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59657
1.注重实用性。本书从视听媒体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降低或避免版权风险为目的,正确处理节目或影视作品生产、经营、交易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强调实务操作措施的归纳总结和拓展运用,适当吸取当前高校学术理论界与国外实务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级法院关于视听媒体行业的版权侵权典型案例的判决观点和法院处理意见,供广大视听媒体行业从业人员参考。2.强调通俗易懂。本书针对视听媒体行业中大部分普通从业人员并非专业法律人员的现实情况,书稿的内容表述不采取过于专业性、学术性的语言表达,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方式,深入浅出,降低阅读门槛。
3.本书作者群体是视听媒体行业及法律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实务专家和理论专家,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本书是他们多年关于视听媒体版权工作经验的总结,多年的实务工作经验积淀和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保证了图书的实用性,又兼顾了图书的理论性。
本书分为理论篇、实务篇、案例篇,汇集了知名学者、资深法官、优秀律师以及行业一线视听版权实务专家撰写的22篇专业文章。本书涵盖了视听版权业务工作的前沿理论与重要实务问题,案例点面结合,不但有学理上的独到分析与见解,更凝聚了视听行业一线专家*为宝贵的实践经验成果,对业界热点争议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对策或方案,为版权实务工作者提供了实证方面的指导和启示,对版权实务工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理论篇
电视行业发展中突出的著作权问题 王迁
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本质与独创性分析 严波
电视节目的著作权归属研究——以电视综艺类节目为视角 于波
电视节目模式法律保护路径及实务探析 王军
戳穿谜底:为什么每个人受益于广播组织条约? [瑞士]黑约·罗森纳尔斯/著;张钊/译
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理与实践 朱丹
实务篇
关于广电媒体版权管理机构设置的几点思考 邹峥嵘
节目制作与版权处理 冯微
试论我国电视节目模式研发中的“创新依赖”与“版权疏松”症候及其对策 祝秀
库存节目资料对外许可使用的法律分析 姚岚秋
电视与新媒体的版权冲突与协调 秦颖
电视节目版权合同的管理 陈丽梅
电视台音乐作品版权管理法律与实务探析 鲁佳 王德慧
视听媒体版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永来
库存节目的版权确权及清算业务研究 倪晓娜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在视听行业中的应用 辛悦 王云云
博弈?破冰?共赢——从广播电视版权付酬透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设 毛武群
案例篇
论电视节目的版权使用、保护与维权——以广电行业典型版权诉讼纠纷案分析为视角 翁才林
与时事新闻有关的著作权问题 芮松艳
导演聘用合同纠纷案件的裁判思路–以电影《杀戒》导演聘用合同纠纷案为分析样本 宋健
综艺晚会电视节目的著作权性质——央视春晚维权典型案例分析 朱晓宇
从央视春晚看综艺节目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曹丽萍
2016年,央视翻拍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二审被判人物形象侵权,赔偿杭州大头儿子公司126万;江苏卫视知名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为陷入商标纠纷,险些被迫改名;而红遍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也因版权纠纷而几经波折。这些纠纷典型地反映了我国现有环境下电台、电视台节目版权制作经营、知名作品的影视版权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版权风险。
如何正确处理视听影视节目内容生产、经营、交易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新媒体机构等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术界、实务界关于视听媒体影视版权问题的研究、争论也日益增多。而目前国内出版的关于视听媒体影视版权的图书较少,且大多为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著作,实务类图书较为稀缺。本书从视听媒体影视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旨在为媒体影视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一部能切实指导视听媒体影视版权实务的实用性著作。
随着视听媒体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近年来由新传播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利益格局带来的版权问题引起较大和较多争议,也形成了较多有影响力的诉讼。本书以当前的突出问题和争议为导向,汇集相关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进行针对性、多视角和前沿性的专题研究,理论与实务兼备,法律与政策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织,对于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凯原法学院院长,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院长孔祥俊
版权是内容生产机构的生存之本,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尤是。本书中版权领域专家学者集聚论道,重在从广电行业实际需求出发,理论深入浅出,案例点面结合,极具实用价值,对广电媒体的版权管理与保护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编辑苏会军
当前缺乏影视媒体法律实务指引的书籍,结合了理论、实务和案例的书更是少之又少。通过阅读本书,我相信无论是影视媒体行业的非法律专业从业人员还是法律业内人士都可从本书中各取所需。这本书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希望大家也能从本书中获益。
——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务部主任高丽华
视听媒体版权实务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本次严波老师从理论、实务、案例三个方面邀请了该领域各行业权威与专业的人士,编辑出版了《视听媒体版权实务指南》。很难能有一本书可以同时邀请到这么多位专家同时出现,且是如此无私和不加保留的分享。
——新浪集团法务总经理谷海燕
该书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积淀,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视听版权实务全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案例详实。无论是新入行的版权从业者还是从业多年的“老版权”都能从中获益匪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腾讯研究院版权研究中心副主任、视频维权总监刘政操
2012 年,模式节目《中国好声音》季的冠名费为6000 万元,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广告费从每15 秒15 万元飙升至每15 秒36 万元,一期节目的广告费达3000 多万。2016 年,改名后的《中国新歌声》季冠名费超过4 亿,广告总盘超过20 亿。①从6000 万到4 亿,这是中国电视节目模式产业狂飙突进发展的一个缩影。基于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与节目模式产业的特征,电视节目模式产业实质上是以版权为基石的产业,但当前电视节目模式能否以及如何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处在争议当中。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电视节目模式产业更是已经出现了“创新依赖”与“版权疏松”症候,节目模式的创新过度依赖引进模式,自主研发不足,模式版权意识淡薄,侵权现象突出,鉴于此,如何预防及治疗“创新依赖”与“版权疏松”症,成为我国电视节目模式研发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视节目模式发展情况简介
(一)电视节目模式化的发展背景
节目模式一般适用于娱乐节目、游戏节目、真人秀等,概括起来说,主要指综艺节目。关于电视节目模式的概念有很多,结合现今市场发展情况,比较完整的一个定义是:电视节目模式是以独特的叙事元素为核心、以具体的形式细节规定(如时间长度、布景、灯光、台词脚本、音乐、特效、主持人风格、制作安排等)
为内容、经过市场检验具有可移植性与可贸易性,能服务于特定节目内容再生产的制作程序。①从著作权法角度来考察节目模式的概念,电视节目模式也是包括文字、音乐、图片、美术等元素综合构成的智力成果。
电视节目的模式化实践早已有之, 但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才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四大超级模式——《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幸存者》(Survivor)、《老大哥》(Big Brother)和《流行偶像》(Pop Idol)的出现,更把节目模式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其中,1998 年在英国ITV 首播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截至2011 年已被全球108 个国家和地区采购, 1999 年在荷兰首播的《老大哥》截至2011 年已在世界上45 个国家和地区推出过当地版本。②
世界电视已进入模式化时代,电视节目模式的生产与交易成为全球电视市场的主流。根据2009 年国际电视节目模式认证与保护协会(FRAPA)发布的《电视模式走向世界》报告,从2006 年到2008 年,世界上有445 个拥有版权的电视模式在进行跨国销售。电视节目模式产生的包括咨询费、授权许可费以及其他辅助收入等在内的总交易额高达93 亿欧元,比2002 年到2004 年的交易量增加了45%,与此同时, 2009 年到2010 年的全球电视节目模式销售额仍以大于10% 的速度迅速增长。③
(二)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
在我国,模式节目经历了一个发展变迁的过程。早年,国内直接引进模式较少, 以学习、借鉴为主。1998 年,央视引进法国体育游戏节目《城市之间》,这是中国首次从国外正式引进节目模式。《幸运52》《开心辞典》是早学习国外模式制作的节目。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节目模式版权交易零星出现,并不常见,通过引进国外模式做成功的节目并不多。转折点出现在2010 年,东方卫视引进“Britain’s Got Talent”模式制作《中国达人秀》,收视表现优异,引发了一股模式引进的热潮。其后,2012 年《中国好声音》,2013 年《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2014 年《奔跑吧兄弟》等模式节目热播并成为现象级综艺,被认为是节目模式的胜利(见表6)。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引进模式节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开始深度卷入世界电视节目模式交易市场。作为全球化电视事业中的一员,模式节目成为热潮,背后既有世界电视节目模式化、产业化对中国市场产生的影响,也是中国电视产业在政策、市场影响下到达的必经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市场对于模式节目走过了一段认知、接受、理解、追捧的过程。自2010 年起,每年引进模式节目数量均保持在4 档以上,2013 年更是高达16 档(见图2)。
2012 年起,中国节目模式市场呈井喷式增长,主要上星综合频道播出的模式节目数从2012 年的7 档飙升到了2013 年的16 档,达到历史高位。2013 年,年初开播的《我是歌手》、年末播出的《爸爸去哪儿》,均为当年引进韩国模式的现象级节目。2014 年,模式引进热居高不下,同为韩国模式的《奔跑吧兄弟》播出, 成为又一档现象级“舶来品”节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