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14720
《闫学:我是校长,更是读书人》封面报道中,闫学结合自己的成长史畅谈了阅读带给她的精彩人生,以及如何从阅读入手建设她所在的学校,无论对于普通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富有启发。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4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专栏
老师,你的教育生活美好吗 _ 周勇
专栏
王国维的早期教育生活 _ 周勇
教师的“跨文化能力” _ 李政涛
养在不同水土里的观念 _ 朱永通
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应有度 _ 叶菊艳
封面
闫学:我是校长,更是读书人
名家
张晓风 “乐意做的事,就不说牺牲” _ 欧阳国胜 任晓卉
附 张晓风最新散文《窥浴》
现场
记事 拥抱 _ 陈传敏
校长旧事 _ 蔡兴蓉
阳光露脸了(日记连载) _ 刘发建
德育 绰号事件 _ 严钦熙
对话 李泽武 了解孩子才能找到教育的基本路径 _ 程晓云
吴非说 我只怕学生庸俗
朱永新答 好教师是怎样炼成的——答甘玉霖老师问
话题
班级里的同伴关系
怎么对待班级里的小团体 _ 郑立平
“独行侠”不再独行 _ 张国东
电扇风波 _ 宋桂奇
有些矛盾需要秘密化解 _ 赵春梅
谁叫他不跟我玩 _ 田思安
学生当因何而“伴” _ 徐荣祥
阅读
癸巳伏日读书小札 _ 冷玉斌
人文
这个园子,生生不息 _ 柳袁照
窗外是一个校园 _ 左贞柏
视窗
校园 四川省绵阳市火炬实验小学
答问 _ 孙晓丽 _ 黄楚辉
图片 浏阳河:书香两岸,水秀山青
关注阅读就是关注成长 _ 王焰
大夏 重新发现教育
六点 “轻与重”文丛
“蒋方舟方程式
文 _ 林茶居
作为公众人物,蒋方舟一直备受关注,近些年的两个事情,更是让她被反复聚焦:一个是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一个是2012年一毕业即被《新周刊》聘为副主编。
出生于1989年的蒋方舟年少成名,自9岁出版散文集《打开天窗》,尤其是12岁出版给她带来“早熟的苹果”之名号的小说《正在发育》后,就一直生活在各种争论中。可以说,她成长的每一步,都让世俗的脾性非常不适应,同时,她的每一个“成功”,又都在形塑着人们心目中的“成功学”。
应该是2011年的时候,我曾经通过发博客纸条的方式,向蒋方舟约稿,表达请她开设专栏的愿望。我并非为了“追星”,而是感觉到,在她这一代人中,她有一种非常难得的清醒——作为一个“明星”和作家的清醒。她说过:“我觉得对有自知的人来说,只有娱乐的平台,而没有‘被娱乐化’的人。”“作家有以诚实反抗社会的义务,有以正直对时代保持悲观的距离的责任。”
正是怀有这种“当下的理性”,蒋方舟的写作深深嵌入时代,呈现了一代人的清晰面目,而不是像郭敬明那样,淹没在献媚、炫富、优胜劣汰的时代叙事当中。从这一点看,她可以说是“女版韩寒”。
这个所谓的网络时代,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随处可见“意见领袖”。不管是什么问题或事件,他们总能高谈阔论,指点一番,仿佛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除了因为大众渴望有人代言的怂恿外,还因为“意见领袖”已习惯了代言的生活。
蒋方舟也曾经扮演过这样的角色。比如2010年她在为《南都周刊》所写的一篇题为“90后,死于板结”的文章中,一开头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之前总是被前辈打量,等到90后长大到足以成为一个词,我立刻用银簪在自己身后划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忙不迭地跳到河岸,站在双手环胸的那一排老朽里,对彼岸的90后表示出好奇、不解、不满……”我不知道她现在是怎么看待这个表述的,我看到的只有年代的偏见和作为“过来人”的自得。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媒体叙事。这个时候的蒋方舟,作为作家的思想是缺席的,声音是喑哑的。还好,她不忘反复追问“我为什么写作”,而且,她发现这个问题越来越难回答。在我看来,当你面对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越来越感到难以给出答案的时候,你的思维正在变得开阔、多元——因为,相同的问题,随着你的经历、阅读和思考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其问题域必然越来越大,其所指涉的意义范畴和逻辑空间必然越来越复杂。
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新周刊》副主编的职业会让蒋方舟成为一个“媒体人”。我相信她有一个强大的方程式——或许是一个按着质量守恒定律产生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写作,她过早地结束了童年,也是因为写作,她延长了自己的青春;或许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数学方程式,写作给了她这个方程的“解”或“根”。
从人的成长来说,蒋方舟是特例。她的中小学生活,没有我们常见的桥段:某次作文被老师表扬,从此爱上写作。在她的身上,要谈教育的作用的话,那就是,对于她的“旁逸斜出”,学校没有横加干涉,而且尽可能地“优待”,比如初中的老师允许她不做课外作业,使她得以随顺自己的内心规则,按着自己的生命节律,自由生长,舒枝展叶,既不误学习,也不误写作,而且两者还相得益彰——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她出版了九本书,也为自己赢得了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并最终被清华录取。
同时,蒋方舟的“人生方程式”也通达普遍的人生。她说,她不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信奉的是“种瓜得豆”。从7岁开始,她就视写作为分内事,把纸和笔当作最好的成长玩具。这既是她享受生活、打量世界的方式,也是她创造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当一个人认定了自己的分内事,并一直在努力把它做好,那么,他即便无法寻获精神“方程”的“解”或“根”,也可以保持“质量守恒”的生命格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