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78732
鲍照是贫农出身,而且是家中*的男孩,养鸡种菜,苦哈哈一生,似乎是摆明着的事,但他心有不甘,于是学着识字、读书去了。他虽然自视为凤凰,可是在外人眼中,也只是只麻雀。这就导致了他这辈子摆落不掉的悲哀。其实,别把凤凰太浪漫、神话化。他渴望的就是富贵权名,够俗滥的,然而也正因此,他的诗及背后的心绪波动始终与芸芸众生一致,不会因岁月淘洗而褪色。
鲍照是六朝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诗寓意幽深,遣词用字专走偏锋,不避危仄,自清以降,不解、误解之处俯拾皆是。历代选本收录鲍诗,以赏析、评论为主,鲜有词句义疏可采。清末钱振伦始全面注解鲍诗,民国黄节《鲍参军诗注》据之补注,当代有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丁福林等《鲍照集校注》,亦未臻完善。本书取黄氏之书为据,补阙正讹,辨明是非,着意于词句微旨之剔抉,并附专篇论文以为参考,著者之学识、学养自不待言,俱在其中。
目錄
卷一
採桑
代蒿里行
代挽歌
代東門行
代放歌行
代陳思王京洛篇
代門有車馬客行
代櫂歌行
代白頭吟
代東武吟
代别鶴操
代出自薊北門行
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
代悲哉行
代陳思王白馬篇
代昇天行
松柏篇
代苦熱行
代朗月行
代堂上歌行
代結客少年場行
卷二
扶風歌
代少年時至衰老行
代陽春登荆山行
代貧賤苦愁行
代邊居行
代邽街行
吴歌之三
採菱歌之二
採菱歌之三
採菱歌之六
幽蘭之二
中興歌之六
中興歌之十
代白紵舞歌詞之一
代白紵舞歌詞之二
代白紵舞歌詞之三
代白紵舞歌詞之四
代白紵曲之一
代白紵曲之二
擬行路難之一
擬行路難之四
擬行路難之五
擬行路難之六
擬行路難之七
擬行路難之八
擬行路難之九
擬行路難之十一
擬行路難之十二
擬行路難之十三
擬行路難之十四
擬行路難之十五
擬行路難之十六
擬行路難之十八
代淮南王
代雉朝飛
代夜坐吟
代春日行
卷三
侍宴覆舟山之一
侍宴覆舟山之二
從拜陵登京峴
蒜山被始興王命作
登廬山
登廬山望石門
從登香爐峯
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
登雲陽九里埭
自礪山東望震澤
三日遊南苑
贈故人馬子喬之一
贈故人馬子喬之五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
答客
和王丞
日落望江贈荀丞
吴興黄浦亭庾中郎别
與伍侍郎别
送别王宣城
送從弟道秀别
贈傅都曹别
和傅大農與僚故别
與荀中書别
從過舊宫
從臨海王上荆初發新渚
還都道中之一
還都道中之二
上潯陽還都道中
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
還都口號
行京口至竹里
發後渚
岐陽守風
發長松遇雪
詠史
蜀四賢詠
卷四
擬古之一
擬古之二
擬古之三
擬古之四
擬古之五
擬古之六
擬古之七
紹古辭之一
紹古辭之二
紹古辭之三
紹古辭之四
紹古辭之五
紹古辭之六
紹古辭之七
學古
擬青青陵上柏
學劉公幹體之一
學劉公幹體之二
學劉公幹體之三
學劉公幹體之四
學劉公幹體之五
擬阮公夜中不能寐
學陶彭澤體
數詩
建除詩
白雲
臨川王服竟還田里
行藥至城東橋
園中秋散
過銅山掘黄精
見賣玉器者
懷遠人
夢還鄉
春羈
歲暮悲
在江陵歎年傷老
翫月城西門廨中
喜雨
苦雨
詠白雪
三日
詠秋
秋夕
秋夜之一
秋夜之二
和王護軍秋夕
和王義興七夕
冬至
冬日
望水
望孤石
山行見孤桐
詠雙燕之二
酒後
講易
可愛
夜聽聲
詠老
贈顧墨曹
附録一
論鮑照《梅花落》
附録二
從鮑照詩看他心靈的幾個向面
後記
前 言
鮑照是六朝頗具影響力的詩人。聯句不計,其詩見存兩百首。蕭統《文選》、徐陵《玉臺新詠》、郭茂倩《樂府詩集》、王士禛《古詩選》均收録鮑照詩,以致李善、五臣、吴兆宜、聞人倓注解上述相關各書時,都曾著墨於那些篇章,唯相較於鮑照見存的詩作數量而言,實止一臠。暨清代末葉錢振倫先生以前,未曾有人全面注解鮑照詩。有清諸名家涉及六朝詩的撰著固然均曾論及鮑詩,但它們乃以賞析、評論爲主旨,雖間有涉及詞句的義疏可采,整體而言,與注釋判然兩途。似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八《宋三》,選録鮑照詩六十七首;卷十九《宋四》選録鮑照詩四十一首;《補遺》卷二選録鮑照詩二十首,但通觀此二編,陳氏僅於《擬古》之七“秋蛩扶户吟”之“扶”曾訓釋:“扶猶依也。”同治七年(一八六八),錢氏於鮑集之注解息硯,篳路藍縷,功在士林。由此稿未刊,或可臆推:尚有筆墨俟後增入,是以黄晦聞先生補注其中的詩,於癸亥年(一九二三)末竣工。黄先生乃廣東同鄉名宿簡朝亮(一八五一—一九三三)之弟子,舊學根柢篤實;本身又是詩人,有《蒹葭樓詩》傳世,於舊詩之體會頗深,曾徧注魏室三祖、曹植、阮籍、謝靈運諸家詩集,惜世無完美,此編不免瑕瑜相間。錢氏哲胤仲聯先生在兩位前輩基礎上增補。仲聯先生書香門第,畢業於享有盛譽的無錫國學專校,然而《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詩這部分,除了少數幾處,餘者了無諟正、發明;繁引宋本,列異同,而鮮辨是非。至於自鄶而下,以胥鈔掩其蒙昧,徒然禍棗災梨。是以筆者均舍之,取黄氏之《鮑參軍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一)爲據,補其闕,正其訛。
有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行世後,劉漢訖楊隋諸名家的文集大致已臻完帙,黄先生戛戛僅取詩爲之注,他曾説明原委:
世變既亟,人心益壞……惟詩之爲教,入人深……余職在説詩,欲使學者繇詩以明志,而理其性情,於人之爲人庶有裨也?
筆者固然不敢認同以詩濟世的理念,但於黄氏具别裁心識這點,實擊賞仰止。近代,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八)、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二○○四),以及上述錢某之撰則將黄氏割棄的各家其他文類作品悉數納入。假使那些部分的注釋詳備高明,猶可爲之詞:爲了便利有意通盤學習曹、阮等著作者,偏偏闕、誤、浮、疏滿紙,如俛拾地芥。蓋二千多年來帝國流風餘沫所被,凡事以多、大爲尚,故終難辭買菜求益之譏。由此,也愈見黄氏治學境界不同流俗。
誠如黄先生所言:“余注謝康樂詩既畢,念鮑參軍詩難讀,視康樂過之。”這究竟是爲避免孝武猜忌而寫的“鄙言累句”,還是劉宋普遍風尚影響所致,業無從分判。鍾嶸顯然不采信沈約之説,故曰:其“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鮑詩不“雅”,從詩作用典有限,而且不時近乎白描,灼然可見。其不“清”則是“危仄”的直接後果。“危”相對於“平易”;“仄”,側也,相對於“正常”。要緊的乃鍾嶸説他“不避”,直言之,刻意爲之。鮑照刻意爲之的方式不外四類:一,將過往習用易解詞彙中的一個詞素,以同義或近義詞取代。如以“藻志”取代“美志”。二,某些詞彙前人雖已使用過,但極冷僻,他將之重拾,從使用量的比例上而言,這仍是種廣義的新變。如“昌風”,以見存史料來説,僅陸雲於《答孫顯世》中用過,與“豐水”對仗,百餘年後的他翻出來使用。三,有的已經是罕用或未曾用過的詞彙,他還要變動一下,就愈滋困擾了。如以“羽姬”代替“仙姬”。四,純屬自造,以訛爲巧。如從《毛詩》中的“崇朝”獲得靈感,弄出“窮光”這種瑋辭。這自然導致鮑詩的意義晦澀,動輒需迂曲解碼。劉勰曾痛評“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以致劉宋文壇的特色在“訛而新”。鮑詩可謂個中翹楚。避熟就生本爲創作必有且應有之現象,而且生、熟猶同一光譜,並無刻板的區隔線,但不容否認,避熟就生這傾
向發展到劉宋,有些過分之嫌,鮑照則走火入魔,是以於鮑詩之耕耘,時逾百年,世經四代,誤解、不解之處俯拾皆是,遑言如何串講?筆者研讀鮑詩積年,此感尤深,然迄今仍有數句不詳所云。唯冀假我數年,或蒙天啟,終克悉數疏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