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64752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大学教授的课例设计,篇篇精彩实用,理念解读和设计说明让一线教师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何为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应怎样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那就请赶快阅读本书吧。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施茂枝教授撰写的30个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包括低年级儿童文学体裁课文教学、中高年级各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和各学段习作口语交际教学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均由理念和教学设计组成。这30个教学设计既有学理的高度,又有实践的耕耘,是作者对小学语文有机教育思想和教学范式的思考和探索的体现,不仅实用性操作性极强,而且蕴含着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必要学识,每个设计在展示必要的教学情境后都进行简明的理论阐释,剖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背后的意义等,从而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本书适合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以及相关领域教科研工作者阅读。
目 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设计 倪文锦1
序二 实用之外 王崧舟7
低年级儿童文学体裁课文教学
(一)理念
让游戏精神滋养童心
(二)课例
1.《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2.《小蜗牛》教学设计
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4.《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5.《日月潭》教学设计
6.《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中高年级各类体裁课文的教学
(一)理念
瞄准学段,因文制宜
(二)课例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5.《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6.《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7.《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8.《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9.《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0.《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11.《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12.《学弈》教学设计
1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理念
略读:阅读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二)课例
1.《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2.《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3.《手指》教学设计
各学段习作、口语交际的教学
(一)理念
学段不同,教学各异
(二)课例
1.《把丁丁送回家》教学设计
2.《心愿》教学设计
3.《不走样——动作描写》教学设计
4.《我想变成……》教学设计
5.《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6.《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7.《小兔运南瓜》教学设计
8.《介绍家乡的景物》教学设计
序二 实用之外 王崧舟7
低年级儿童文学体裁课文教学
(一)理念
让游戏精神滋养童心
(二)课例
1.《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2.《小蜗牛》教学设计
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4.《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5.《日月潭》教学设计
6.《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中高年级各类体裁课文的教学
(一)理念
瞄准学段,因文制宜
(二)课例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5.《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6.《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7.《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8.《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9.《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0.《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11.《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12.《学弈》教学设计
1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理念
略读:阅读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二)课例
1.《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2.《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3.《手指》教学设计
各学段习作、口语交际的教学
(一)理念
学段不同,教学各异
(二)课例
1.《把丁丁送回家》教学设计
2.《心愿》教学设计
3.《不走样——动作描写》教学设计
4.《我想变成……》教学设计
5.《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6.《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7.《小兔运南瓜》教学设计
8.《介绍家乡的景物》教学设计
前 言
序二实用之外
王崧舟
本书实用。
这是我读罢全书的印象。不信,我们随便抽出一则教学设计,比如儿童诗写话的《心愿》,比如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常识性课文教学的《沙漠之舟》,比如略读课文教学的《夸父追日》,它们全都拿来可用,用必有效。
所谓实用,往往意味着操作性强。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操作性,通常有三个条件:是言说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点拨语、小结语等;第二是活动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朗读、默读、范读、引读、板演、表演、写话、习作、讨论、比赛、汇报、展示等;第三是作业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资料、课堂素材等。这三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每一则设计通通满足。你一旦用过这些设计,方知我此言不虚。
但实用并非本书底色,更非它的亮色。
单就实用论,市面上多有此类书籍,且往往系列成套。但此类书籍,大多是各种设计的简单集合。做得精致些的,体例和形式上还能求个统一;要是做得粗糙的,不要说得体,恐怕连“实用”二字也够不上格。但无论精致还是粗糙,本质都是一样的,集在一起的那些设计貌虽合,神却离,更准确一点说,根本就没有神。
本书的底色,恰在于它的神。神居何所?神在实用之外。我读本书前,是先细细读了施茂枝教授的另一本书《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本书的神,也正是那书的神。所不同的是,本书以设计为主来呈现神,彼书则以理论为主来阐释神。本书说是30例,就神上看,其实只有一例,这一例便是统摄和贯穿这30例设计的神:实现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
30例,例例所讲都是两种逻辑的沟通问题。
沟通需要支点。《把丁丁送回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支点——让学生“易于动笔”。《把丁丁送回家》是一则低段的写话设计,就学科逻辑而言,写话是书面语的交际,受制于书面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准确、连贯、完整等;就心理逻辑而言,学生的书面语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图式有限,而处于优势的口语图式因其重复、跳脱、断裂、疏散等特点往往会干扰书面语的学习。此时,易于动笔就成了贯通两者、协调矛盾的路径。以此为支点,作者在写话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素材的单一、统一、富含童趣;在写话形式的指导上,坚持童话为主、多法辅助。这一例,堪称学段童话体写话设计的范例。
沟通需要范式。《夸父追日》正是运用沟通范式的典型案例。从学科逻辑的角度看,作者认为略读课文是一种课程形态,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之相适应,就有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作为略读课文的《夸父追日》所选择的“方法迁移”便是此类课文一般、基本的教学范式。在此例设计中,我们发现“讲故事”既是此课的学习目标,又是此课的学习方法,也成了此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框架和路径。“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列提纲、抓关键、串内容,同时也成了沟通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效范式。
沟通需要过程。《七律·长征》生动地呈现了有效沟通的全过程。课始,作者设计了师生合作朗读首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诗眼、发现诗法、感悟诗蕴、体会诗情,从而为学生把握全诗主旨建构起良好的“前理解”。课中,作者根据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特点和难点,或对比朗读,或显象得意,或创设情境,或拓展背景,或引述资料,或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形象而深刻地领悟长征的艰苦卓绝、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实现读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的有效融合。课尾,作者再次引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直抵红军精神的力量源头,完成了诗境和课境的双重超越。此例生动地表明:沟通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沟通必须沉入细节,贯穿始终。
沟通需要艺术。《桃花心木》的设计充满了创造性的沟通,体现了沟通的创造性,这便是所谓的沟通艺术。作者一反常见,弃用“借物喻人”这一教学思路,而以“小故事,大道理”的视角切入文本解读,并贯穿教学全程,开掘出学科价值鲜为人用的一面,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先从文本切入,紧扣“没有规律”、“语重心长”这两个关键语境,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讲的“大道理”,继而围绕“大道理”,通过联系生活、结合俗语、引述实例、表述个例等方式,以求突破“理解大道理”这一教学难点,其所遵循的正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心理逻辑,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沿着“叙议结合”这一学科逻辑,自然而巧妙地将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嫁接到本课教学,既深化了指向语用的学科实践,也点燃了学生对未来学习的课程期待,实现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无痕对接,让我们意想不到。不光《桃花心木》,全书的30则案例,触处皆让人惊讶、惊喜和惊叹,因为沟通的艺术无处不在。
我们发现,在本书的所有设计中,学科逻辑因了心理逻辑的烛照而不再僵硬,不再冷漠,心理逻辑因了学科逻辑的规约而不再迷惘,不再放纵,两者的沟通迸发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智慧,让人感动,也让人醒悟。
王崧舟
本书实用。
这是我读罢全书的印象。不信,我们随便抽出一则教学设计,比如儿童诗写话的《心愿》,比如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常识性课文教学的《沙漠之舟》,比如略读课文教学的《夸父追日》,它们全都拿来可用,用必有效。
所谓实用,往往意味着操作性强。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操作性,通常有三个条件:是言说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点拨语、小结语等;第二是活动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朗读、默读、范读、引读、板演、表演、写话、习作、讨论、比赛、汇报、展示等;第三是作业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资料、课堂素材等。这三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每一则设计通通满足。你一旦用过这些设计,方知我此言不虚。
但实用并非本书底色,更非它的亮色。
单就实用论,市面上多有此类书籍,且往往系列成套。但此类书籍,大多是各种设计的简单集合。做得精致些的,体例和形式上还能求个统一;要是做得粗糙的,不要说得体,恐怕连“实用”二字也够不上格。但无论精致还是粗糙,本质都是一样的,集在一起的那些设计貌虽合,神却离,更准确一点说,根本就没有神。
本书的底色,恰在于它的神。神居何所?神在实用之外。我读本书前,是先细细读了施茂枝教授的另一本书《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本书的神,也正是那书的神。所不同的是,本书以设计为主来呈现神,彼书则以理论为主来阐释神。本书说是30例,就神上看,其实只有一例,这一例便是统摄和贯穿这30例设计的神:实现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
30例,例例所讲都是两种逻辑的沟通问题。
沟通需要支点。《把丁丁送回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支点——让学生“易于动笔”。《把丁丁送回家》是一则低段的写话设计,就学科逻辑而言,写话是书面语的交际,受制于书面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准确、连贯、完整等;就心理逻辑而言,学生的书面语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图式有限,而处于优势的口语图式因其重复、跳脱、断裂、疏散等特点往往会干扰书面语的学习。此时,易于动笔就成了贯通两者、协调矛盾的路径。以此为支点,作者在写话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素材的单一、统一、富含童趣;在写话形式的指导上,坚持童话为主、多法辅助。这一例,堪称学段童话体写话设计的范例。
沟通需要范式。《夸父追日》正是运用沟通范式的典型案例。从学科逻辑的角度看,作者认为略读课文是一种课程形态,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之相适应,就有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作为略读课文的《夸父追日》所选择的“方法迁移”便是此类课文一般、基本的教学范式。在此例设计中,我们发现“讲故事”既是此课的学习目标,又是此课的学习方法,也成了此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框架和路径。“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列提纲、抓关键、串内容,同时也成了沟通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效范式。
沟通需要过程。《七律·长征》生动地呈现了有效沟通的全过程。课始,作者设计了师生合作朗读首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诗眼、发现诗法、感悟诗蕴、体会诗情,从而为学生把握全诗主旨建构起良好的“前理解”。课中,作者根据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特点和难点,或对比朗读,或显象得意,或创设情境,或拓展背景,或引述资料,或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形象而深刻地领悟长征的艰苦卓绝、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实现读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的有效融合。课尾,作者再次引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直抵红军精神的力量源头,完成了诗境和课境的双重超越。此例生动地表明:沟通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沟通必须沉入细节,贯穿始终。
沟通需要艺术。《桃花心木》的设计充满了创造性的沟通,体现了沟通的创造性,这便是所谓的沟通艺术。作者一反常见,弃用“借物喻人”这一教学思路,而以“小故事,大道理”的视角切入文本解读,并贯穿教学全程,开掘出学科价值鲜为人用的一面,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先从文本切入,紧扣“没有规律”、“语重心长”这两个关键语境,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讲的“大道理”,继而围绕“大道理”,通过联系生活、结合俗语、引述实例、表述个例等方式,以求突破“理解大道理”这一教学难点,其所遵循的正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心理逻辑,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沿着“叙议结合”这一学科逻辑,自然而巧妙地将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嫁接到本课教学,既深化了指向语用的学科实践,也点燃了学生对未来学习的课程期待,实现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无痕对接,让我们意想不到。不光《桃花心木》,全书的30则案例,触处皆让人惊讶、惊喜和惊叹,因为沟通的艺术无处不在。
我们发现,在本书的所有设计中,学科逻辑因了心理逻辑的烛照而不再僵硬,不再冷漠,心理逻辑因了学科逻辑的规约而不再迷惘,不再放纵,两者的沟通迸发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智慧,让人感动,也让人醒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