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19022
《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入选 2014年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继《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后,杨斌先生选编了《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二者相比较,前者聚焦于叶圣陶和其同时代的民国教育家,做教育理念方向的横向比较,试图从教育家层面上厘定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历史方位;而后者则聚焦于叶圣陶和其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和朱自清),做学科方向上的横向比较,试图从语文教育家层面探寻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坐标。
叶圣陶的“揣摩说”、夏丏尊的“语感说”、朱自清的“咬文嚼字说”等教学方法论,无一不折射出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特性的精湛把握和深刻领悟。
读者可紧紧抓住“语言” 这个抓手,深入体会其精神内涵,既能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又能更深入地感受语言深处蕴涵的人文情怀。
编辑推荐精彩篇章:
P40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叶圣陶)
P152 文脉(朱自清)
P182 句读和段落(夏丏尊)
导言:我们的母语我们的家园
编 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节选)
国文科之目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
思想—语言—文字
读《经典常谈》
中学生应具的国文能力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节选)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节选)
第二编 阅读教学:文字是一道桥梁
精读的指导——《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节选)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节选)
“良辰入奇怀”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揣摩——读《孔乙己》
关于阅读
怎样阅读
《国文教学》序(节选)
论教本与写作(节选)
论朗读
朗读与诗(节选)
语文常谈(节选)
《经典常谈》序(节选)
诗的语言
怎样学习国文
诵读的态度
第三编 写作教学:诚实的自己的话
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论》(节选)
源头——《作文论》(节选)
论写作教学(节选)
写作是极平常的事(节选)
谈文章的修改
关于写作
《文章作法》绪言
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节选)
文脉——写作杂谈(节选)
文艺写作经验谈——写作杂谈(节选)
第四编 学习国文应着眼文字的形式
中学国文学习法(节选)
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之二)
我在国文科教授上近的一信念
——传染语感于学生
文字的品格
句读和段落
句子的安排
所谓文气
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
了解与欣赏——这里讨论的是关于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
第五编 关于教科书
关于《国文百八课》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节选)
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国文教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
——叶圣陶
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思情感的重点决定文章的句读。平日在谈话上也可应用这法则把语言加以顿挫,传出自己的心情来。
——夏丏尊
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所以越来越需要条理。
——朱自清
我们的母语 我们的家园
一
《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书稿刚一交出,我几乎马不停蹄,投入到《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 一书的编选工作中。毋庸讳言,有一股激情在心中涌动,有一种使命在心中升腾。我明白,这本集子已然成为我的情结,一天不编出来,仿佛欠了一笔情感上的债。
这份情结源自近年来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在为“叶圣陶教育思想展馆”爬梳理论脉络的那些日子里,有一个问题时时在纠缠着我,那就是如何理解叶圣陶语文教育观。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七根支柱中的重要一根!显然,如果不把叶圣陶语文教育观说清楚,那么叶圣陶教育思想体系这座宏伟大厦便无法矗立,至少是不够完美。叶圣陶是伟大的语文教育家,这一点大概无人置疑;但是如何评价叶氏语文观,却是一个颇有分歧而又无法回避的敏感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出版为主要标志,我国语文教育界曾出现过一轮学习实践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热潮,语文教师应当就是在那时或稍后初步接触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后来,这轮学习活动渐渐冷却下来,叶圣陶也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世纪之初,课改风起,叶圣陶一度成为争议对象:否定者将其视作新课改的“绊脚石”,语文教育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其主要依据乃叶圣陶主张语文“工具论”;辩护者却又言之凿凿,将“工具论”视为拯救语文的“诺亚方舟”。对于同一个观点,争辩双方竟然如此针尖对麦芒,这在学术争论中是不常见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无数次地重新走进叶圣陶文本,走进相关研究文献,真实的历史是:尽管叶圣陶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提出过“语文是生活工具”之类观点,却从没有将语文性质定为“工具论”(早作出这样归纳的源自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在此不展开);而且每一次提出“语文是工具”,都是在特定语境下对当时忽视、扭曲甚至异化语文的一种矫正。而早在1922年1月,叶圣陶就明确指出:“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握不住之苦。”1923年,叶圣陶在他撰写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更是把“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有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列为四项目标中的两项,鲜明地彰显了语文的精神和人文特色。“国文既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重要学科,也是人生应付生活的必需工具。”两句话放在一起说,才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也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认识。
因此,在“叶圣陶教育思想展馆”中,我即按照这样的理解,对叶圣陶语文观进行诠释;在叶圣陶教育思想读本《如果我当教师》中,我也是依据这样的理解,单列一个“语文观”专辑遴选文章,但是,这些毕竟都是着眼于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语文观”仅是其中之一维,限于体例和篇幅,两个地方都颇觉意犹未尽。
本编所做的,正是拟将在“叶圣陶教育思想展馆”和《如果我当教师》中的未竟之意,尽情尽兴地绾一个结。
二
学术研究的收获,可能不是附着在成果之外的所谓名利,而是获取成果过程中的种种“发现”及其伴随期间的成功和喜悦。在探求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过程中,我似乎也有这种体验,这就是叶氏语文观不仅属于叶圣陶,而且属于和叶圣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另外两位民国语文大家夏丏尊和朱自清。
叶圣陶一生朋友很多,但是若论把个人情谊同学术志趣完美结合的朋友,可能非夏丏尊和朱自清莫属。有关他们三人之间的终身友谊,读者可参阅《三人行,行行复行行》(刊《钟山》2012年第3期,作者马建强),该文曾引述叶圣陶孙女叶小沫先生的一段回忆:
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叶小沫:《我的外公夏丏尊》)
叶小沫说:爷爷长长的一生当中,让他这样大放悲声的,除了夏丏尊,只有朱自清。诚如斯言!在《佩弦周年祭》一文中,叶圣陶就曾这样写过,有一次,“我喝多了白干,不记得怎么谈起了你,就放声而哭,自己不能控制”。1921年7月,叶圣陶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结识朱自清;1931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订交夏丏尊。三人切磋砥砺,莫逆终生,成就一段杏坛佳话。夏丏尊1946年去世,和叶圣陶交谊15年;朱自清1948年病逝,和叶圣陶交谊27年。在《叶圣陶集》中,怀念夏丏尊、朱自清的诗文有近20篇,不仅如此,叶圣陶和夏丏尊或朱自清合著的书籍达十四种之多。其中重要的语文教育著作有:《文章讲话》夏丏尊叶圣陶合著
《开明国文讲义》夏丏尊叶圣陶等合编
《文心》夏丏尊叶圣陶合著朱自清作序
《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圣陶合编
《阅读与写作》夏丏尊叶圣陶合著
《精读指导举隅》叶圣陶朱自清合著
《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朱自清合著
《国文教学》叶圣陶朱自清合著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老一辈学人之间,讲究的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叶圣陶和夏丏尊、朱自清之间深厚情谊的形成,既有他们性情淳厚、志趣相投的性格因素,同时也与他们的语文教育观的高度契合分不开。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他们有如上所述的众多合著,同时也在他们的各自著述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发轫于二十世纪初叶的现代语文教育,是一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一路走来,筚路蓝缕,面临着许多教育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历史难题,来自旧势力的重重阻挠和前进途程中种种无法避免的现代化陷阱,都使得那一代语文人义无反顾地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探求者和改革者。
这是历史赋予一代人的使命!
沧海横流,风云际会,大转折时代的苍黄风雨催生出一代语文教育家,而其中可以称之为学派的,我以为首推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似可简称之为叶氏语文学派,这应该是现代教育史上个具有学派意义的语文流派。关于学派的形成,有人认为大致有赖于师承、地域、问题三种因缘,因而学派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如果此说不谬,那么叶氏语文学派当属“地域性学派”,也可说是“问题性学派”。他们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地域主要在江浙地区,而由传统至现代的语文教育变革则是他们所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三
那么,叶氏语文学派具有哪些共同的思想倾向、精神特质和语文主张呢?
现代意识
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都是时代之子、教育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浪潮是他们共同的生存语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血脉。1905年,十九岁的夏丏尊负笈东瀛,入东京弘文学院,后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07年辍学回国后,即应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之聘,担任国文教师,并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倡导白话文教学。为实现理想教育,夏丏尊还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到春晖中学,在白马湖畔营造了一个名闻遐迩的教育环境。他在从日译本翻译的意大利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一书中,更彰显了“爱是教育的灵魂”的教育理念。“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夏丏尊写在译者序言里的这句话早已成为情感教育的经典名言。叶圣陶比夏丏尊小八岁。1912年中学毕业前夕,叶圣陶写下“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庶不有疚于我心焉”的豪言壮语,随即投身小学教育。1917年,叶圣陶在甪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做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做过的事。1919年发表篇教育论文《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提出“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由此奠定了其“为人生”教育思想的块基石。朱自清1916年中学毕业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投身新文学运动后,其作品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有力地抨击黑暗世界,揭露血泪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反对旧教育,提倡新文化,教育救国、培养公民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和旧式教育的科举应试、读经作文有霄壤之别,他们的语文教育观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
文学底色
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都是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朱自清无须赘言,他们都以丰硕的创作成果跻身于现代文学名家之列。夏丏尊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学研究会的批会员。1924年翻译出版了《爱的教育》,影响了几代教育人;还曾翻译过日本山田花袋的《棉被》,是中国早介绍日本文学的翻译家之一。夏丏尊的学术著作还有《文艺论ABC》《生活与文学》《现代世界文学大纲》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丰富的创作经历、深厚的文学情怀、成功的创作体验,这些无疑使他们对汉语本质特征、审美特性和学习规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把握和领悟。首先,在教材编选上,文学作品占有相当比重。叶圣陶说过:“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年,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其浓郁的文学特质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上。“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是叶圣陶的话,其实也表达出他们共同的语文教育观。作者的心情,就是作者凭借文字营造出来的氛围意境思想情感。概言之,是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生命,是源自作者心灵的歌哭,或者说,就是作者的心灵;而触摸作者心灵的路径,就是文字。语文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此。真理就是如此简单纯朴。没有对文字奥秘和语言规律的深刻洞悉,是很难有如此切中肯綮之言的。
民族传统
三人中,夏丏尊曾负笈东瀛,朱自清曾游历欧美,但时间都不是很长;而叶圣陶一直立足国内。无论出国与否,他们都积极吸收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却又从不做“学究式”的概念推演和“书斋式”的坐而论道,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土壤,始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探索和回答语文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他们都以自身深厚的国学素养为坚实依托,以丰富的汉语文学创作体验为经验源泉,以长期亲力亲为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辑实践为研究基础,接受西方先进理念但绝不照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孜孜探求契合汉语言审美特性、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的现代语文教育方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蕴含深厚中国历史文化图景和现代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思想。譬如叶圣陶的“揣摩说”、夏丏尊的“语感说”、朱自清的“咬文嚼字说”等教学方法论,无一不折射出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特性的精湛把握和深刻领悟。应该说,这些方法承继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符合汉民族语文学习规律的经验之谈。这样的语文学习,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抓手,深入体会语言的精神内涵,既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又深入感受语言深处蕴涵的人文情怀。如此,母语的魅力和诗意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尽情彰显。走进语文,便是亲近母语,便是走进我们的精神家园。
四
在《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一书中,我是聚焦叶圣陶和其同时代的民国教育家,做教育理念方向的横向比较,试图从教育家层面上厘定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历史方位;本书则是聚焦叶圣陶和其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家,做学科方向上的横向比较,试图从语文教育家层面探寻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坐标。如此,这两本书和《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教育思想读本)一起,三个选本形成三个不同维度,支撑起叶圣陶教育思想(包含语文教育观)研究的一个稳定而自足的文本世界。
那么,该如何认识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方位和当代价值呢?换言之,我们今天除了向先贤们表示仰慕和敬意之外,是否还有必要从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呢?当然,回答是肯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说,叶圣陶等人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肇始,语文(时称国文)教育也正如一个新生婴儿,旧时代之脐带和新时代之胎记相互缠结,经验和教训杂陈,辉煌和艰难并在。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探索和创造,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传承和借鉴的重大价值。尤其是百年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相比他们的时代,今天仍处于同一历史转型时期,语文教育的现代转型,仍在路上。昨天他们面临的问题今天同样存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启迪。而把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这三位思想一致、旨趣相同且又渊源甚深的语文大家聚焦在一起,作一学派意义上的集体亮相和整体观照,三家之言相互映衬、相互烘托、相互参照、相互诠释,则更加凸显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种种思考和主张,便于读者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整体而不是孤立地、辩证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其完整的思想体系。
从现实的环境看,语文一直是纷争不断、折腾多而社会满意度较低的一个学科。“文革”以前的语文教育有过成功的探索,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出现复苏和繁荣局面,其好时期可能还要算1980年代,百废正兴;之后,也许是由于社会转型加速而颠簸加剧,语文的身影却总是荡秋千般地左右晃动,常常从一个走向另一个:一会儿强调语文的基础能力而忽视精神陶冶,一会儿高扬人文性旗帜而悄然丢弃了语文。平心而论,这种屡屡失衡现象的根源并不全在语文自身,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往往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变得格外敏感。但是,语文界本身也难辞其咎,其错失,似乎就在于对母语教育传统,尤其是现代语文教育传统的轻视、漠视甚或怠慢。母语教育的改革路径,理所当然地应当从本民族语文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经验,而不是生搬硬套其他语言系统的什么法则和定律。民国时期处于旧式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关键节点,承前启后,民国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基的关键时期,积淀的语文教育经验十分宝贵。从某种意义(譬如学科教育)上说,那也是一个需要巨匠而且产生了巨匠的时代。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就是那一批巨匠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可惜,我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对什么是真正的语文、什么是符合母语特点和规律的语文教育,要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么搬弄概念,故弄玄虚:与母语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
不由得想起了纪伯伦的诗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还要走多久,我们才能不再心生忧伤?
还要走多远,我们才能重建母语家园?
重新集结在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的语文旗帜下,接续他们开创的现代语文教育传统,已然成为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必然。
杨斌
2014年3月写于
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
时千岁紫藤,一树葳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