优秀培训者,他们愿意在繁杂的项目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牺牲节假日,开展学术研究,追求以专业成就培训,以研究促进发展。2013年以来,“学校管理学”重点学科团队推出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校长的视角》(陈丽、李希贵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点·行动·示例》(陈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谋划与实施》(陈丽、柴纯青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赢得未来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陈丽、吕蕾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推出的校长行动研究成果主要有《学校组织变革实践:校长的探索》(王铮、李明新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陈丽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陈丽主编,北京出版社,2015)等;学科组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本研究是团队智慧的结晶。课题组在两年多的研究历程中,组织20多次研讨交流会,“在智慧碰撞里,从框架结构到理论观点,从逻辑分析到案例支持,研究逐步清晰与完善;在温馨笑谈中,从生活到工作,从思维方式到人格魅力,彼此相互欣赏,结下同伴友情,温馨前行人生。虽然作为负责人,要牺牲节假日、休息日,一遍又一遍修订文稿,但在艰辛中也体验着快乐。感谢我们共同度过的累并快乐着的美好时光!”[1]
关于教学组织变革研究,目前系统的研究并不多,基于实践探索的系统研究更少。本研究得到课题结题论证专家的高度认可,他们一致认为本研究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体系完整。该书从教学组织变革的背景分析、学理分析、国际视野分析着手,提出教学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系统探讨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学研究组织、年级组、班级及学生自治组织的变革情况,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学组织变革的一般趋势。二是结构逻辑性强。在每一部分的研究与写作上,从分析问题入手,介绍典型的变革案例,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校变革案例中揭示出变革的方向。把问题研究、案例研究、趋势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课题组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方向与趋势,案例具有代表性,从案例分析中揭示出的变革趋势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中小学校变革方向。
但是,任何组织都存在组织智商局限。虽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请专家指导,但由于我的学识水平局限,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敬请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北京市教科院方中雄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赵德成教授、石中英教授、宋洪鹏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傅树京教授,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北京广渠门中学吴甡校长,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北京一七一中学罗红艳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徐骏校长,北京一六六中学王蕾校长,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中学校长、现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徜祥副校长等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得到北京教育学院杨公鼎书记、何劲松院长、钟祖荣副院长、杨志成副院长、卢晖书记、邸磊处长、石炀处长、李淑君副处长等等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同时感谢北京教育学院李娜博士、胡佳怡博士为本书出版所做的翻译工作。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任红瑚女士为本书出版所作的努力!
北京教育学院
陈 丽
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在课程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过程中,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势在必行:
强调多元共治理念,教学治理主体多元化;
强调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功能一体化;
教学组织结构扁平化;
教学组织机构从边界清晰的封闭性走向跨界合作的开放性;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得益彰;
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共融发展;
教学组织的研究性与专业化凸显;
教学组织运行方式强调民主化与高效化;
教学组织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
……
章 势在必行的教学组织变革
北京教育学院 胡荣堃 吕 蕾
一、教学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太多的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教育活动,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往往采取个别教学制。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要求形成一种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大众教育体系,培养能严格遵守等级化秩序、适应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社会所需的劳动力,因此一种大规模、流水线式教育模式“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托夫勒所说的“第三次浪潮文明”,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其首要特征就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而形成的整个社会的高度信息化。电子、通信及信息资料的高速处理,电视、网络等媒体无所不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1]可汗学院的创立,Altschool的创办,翻转课堂的流行,MOOC的诞生……教育不再是标准化生产的封闭流水线,而是更加小规模的、个性化的、突破空间的自主成长,学校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使教师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由可能变为现实。[2]
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我们未来这个社会的基本趋势。正如《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所言:“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积极的领域之一就是个别化教学,在全世界的教育环境中,一种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愈来愈多样化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3]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内在要求
自2001 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课程管理权力,扩大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权力,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种变化改变了以往学校仅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使学校成为课程开发、教材研发的中心,使教师成为课程与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创造了‘校本课程’、‘校本研修’的新境界”[4]。因此,很多学校相应地调整了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比如,北京广渠门中学在2004年改革了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成立了课程部,下设课程研发中心、课程协调中心和课程管理中心,全面负责整个学校的课程研发、实施和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结构和使命。同时,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5],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体例,注重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加强综合性课程的建设,倡导实践能力和探究活动,着力于“基础学力”[6]概念的重建。这对原有基于分科教学组织形态下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目前,*正在加紧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相应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将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必将要求学校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组织机构,改变那些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组织要素。
(三)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招生考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为重点,全面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到“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再到“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一系列的新提法和新举措对原有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一目标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核心部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现在所追求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少年儿童全面的、终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限度的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
(四)教育观念转变带来的变革追求
正是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当代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大家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应是选拔精英的竞技场,而应是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的沃土;课堂教学也不应是“教师的舞台”与“知识的复述”,而应是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过程,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感”的过程……于是,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注意到了“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并开始思考如何构建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新的学校组织方式。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王铮校长就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已经是互联网的一代,跟我们的情形不一样了。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教育,以前我们的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现在我们应该更看重它的个性化的一种成长,因为知识已经不是那么稀缺,不是那么难获得了。……以前知识占据了学校的主体,把别的所有东西都挤掉了,知识变成的,知识变成重要的,其实现在应该把这个地位放下来。”[7]正是在当前这种对传统教育的集体性反思中,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不断用新的思考和理念构建着学校教育的新面貌,促使学校中的教学组织向着更有利于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改变着。
(五)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变革的现实诉求
在时代与改革的双重推动下,随着观念的更新,我们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地发现,发生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变革故事正在身边的许多学校里上演。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中的优秀学校已经意识到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和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必要,开始尝试慢慢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逐渐把“走班制”“选修课”“分层教学”“同课异构”“同分异质”“小组合作”等概念和手段引入到自身的教育过程中,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改革势头。尤其是近几年在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小学校普遍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认识到当今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于是,课程建设成为每一所学校都在思考和改进的核心任务;小学全科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iPad课堂、学院式整体育人模式改革等新的探索和尝试纷纷出现……一场教学组织的变革正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说,现实的步伐已经超过了理论的脚步。现在需要讨论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进行改革的问题,而是改革要如何进行,如何持续,如何真正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中那些冰冷的面目,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教学组织变革的学理分析
(一)教学组织
对“组织”的理解一般有两种:一是把它作为动词,看成是一种特定的活动过程,即认为组织是使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的动态活动过程;一是把它作为名词,理解为一种实体,即认为组织是指人或事物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静态结构。[8]
由于组织概念的双重词性,“教学组织”的概念也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理解。作为动词,教学组织通常指教学活动的实施、开展,我们通常说的“教学组织形式”[9]就是取其动词之意。作为名词,教学组织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而设置的机构所构成的整体。然而,名词意义上的教学组织,其含义也常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学校是“教学生学”的组织,而将“教育”与“教学”概念整合在一起,不是混为一谈,是源自赫尔巴特确立“教育性教学”和“教育性教育”的概念。[10]因此,从广义上看,学校就是一个教学组织。从狭义上看,学校教学组织是指学校内与教学相关的组织,也可以称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内部组织,是学校组织中的核心部分。本研究中的“教学组织”是指狭义上的教学组织。具体到学校中,教学组织就是指教学处(或教导处、教务处)、课程中心、教研组、教科室、备课组、年级组、班级等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密切相关的组织。图1.1(见下页)展示了我国中小学中常见的教学组织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基本结构。
其中,德育处(政教处)是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部门。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眼中,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是学校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为实现德育目标,学校有一支德育工作队伍,有专职和兼职人员,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和经费,有传授政治、思想知识及达到行为规范的目标要求等等,在管理上可以构成一个封闭的回路。”[11]
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公立中小学都形成了以政教处或德育处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构,与学校中的教学组织共同构成了学校组织系统的“两条线”。在这个意义上,德育处或政教处并不属于狭义上的教学组织,但由于其在管理结构中与其他教学组织密切相关(主要是年级组),故在此用虚线标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