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25658丛书名: 日本学前教育系列丛书
编辑推荐
尊重孩子的强大力量,李季湄首次译介日本的陈鹤琴仓桥物三先生幼儿教育著作!
李季湄再次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保育观。
首次译介日本幼儿教育之父——仓桥物三的著作。
透彻理解孩子的心灵,分析不同类型的孩子。
李季湄再次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保育观。
首次译介日本幼儿教育之父——仓桥物三的著作。
透彻理解孩子的心灵,分析不同类型的孩子。
内容简介
仓桥先生基于孩子的鲜活现实,把自己对于孩子心灵的透彻理解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孩子,把孩子精神层面的发展及其各种行为表现剖析得非常深刻。仓桥先生如何思考孩子、理解孩子,这对我国幼教工作者来说,也许是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或一个新的视角。
目 录
序
再序
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置身于孩子之中
孩子们的眼睛
孩子们的容颜
清新无邪的脸庞
孩子们的心
汗
佛心与童心
人间教育
小太阳
流露出的真实性
活力
惊讶之心
辛勤劳动
心情
在走廊上
被吸引
不经意的时候
猛扑过来的孩子
霜柱
老师
刺
亲切感
接送孩子的日子
内疚之心
自责之心
自己
受教育的教育者
自我教育
孩子们回家以后
创新的教育
努力不断更新自己
感情清算
新年
二月
三月
关于发芽
早春
四月
春风 春雨
温暖
五月
五月的日光
六月
令人羡慕的农村孩子的夏天
阴凉处
杂草
秋高气爽
十月
向阳处
炉旁的乐趣
饥寒交迫的孩子们
母亲物语
母亲的诞生·母亲的成长
重视教育、过度重视教育的母亲
宽容的母亲、严厉的母亲
家庭内部教育方针的一致性
“小皇帝”“小公主”问题
提倡家庭集会
家庭教育问答
点心为什么是甜的
正面、侧脸、背影
研究孩子的习性
拖拖拉拉的毛病
吃零食的习惯
爱说谎的毛病(上)
爱说谎的毛病(下)
偷东西的恶习(上)
偷东西的恶习(下)
古人常说的哭鼻虫
夏天坏习惯培养所参观记
再序
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置身于孩子之中
孩子们的眼睛
孩子们的容颜
清新无邪的脸庞
孩子们的心
汗
佛心与童心
人间教育
小太阳
流露出的真实性
活力
惊讶之心
辛勤劳动
心情
在走廊上
被吸引
不经意的时候
猛扑过来的孩子
霜柱
老师
刺
亲切感
接送孩子的日子
内疚之心
自责之心
自己
受教育的教育者
自我教育
孩子们回家以后
创新的教育
努力不断更新自己
感情清算
新年
二月
三月
关于发芽
早春
四月
春风 春雨
温暖
五月
五月的日光
六月
令人羡慕的农村孩子的夏天
阴凉处
杂草
秋高气爽
十月
向阳处
炉旁的乐趣
饥寒交迫的孩子们
母亲物语
母亲的诞生·母亲的成长
重视教育、过度重视教育的母亲
宽容的母亲、严厉的母亲
家庭内部教育方针的一致性
“小皇帝”“小公主”问题
提倡家庭集会
家庭教育问答
点心为什么是甜的
正面、侧脸、背影
研究孩子的习性
拖拖拉拉的毛病
吃零食的习惯
爱说谎的毛病(上)
爱说谎的毛病(下)
偷东西的恶习(上)
偷东西的恶习(下)
古人常说的哭鼻虫
夏天坏习惯培养所参观记
媒体评论
想要亲手抚育孩子,让其茁壮成长,这就是所谓的育儿之心。没有任何的强求,也没有一点勉强。它相信并尊重孩子们强大的力量,想要遵循其发育成长的规律,使其茁壮健康地成长。它不是工作,不是义务,是流露出的能让所有人感动的真情。
——仓桥物三
我希望,通过借鉴仓桥先生的理论与实践,对习惯了以目标为本、教为中心模式的我国幼儿园教育能多少带来一些冲击,尽管说不上什么振聋发聩,希望对正处在转型期的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能多少有些启迪。至少在对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幼儿园教育的本义、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幼教形态等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时,能听到一种不同的声音,能获得一种不同的角度或方法。
——李季湄
在线试读
孩子的心情
一
心理学教会我们如何分析孩子的心理,帮助我们对孩子有正确的理解。所以,为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心理学是的知识,这无需多言。然而,仅仅学会心理学,还不可能知道有关孩子的所有问题。幼儿园教师除了要了解心理学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自己要体味、接触孩子。这宛如一个人如果仅仅只能分析知晓一个交响乐由哪些音组成、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搭配而成的话,并不能说他真正听懂了交响乐一样。也正如交响乐并不能包含音乐的一切形式那样,仅仅用心理学也不可能分析和说明有关孩子的一切问题。——不管怎么说,教育工作者在理解孩子的同时,必须去体味孩子的心情。作为具有生命感的音乐,我们必须倾听其回音。
假如太郎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吵架,这时,如果单单分析导致其行为的心理原因和要素的话,显然是不够的。要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如果不清楚太郎为什么生气,不明白他是多么地烦恼、不体察其心情的话,真正的教育能够施行吗?再如很爱玩娃娃的花子小朋友,对她的心理状态,我们即便用极简单的儿童心理学也能说明白的。然而,仅如此,还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明白了花子真实的生活。花子以什么样的心情抱着娃娃玩?当娃娃的手被折断时,她是什么心情,难过到什么程度?如果对这些都无所体察,那么可以说,对于花子玩娃娃的生活本身是根本没有真正触及的。
单单能从心理上去正确判断太郎小朋友吵架一事的话,那是法官;单单能对花子喜爱娃娃进行详细说明的话,那是研究者。仅仅如此,还一点都没有触及太郎和花子。不能切实地触及孩子的内心,就说不上是幼儿教育工作者。
二
不需经过分析说明就能深入地体味和触及回音的人是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深刻而敏锐。
在朗诵德国诗人席勒(Schiller)的诗歌《游戏的孩子》时,禁不住会对他那么精彩地抓住游戏的孩子的心情而惊叹不已。虽说席勒对于游戏学说的见解是粗浅的,可他胜过精密的游戏学说之处在于,在短短的这首诗中,他极其深刻地把握住了游戏的孩子,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尽管我们可以从学术角度指出游戏的本质是什么,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尝试进行一番分析,但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沉浸于玩之中的心情状态而已。不深入到这一点,就不过只触及到游戏的外壳、游戏的骨架、游戏的概念而已。
再来看另一位德国诗人朱利叶斯的诗——《追逐蝴蝶的孩子们》。虽然诗人在诗中没有点明孩子的狩猎本能和好奇心,但对于诗人能够如此栩栩如生地描绘孩子们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凡读过的人无不感到震撼。这首诗充分抓住了三个孩子各自在追逐蝴蝶时的表情,他们伸开双手紧随着飞去的蝴蝶,生怕它们远去。追逐蝴蝶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这些诗正是因其生动、深刻而成为诗、成为画,否则人们早就忘却它了。教育工作者虽然不是在唱歌或画画,但他们必须像诗人那样,具有深邃、洞察的眼光,能捕获住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结伴拉手去到野外。换言之,就不可能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即不可能有生动的教育。
三
艺术家及艺术家那种深邃与敏锐是有其天赋的。或者说,是天才的表现。说到天才,似乎都认为天才仅限于那些艺术家或学者。其实,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那种天才。要知道,那些真正的艺术或发现的确是天才们的智慧,而谁能说真正的教育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呢?
斐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是由于什么原因而成为伟大的教育家的呢?没有必要再举什么历史上的人物了吧。在那些默默无闻一直在乡村学校里任教的年轻教师中,为什么会出现像福禄贝尔那样真正的教育家呢?他们都是能触及孩子心灵的、优秀的教育家啊。
要触及孩子的心灵,并不仅仅只是了解孩子内心所想的东西。要具备天才般的深邃的洞察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爱的力量。
不管多么迟钝的人都会感受到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片心,不管多么平凡的父母都会细心地感触到自己孩子的内心。如果孩子哭了,父母肯定不会去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首先是自己同样感到难受。而当孩子发出欢笑的时候,父母也一定不会去问什么原因,而是首先笑出声来。这种不可思议的敏感力量就来自爱的作用,这并非是天才才有的力量。对于我们这样并非天才的人而言,就是有这样一条逐步触及孩子心灵的路径。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应该是一条成为真正教育工作者必需的路径。
四
与对孩子心理理解的无知比起来,更应感到可耻的是那种不愿了解孩子的冷漠与无情。当然,只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知道心理理论时,会产生很多错误。然而,仅止于知晓孩子心理,而不去体味孩子的内心世界却会犯更加严重的错误。因为这样一来不知道会出现多少可怕的冷漠行为。如果说,要使教育正确地进行,得首先保证教育触及真实的话,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工作,将此视为重要的关键点吗?至少对孩子来说,不要有那种待在对自己毫不了解的老师身边的无奈感。退而言之,即使老师混同了心理理论和孩子实际的内心感受,也得聪明地努力地去触及孩子,让孩子觉得老师是了解自己的。
一
心理学教会我们如何分析孩子的心理,帮助我们对孩子有正确的理解。所以,为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心理学是的知识,这无需多言。然而,仅仅学会心理学,还不可能知道有关孩子的所有问题。幼儿园教师除了要了解心理学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自己要体味、接触孩子。这宛如一个人如果仅仅只能分析知晓一个交响乐由哪些音组成、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搭配而成的话,并不能说他真正听懂了交响乐一样。也正如交响乐并不能包含音乐的一切形式那样,仅仅用心理学也不可能分析和说明有关孩子的一切问题。——不管怎么说,教育工作者在理解孩子的同时,必须去体味孩子的心情。作为具有生命感的音乐,我们必须倾听其回音。
假如太郎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吵架,这时,如果单单分析导致其行为的心理原因和要素的话,显然是不够的。要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如果不清楚太郎为什么生气,不明白他是多么地烦恼、不体察其心情的话,真正的教育能够施行吗?再如很爱玩娃娃的花子小朋友,对她的心理状态,我们即便用极简单的儿童心理学也能说明白的。然而,仅如此,还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明白了花子真实的生活。花子以什么样的心情抱着娃娃玩?当娃娃的手被折断时,她是什么心情,难过到什么程度?如果对这些都无所体察,那么可以说,对于花子玩娃娃的生活本身是根本没有真正触及的。
单单能从心理上去正确判断太郎小朋友吵架一事的话,那是法官;单单能对花子喜爱娃娃进行详细说明的话,那是研究者。仅仅如此,还一点都没有触及太郎和花子。不能切实地触及孩子的内心,就说不上是幼儿教育工作者。
二
不需经过分析说明就能深入地体味和触及回音的人是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深刻而敏锐。
在朗诵德国诗人席勒(Schiller)的诗歌《游戏的孩子》时,禁不住会对他那么精彩地抓住游戏的孩子的心情而惊叹不已。虽说席勒对于游戏学说的见解是粗浅的,可他胜过精密的游戏学说之处在于,在短短的这首诗中,他极其深刻地把握住了游戏的孩子,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尽管我们可以从学术角度指出游戏的本质是什么,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尝试进行一番分析,但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沉浸于玩之中的心情状态而已。不深入到这一点,就不过只触及到游戏的外壳、游戏的骨架、游戏的概念而已。
再来看另一位德国诗人朱利叶斯的诗——《追逐蝴蝶的孩子们》。虽然诗人在诗中没有点明孩子的狩猎本能和好奇心,但对于诗人能够如此栩栩如生地描绘孩子们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凡读过的人无不感到震撼。这首诗充分抓住了三个孩子各自在追逐蝴蝶时的表情,他们伸开双手紧随着飞去的蝴蝶,生怕它们远去。追逐蝴蝶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这些诗正是因其生动、深刻而成为诗、成为画,否则人们早就忘却它了。教育工作者虽然不是在唱歌或画画,但他们必须像诗人那样,具有深邃、洞察的眼光,能捕获住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结伴拉手去到野外。换言之,就不可能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即不可能有生动的教育。
三
艺术家及艺术家那种深邃与敏锐是有其天赋的。或者说,是天才的表现。说到天才,似乎都认为天才仅限于那些艺术家或学者。其实,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那种天才。要知道,那些真正的艺术或发现的确是天才们的智慧,而谁能说真正的教育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呢?
斐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是由于什么原因而成为伟大的教育家的呢?没有必要再举什么历史上的人物了吧。在那些默默无闻一直在乡村学校里任教的年轻教师中,为什么会出现像福禄贝尔那样真正的教育家呢?他们都是能触及孩子心灵的、优秀的教育家啊。
要触及孩子的心灵,并不仅仅只是了解孩子内心所想的东西。要具备天才般的深邃的洞察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爱的力量。
不管多么迟钝的人都会感受到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片心,不管多么平凡的父母都会细心地感触到自己孩子的内心。如果孩子哭了,父母肯定不会去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首先是自己同样感到难受。而当孩子发出欢笑的时候,父母也一定不会去问什么原因,而是首先笑出声来。这种不可思议的敏感力量就来自爱的作用,这并非是天才才有的力量。对于我们这样并非天才的人而言,就是有这样一条逐步触及孩子心灵的路径。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应该是一条成为真正教育工作者必需的路径。
四
与对孩子心理理解的无知比起来,更应感到可耻的是那种不愿了解孩子的冷漠与无情。当然,只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知道心理理论时,会产生很多错误。然而,仅止于知晓孩子心理,而不去体味孩子的内心世界却会犯更加严重的错误。因为这样一来不知道会出现多少可怕的冷漠行为。如果说,要使教育正确地进行,得首先保证教育触及真实的话,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工作,将此视为重要的关键点吗?至少对孩子来说,不要有那种待在对自己毫不了解的老师身边的无奈感。退而言之,即使老师混同了心理理论和孩子实际的内心感受,也得聪明地努力地去触及孩子,让孩子觉得老师是了解自己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