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17261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
1.2.1 传统器物设计思想研究 1
1.2.2 中国古代车马国内外研究进展 6
1.2.3 课题国家项目来源及论文背景 10
1.3 研究方法 11
1.3.1 系统与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 12
1.3.2 实物考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 12
1.3.3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13
1.3.4 设计比较研究方法 14
1.4 选题意义 15
1.4.1 商至秦古车的设计思想探索 15
1.4.2 设计理论体系构建 15
1.4.3 产品设计本土化与国际化 16
1.5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7
第2章
古车——“行”之人为事物 18
2.1 “行”之人为事物概念辨析 18
2.1.1 人为事物 18
2.1.2 “行”的“事”与“物” 20
2.2 “行”之人为事物的分类与定位 21
2.2.1 “行”之人为事物的分类 21
2.2.2 “行”之人为事物的研究定位 22
2.2.3 以引重致远建立事理研究目标系统 22
2.2.4 “引重致远、载道明礼”——中国古车的人为事物观念 24
2.3 “道器并举”—中国古车的设计思想取向 24
2.3.1 设计思想的基本概念 24
2.3.2 中国古代器物的设计思想 25
第3章
得其圜中——商至秦独辀马车设计与使用 27
3.1 商至秦古车的使用 27
3.1.1 中国地理环境与古代道路 27
3.1.2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与造车理念 29
3.2 商至秦古车的设计 36
3.2.1 商至秦手工业发展概况 36
3.2.2 木材加工技术与古车设计制造 36
3.2.3 金属加工技术与古车设计制造 38
3.2.4 马匹驯养技术与古车动力水平 40
第4章
开物成务——商至秦独辀马车典型案例研究 42
4.1 商至秦独辀马车及其原理分析 42
4.1.1 商至秦独辀马车转动分析 43
4.1.2 商至秦独辀马车曳引分析 46
4.1.3 商至秦独辀马车承载分析 47
4.1.4 商至秦独辀马车系驾分析 49
4.2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发展历程 50
4.2.1 中国古车的起源之争 50
4.2.2 商代古车 57
4.2.3 西周古车 58
4.2.4 春秋战国古车 60
4.2.5 秦朝古车 61
4.3 商至秦古车的类型分析 62
4.3.1 乘用车—坐乘和立乘 62
4.3.2 战车—五戎 63
4.3.3 运输车——大车 65
4.4 商至秦古车的演进逻辑 66
4.4.1 技术的演进逻辑 66
4.4.2 动力的演进逻辑 68
4.4.3 古车设计与使用中人的逻辑关系 68
第5章
制器范式——商至秦独辀马车设计与制造 70
5.1 商至秦独辀马车形制 70
5.1.1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形制设计 70
5.1.2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形制设计特征 74
5.2 商至秦独辀马车结构 75
5.2.1 商至秦独辀马车结构设计 75
5.2.2 商至秦独辀马车结构设计特征 80
5.3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材料与工艺 81
5.3.1 商至秦独辀马车材料与工艺设计 81
5.3.2 商至秦独辀马车材料与工艺设计特征 82
5.4 商至秦独辀马车装饰 83
5.4.1 商至秦独辀马车装饰设计 84
5.4.2 商至秦独辀马车装饰设计特征 85
第6章
器以载道——商至秦独辀马车设计思想特征 87
6.1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设计认知策略 87
6.1.1 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87
6.1.2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 89
6.1.3 古之为车,工无二伎 90
6.1.4 轮人有规,匠人有矩 91
6.1.5 巧者和之;合而为良 94
6.2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形式意味 96
6.2.1 中庸衡平;文质彬彬 96
6.2.2 轸方象地,盖圜象天 99
6.3 商至秦独辀马车的观念价值 100
6.3.1 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100
6.3.2 以礼定制,尊礼用器 101
6.3.3 人为物本,物职所宜 102
6.4 传统设计思想的现代阐释及应用展望 105
6.4.1 设计思想和文化基因的古今传承 105
6.4.2 中庸、和合、尚礼——设计的本土化主题 106
6.4.3 文质彬彬——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108
6.4.4 人为物本——设计的人与物 110
6.4.5 传统设计思想的现代转化应用展望 111
第7章
结论 113
参考文献 116
附录A 部分出土商至秦车辆零部件尺寸表 126
附录B 孝民屯南地M7号车三维数字复原图 130
附录C 上村岭虢国车马坑1727号车马坑4号车三维数字复原图 131
序
轮子和车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事件,据说黄帝号轩辕氏,家里就是造车的。《释名》曰:“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而作为“一器而工聚”的中国古车,最能体现传统制器造物的技艺水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选择商至秦这个时间段研究古车,一是,因为商至秦是古车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因为商至秦有百家争鸣的制器造物思想和文献,也有“厚葬”保留的大量可靠的考古素材。
本书采用实物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人为事物”的观点,考证和推衍古车的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通过“情境”(使用情境和设计情境)来组织设计理念和设计知识,试图基于“双重证据”获得商至秦独輈马车的设计思想,归纳设计策略、形式意味和观念价值,为交通工具提供现代阐释及应用展望。探究过去的历史,交流今天的学习,促进更加深入的批评和讨论,是出版学术书的意义。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本书关于古车设计的研究是一种交叉的研究范式,是历史研究和现代诠释的结合,其中的不足和不够在所难免。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痕迹”却只有星星点点。因此,只要尽力而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付出的。
湖南大学 赵江洪
于岳麓山
2017年11月22日
后记
传统制器造物活动已然成为了历史存在,然而只要有存在必然有思想,揭示传统造物思想与存在的密切关联也许是启发现代设计的关键。设计思想包括所有关于设计的认识和思考,是为人造物和所造物为人服务的双向交替中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总和。器物设计思想是古代造物者制器造物过程中的理性经验凝聚,同时也是古代思想先哲关于造物的哲学思辨结晶。设计思想本身呈现出跨时代、跨地域的永恒性和规律性,同时还受到社会人文、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层面的影响和渗透,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文化特征。
本书写作期间作者先是大量阅读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古代车辆尤其是先秦独辀马车进行系统的文献资料研究,重点对于先秦独辀马车的使用情境和设计情境、发展历程和演进逻辑、设计制造范式和设计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先秦独辀马车进行了田野调查,实地考察了八个中国古代车马坑遗址及博物馆,分析了上百辆古车的案例材料,并对经典的古车案例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了数字复原。作者对于先秦独辀马车的研究耗时两年有余,在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本书,数易其稿,终于付梓。
然而限于各种客观原因,研究中不免有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之处,现总结如下:首先,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层面。本书主要是基于人为事物的双重属性针对古车“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进行研究,进而提取古车设计思想,在古车“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属性之间的转化及映射研究方面尚待进一步深入。古车设计思想提取和离析过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物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方法。其次,本书在传统设计思想现代转化应用方面主要采用和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互读互释的方式,在结合现代设计方法逻辑和思维模式对古代器物设计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在传统设计思想现代转化应用层面仅作了初步探讨和展望,有待进一步具体深入。再次,限于各种客观局限本书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古车材料涉及较少,在中西方古车设计制造对比研究方面有待深入。
本书得到了“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JDZD02)专项资助”,特表感谢!感谢淄博、洛阳、三门峡、西安等地相关博物馆,在本研究实地考察时给与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感谢本书参考文献中对于古车研究做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你们宝贵的研究成果对本书的研究与写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感谢我的家人,在本书写作时期给予我无穷的鼓励、帮助和理解!感谢所有在本书研究与写作中给予过帮助的人!
由于本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本书中的相关研究肯定有不足或者不妥当之处,非常欢迎各位专家和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或有待商榷之处请及时和我联系,以便切磋交流和共同提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