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60380
★中国人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同类好书推荐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
离 骚
九 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 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 君
河 伯
山 鬼
国 殇
礼 魂
天 问
九 章
惜 诵
涉 江
哀 郢
抽 思
怀 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 颂
悲回风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中,其本义是指带有楚地特色的文辞。宋代黄伯思《翼骚序》中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可见,楚辞就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基础上经加工、提炼并发展起来的。从创作手法上来看,楚辞是属于浪漫主义的,它具有奔放的感情、奇特的想象,而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并富有丰富的神话色彩和思想情感。而从诗歌体裁上来看,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后期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了楚辞这种新诗体。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与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不仅如此,楚辞还是南方楚国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之后,楚国日益强大,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它便不可避免地与北方诸国频繁接触,南北文化自此产生了广泛的交流。
屈原吸收原本楚辞的营养,创作出《离骚》等一系列著作,后人又随之效仿,名篇接连而出,楚辞逐渐变成了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对其有所增益,并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慢慢形成了今人所看到的《楚辞》文本的通行篇目。全书都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是承袭了屈赋的形式。于是,“楚辞”便从一个泛指楚地文辞的名词称呼,变成了模拟屈骚精神作品的专称。因为《楚辞》中的灵魂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汉代时,楚辞在文体上属于赋,所以又常常被称为“屈赋”。
经历了屈原作品的创始、屈原之后的仿作、汉初的搜集、刘向的辑录等历程,《楚辞》的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之间。但是刘向的《楚辞》原书早已佚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为完整的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来追溯、揣测其书的原貌。
事实上,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系统而言,《楚辞》都具有相当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在中国诗史上,《楚辞》更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成为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而骚就是指《离骚》,代表了《楚辞》,充满浪漫主义精神。风骚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提到《楚辞》,必提屈原(约前340—前278),他是《楚辞》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是中国历史上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到了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宗室贵族,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楚怀王时期,屈原颇得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监管内政外交大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见当时的屈原是楚国举足轻重的政治要员。
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则力主联齐抗秦。但是屈原的主张与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保守贵族集团的利益相悖,因此他便被这些人的谗言相加,楚怀王听多了毁谤,便也对屈原产生了怀疑,逐渐疏远了他。当时恰逢齐楚联盟,秦国借助屈原被疏远这个绝好机会,离间齐楚,并借此拆散六国联盟。
怀王十五年(前304),秦国张仪以六百里土地作为诱饵,诱骗怀王与齐国绝交,怀王上当受骗,断了交却没得到土地,恼羞成怒发兵秦国,反遭大败。怀王二十四年(前295),秦王又诱骗怀王到武关赴约,屈原力谏,反而触怒怀王,因此被流放至荒凉的汉北。公元前299年,屈原自流放地终于得回,但楚怀王则坚持入秦,结果受欺而死。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向秦国屈服,公子子兰依然将屈原视为眼中钉,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这一次的流放时间长达16年,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诸如《九章·悲回风》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作成的。
楚王的不断妥协退让,让秦国越发不满足,秦将不断攻打楚国,夺取楚国土地。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顷襄王带着一帮执政的贵族,狼狈逃难。得知楚国败亡的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时,自沉于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对楚国的深情与不幸遭遇,随着他的死变得更为引人深思,尤其是那些同样仕途坎坷的文人,对他更是深表同情也深有相知之感,很多模拟屈原作品的文人形成了文学史上少见的拟骚体群体。这其中就有与屈原同时代的宋玉,宋玉出身寒微,做过小臣,但也曾经遭谗言而去官,一样郁郁不得志。他所作的《九辩》成为继屈原的《离骚》之后杰出的楚辞作品之一。
以《离骚》为核心的《楚辞》,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特色。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相当浓郁,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都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奇特的风韵,构建出一个神秘、瑰丽,而又颇具理想化的另类世界。在作品中,屈原大量使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用佩戴或种植的香草,表达自己异于浊世的告诫,用对美人的追求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伟大君主的渴求,又以铲除恶草来表达自己希望摆脱那些奸佞小人的迫切心情,以及对那些靠谗言上位之人的无比痛恨。就如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近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样的象征手法后来为诸多文人继承,形成了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群。
同时,《楚辞》开拓了诗歌的新体式,楚地浪漫自由的地方文化特色,让楚地产生了自由多变的诗歌体式。《楚辞》中就有六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这种灵活多变的体式,使得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大增。而诗歌之中,大量“兮”字的运用,也创造了更自由舒缓、摇曳多姿、回旋往复的音韵效果。而且,屈原还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其幻想与现实交织出现,楚地的方言、当地的特产更是穿插其中,这些都给《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另外,同在《楚辞》之中,宋玉的《九辩》也同样值得推敲。除了沿袭屈原词句的特点,他的文字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虽然没有屈原那样直接将自身内心激情倾泻而出的表达,但他却独辟蹊径,通过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使得“宋玉悲秋”成为后世诗歌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悲情意象。
而《楚辞》对后世的影响,重要的则是屈原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屈原精神,不论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真理精神,还是“宁正言不讳以危身”、“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孤身抵抗恶势力的精神,又或者是“伏清白以死直”的高洁人格,还是其中不断展现出来的对故国的眷恋、痛心,还有与渔夫彼此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那种坚持不懈,毫不妥协的劲头,以至于终毫不犹豫地投江自尽殉国,这伟大的爱国精神,自他死后直至今日,都一直在感动着千万的人民,更激励着无数的志士继续奋勇向前。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屈原精神”已经不仅仅是屈原自己的表现,它已经融入了民族传统,正在成为不朽的民族精神。
《楚辞》源远流长,其内容又博大精深,其思想也颇为深邃,因此历代文人对其都高度重视,也就出现了关于《楚辞》的诸多注本以及篇目不同的文本,但王逸的《楚辞》篇目流传广,而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则成为常见的注本。本书以《楚辞补注》作为底本,将《楚辞》精华展露出来。
本书力求保证原文韵味,尽量在保证原生态的前提下传达原文喻意,在题解和注释时,也参考引用了诸多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能在文中注释,有些未能逐一注释,在此进行特别说明,一并表示衷心谢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