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3085丛书名: 无
美国一代史家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倘若您只想阅读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那么,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读麦克尼尔《世界简史》的N个理由——
1.全球持续畅销近50年,中文简体版首版已销售达10万册,本次新版逐句修订,文本更加精良;
2.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集结一生研究的心血之作;
3. 全球通史开山之作,初次完整讲述人类文明互动的故事;
4. 196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历经四次修订,内容体系臻于完善;
5.美国、日本近千所知名大学指定教科书;
6.美国空军学院(AFA)指定世界史教材;
7.位居日本历史图书通史类榜首,仅2012年便狂销50万套;
8.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臻选入门读物:读这本书,就能轻松搞定世界史。
9.全书收录100余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10.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世界通史读物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11.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知名史家纷纷推荐。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从隔绝孤立到动态交互,初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全球畅销50年,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鼎力推荐。中文简体版首版畅销近10万册,全新修订,重磅上市。
世界史的伟大书写,从威廉·麦克尼尔开始——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简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简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初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开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三十章,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四大文明,将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处于潜在状态的整体,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线,勾画整体而互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综览几千年间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世界简史》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部分为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第二部分为各文明之间的平衡,第三部分为西方的支配地位,第四部分为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他强调文明间的融合,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一一展现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文字引人入胜。
威廉·麦克尼尔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在广阔的范围内描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图景。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将对铸就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那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与认知。
赞誉推荐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 人类历史之初
第二章 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第三章 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五章 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六章 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七章 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一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二部分: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第九章 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 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第十二章 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 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 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第二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 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第十九章 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第二十章 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第二十二章 1500~1700年的远东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第三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四部分: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
第二十六章 “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1850~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4~1945)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第四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中文版序言
J·R·麦克尼尔(知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本书初版于1967年。我父亲打算把它作为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也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的教材版。《世界简史》的篇幅比《西方的兴起》短小得多,虽然比他在世界历史领域所作的最后努力《人类之网》(2003年出版)的篇幅要大得多。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其中几个部分是在全家去加拿大东部的爱德华王子岛度假的帐篷里写作的。这个小岛是我父亲的出生之地,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1964年夏天,他带着全家在那里度假一个月。母亲每天带着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和我去海边,而父亲则用打字机在我们身后的帐篷里写作。
威廉·麦克尼尔于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其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从小就显示出对历史学的兴趣,年轻时就立志要撰写世界历史。20世纪30年代,他读到了阿诺德·J·汤因比的三卷本《历史研究》,被它深深地吸引。汤因比的著作涉及全球各地,时间跨越几千年,提供了完整的人类历史。这在当时是非同寻常的,与威廉·麦克尼尔接受的历史学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的历史学局限于欧洲和现代美国史。但是汤因比还考察了中国、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千年历史。我父亲当时20多岁,就立志将来也要写汤因比那样的历史学著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服兵役,他被耽误了几年时间。当他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时,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简史》的指导原则。
在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专业仍然对世界历史持怀疑态度。名牌大学都不教授世界历史课程。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是更专业化。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最合适的单元是民族国家,或者至多是大洲的历史。
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历史的威廉·麦克尼尔是极少数的例外。他在课程中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就是你现在拿在手中的,这本教材有助于他得知如何过几年就修订一次。像所有的教材作者一样,他试图根据最新研究和解释修订,使它跟上时代。但是他的主要观念贯穿本书的各个版本。
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社区大学、两年制大专、一些州立大学也教授世界历史。这些院校的名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低于名牌大学。但是它们的课程设置不那么保守。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院校的移民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出生于墨西哥、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古巴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这些学生常常对世界历史比对欧洲历史更感兴趣。此后几十年中,美国大专院校里移民和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断增大,教授世界历史的合理性也不断增强。最终,美国有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麦克尼尔的《世界史》。
21世纪,随着世界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来说,非洲和中东现在比50年或100年前显得更加重要,美洲也是如此。本书是由一位世界历史的先驱性历史学家所编写,在这方面将能给你提供帮助。
威廉·麦克尼尔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人类历史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历史确实已成为一个整体……麦克尼尔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述得相当流畅易懂。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知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作者)
威廉·麦克尼尔学说贡献的意义需要予以重视。此前,世界史大多是留给了外行的业余史家和诸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阿诺德•汤因比等这样的历史哲学家。在对人类各个文明的兴衰模式和一般规律的研究探索中,他们均把各个文明视为孤立的、可以自行说明的事件来对待。而威廉·麦克尼尔在该书中,则对这种对待时间和空间的非历史的贬低做法加以取代,并由此证明,世界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且知性上受人尊敬的学术研究领域。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知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
世界历史的伟大开始,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知名历史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会异口同声地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
——凯文•雷利(Kevin Reilly,知名历史学家、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
威廉·麦克尼尔教授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所展现的那种综合能力,在这本《世界简史》中又有天才的发挥,而且,视野更加扩展。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他能够将各大文明的发展模式、它们的嫁接移植、冲突斗争以及各自的贡献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整合为一部全球的历史。
——杰弗里•布鲁恩(Geoffrey Bruun,知名历史学家)
威廉·麦克尼尔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简史》的指导原则。……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终,美国有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
——J•R•麦克尼尔(J. R. McNeill,知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一本书能够长销几十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首先,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文明的互动)出发,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跟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本书作者)
美国与我同僚及学术关系久而且深的威廉·麦克尼尔等无一不预觉到世界之进入“大一统”局面,无一敢深信这行将一统世界的大帝国(及其盟属)能有*必要的智慧、正义、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长期控御无情高科技的力量而不为高科技力量所控御。今后全球规模大一统帝国继续发展演化下去,是否能避免以往各大文化的*后没落与崩溃,正是关系全人类命运不能预卜的*问题。治中国通史不能仅凭传统经史的训练,具有近现代世界眼光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何炳棣(中国历史学界泰斗、《读史阅世六十年》作者)
这本书在四十多年前出版,轰动一时,成为世界史的标准教科书。现在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世界史已是显学。过去以国家历史为主题的史学,竟在逐渐转变为全球史观。从这个角度看,麦先生的书,的确有发踪之功。
——许倬云(知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誉退休讲座教授)
《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文明的互动,强调文明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人类历史有整体性,而关系则是整体性的体现。在这个方面,威廉·麦克尼尔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钱乘旦(知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若从威廉•麦克尼尔1963年发表《西方的兴起》一书算起,时间已过半个世纪,全球史不仅没有淡出史坛,反而被普遍承认为一种历史叙述范式。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历史活动,修正原有结论,开启新的思考,更成为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刘新成(知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
假使有人想找一本中文(或中译)的西洋通史或世界通史,我建议先到Google,直接搜寻“威廉·麦克尼尔”或“William McNeill”就对了。
——周梁楷(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专业的训练和充满想象力的眼光使得他能写出一部又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李弘祺(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威廉·麦克尼尔的书中,各种文明总是在相互作用,并同周围的非文明社会群体彼此影响。他认为,这种涉及技术、文化和经济交换(如贸易)等领域的接触是导致各文明内部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邵东方(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威廉·麦克尼尔治学严谨勤奋,著述宏富,耄耋之年尚笔耕不辍,对文明史的关注与研究是其史学成就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麦氏史学成就即得益于他对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黄河从中游开始离开蒙古草原的不毛之地,经松软的黄土高原,奔向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个肥沃地区易于开垦,零星的降雨滋润土壤,有时倾盆大雨带来突发的洪水,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连续几个季节都没有降雨,这样庄稼就会遭受干旱,偶尔干旱会持续几年,这取决于季风到达最北端的范围。
在这种脆弱的环境里,公元前 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民开始种植粟。后来,黄河流域的农民开始种植来自中东的小麦和大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但是在一个水资源可能极其缺乏的地区,水稻的种植从来不多,更多的是耐干旱的粟、小麦和大麦。
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三种不同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点被发现了。其中之一被称为“黑陶文化”,它发展出相当大的村落,有时还围以坚固的土墙。有关他们的大型祭祀陶罐形状的详细情况与中国文明早期的青铜器非常类似。因此,“黑陶”民族很可能是历史上中国人的祖先,虽然还不敢肯定地认为,创造了其他风格陶器的民族没有为正在形成的中国文明做出贡献。
从根本上说,中国文明是独立兴起的。半干旱黄土的独特自然环境意味着日常农业劳动与其他地区不同,而这为独特的、相对较高水平的、公元前 2000年左右开始发展的文化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它的早期,中国文明似乎已经受到外来入侵者的影响,这些外来入侵者的一些基本技术至少间接地来自西亚。
安阳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安阳是商朝的都城之一,年代定位于公元前 1400年至公元前 1100年。安阳揭示了与黑陶村庄农民遗留物质的一些重要差异,特别是王室墓葬包括殉葬马骨架、青铜武器和用具、马车。显然,这些特点是几乎同时代中东、希腊和印度战车征服者的强烈余音。其他两个证据是复合弓箭(特别加强了力度以使它更短但更有力,因此,在战车范围内非常有用)和城市的长方形布局—城墙内两条主要街道在中心呈十字形交叉。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以及黄河流域与西亚的遥远距离给一些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否认中国如此之早就与中东有如此重要的联系。中国文字的独特性和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也给那些否认中国文明从根本上受到遥远西边所发生的事件影响的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一旦战车受到人们喜爱,那么使用这种新式和占据压倒性优势武器的人就发现,他们可以轻易征服中亚绿洲的和平农耕者,正如其他战车兵能够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爱琴海地区一样。此外,面积不等的绿洲遍布中亚各地,这些绿洲都位于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沿岸,这些河流最终消失在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天山脚下的沙漠之中。的确,在一定意义上,黄河流域只是最大和最东边的绿洲而已,位于一条大河旁边,这条大河能够突破沙漠障碍,重新到达雨水灌溉地区,并且最终注入大海。
年代顺序关系符合战车技术向东、向西和向南传播的观点,因为征服者的战车首次出现于中东的时间,与同样的军事装备到达中国之间相隔 200年。但是这些绿洲的考古调查仍然是初步的,没有发现任何战车征服者的证据,尽管人们期望在那里追寻到战车征服者的足迹。这意味着安阳的统治者与西亚存在联系的说法仍然只是一种推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