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438989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显学,应是经世济民之学,有助于我们思考解释经济社会现象,进而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对此进行了诠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问题。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可以从社会伦理等角度予以解释,还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某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更具合理性和深刻性。《经济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这本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张占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
性格形成、恋爱婚姻、养老抚幼……
有效管理、制度设计、社会公平……
解读生活百态、社会万象中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思维,让认识更深刻、判断更准确、决策更理性
经济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会让我们的看法更加理性深刻。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机构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解释,并得出有意思的结论。
在运用经济学理论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开阔机制设计的思路。严格按照经济学的逻辑进行行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机制设计,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规范组织机构和个人行为的目的。
经济学理论并非完美无缺,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对经济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的丰富完善。为更好的运用经济学进行行为解释,优化机制设计,需要不断放松经济学的各种假定,丰富分析的视角。
目录
部分行为选择
成本收益比较决定了性格
追求个性:效用满足与创新激励
大众缘何偏爱婚前恋爱?
婚姻中的经济因素
商品性质、自利与养老抚幼
“卖落不卖涨”依然不失理性
效用化:公交车及其他
人多力量不大的经济学分析
今日特价菜的经济效果
事不关己只是妄想
潜在进入者缘何犹豫
公平苦旅
第二部分机制设计
管理管的是预期
从边际效用递减看赏罚效果
制度激励与行为选择
外部性同样造成了制度失灵
外部性与制度实施效果的悖论
为什么存在“路”与“路障”
资源配置与历史悲剧
是谁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
机会成本主导的贫困恶性循环
成本高低事关存亡
流动人口更易于缺失信用
为何骗贷案件以大额居多
大商业银行的优势
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银行业的行业垄断与银行间的竞争
第三部分理论新言
试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分工代价引发纵向一体化
竞争性市场依然存在串谋
不应被贬低的垄断
范围经济可否视为规模经济的特例
商品性质可变,效用评价永恒
零边际成本和共享经济的边界
研究国际贸易更需要关注信息不对称
产业集聚驱动因素的阶段变化
主流经济学缘何忽视经济地区分布问题
完整的经济学理论应是三维的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范式,经济学也不例外。从大学本科学习经济学开始,已有18年。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经济学初级课程时,专门讲到经济学不是教我们如何赚钱的学科,而是让大家变得更加聪明的科学。当初对此不是很理解,但随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广泛传播,以及自己对经济学的学习了解逐步增多,并且开始用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之后,我逐渐的将老师的话理解为,经济学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其能够对经济社会中的各种情况给出合理且中肯的解释。经济学是教给我们一套分析认识经济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所谓经济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科学,并不是学习经济学可以提高我们的智商,而是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为大家提供一套分析问题的思路模式,在我们掌握这套分析问题的思路模式之后,可以迅速的对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形成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话,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证。我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连续在学校潜心学习了9年的经济学,18岁到27岁这段人生好的年华都是在学习经济学中度过,但自己的智商并没有因此而提高,也没有因此而赚到钱,求学期间如此,毕业之后仍然如此。
如果说学习经济学的收获,我认为是自己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经济学的思维。这些思维让我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有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看待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不至于被假象所迷惑。既然如此,经济学思维就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在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了解之后,经济学思维更需要训练,有意识的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社会中的各种情况,通过持续的训练逐步发现经济学思维的真谛,并运用于生活的实践之中。这样做的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通过熟练掌握经济学的思维,对各种问题形成思维套路之后,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对所遇到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不需要在此过程中花费更多的时间、支付过多的成本,也就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或许,这就是学习并掌握经济学思维的效用,也是学习经济学的收获。
经济学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来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如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个性为什么值得追求?大众为什么偏爱婚前恋爱?婚姻中各种行为的经济学依据在哪?社会中为什么不孝子女相对更多?农民为什么“卖落不卖涨”?公交车上、学校自习室中如何选择座位?人多为什么力量不大?商家推出特价菜有什么效果?真的可以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厂商如何决策是否进入某个行业?为什么实现社会公平那么难?所有这些,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解释。
经济学理论不仅可以分析人们的日常行为,而且可以结合对日常行为的分析,为优化机制设计,完善制度制定提供更多的思路。如有效的管理需要注重做好什么?边际效用递减怎么决定赏罚效果?面对制度激励个人行为会怎样选择?外部性为什么让制度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的同时会不会也造成制度失灵?“路”与“路障”为什么存在,其制度设计是的吗?历史悲剧中资源配置方面的原因有哪些?贫富两极分化如何治理?机会成本怎样主导了贫困恶性循环?成本高低怎么事关生死存亡?流动人口的信用为什么更容易缺失?骗贷案件为什么以大额居多?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有哪些?为什么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情况如何?凡此种种,经济学都可以给出比较好的机制设计方案。
当然,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理论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自1776年经济学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有大智慧、大视野的经济学家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让经济学日臻完善。我坚信,经济学理论可以有效解释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但也并非完美无缺,经济学理论自身也需要结合实践变化而相应的丰富完善。我在学习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分析各种问题时,也逐步发现经济学的一些问题。亚当·斯密分工理论有贡献也存在不足,分工的代价引发纵向一体化,竞争性市场也存在串谋,垄断不应被贬低,范围经济似乎可以视为规模经济的一个特例,效用评价是一致的而商品性质却可以变化,零边际成本和共享经济有边界,国际贸易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关注信息不对称,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随着发展阶段而发生变化,主流经济学家忽视了分布问题,完整的经济学需要考虑时间、地域和空间三个维度。或许,也正是经济学理论没有臻于至善,才让我们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
就经济学本身而言,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在工业社会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在人类已经逐步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经济学面临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为用户提供众多免费使用功能,免费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价格为零或者使用产品可以得到奖励导致的价格为负,直接决定了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将在部分领域逐步失灵。而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又是经济学的核心,在价格机制失灵的情况下,经济学的解释力也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因而,为了更好的解释信息社会的经济社会现象,经济学需要理论创新,甚至是对经济学的颠覆性理论创新。对具体的创新方向或者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经济学是什么样子,个人才疏学浅无法全面预测。但我相信在这其中,人性不会因为信息社会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经济学有关人性的讨论仍然会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关于各种经济社会现象,特别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所出现的迥异于工业社会的新情况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这方面或许应该成为信息社会经济学创新的重点。
本书中的观点不仅是对经济学的继承,也在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各种经济现象时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比如,农民的“卖落不卖涨”依然是理性行为,外部性决定了事不关己只是妄想,管理工作要管好团队成员的预期,人口增长是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并更有可能加剧贫富分化,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角度看罚比赏好,外部性会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并导致制度失灵,机会成本将会主导贫困恶性循环,分工代价引发纵向一体化,竞争性市场也存在串谋,垄断相比竞争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范围经济从根本上看也是规模经济。这种创新不仅有微观方面的个体分析,也有宏观方面的总量问题,不仅有着眼于优化实践方案的思考,也有从理论方面完善理论框架的考虑。所有这些不仅观点鲜明,而且对现有的理论分析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出版这本文集的初衷主要是:一方面是自己对研究的兴趣。虽然自己博士毕业后在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实务工作,但对研究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工作至今也结合工作实践发表了百余篇文章。我认为,有机会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借此与读者沟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我的拙见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或者能够对读者有一点启发,那将是我的快乐和荣幸。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即经济学对我们的思维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学习一点经济学知识,尤其是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较好的指导实践,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有条理。本书也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经济学,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水平,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进一步扩大而言,不只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也会对我们产生较大影响,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领会。
当然,限于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虽然我已经努力尽可能让本书显得更加完善,但不得不承认,本书的写作仍然可谓挂一漏万,在此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