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42006丛书名: 课堂教学转型丛书
2、在教学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切实转变的思路,如何去操作,如何去策划,将改变落地到实处。
3、教师的教学梦,生动而灵活。这不是在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切实的一些教师的做法。他们的思考、设计、实践及反思。
4、《给孩子*美好的东西》对教师,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尤其是教学策划和研究能力有切实的参考性。
前言:一种可能的生活
【法则1】 微笑:生活课堂的表情
微笑是生活的元素。有了微笑,生活便有了生气。微笑是宽容的种子,微笑是真诚的语言,微笑是自信的表现,微笑是祛除梦魇的灵药。因此,微笑是生活课堂的表情。
**节 微笑是宽容的种子
第二节 心相通,让微笑自然绽放
第三节 一抹微笑,一种力量
第四节 让迟开的花朵更美丽
【法则2】 立体:生活课堂的姿态
生活是立体的,生活课堂自然不会是平面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学习氛围的浓厚、师生关系的和谐、品格陶冶的智慧、自然天成的的淳朴,这些都是生活课堂的姿态。
**节 从干瘪的目标走向饱满的学习
第二节 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第三节 **的方式是教别人学
第四节 完整的生活与无缝的学习
第五节 一把尺子,一种可能
【法则3】 磁性:生活课堂的智慧
生活课堂是充满磁性的课堂。课堂,如何吸引儿童的眼光?知识本身充满无尽奥秘,智慧更是拥有无穷力量,他们交织成一张魅力之网,锁住了孩子们对梦的渴望和向往。
**节 幽默,课堂中闪动的智慧
第二节 学之“情”,被妙之“境”激活
第三节 游戏是思维的引线
第四节 激发带来动力,鼓励增添活力
第五节 给学生一个舞台
【法则4】 灵动:生活课堂的气质
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很多时候,教师就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他要灵活地调整焦距,去捕捉每一个孩子*精彩的画面……一句话,灵动是生活课堂的气质。
**节 尊重孩子的个性
第二节 释放儿童的天性
第三节 每一种意见都很重要
第四节 没有答案就是一种答案
第五节 让思维放得足够大
第六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
【法则5】 涟漪:生活课堂的精彩
石落,水花溅起,惊起层层涟漪。课堂理应让知识泛起涟漪,激起无尽的思维和想象,让它旖旎成大海深处*美的波纹,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留下*温暖的记忆。
**节 照亮生命的两端
第二节 花朵不同,花朵都美
第三节 舞台有多大,生命就有多精彩
第四节 种瓜得瓜,种豆也得瓜
第五节 时间哪儿去了
后记
我一直以为,教育分两种,一是关涉幸福的教育,二是无关幸福的教育。当我们的父母被问道:你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吗?父母们经常会回答:我们希望孩子幸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幸福却很少被作为教育目的来实践。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教授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士兵或学者,让所有学生学会“服从和命令”肯定不是我们的希望。的确,幸福之外无教育。很多时候,我们做了许多与幸福无关的事情,回过头来看,似乎没有必要。教育就其本性来说,就是帮助孩子们充分发展幸福的能力。当然,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恒久的心灵能量。心情,是一种感性状态;而心灵,则是一种精神内存,必要的时候可以自然绽放。弗洛伊德建议我们谨记:把幸福理解为快乐必定是插曲式的,没有永恒的高潮。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心灵比心情更重要。
尽管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了十多年,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风景依旧”。有人敏锐地指出今天的课堂教学三大问题:一是大量的机械训练仍普遍存在,日益侵蚀着人的创造性;二是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这使我们丧失了复杂情境下思维灵活性的基础;三是不珍惜新知识带来的新情境,这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丢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究新问题的绝好机会。(余慧娟:《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潜隐着一种巨大的危机——被学习,被作业,被探究,被合作,被自主,被活动,被评价,被生活……如此,你们说,孩子们能幸福吗?你们说,学校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吗?
让一个人有尊严地、自由地生长,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期许。我们必须明白,任何空洞、抽象的教学理念和主张,或是粗浅、简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不能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终都必须回到“教育即解放”这一原点上来。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学习知识与激发想象”、“讲授道理与发展理性”、“理解规范与鼓励崇高”、“掌握技艺与丰富经历”、“强化记忆与温暖心灵”、“发展智能与强健身心”、“预知未来与点亮人生”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度理解其中的转化机理,并以此来把握课堂教学转型的价值取向。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今天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之教”,而忽视了“思想之教”;过于追求“结果之教”,而轻视了“过程之教”;过于注重“有用之教”,而忽略了“无用之教”,不懂得“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之道。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提出,儿童教育*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儿童需要做梦、需要犯傻,需要慢慢地长大,很多时候不能急功近利。这种看上去的“浪费”,为儿童赢得了成长的时空。那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的做法,实际上惊扰了孩子们的梦,其本质是浮躁。我以为,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见识比知识更重要,思想着比思想更有价值。从根本上看,见识是人的存在方式,思想着是人的精神常态。只有让孩子们“思想着”,才能让他们成为“思想者”,才有可能让他们成为“思想家”!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可以表征为教育的一种至纯追求。课堂教学转型就其方向而言,应把“人”放在中央,给人一种享受,一种共鸣,一种启迪。都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恐怕是一个人被知识武装得坚不可摧!当我们的教师满怀一颗诗意的心走进教室,用真善美去感召孩子们的时候,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简单的传递、机械的授受,而是情感的孕育、智慧的生成、生命的享受,让我们彼此的心跳、心灵的舞动有着共同的节律……
在特定意义上,课堂是一种态度,与知识无关。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在理论上需要确定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的思维转向,并由此带动实践的转型。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这样,我们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梦的样子”;这样,我们才能“上一堂灵魂渗着香的课”;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间教室都有梦”,让孩子们内心充满希望;这样,课堂才能“春暖花开”,实现从“学习知识”到“丰富经历”的华丽转身;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触及灵魂”,充满“磁性”;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突破平面学习”的局限,把课堂“翻转”过来,实现“在这里自由呼吸”的追求;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文化基因”,让“课堂,静待花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聚餐的味道”,才会是“思想的盛宴,别样的课堂”;这样,我们才能“让思维生长出来”,让“每一种意见都很重要”……总之,课堂确实是一种态度,与幸福关联。
课堂教学转型丛书传播的是民间的声音。因为工作关系,我与国内一批学校进行过多方面的合作研究。这些学校办学卓有成效,他们对我而言,是一种营养,是一种财富。这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我们的智慧碰撞与思想启迪,是草根的,但越是草根的,才越彰显出生长之本性!感谢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是你们让我觉得一路不孤单!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对我们研究成果的关注,虽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些很感性的东西,但关注是一种分享,一种纪念,一种安慰,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亲爱的读者,我们期盼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邮箱欢迎您的来信!
杨四耕
2015年6月1日识于上海静竹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