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1249
内容简介
书稿由中西方科技交流史视角出发,剖析郭嵩焘驻英法期间接触的近代西方天文学,爬梳其中有关近代西方天文学的重要知识,如天文仪器、宇宙图景、光谱实验、天象观测等,在中西两种社会文化中比较分析其思想观念,探讨西方科技作用传统知识体系时发生的思想冲突、接纳与意义,再以他四记海王星为例纵览其对西方天文学的认识变化,*后综论他对晚清天文算学教育兴起的倡导与影响。书稿从文化碰撞、知识互译角度对郭嵩焘层层解读和重新呈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开拓性和可读性。
目 录
第一章 郭嵩焘出使英法的时代背景 28
第一节 从中西方互通走向文化冲突 28
第二节 马戛尔尼使华团的科学任务 31
第三节 岩仓使节团与华人乘槎海外 36
第四节 同是观者的马嘉理与郭嵩焘 40
第二章 天文仪器——中西认识并行不悖 48
第一节 西方文艺复兴与明清天文仪器 48
第二节 郭嵩焘观19世纪英法天文台 51
第三节 体悟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特征 60
第四节 观西器时客观持中的认知方式 67
第三章 宇宙图景——具象体验下的转变 77
第一节 郭嵩焘对地月物理性征的初识 77
第二节 郭嵩焘对地月维系“力”的认识 82
第三节 郭嵩焘亲历火卫发现寻测“火神星” 87
第四节 郭嵩焘传统宇宙观念的转变 94
第四章 光谱实验——传统思维方式裹挟 100
第一节 郭嵩焘述化学成分的光谱学分析方法 100
第二节 郭嵩焘对光谱学分析方法的逐步了解 106
第三节 无从质测的“气”论光学思想 108
第四节 郭嵩焘观光谱实验带来的例证 115
第五章 金星凌日——天象盛宴在中西方 120
第一节 郭嵩焘与1874年的金星凌日 121
第二节 1874年金星凌日的中国报道 124
第三节 中西学界大相径庭的观测态度 131
第四节 科学声誉竞争与道光下诏修省 135
第六章 自我修正——郭嵩焘四记海王星 143
第一节 郭嵩焘天文学认识态度的渐变 143
第二节 出使中郭嵩焘以史论西方实学 151
第三节 郭嵩焘四记海王星发现及舛误 156
第四节 截取个别知识片段与视角转移 164
第七章 天文教育——讲求征实致用之学 168
第一节 主张京同文馆开天文学算学科 168
第二节 筹设湘水校经堂天文学算学科 172
第三节 由倡天文学算学观其教育思想 176
第四节 退归忧学校以望塑人心立国本 179
结 语 186
参考文献 192
附 录:百年来郭嵩焘研究综述 213
第一节 从中西方互通走向文化冲突 28
第二节 马戛尔尼使华团的科学任务 31
第三节 岩仓使节团与华人乘槎海外 36
第四节 同是观者的马嘉理与郭嵩焘 40
第二章 天文仪器——中西认识并行不悖 48
第一节 西方文艺复兴与明清天文仪器 48
第二节 郭嵩焘观19世纪英法天文台 51
第三节 体悟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特征 60
第四节 观西器时客观持中的认知方式 67
第三章 宇宙图景——具象体验下的转变 77
第一节 郭嵩焘对地月物理性征的初识 77
第二节 郭嵩焘对地月维系“力”的认识 82
第三节 郭嵩焘亲历火卫发现寻测“火神星” 87
第四节 郭嵩焘传统宇宙观念的转变 94
第四章 光谱实验——传统思维方式裹挟 100
第一节 郭嵩焘述化学成分的光谱学分析方法 100
第二节 郭嵩焘对光谱学分析方法的逐步了解 106
第三节 无从质测的“气”论光学思想 108
第四节 郭嵩焘观光谱实验带来的例证 115
第五章 金星凌日——天象盛宴在中西方 120
第一节 郭嵩焘与1874年的金星凌日 121
第二节 1874年金星凌日的中国报道 124
第三节 中西学界大相径庭的观测态度 131
第四节 科学声誉竞争与道光下诏修省 135
第六章 自我修正——郭嵩焘四记海王星 143
第一节 郭嵩焘天文学认识态度的渐变 143
第二节 出使中郭嵩焘以史论西方实学 151
第三节 郭嵩焘四记海王星发现及舛误 156
第四节 截取个别知识片段与视角转移 164
第七章 天文教育——讲求征实致用之学 168
第一节 主张京同文馆开天文学算学科 168
第二节 筹设湘水校经堂天文学算学科 172
第三节 由倡天文学算学观其教育思想 176
第四节 退归忧学校以望塑人心立国本 179
结 语 186
参考文献 192
附 录:百年来郭嵩焘研究综述 2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