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35862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
编辑推荐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入选 2015年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教师暑期阅读”!
继《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之后,著名阅读推广人闫学又一全新力作;
针对当前教师阅读与写作的困境,提出肯切、实用的阅读建议;
全书以“阅读”为基本维度,尽述阅读如何给人一个智慧的人生。
编辑推荐篇章:
P 20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P 80 “叶脉”似的阅读之路
P 171 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内容简介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是著名特级教师、“爱丽丝”绘本阅读课程的创建者——闫学,以“阅读”为主题,探讨了阅读的意义,指出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她还讲述了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写读书随笔,等等。本书的后一辑聚焦儿童阅读,探讨了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以及作为教师,怎样组织学生去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此书,希望长期困扰于“没时间读书”“不知读何种书”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嗅到一丝芬芳。
阅读此书,希望长期困扰于“没时间读书”“不知读何种书”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嗅到一丝芬芳。
目 录
辑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我们选择阅读时在选择什么 3
阅读助教师实现精神突围 8
阅读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 15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20
是阅读,还是阅读 27
读书这件事 43
第二辑 越忙越要读书
越忙越要读书 51
读书如探险 54
不怀疑不读书 57
留一点空间给阅读 60
好书不妨重读 63
阅读当克期 68
读书为教养 71
第三辑 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
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 75
“叶脉”似的阅读之路 80
高原期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83
没有阅读的教科研 86
新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90
教师阅读共同体的构建与价值 95
第四辑 为什么不能只读教育书
为什么不能只读教育书 101
为什么要读经典 104
我曾经读过的那些经典 109
也要读一读二流的书 116
阅读为什么要有坡度 119
怎样读一本有坡度的书 121
第五辑 怎样写读书随笔
不会读就不会写 127
阅读与写作是美丽的双翼 130
怎样写读书随笔 136
怎样做读书笔记 139
读书随笔示例一:一个灵魂的燃烧 143
读书随笔示例二:以天地为课堂 154
第六辑 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阅读点亮童年 163
阅读是孩子的精神需要 166
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171
为什么要给孩子朗读童话书 175
越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越需要阅读 179
教育学生尊重书籍 182
构建班级图书馆 185
怎样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主题活动 189
附 一 闫学:阅读,生命中重要的遇见 195
附 二 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204
附 三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209
后 记 我不是来谈阅读的 211
我们选择阅读时在选择什么 3
阅读助教师实现精神突围 8
阅读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 15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20
是阅读,还是阅读 27
读书这件事 43
第二辑 越忙越要读书
越忙越要读书 51
读书如探险 54
不怀疑不读书 57
留一点空间给阅读 60
好书不妨重读 63
阅读当克期 68
读书为教养 71
第三辑 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
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 75
“叶脉”似的阅读之路 80
高原期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83
没有阅读的教科研 86
新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90
教师阅读共同体的构建与价值 95
第四辑 为什么不能只读教育书
为什么不能只读教育书 101
为什么要读经典 104
我曾经读过的那些经典 109
也要读一读二流的书 116
阅读为什么要有坡度 119
怎样读一本有坡度的书 121
第五辑 怎样写读书随笔
不会读就不会写 127
阅读与写作是美丽的双翼 130
怎样写读书随笔 136
怎样做读书笔记 139
读书随笔示例一:一个灵魂的燃烧 143
读书随笔示例二:以天地为课堂 154
第六辑 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阅读点亮童年 163
阅读是孩子的精神需要 166
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171
为什么要给孩子朗读童话书 175
越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越需要阅读 179
教育学生尊重书籍 182
构建班级图书馆 185
怎样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主题活动 189
附 一 闫学:阅读,生命中重要的遇见 195
附 二 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204
附 三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209
后 记 我不是来谈阅读的 211
前 言
当赫本走进书店
20世纪中叶,一个寒冬的早晨,一辆大车停在芝加哥一家书店门口,从车上下来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径直走进了书店。其中一个男人叫雷克,是这家书店主人的朋友。书店主人是著名的图书经销商斯图亚特?布朗特,他所经营的这家书店在美国久负盛名,被称为芝加哥的麦加圣地。当雷克把那个有着优雅身形、穿着华贵的貂皮大衣的女人带到斯图亚特面前时,女人开口对他说话,并向他伸出了手。斯图亚特不由得向后退去。因为他发现站在面前的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赫本。
“是啊,她就是凯瑟琳。”面对惊呆了的斯图亚特,三个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那天,书店的壁炉里炉火正旺,书店里如此安静和暖和,赫本和他的朋友们挑选了很多书,几乎要把书店搬空。对斯图亚特而言,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对世界上无数如我这般喜爱赫本的影迷而言,这简直是一个意外之喜——我从来不知道,美丽高贵的赫本竟然也是一个爱书之人。
也许,正因为爱书,才成就了她永恒的美丽和高贵?
书籍本身是美好的事物,自然也会吸引美好的事物。那么,装满美好书籍的书店,自然也会吸引美好的人物,就像斯图亚特的书店吸引了赫本一样。
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曾有一个梦想:开一家书店。这家书店要有素朴的、未加修饰的实木书架,上面堆满了书。那些书看上去都有些陈旧,不像刚刚出版的书那般簇新,没有被严格分类,就那么随意地堆放在书架上,等待着有缘的人。书架旁边要有未曾油漆过的藤椅和木桌,藤椅上散放着几个素色的棉布靠垫,木桌上是氤氲着热气的咖啡和茶,招待着不多的几个顾客……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从来不曾实现过,但我非常清楚,真要给我一个这样的书店让我打理,估计再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都会破碎。不是吗?在电商占有优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乃至纷纷倒闭的今天,不光可逛的书店越来越少,连我本人都减少了逛书店的次数,还能要求别人来书店买书吗?
有一位朋友说,他爱一个城市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城市中书店的数量。这样的表白,在今天充满了苍凉悲壮的况味。我相信,在当下,一个拥有比较多书店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值得爱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可能比较素朴,但绝不会粗鄙;可能不那么繁华,但绝不会贫乏。遗憾的是,这样的城市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一些如书店一样美好的事物正迅速地消逝在这个世界中。
但我还是会有空就走进附近的一家书店,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其实,在很多时候我走进书店并非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毕竟许多想买的书通过网购可以便宜又迅捷地获得,但我还是会去——我迷恋在书架前面徜徉的时光,幻想自己是一个民国的女子,以优雅、缓慢的动作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然后就静静地站在那里,一页页翻过去,直到黄昏来临……
这种充满矫情的幻想总是轻而易举就被眼前的事实唤醒。其实不难想象这家位于繁华商业街上的书店何以支撑到今天,当你在开学季走进书店时,面对近乎拥挤、争先恐后选购教辅资料的家长和孩子,就会明白个中奥秘。也正因为如此,我想更要常去书店逛逛,买一本非教辅资料的书,以给店家一点微弱的信息——并非每一个读者都只对教辅和快餐文化有兴趣,也并非每一个读者都选择网购。
今天,城市的书店犹存,选购教辅的家长和孩子会走进来,选购职场攻略、销售秘籍的年轻人会走进来,如我一般平常的读者还会偶尔走进来,但美丽的赫本再也不会走进来。
但我相信美好的东西终会留下时光的印记。这本关于“阅读建议”的书,不一定对每一个教师朋友都适用,但我试图穷尽阅读的美好,希望其中的诚意可以吸引爱书的朋友,就像当年芝加哥的书店曾吸引了美丽的赫本一样。
闫 学
20世纪中叶,一个寒冬的早晨,一辆大车停在芝加哥一家书店门口,从车上下来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径直走进了书店。其中一个男人叫雷克,是这家书店主人的朋友。书店主人是著名的图书经销商斯图亚特?布朗特,他所经营的这家书店在美国久负盛名,被称为芝加哥的麦加圣地。当雷克把那个有着优雅身形、穿着华贵的貂皮大衣的女人带到斯图亚特面前时,女人开口对他说话,并向他伸出了手。斯图亚特不由得向后退去。因为他发现站在面前的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赫本。
“是啊,她就是凯瑟琳。”面对惊呆了的斯图亚特,三个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那天,书店的壁炉里炉火正旺,书店里如此安静和暖和,赫本和他的朋友们挑选了很多书,几乎要把书店搬空。对斯图亚特而言,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对世界上无数如我这般喜爱赫本的影迷而言,这简直是一个意外之喜——我从来不知道,美丽高贵的赫本竟然也是一个爱书之人。
也许,正因为爱书,才成就了她永恒的美丽和高贵?
书籍本身是美好的事物,自然也会吸引美好的事物。那么,装满美好书籍的书店,自然也会吸引美好的人物,就像斯图亚特的书店吸引了赫本一样。
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曾有一个梦想:开一家书店。这家书店要有素朴的、未加修饰的实木书架,上面堆满了书。那些书看上去都有些陈旧,不像刚刚出版的书那般簇新,没有被严格分类,就那么随意地堆放在书架上,等待着有缘的人。书架旁边要有未曾油漆过的藤椅和木桌,藤椅上散放着几个素色的棉布靠垫,木桌上是氤氲着热气的咖啡和茶,招待着不多的几个顾客……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从来不曾实现过,但我非常清楚,真要给我一个这样的书店让我打理,估计再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都会破碎。不是吗?在电商占有优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乃至纷纷倒闭的今天,不光可逛的书店越来越少,连我本人都减少了逛书店的次数,还能要求别人来书店买书吗?
有一位朋友说,他爱一个城市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城市中书店的数量。这样的表白,在今天充满了苍凉悲壮的况味。我相信,在当下,一个拥有比较多书店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值得爱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可能比较素朴,但绝不会粗鄙;可能不那么繁华,但绝不会贫乏。遗憾的是,这样的城市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一些如书店一样美好的事物正迅速地消逝在这个世界中。
但我还是会有空就走进附近的一家书店,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其实,在很多时候我走进书店并非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毕竟许多想买的书通过网购可以便宜又迅捷地获得,但我还是会去——我迷恋在书架前面徜徉的时光,幻想自己是一个民国的女子,以优雅、缓慢的动作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然后就静静地站在那里,一页页翻过去,直到黄昏来临……
这种充满矫情的幻想总是轻而易举就被眼前的事实唤醒。其实不难想象这家位于繁华商业街上的书店何以支撑到今天,当你在开学季走进书店时,面对近乎拥挤、争先恐后选购教辅资料的家长和孩子,就会明白个中奥秘。也正因为如此,我想更要常去书店逛逛,买一本非教辅资料的书,以给店家一点微弱的信息——并非每一个读者都只对教辅和快餐文化有兴趣,也并非每一个读者都选择网购。
今天,城市的书店犹存,选购教辅的家长和孩子会走进来,选购职场攻略、销售秘籍的年轻人会走进来,如我一般平常的读者还会偶尔走进来,但美丽的赫本再也不会走进来。
但我相信美好的东西终会留下时光的印记。这本关于“阅读建议”的书,不一定对每一个教师朋友都适用,但我试图穷尽阅读的美好,希望其中的诚意可以吸引爱书的朋友,就像当年芝加哥的书店曾吸引了美丽的赫本一样。
闫 学
媒体评论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阅读,我的生活将会多么枯涩,多么不值得过,我该如何填补那些细碎的时光,我又拿什么擦亮那些黯淡的日子,又如何能够感受那些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易觉察的悸动。
——闫 学
——闫 学
在线试读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大概是在2009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邀请我去做一场关于“教师职业人生规划”的讲座,主办方要求我尽量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谈谈这些年自己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经验。虽然我不敢妄称“优秀”,但还是愿意跟教师朋友谈谈我个人的成长体会,因此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对自己18年的教师生涯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反思。18年的时间虽然漫长,以时间为轴来看,这段历史可以拉得非常芜杂,但其实这条线索是非常简单的——当我系统回顾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所走过的路时,所有曾经的喜悦与失败,不外乎就是这样一个框架:
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我的成长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我的成长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我的成长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其实,这也不是“历史”,因为一切正在进行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些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坚信,只有在这四个维度所构成的框架中,一个优秀教师才可以真正地站立起来。其中,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根本的要素。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中拥有教学的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迸发新鲜的灵感和思路。自然,不读书的教师,也根本谈不上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反思与教育写作。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我们至少已经在理论上认识到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教师应该读书;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教师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教师应该通过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实,这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话语,道出的是同一个观点——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确实,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更深入地沉入阅读之中。因此,这些年我一直在读着。外出讲学,与老师们谈得多的是读书;给孩子们上课,总忘不了推荐好看的童书;与朋友们聊天,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是读书。我一直认为,不读书便无以做教师,而做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知识的宽度将终决定其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等,其中“天地境界”是一种境界。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生都无法达到这一境界,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朝着这个境界走去。处在这个境界中的教师,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仅仅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好处。这样的教师,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这样的教师,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宇宙万物都镌刻着他的忧思,掺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出来,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怀着这种深深的迷恋与渴望,这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重读经典。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科、哪个学段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当然,哪些书目是真正的经典,尚不能完全达成共识,有的书已经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有的书尚处于这个时间的流中,也许沉没,也许正在流向我们未知的远方。但不管怎样,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将有自己的判断,也都有权利和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前,我国民众阅读量少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家庭无藏书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年都读不了一本书的也大有人在。在当下有意义的阅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娱乐刊物、影视节目大行其道就不难理解了。这些完全为迎合大众口味而被迅速炮制的东西,粗制滥造、情趣低俗是其主要特征。作为一个阅读者,我极其关注国内的出版信息。看到那些流行一时的畅销书,我也总会买来翻一翻,我很想知道这些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出版的书籍究竟为什么使人们趋之若鹜。遗憾的是,这样的阅读没有给我带来丝毫的快乐,更没有使我感到丝毫的幸福,当我每次硬着头皮读完,总会想起大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凡是为愚蠢者写作的都是会大受欢迎的。”这句话似乎过于偏激,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警惕畅销书,阅读应该有足够的判断能力,阅读就要读经典作品。
十几年了,在那些经典的文字里沉下去,反思中国教育,反思自身教学,反思自身生活,并试图从这些依然鲜活的文字里寻求更多的价值意义。我逐步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寻求教育发展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更看重的是,我与这些高尚的灵魂相遇,我感受到了凡高所说的那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甚至在痛苦迷惘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想,人类中秀的人与我同在。虽然这些年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但我在语文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占不到三分之一。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阅读上,花在了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总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那就是阅读,是只有阅读才能给我带来的那个无限丰富、迷人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是一种对思维和知识背景的挑战,那么,阅读人文领域的书则常常会有一种内心被击中的感触和温暖。在细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那种思考的快乐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令我深深着迷。冯友兰先生在谈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关于“良知”的认识时,曾举了一个例子: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但脱到后一件时,小偷犹豫地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是人内心深处的亮光。我们由此推论下去,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也都有那一抹亮光,即都有自己的良知?也许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了各色各样令人挠头的孩子,但只要我们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的存在,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而对教师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放弃,保持自己内心的亮光,也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良知所在。正是这样的阅读,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抹亮光,并学会珍惜和保持这一抹亮光。
就这样一直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刚满32岁。2006年年底,我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编辑部的朋友让我写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其实,我又何尝有什么“感言”呢?我只不过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在读书中抵抗虚无,不愿让自己在虚无中教书罢了。这些年,不断地有教师朋友问我关于读书的话题,其中问得多的是: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外出讲学,也屡屡被人问及所谓成功的经验。的确,这些年长期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我总是给提问者讲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页。”我想,读书亦如此,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页。对我来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走的姿态时,我们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因此,在我看来,时时都是阅读的时间,处处都是阅读的地点。在我的心里,读书的境界应该是: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这种像呼吸一样须臾不可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
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拒绝阅读。因为人不能不思考,人活着不能仅仅表现为新陈代谢。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自己应该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我们更有责任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这条可以寻觅到人生幸福的道路。就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不但他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教师也都是读书人,而这个由读书人组成的教师集体共同把孩子们带入了阅读这个阔大、迷人的世界。这两年,我潜心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止一次地发现,在谈到帮助孩子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苏霍姆林斯基总是不吝笔墨,那些童话般的师生共读的场景令我百读不厌。
也常听有的老师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差,压力大,条件有限,这使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
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
那么,无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么不能尽如人意的教育环境,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怎样令人焦虑的教育现实,我们都应该首先使作为教师的自己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因为,只有我们丰富了,温润了,强大了,才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也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阅读将会是一种持久、有力量、也根本的办法。
我不敢自称“优秀教师”,但我就是这样做的。您可以不相信我,但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大概是在2009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邀请我去做一场关于“教师职业人生规划”的讲座,主办方要求我尽量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谈谈这些年自己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经验。虽然我不敢妄称“优秀”,但还是愿意跟教师朋友谈谈我个人的成长体会,因此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对自己18年的教师生涯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反思。18年的时间虽然漫长,以时间为轴来看,这段历史可以拉得非常芜杂,但其实这条线索是非常简单的——当我系统回顾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所走过的路时,所有曾经的喜悦与失败,不外乎就是这样一个框架:
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我的成长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我的成长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我的成长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其实,这也不是“历史”,因为一切正在进行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些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坚信,只有在这四个维度所构成的框架中,一个优秀教师才可以真正地站立起来。其中,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根本的要素。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中拥有教学的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迸发新鲜的灵感和思路。自然,不读书的教师,也根本谈不上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反思与教育写作。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我们至少已经在理论上认识到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教师应该读书;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教师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教师应该通过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实,这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话语,道出的是同一个观点——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确实,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更深入地沉入阅读之中。因此,这些年我一直在读着。外出讲学,与老师们谈得多的是读书;给孩子们上课,总忘不了推荐好看的童书;与朋友们聊天,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是读书。我一直认为,不读书便无以做教师,而做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知识的宽度将终决定其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等,其中“天地境界”是一种境界。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生都无法达到这一境界,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朝着这个境界走去。处在这个境界中的教师,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仅仅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好处。这样的教师,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这样的教师,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宇宙万物都镌刻着他的忧思,掺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出来,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怀着这种深深的迷恋与渴望,这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重读经典。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科、哪个学段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当然,哪些书目是真正的经典,尚不能完全达成共识,有的书已经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有的书尚处于这个时间的流中,也许沉没,也许正在流向我们未知的远方。但不管怎样,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将有自己的判断,也都有权利和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前,我国民众阅读量少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家庭无藏书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年都读不了一本书的也大有人在。在当下有意义的阅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娱乐刊物、影视节目大行其道就不难理解了。这些完全为迎合大众口味而被迅速炮制的东西,粗制滥造、情趣低俗是其主要特征。作为一个阅读者,我极其关注国内的出版信息。看到那些流行一时的畅销书,我也总会买来翻一翻,我很想知道这些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出版的书籍究竟为什么使人们趋之若鹜。遗憾的是,这样的阅读没有给我带来丝毫的快乐,更没有使我感到丝毫的幸福,当我每次硬着头皮读完,总会想起大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凡是为愚蠢者写作的都是会大受欢迎的。”这句话似乎过于偏激,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警惕畅销书,阅读应该有足够的判断能力,阅读就要读经典作品。
十几年了,在那些经典的文字里沉下去,反思中国教育,反思自身教学,反思自身生活,并试图从这些依然鲜活的文字里寻求更多的价值意义。我逐步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寻求教育发展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更看重的是,我与这些高尚的灵魂相遇,我感受到了凡高所说的那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甚至在痛苦迷惘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想,人类中秀的人与我同在。虽然这些年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但我在语文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占不到三分之一。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阅读上,花在了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总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那就是阅读,是只有阅读才能给我带来的那个无限丰富、迷人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是一种对思维和知识背景的挑战,那么,阅读人文领域的书则常常会有一种内心被击中的感触和温暖。在细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那种思考的快乐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令我深深着迷。冯友兰先生在谈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关于“良知”的认识时,曾举了一个例子: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但脱到后一件时,小偷犹豫地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是人内心深处的亮光。我们由此推论下去,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也都有那一抹亮光,即都有自己的良知?也许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了各色各样令人挠头的孩子,但只要我们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的存在,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而对教师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放弃,保持自己内心的亮光,也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良知所在。正是这样的阅读,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抹亮光,并学会珍惜和保持这一抹亮光。
就这样一直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刚满32岁。2006年年底,我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编辑部的朋友让我写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其实,我又何尝有什么“感言”呢?我只不过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在读书中抵抗虚无,不愿让自己在虚无中教书罢了。这些年,不断地有教师朋友问我关于读书的话题,其中问得多的是: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外出讲学,也屡屡被人问及所谓成功的经验。的确,这些年长期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我总是给提问者讲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页。”我想,读书亦如此,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页。对我来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走的姿态时,我们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因此,在我看来,时时都是阅读的时间,处处都是阅读的地点。在我的心里,读书的境界应该是: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这种像呼吸一样须臾不可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
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拒绝阅读。因为人不能不思考,人活着不能仅仅表现为新陈代谢。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自己应该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我们更有责任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这条可以寻觅到人生幸福的道路。就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不但他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教师也都是读书人,而这个由读书人组成的教师集体共同把孩子们带入了阅读这个阔大、迷人的世界。这两年,我潜心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止一次地发现,在谈到帮助孩子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苏霍姆林斯基总是不吝笔墨,那些童话般的师生共读的场景令我百读不厌。
也常听有的老师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差,压力大,条件有限,这使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
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
那么,无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么不能尽如人意的教育环境,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怎样令人焦虑的教育现实,我们都应该首先使作为教师的自己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因为,只有我们丰富了,温润了,强大了,才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也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阅读将会是一种持久、有力量、也根本的办法。
我不敢自称“优秀教师”,但我就是这样做的。您可以不相信我,但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