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19992
一位诗人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每个人心中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因为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本书作者酷爱阅读,凭借自己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多年的工作经历,写出这些诚挚而生动的文字,为教师阅读和专业成长铺陈开一张美妙的地图。
阅读此书,愿年轻教师能够获取阅读的方式方法,优秀教师能够进一步拓展视野、得以提升。
编辑推荐精彩篇章:
P3 教师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P14 为什么要亲近教育经典
P48 如何写好一篇书评
P212 书房里的精神力量
走上阅读之路
教师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为什么要亲近教育经典
经典阅读的脚步该如何延续
网上读书该不该提倡
校长阅读的短板如何弥补
一线教师不能出版专著吗
写作让教学生涯有滋有味
如何写好一篇书评
开启童书阅读
让儿童爱上阅读并不难
带着绘本走进小学课堂
童书热卖预示了什么
儿童阅读有个黄金规律
分级阅读是个伪命题吗
谁是分级阅读的受益者
低龄化写作该不该提倡
中学阶段推广阅读是个死结吗
亲近经典读本
童年当有图画书相伴
经典故事需要一代代传承
兹德内克米勒:永远的鼹鼠爷爷
经典作品传达着爱与温暖
图画溢出的亲情之美
黑暗中的那盏暖灯
科普可以既严谨又好玩
盛开在图画书里的无边想象
等待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快乐的童年没有秘密
每个孩子都应该多亲近自然
写作源自童年的召唤
当科学变成一种刺激的探险
科幻作品为孩子打开想象空间
写作只为孩子提供快乐的历险
青春文学不是凭空而生的
诺贝尔奖背后的教育启示
“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老师”
信任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阅读的力量
教师,指引学生读懂人生的人
书房里的精神力量
藏书量不等于阅读量
读书不必动笔墨
读书热莫变成虚假繁荣
经典与读书经济学
引领阅读的乘数效应
阅读,驱散黑暗的力量
他们,因推广阅读而改变明天
因为爱,推动阅读
向推动读书的那份坚持致敬
这一天,想起塞万提斯
亲近经典,是为了再次启航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其实,无论是知名的作家、另类的艺术家,还是智慧的学者、忧郁的诗人,心中都有一座独属于自己的图书馆,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里面安放着所有影响过他们、感动过他们的故事、灵魂、光荣与梦想。
每位教师也应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是,在10多年的采编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学校的读书氛围并不浓厚,爱读书、爱思考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有人说,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当学校纠缠于应付,教师汲汲于排名,学生沉迷于竞争,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而救赎之路,就是通过阅读来开阔视野,拨云见日。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能走上阅读之路,丰盈自己的教育生命,这也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我长在农村,家境贫困,读书不多,只是从当教师的姨妈家里,看到不少花花绿绿的图书,如《金银岛》《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这些书如同魔盒一样,让我灵魂出窍,浑然忘我,将一个梦幻般的神奇天地展现在我眼前。
冥冥之中,我也感觉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我,他一直以一种诗意的、温暖的方式存在着。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龙应台所谓的“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参加工作之后,我一直保留着读书的习惯。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工作的3年,更是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至乐。翻阅那些充满哲思的童书、厚重的教育理论著作,我的内心常如莲花绽放,涌动着难以名状的充实,拥有着强烈的存在感。
我是在阅读中尝到甜头的人,希望有更多的教师也像我一样,每天能翻阅一本书,为孩子朗读一段文字,在丰富自己内心的同时,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影响别人,培养出更多爱读书、有思想的学生。
而养成阅读习惯,除了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之外,还要亲近经典,借助经典的熏陶实现专业成长。在书中,我试着为没有时间阅读或有疑虑的教师解惑,向年轻教师提供阅读的方式方法,并将笔触伸向教师应阅读哪些书,以及如何阅读一本书。
本书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讲述童书阅读的。近几年,童书市场迅速发展,童书阅读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童书,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学一点儿童心理学,还要了解孩子,感悟童心。就像《玛蒂尔达》《小王子》等所传达的——很多成人虽然年少过,但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儿童,往往成为儿童乃至童年的敌人。
1963年,《野兽出没的地方》在美国甫一出版,就遭到专家们的猛烈抨击。心理学家认为,长着猪鼻、牛角怪物的野兽会吓坏孩子,给孩子带来噩梦;家长则担心那个化身为野兽、充满叛逆的男孩麦克斯会成为坏榜样;不少学校甚至禁止学生阅读这本书,书店也做出停止销售的决定。
但出人意料的是,莫里斯桑达克的这部作品获得了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一个8岁的小男孩写信问桑达克:“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到达野兽国?如果票价不是太贵的话,我和妹妹都想去那里过暑假。”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妻子说,自己就像书中的麦克斯。香港陈范俪瀞女士的孙子孙女对这本书百看不厌,受此影响,她发起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无疑,童书是走近童心的一条捷径。
本书还收入关于阅读重要性和推广阅读的若干文章。我始终认为,阅读,从个人角度而言,是一种生活态度;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一种生产力。阅读,就像《花婆婆》里的艾丽丝小姐,就像《你睡不着吗?》里的月光,就像《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的奥琳,具有影响人心、改变世界的力量。如果每位教师都以推广阅读为己任,学校将呈现良好的生态,教育也将是另外一番图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个人学识与视野有限,书中的文章还远称不上理想,观点或许也有偏颇之处,希望广大读者见谅,还请你们相信,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我细心思考的结果,是我毫无保留的经验之谈,是我矢志推动教师阅读的拳拳之忱。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愿每位老师能从书中受益,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贵勇身上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一种难能可贵的开放视野、一种当下社会日渐稀缺的书卷气,正是这些气质成就了本书的文化品位。
——著名特级教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
人生的旅程,有阅读相伴才精彩,才会拥有一份难得的静气。感谢贵勇,铺陈开一张有价值、有意义的阅读地图,引领更多教师真正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贵勇是一个诚恳的阅读推广人,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代读者”,因为他的文字,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边界扩展了很多。教师应循着阅读地图,目光向下,做孩子们的鼓励者与支持者。
——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提倡者张文质
由尝到阅读甜头的学人来论说如何阅读才能享受到那份开心,是件弥足珍“贵”的事情。我感受到了!贵勇是阅读者、思想者,更是传播文化的“勇”者。写也好,读也罢,都是为了阅读,为了生长,不管你是学生,是老师,还是家长。
——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
贵勇用诚挚而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为何而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阅读画卷,引领我们拾级而上,站在人生的高处,领略美的教育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坪洲小学校长张云鹰
精彩书摘1
如何写好一篇书评
写好书评,必须对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反复读,读懂读透。必要的时候,还要做书摘笔记,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把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弄清楚,并提炼出来。
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这样写道: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谓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以得到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阅读需要透过外面看本质,写书评也需要这样的硬功夫。很多书评读着过瘾,不仅仅是因为书评作者自己把书读透了,而且让读者也看到了书籍肌肤之下的骨架、气质与思想。就像介绍一个人,不只是介绍对方的长相,还把其个性、爱好、思维特点等描绘出来,让读者在更深了解这个人的同时,联想到自己。
书评不能局限于书,要站在书之上看待书的价值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是让读者在阅读书中文字后,对书的优缺点和价值有一个整体把握。好的书评能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而差书评或书评写得不到位,可能让读者和一本好书擦肩而过。因此,书评的质量取决于书评作者对书的眼光与判断,负责任的书评作者一定会站在高处,以俯视的姿态来判断一本书的优劣和价值所在,而不是仰视。
在这一点上,书评不同于读后感。读后感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而且,读后感可以就书中的某一段落、某一篇章阐发感想,或由此为切入点而发散开去,可谓漫谈,对书的整体价值可以不加判断。与其说交流的是读后心得,不如说是借题发挥。
好的书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一种解读。旅英作家林满秋写的《飞越高墙》,是写麦克莫波格《第94只风筝》的一篇书评。文中对作者创作此书的背景、巴以冲突的由来、扎伊尔德对死去哥哥的怀念等都细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对书的价值一目了然。文尾的“风筝没有刺,却可以飞得更远;微小的力量,依然可以发挥惊人的影响力”也让人久久回味。
写书评的前提是读透一本书,对之予以准确定位
任何一本书,就像一个人一样,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单元。因此,要写好书评,必须对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反复读,读懂读透。必要的时候,还要做书摘笔记,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把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弄清楚,并提炼出来。这有点类似于教师讲课,只有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才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这是因为,作者写任何一本书都不是无缘由的。尤其是知名学者的文章,其某本书可能是他研究某一论题的结晶,与前面的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未来还有哪些写作计划,书评作者都应有所了解,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了解作者创作的缘由以及来龙去脉,有助于帮助读者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一本书,判断一本书的价值。
以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学生》为例,要写这本书的书评,应该弄清楚其与《学生第二》如何一脉相承,书中鲜明的生本主义思想是不是凭空而生的……这些都是读者想知道且是写书评绕不过去的节点。找来《小崔说事》中“学生第几”那一期看一看,在报纸杂志查找十一学校教学改革的报道,再读读他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对这本书会有更深、更透彻的认识,即站在作者教育思想发展过程的高度来审视,也许会更客观地评价这本书,看到这本书背后的东西。
抓住书中有特色的要点,循序渐进地予以阐述
书评和其他文章一样,讲究可读性。书评可以选择不加小标题,但如果字数较多,如两三千字以上,好拟几个小标题,以方便读者阅读。个人以为,小标题三四个为宜,两个太少,不成比例,超过四个显得有点多。同时,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呈现循序渐进的关系,不能过于随意,没有逻辑性。
书评也应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写出自己的特色;书评不必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举例为证,一位老师在写《静悄悄的革命》书评时,写到自己的访学经历:“去年,我在墨尔本一所学校停留了一周,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形。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席地而坐,听课的时候想坐就坐,想趴就趴,喝水如厕自便,只要不影响别人,形式上十分自由。但是孩子们的眼神都聚焦在一起,他们凝神静听,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真是到了形散神不散的意境。”这样的例证既是突出文章的可读性,也是为了突出此书评的独一无二。
作为文章的一类,书评也要符合写作规范,即文通字顺,逻辑清晰,夹叙夹议,有生动的案例,还要有深刻的反思。还是以上述书评为例,作者在文中反思道:“我们喜欢热闹的课堂,众生喧嚣中,小手高举,小脸通红。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只顾自己的表演,对于别人的发言不愿意认真倾听,常常循着赶教案的进度,只要把学生的发言引导、驱赶、逼迫到自己的预设轨道里,就算大功告成。”其实,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学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上,作者能想到这些并直言不讳,势必引起教师的共鸣。如果教师读到这里,内心的触动应该说是非常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书评不能有太多的引用。引用的字数过多,就成了读书笔记,而不是书评。而且,著作权法规定,任何一篇文章的引用字数都不能超过全文的三分之一。突破了这条底线,就不仅限于文章精彩与否,而是涉及侵权的问题了。
精彩书摘2
教师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博大而高远的情怀,需要教师在教诲学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某种意义上,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如说是一种职业态度。
作为一项为孩子精神打底的工程,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把读书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谋求自我的精神成长,从而更好地了解孩子,与童心息息相通。
实际上,很多名师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也在阅读包括童书在内的各种读物。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老师看绘本的时候,常常一边看,一边流泪。那些极具哲学意味的图画书让他仿佛重新回到童年时代,看到人心中的善良与美好。
名师的读书经验和成长故事表明,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更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成长。对于教师,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如说是一种职业态度。
从暑假到寒假:教师阅读的一个“轮回”
从寒假到暑假,从暑假到寒假,教师的生活看上去是一个学期加上另一个学期,不断循环往复,但内在里却是实践与反思的相互作用,如水载舟般使得一位教师成名成家。在任意一个学期里,教师做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往往是其整个教育教学生涯的缩影,是教师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这个缩影也往往决定着职业生涯是硕果累累,还是碌碌无为。
过去的一个学期,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教师周益民阅读了这样几本书:李泽厚、刘绪源合著的《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萧梅的《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蔡尔兹的《做适合人的教育》、作家程玮的《从容的香槟》和彭懿的《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而常年阅读的结果,就是他在民间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切的融合点,弥补了长久以来课程与教材在此方面的缺失,重新认识民间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2013年初去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说过:演员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并从中得到读书之乐的人。其实,演员的成名之路如此,教师的成长之路也是如此。现实中,有的老师认为,读不读书对学生成绩提高作用不大。也有教师表示,平时的教学工作太多太忙,根本无暇读书。但也有教师指出,教师的阅读习惯带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带给自己的则是一种长久的内心充实与精神愉悦。就像加拿大著名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说的,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也许,一个学期的阅读书单反映不出什么,但一年一年的阅读书单累积在一起,可以窥见名师们的成长路径。从王栋生、窦桂梅、程红兵等名师的阅读书单中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教育者的必修课,也是身为教师不能停歇的脚步。在一定意义上,年轻教师应从这些名师身上汲取的,与其说是他们的职业精神,不如说是名师的成长捷径——阅读。
教师阅读关注哪些重要节点
那么,教师怎样阅读,阅读是否有规律,在阅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许多名师看来,教师阅读不像一般的休闲阅读,而是有着内在规律,不能过于随意或过于“挑食”,也不能过于功利、追求实效,不能与课堂教学相脱离,更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谈及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出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与人分享、跟人交流。他因之收获了丰富的教育管理智慧,更结交了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公社做会计期间,李希贵和几个爱读书的人自发组成了读书社团,交流阅读体会,“不知有多少次,我们倾心交谈到深夜,走出热腾腾的小屋,走到田野里,万籁俱静,月色皎洁……”读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纸上的人生经验,在与年长的朋友李储恩等交往的过程中,他更是收获了受用一生的智慧,“他并没有很多话,但到节骨眼上经他点拨上一两句,就足够我思考半天,某些话则可能成为人生的航标”。
对于教师阅读,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建议是多读一点儿哲学和心理学著作。这是因为,哲学书籍让她发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支撑着她的数学教学改革,让她提出了“六条龙教学法”,总结出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规律,终提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的主张。而心理学书籍让她走近儿童的内心,与任何学生在一起都变得得心应手,很快打成一片,从而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特级教师闫学曾提出“有坡度的阅读”,即教师读书要像爬坡一样。因为一个总是沉湎于平面式阅读的教师,由于其思维与视角长期在一个平面上滑行,其知识视野、思考能力必然受到很大的局限,而教师这个职业又恰恰需要不断丰富与提升自己。多年前,她次读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一书时,根本读不懂。但随着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丰富,她渐渐品出了个中真味,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了一名理论素养很高的教师。
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书,任何名师都是跨越一个个读书节点成长起来的。
教师的内心世界决定着教育效果
笔者曾对参与2012年度全国暑期阅读随笔大赛的教师进行了读书方面的随机采访。采访中,绝大部分的教师认同阅读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并列出了暑期阅读计划。但是,真正能忙里偷闲、坚持每天读书的教师并不多。一些教师表示,手边没有书可读,读的只是教育类报纸、杂志。但也有一些学校大力推动教师阅读,给予爱读书的教师物质奖励,并在假期开始前鼓励师生借阅图书馆里的好书。
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好的时代,这是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推及阅读,也顺理成章。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竞相逐利的时代,整个社会的读书大气候并不好,阅读越来越被边缘化,可谓坏的读书时代。但在网络时代,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信息全球共享,可供阅读的书籍空前繁荣,此可谓好的读书时代。
说到底,读与不读,全在自己;收不收获,全在内心。
教师的内心世界与教学行为相连,也决定着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从现实角度看,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心灵柔软的教师,对待学生也一定如春风化雨般,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像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一样,在第56号教室里,他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深受学生的爱戴,讲的话学生爱听,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课。学生真正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而雷夫自己也享受着师者的快乐与幸福。
让孩子的生命充盈起来,教师首先要丰盈自己的生命。而丰盈自己生命的途径,就像众多名师的经历所证明的:从读书、写作开始——这是一条正路,也是一条捷径。教师多读书,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渐摸清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其实,阅读这条路所指的,也是教育家的方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