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57172丛书名: 点灯人丛书
连续性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薛瑞萍母语课堂》这套书包括《诵读课》《写作课》《吟诵课》是对“连续性原则”的落实。经过了《吟诵课》《诵读课》的吸入,正是这本《写作课》呼出之时,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记叙 1
模仿 5
指导 10
从夏到冬:二年级部分学生日记 17
三年级
蒲公英和小蛇或连续、反复与成长 35
“这下老师应该高兴了 吧!” 43
小黄橘 47
“老师也是唐僧 啊” 49
安静和服从的力量——三年级上学期家长会记录 55
真正的品质 61
好和尚的事情 71
日记点评 83
“亲爱的薛老 师” 89
有关21 日的主题点评 96
雪落无声:《客店没有空房 间》 99
所谓佳作 107
学习做适合人的教育 112
星星的小眼睛 119
迎春开过桃花开 130
水和岸 135
期待清明 141
和《西游记》有关的故事 152
看到,听到,触到 158
写真,写实,写小 162
细节和修改 168
第69 封信:感谢与期待 176
四年级
日记传奇(一) 180
退缩与警钟 183
日记传奇(二) 190
行你所愿 191
因为《地球上的天 堂》 204
话虽旧而道常新 208
集体的习作典范 216
如果你不曾感到吃力 223
我们的球场 230
梅花、橙子、爆米花 235
2 月24 日日记点评 241
编次 250
又是春天 253
教材例文和弟子日记 257
教材课文和弟子日记 262
真实对抗一致性 270
妈妈的故事 276
结语
(代序)
一
录像也许是这套母语课堂的特色。
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中,佐藤学一再建议教师端起录像机,拍摄或者互相拍摄“自己的家常课堂”。佐藤学以为,观看或互相观看这样的日常课堂,能够给予教师成长以巨大帮助。
十年前,当我记录《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时,就有朋友提出录像的建议,然而出于对文字的自负,我没有去做。
这一届录像是从2010年10月20日开始的。为了告诉当时完全不知道孩子回家哼唱和舞动的是什么的家长:这就是吟诵。
因为吟诵,看云次感觉到文字的无力。
从那以后,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有意识的——吟诵课、诵读课、讲述课、家长会、吟唱声中的借书……四年来,发生在简陋教室里的真实课堂、真实成长,就这样星移斗转地有了影像。
那好的不会独自来,会带了所有的一起来。
回头,一年级我会一开学就教吟诵。
注意吟诵录像中的讲台,那上面从来都有班级图书、《日有所诵》、《全阅读》。诵读课的黑板上也往往挂着刚刚吟过的诗文,墙角的桌子上也放着播放光盘的“面包机”。
分在《吟诵课》《诵读课》里的很多录像,其实是从“一堂”完整的晨诵课里截开的。每天的学习从换书和吟诵开始,先打开身体,然后《日有所诵》,然后《全阅读》。这是我们的节奏和韵律。每周两节数学早读,我用一节正课换过来。换不过来的一节英语,我则提前15分钟到堂。换书、读过一单元《日有所诵》之后,正式的铃声方才响起。我施施然离去,留给英语老师的,是孩子齐整和灵醒的吸收状态。英语老师不要太乐意!
二
连续性是重要的教育原则。
《诵读课》《写作课》《吟诵课》以及正在记录的《讲述课》,是对“连续性原则”的落实。无论教师具体做法有怎样的不足,“六年一贯”带来的责任感、安全感、师生一体感——已经赋予这套“母语课堂”所有“横切一面”或“惊鸿一瞥”式教学记录无法比拟的真实力、生命力。对此,看云及云门弟子无需自谦。
这是教师个人的幸运,是一班孩子的幸运。而这种连续性,原本是“真实的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
生命应当完整。健康和未遭异化的生命天然追求意志、情感、思维——有次第、均衡全面的发展。这是看云在这一届努力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原因。
课程化是一种节奏和韵律。具体做法:
1.以《日有所诵》为材料,日有所诵。
2.建立班级书库,保证孩子每天借阅一本图书。
3.一周一个故事。周三讲述,周四重讲。
4.以《我爱吟诵》为教材,一周吟诵一首诗(“每周一歌”)。
5.以《全阅读》为教材,一周一单元进行朗读教学。
其中做得比较辛苦的是《全阅读》。《全阅读》令孩子在一二年级时相当受累。幸运的是我们坚持下来,并且找到了比较舒服的节奏。那就是:文本有选择地进入课堂;精读、略读、自读相结合;将“认识汉字”散到平时,孩子是喜欢画字解字的,集中画解反而降低趣味和效果;“名言佳句”也可分两次搭配到任务轻松的诗歌单元里。
进入课堂的篇目如何选择?朗读与讨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通过《全阅读》的朗读教学提升孩子阅读境界、写作能力?所有这些,在看云这里经历了一个辛苦、纠结和充满(对孩子)心疼的经过。然而,恰是这种辛苦、纠结和心疼将我和这一班孩子紧密联系起来。
然而。我又在《人学》里读到:
你们必须谨记在心,你所教导的孩子除了你对他的教育之外,还有另外的事要做。他有各种事情要做,而这些事只间接属于你的工作范围。孩子得成长。是的,他必须成长,而正当你教育他的时候,你应该了解他必须正确地成长。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你一定不要让你的教学、你的教育干扰孩子的成长。你一定不要造成其成长的干扰;更恰当的说,你的教学与教育应该与孩子的成长相容。(台湾版《人学》P161)
如雷在耳。醍醐灌顶。于是谨在心中恭敬作答:
教师要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利。儿童阅读也要警惕贪多求深,尤其要警惕对于显性的、数据化的阅读成果的追求,因为珍贵的东西恰是无法量化的。比如师生的幸福指数,比如一班孩子脸色是否红润?眼睛是否有光?婴儿肥是否迅速消失?——这意味着孩子因为死记硬背或过度智力学习提前进入衰老和僵硬的过程。
宁可少做,也不能让孩子太累。这是我在讲座中较少说到《全阅读》的原因。然而前面四条不会累到孩子。不仅不会累到,而且会为偏狭虚假的语文课带来生机。
如果您是《日有所诵》已经做得扎实的,不妨有选择地将《全阅读》带进课堂。毕竟教材里值得精读的绝少,毕竟只诵诗文是不够的。况且,对于像《月亮,生日快乐》《我家的大白鹅》《一片叶子落下来》《腊八粥》……对于这类经典篇什的诵读和研习,会从遣词造句、选材立意、布篇谋局等方面给予孩子写作以持续可靠的、课程化的启迪和帮助。
当我写这篇序的时候,第二版《全阅读》已经面世有日,新版是否比初版轻松、亲切?没有亲手做过,看云于此不敢妄言。短、小、轻、薄自是体制内教材的痼疾,如果为了对治而走到长、大、重、厚的另一极,则更令人扼腕。
宁有遗珠之恨,不取蝜蝂之殇。就轻松、自然、与儿童成长相容而言,《全阅读》较《日有所诵》还有一段距离。然而,《全阅读》仍是同类读本中儿童、宜课程化者。值得寄以厚望,课以重责。
三
关于日有所诵的重要性,关于“语调音语舞”对儿童身、心、灵的全面滋养,以及“真实的写作”对于培养“真力量、真人格”的助益,书中已有详述。这里我想说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教育就是教会人正确的呼吸。(斯坦纳)
阅读是吸入,而写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种。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人将立言放在第三是有道理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太上立德的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儒学却因孔子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构架;“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其次立功的诸葛亮,除了《诫子书》,只留下质朴实用的策论、奏章;还有深夜读《春秋》的关羽,没有留下关于忠义的任何文章,但他却作为忠义精神的化身,千年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类似神祇的崇拜。
孔子、诸葛亮、关羽可谓饱学博学,却都不以文章名世,然而你怎能说他们的书白读。
阅读是吸入,而写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种。一部分孩子会把阅读呼出为文字,一部分孩子则呼出成为气质、气概、性格、智慧、勇气、能力。“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未必都转化为“显性”的文章。男生尤其如此。
要想写好就得多读,但是读书不全是为了写作。孩子有权对于写作不喜欢,没兴趣。而那些温润、丰富的阅读,一定会从另一个方向呼出,比如看世界的眼界和心态,比如待人接物的从容和裕如,以及职场上的自信儒雅、恋爱时的善解人意……
且让孩子只为享受而读书吧,不必人人都成为文学少年,也不能人人都是文学少年。更不要奢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成效。立竿见影的多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无往而不害人害己。
归根到底,写作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表达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别人和社会。至于高考,“就那么回事!”想透这一点,参透这一层,少了基于功利心的焦虑,阅读反而能够更好地滋养孩子的心灵和文笔。
聆听也是阅读。有意反复的、课程化的讲述对于培养孩子专注力、聆听力、理解力意义重大。以日记的方式复述“课堂上的故事”对于儿童习作是一条亲切温暖的启蒙之道。关于讲述,请大家关注《薛老师讲中国故事》。
就这样的结束吧。
感谢您的开卷。
薛瑞萍
2014年5月
作文教学是母语学习的重难点。
迄今为止,看云尝试过的方法大致如下:教师“下水”,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求新求奇,鼓励孩子自由想象;创造“发表机会”,满足或刺激孩子的表现欲、竞争心。
大约由于能力和耐性不够吧,这些方法迟早都会失去新鲜和效用。首先因为教师过度追求文学性,有意无意把学生当作潜在的文学少年来对待了;而文学气质之有无,大抵有赖天赋。其次,这些做法都在学生“内在的”节奏和需要之外起作用,而教师对于学生“内在的”节奏和需要知之甚 少。
家长关注作文是为了分数。教师心知肚明的事实却是:只要书写工整、篇幅适宜、叙述清楚且不走题,分数一般差不多。拉开成绩的主要是“基础分”,要想凭借真才实学提高作文分数几乎不可能。高考也好,中考也好,日常统考也好,由于阅卷时间的限制和阅卷者水平的参差不齐,假、大、空的满分或高分作文,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耻辱!为了太不可靠的几分之高,学生付出的代价是从小学会并且习惯虚伪。这样的人胆怯、自私、市侩,基本无力为自己和别人带来真实幸福。
“这样的分,老子们不要也罢!”很多年前,看云对儿子说。
何况,这样的分并不是想要就能要到 的。
无论从利益层面还是从道德层面来考量,为了区区几分扭曲人格、追求肉麻的“文学味”,都是不值得的。在今天,教师应以务实、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通过务实、负责的作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他们切实需要的思维、表达、内省的能力,达到他们理应达到的身、心、灵的真实成长。果如此,他们既不会在分数上吃亏,又在分数之外,为一生发展奠定能力与品行的基础。这样做,无论从利益层面还是从道德层面来考量,都是划算、明智的。
是斯坦纳帮助看云彻底想清了这一点。
介于十岁和十二岁之间的孩子应着重练习写作记叙文,把所见所闻及实际经历的事情写出来,要鼓励他们详细记述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做正确的陈述。
(《做适合人的教育》第127 页)
这段话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小学阶段正式学习写作的年龄及小学阶段习作的内容。《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鼓励一年级孩子写日记。名为“自愿”,然而一年级家长和孩子哪里禁得起老师,尤其是看云这样的老师的强鼓励、强刺激!后来才知道,为了写出得到表扬的那几句、那几行,往往需要孩子一家忙到很晚。原本这些时间孩子应该用来运动、玩耍、阅读和睡觉的!如果老师真的“心平气和”,让孩子正在沉睡且需要沉睡的阶段酣睡,等“时候到了”再让孩子动笔——正如春天到了再播种,那么孩子会少累很多,而且事半功倍。作孽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