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29643
★内容独家——如同众多作品中的一颗明珠。
该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民族特色,作者将自己一生*值得记忆与珍藏的点点滴滴以“珍珠”的形式串连起来,形成一串宝贵的回忆“项链”。
★知名作者——她是文学家,更是生活家。
过往的生活在心头回忆起来,总会带来美好而亲切的感受。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正是因为已经离去了,所以才更显得珍贵。那些回忆,会让我们一遍一遍拿出来摩挲,每一次都会带来心灵的慰藉。本书作者琦君便是一位十分擅于回味过往生活的作家。
★特点——文笔精华,字字玑珠,回味悠远。
琦君的文章可以照出自我的底色,无论你是小孩还是成人,都会喜爱,因为它浅显而又深刻。
★实用励志——承受一切,然后活到*后,那就足够闪耀,那就是荡气回肠的真英雄。
本书主题清晰明快,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精彩生动,情节隐忍动人,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犹如一条清溪缓缓流畅,可读性较强,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迪意义。
★名家推荐——文笔精华,字字玑珠,回味悠远。
本书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张晓风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生命礼赞,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叹。第二部分为英雄史诗,这一章收录与抗战有关的英雄故事,也有在生命抗争中挣扎向上的普通人,是对生命的热情讴歌,表达了作者的憧憬。这是较有特色的一章,和以往所见的张晓风散文风格有很大不同,呈现了女作家的另一面。第三章为万物咏叹,主要是作者对一些小物件的感想,包括《玉想》《色识》等名篇。
目录
第一部 我爱这世间的一切
苦涩慈母心
『新女性』
天下无不是的『子女』
口粮饼干
水是故乡甜
下雨天,真不好
看戏
桂花卤·桂花茶
粽子里的乡愁
过年
故乡的农历新年
玉兰酥
团圆饼
元宵节的故事
春酒
阿玉
葡萄干面包
头发与麦芽糖
第二部 从恍惚的回忆中走过
母亲的金手表
百补衣与富贵被
妈妈银行
妈妈,我跌跤了!
母亲的教导
妈妈的小脚
和妈妈同生肖
母亲的菩提树
编草鞋
绣花
穿花球
虎爪
菜干
中个女状元
第三部 三更有梦书当枕
三更有梦书当枕——我的读书回忆
母亲的书
念师恩
忘我
阿标叔
我的佛缘
字典的故事
父亲的两位知己
电影与我
细雨灯花落
钱塘江畔
梅花的踪迹
水晶宫的怀恋
钻石人生
桂花卤·桂花茶
家乡老屋的前后大院落里,最多的是桂花树。一到八九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那岂止是香闻十里,简直是整个村庄都香喷喷的呢。古人说:“金风送爽,玉露生香。”小时候老师问我怎么解释,我就信口地说,“桂花是黄色的,秋天里,桂花把风都染成黄色了,所以叫做金风。滴在桂花上的露珠,当然是香的,所以叫玉露生香。”老师点头认为我胡诌得颇有道理哩。
母亲却能把这种桂花香保存起来,慢慢儿地享受,那就是她做的桂花卤、桂花茶。
桂花有银桂、金桂二种,银桂又名木樨,是一年到头月月开的,所以也称月月桂。花是淡黄色的,开得稀稀落落的几撮,深藏绿叶之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似有若无。老屋正厅庭院中与书房窗外各有一株。父亲于诵经吟诗之后,总喜欢命我端把藤椅坐在走廊上,闻闻木樨的清香,说是有清心醒脾之功。所以银桂的香味在我心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台北时,附近巷子里有一家院墙里有一株,轻风送来香味时,就会逗起我思念故乡与亲人。
与银桂完全不同的是金桂,开的季节却是中秋前后。金黄色的花,成串成球,非常茂密,与深绿色的叶子相映照,显得很壮观。但是开得快,谢得也快。一大阵秋雨,就纷纷零落了。母亲不像父亲那样,她可没空闲端把椅子坐下来闻桂花香,她关心的是金桂何时盛开,潇潇秋雨,何时将至。母亲称之为秋霖,总要抢在秋霖之前摇下来才新鲜。因为一被雨水霖过,花香就消失了。不像银桂,雨打也不容易零落,次日太阳一照,香气又恢复了。所以父亲说木樨是坚忍的君子,耐得起风雨,金桂是赶热闹的小人,早盛早衰。母亲却不愿委屈金桂,她说银桂是给你闻的,金桂是给你吃的,不是一样的好吗?什么君子小人的?!
摇桂花对母亲和我来说,是件大事,其忙碌盛况就跟谷子收成一般。摇桂花那一天,必须天空晴朗,保证不会下雨。一大早,母亲就在最茂盛的桂花树上,折下二枝供在佛堂里与祖先神位前,那一分虔敬,就仿佛桂花在那一天就要成仙得道似的。
太阳出来晒一阵以后,长工就帮着把篾簟铺在桂花树下,团团围住。然后使力摇着树干,花儿就像落雨似地落在簟子上。
我人矮小,力气又不够,又不许踩到簟子里,只有站在边上看;一阵风吹来,桂花就纷纷落在我头上、肩上,我就好开心。世上有这样可爱喷香的雨吗?父亲还做了首诗说“花雨缤纷入梦甜”。真的是到今天回味起来,都是甜的呢。
摇下来好多簟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子、细枝、花梗等拣去,拣净后看去一片金黄,然后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钵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用木瓢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煮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母亲又把最嫩的明前或雨前茶焙热,把去了水气半干的桂花和入,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完全吸收在茶叶中。这是母亲加工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什么东西都得花心思,有窍门的。剩下的,母亲就用作枕头心子,那真合了诗人说的“香枕”了。
母亲日常生活,十二分简朴,唯有泡起桂花茶叶来,是一点不节省的。她每天在最忙碌之时,都要先用滚水沏一杯浓浓的桂花茶,放在灶头,边做事边闻香味,到她喝茶时,水已微凉了。她一天要泡两次桂花茶,喝四杯。她说桂花茶补心肺,菊花茶清肝明目,各有好处。她还边喝边唱:“桂花经,补我心,我心清时万事兴。万事兴,虔心拜佛一卷经。”喝过的茶叶,她都倒在桂花树下,说是让花叶都归根。母亲真是通晓大自然道理的“科学家”呢。
杭州有个名胜区叫满觉陇,盛产桂花。八九月间,桂花盛开时,也正是栗子成熟季节。栗树就在桂树林中,所以栗子也有桂花香味。我们秋季旅行时,在桂花林中的摊位上坐下来,只要几枚铜板,就可买一碗热烫烫的西湖白莲藕粉煮的桂花栗子羹。那嫩栗到嘴便化,真是到今天都感到齿颊留芳。林中桂花满地,踩上去像踩在丝绒地毯上。母亲说西方极乐世界有“玻璃琉璃,金沙铺地”。我想那金沙哪有桂花的软,桂花的香呢?
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它给我的印象,实在更真切动人。
——夏志清(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读琦君的文章,会很容易的进入琦君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
——隐地(台湾尔雅文化创始人)
粽子里的乡愁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褔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褔,大家有褔。”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褔?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褔还是没褔。褔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褔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褔,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
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