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1152
★《若非此时,何时?》斩获意大利两大*文学奖——坎皮耶洛奖和维亚雷焦奖
★奠定了莱维伟大文学家的历史地位的长篇虚构作品。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也是意大利标志性作家,是“欧洲高尚而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被卡尔维诺称为“我们时代极重要、极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梁文道极力推崇莱维:“他的作品中的正直、尊严以及不可掩盖的人性光芒,足以使之跻身伟大文学作品之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时日里,一支奇特的犹太人游击队从俄罗斯出发,穿越战火中的波兰和德国,一路打到意大利。他们逃过屠杀,踏着血染的路而来,当中有掉队的红军士兵、劳动营的幸存者,甚至演员和小提琴手。他们扛 起从德国人手里夺来的武器,努力挣得为人的尊严,屡次品尝杀戮的苦涩,经历重重冒险——炸火车、拯救集中营里*后的幸存者、转移德军的空投物资……他们将《塔木德》中的格言写进队歌:“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
通过这本书,莱维“欲向那些犹太人致敬,无论寥寥数人或人数众多,他们都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奋斗里重新找到尊严和自由”。
“莱维作品”系列还包括《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他人的行当》《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年的证据》《扳手》《休战》《不定的时刻:莱维诗选》《缓刑时刻》《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 1961—1987》《与你们交谈的我:莱维、泰西奥谈话录》等。
导读
普里莫· 莱维:一种鉴赏/ 欧文· 豪
一九四三年·
七月
一九四三年·
七月至八月
一九四三年·
八月至十一月
一九四三年·
十一月至一九四四年·
一月
一九四四年·
一月至五月
一九四四年·
五月
一九四四年·
六月至七月
一九四四年·
七月至八月
一九四四年·
九月至一九四五年·
一月
一九四五年·一月至二月
一九四五年·二月至七月
一九四五年·七月至八月
作者后记
我们时代极重要、极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极高尚、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
——《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
之一。
——《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
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
——《纽约时报》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作者后记
这本书源自一位朋友数年前给我讲的事,一九四五年夏天,他在书中最后一章所描述的米兰援助中心做义工。当时,在遣返本国的意大利人和难民的人潮之中,抵达意大利的队伍确实有一些类似我旨在描述的游击队:数年的磨难令这些男男女女硬起心肠,却不曾使他们卑屈,他们是一个文明的幸存者,这个文明几乎不为意大利人所知,被纳粹连根铲除。虽然困顿,这些幸存者依然深知自己的尊严。
我的意图并非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重构其中一支队伍的历程,其中有虚构,但也确凿可信。我所叙述的大部分事件真实地发生过,纵然不是发生于我所给出的地点和时间。犹太人游击队确实与德军作战,几乎总是在绝境中作战,有时作为苏联或波兰军队多少算正规的部属,很多时候则全队都是犹太人。也有类似凡雅明的游击队,根据时局形势,或接纳或排拒犹太战士(有时将他们缴械或杀害)。犹太人队伍,总计有一万或一万五千人,生存了很长时间,有些存活到战争结束,譬如在我擅自虚构的诺沃肖尔基防御营地,甚至在类似我所描述的什慕列克的地下墓穴(尽管看似令人难以置信)。关于敌后滋扰行动,譬如破坏铁路、改道空投物资,在东欧关于游击队战争的文献中有充分的记载。
除女飞行员玻莉娜外,所有人物俱属虚构。尤其是马丁·方塔什这个人物,纯属想象,但确实有很多犹太诗人歌手,或出名或无名,在城市或偏远的农村,像这个马丁一样被杀害,而且不单是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间,不单是被纳粹杀害。“基大利之队”的队歌也属虚构,但叠句,也是小说的题名,是受《先贤书》(Pirké Avoth)一些格言的启发。这是一部收集著名拉比言论的语录,成书于公元二世纪,属于《塔木德》的一部分。第一章第十三句说道:“他(拉比希列)亦说:‘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诚然,我替这些人物所设置的对于这一警句的诠释,并不属于规范的犹太教传统。
由于须重构一个时代、一个背景,以及一门我仅知皮毛的语言,我的写作泰半仰赖文献著作,很多书籍十分具有参考价值。以下列出主要参考书目:
Ainsztein R. Jewish resistance in
Nazi-occupied Eastern Europe. London: P. Elek, 1974.
Armstrong, J.A. Soviet partisans in World
War II.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4.
Artuso,A. Solo in un deserto di ghiaccio.
Torino: Tipografia Bogliani, 1980.
Ayalti, H. J. Yiddish proverb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63.
Eliav, A. Tra il martello e la falce. Roma:
Barulli, 1970.
Elkins, M. Forged in Fury.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1.
Kaganovic, M. Di milkhomeh fun di jiddische
partisaner in Mizrach-Europe. Buenos Aires: Union Central Israelita Polaca,
1956.
Kamenetsky, J. Hilter’s Occupation of
Ukraine. Milwaukee: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1956.
Karol, K. S. La Polonia da Pilsudski a
Gomulka. Bari: Laterza, 1959.
Kovpak, S. A. Les Partisans Soviétiques.
Paris: Lajeune Parque, 1945.
Landmann, S. Jüdische Witze. München: DTV,
1963.
Litvinoff, B. La lunga strada per
Gerusalemme. Milano: Il Saggiatore, 1968.
Minerbi, S. Raffaele Cantoni. Roma:
Carucci, 1978.
Pinkus, O. A choice of Mask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9.
Sereni, A. I clandestine del mare. Milano:
Mursia, 1973.
Sorrentino, L. Isba e Steppa. Milano:
Mondadori, 1947.
Vaccarino, G. Storia della Resistenza in
Europa 1938-1945. Vol.1. Milano: Feltrinelli, 1981.
我向这些作者致谢,也向所有以其观点鼓舞我、以其批评指引我的人们致谢。我尤其要向埃米利奥·维塔·芬济表达感激之情,是他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核心情节,没有他,便没有这部小说。还要感谢乔治奥·瓦卡里诺,他热忱地追随我的写作过程,并且任我取用他出色的档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