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32132
《我曾经是一只猴子》是一本极具东方艺术之美的木刻版画绘本,让孩子体会爱的温柔与智慧的力量。
☆《出版家周刊》《学校图书馆杂志》推荐读物,“如同《伊索寓言》,是道德哲学的一块瑰宝”。
☆ 6个动物寓言,6个人生品质。珍妮·李用轻松巧妙的方式,将寓言故事改写得平和亲切,每个故事都简洁而克制,以动物为主角来讲述关于友谊、智慧、爱等主题,传达了巨大的同理心。
☆《我曾经是一只猴子》采用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别具特色,十分出彩,作者虽是美国人,却对东方艺术有着极强的领悟,结合了木刻的力量感和如同中国丝帛画般的流动性,营造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场景。
☆ 随书赠送填色卡5张。
一天早晨,一场季风暴雨席卷了森林。困在风暴中的一只小猴子找到了一处避难所,那是一个藏在废弃寺庙乱石堆里的小洞穴。这里还躲着不少动物——一头狮子、一只豺狼、一只乌龟、一只鸽子。洞穴里空间很小,动物们拥挤着吵了起来。这时,隐藏在角落里的一尊佛像活了过来。“别吵了,孩子们,”佛像说,“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这是一本极具东方艺术之美的木刻版画绘本,以森林里的动物为角色,讲述了六个关于宽容、真诚、智慧、勇敢、坚忍、友善的寓言故事。从聪明的猴子机智地战胜鳄鱼的故事,到啄木鸟和绿龟勇敢营救朋友的故事,这些优美有趣的寓言配以令人赞叹的版画插图,形成了此书美与智慧的结合。
——《学校图书馆杂志》
书中的版画插图,结合了木刻的力量感和如同中国丝帛画般的流动性,在柔和的色彩和有力的黑色线条下营造出宁静的风景。喜欢《伊索寓言》和《原来如此的故事》的人同样会被《我曾经是一只猴子》里的角色迷住。
——《出版家周刊》
钟林春/文
有小孩后,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了,未免有一种慌张,好像好多都还没有准备好。他会成长为怎样的人?他的性情、脾气,能否适应周遭的人事和环境?我们不知道,一生中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究竟有多长,但始终希望他们能过好自己的一生,能优雅地与人、与世、与万物相处。
《我曾经是一只猴子》就是一本很适合读给孩子听,让他们体会人生道理的绘本。故事从一场季风雨开始,一只小猴子跑进一个洞穴避雨,遇到了同样在这里躲避的乌龟、豺狼、狮子和鸽子。一群动物挤入一个这么小的空间,他们怎么相处?各自的苦恼又怎样化解?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洞中的一尊石像活了过来,变成神色沉静、声音温柔的佛陀,开始讲故事。他体察入微,看到小猴子的闯入引起动物们的骚动,于是讲了一个树精的故事。“所有动物都是相互依存才能生活下去。”动物们听后,不再相怨。
狮子又说,肚子饿了。佛陀接应他,讲了一个黑鹭的故事。黑鹭看到逐渐干涸的池塘,假意引塘里的鱼群去一个清凉的大湖,却一条一条吃掉了他们。狮子听后说,自己即使饿,也不做这骗人的勾当。而后,佛陀又讲了猴子、狮子、鸽子等故事,大家听得都很入心,好像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一时间,这个小小的洞穴,因彼此心变得广大,仿佛也宽敞多了。大家平静地睡了一个好觉,直到天明,雨停,告别。这时,佛陀已不见,但他的话,种在了小伙伴们心里。
佛陀所讲的,正是他的过去世,一般称为佛本生故事。在佛教中,常把心比作猴子,在林中不断攀援。猴子的转变,暗喻了对自心的调伏。而如何降伏自心,也是这本书中一再传达的,我们需要宽容(给狮群居处,布施),诚实待人(不似黑鹭妄语,持戒),训练忍耐力(灰鸽的忍辱),保持头脑清醒(禅定),更需要智慧(佛陀的开示,息灭贪嗔痴),并在生活中不断地练习(精进)。六个环环相扣的故事,也是修心的六条路径(六度波罗蜜),带我们抵于美好人生(觉悟)的彼岸。
在故事里,佛陀一世又一世,变成树精、猴子、柳树、狮子、鸽子、羚羊,他对众生的教导有着一种永不疲倦的耐心。这不正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时,需要做到却又容易忘记的吗?
佛陀面对的猴子、狮子、鸽子,与本生故事里的猴子、狮子、鸽子,相互照见,让我们看到他的教导(治心)的一个方法,就是换位思考(自他交换法)。换我在那个情境里,身处那个位置,会怎么做呢?这样的思考角度,既可引导孩子的心性往更好的方向走,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多从孩子的心和眼来打量正在发生的事。
“我们的行为比我们是什么更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下一世是什么”。这句话传达了佛陀对世人的一个重要教导,就是因果:要留心我们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
如今,这位两千五百年前的长者,他的许多故事与教诲,或如书中的石像那样,静默了。而借由这本书,我们重又窥见这些宝贵言语里蕴藏的光。愿这些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那里种下善的种子。就像故事里的小猴子,习惯性地想踩蚂蚁时,忽然停下。他是记起了什么?
书中或黑白或彩色套印的木刻版画,与故事一样,有着一种沉静的美,翻开就是一种享受。静而约,简而慧,这是一本质地朴素而内在丰富的绘本。
下一个夜晚来临之时,不妨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看着画面,轻声诵读故事,自然而然地把美好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这些与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我们可一再地诵读,不断地给予孩子熏习。或许,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活泼泼的美好生命渐次长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