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历史世界史索恩丛书·帝国边缘:英国在东方的征服与收藏,1750—1850年(套装全2册)

索恩丛书·帝国边缘:英国在东方的征服与收藏,1750—1850年(套装全2册)

帝国往事三部曲,东印度公司的克莱武、商博良等文物收藏家在古埃及印度的收藏史,一部与法兰西帝国史相伴相随的大英帝国主义史

作者: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 著,朱邦芊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ISBN: 978752014455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55.98

类别: 世界史 SKU:5d83f1665f984910453fea2c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4551

编辑推荐
荣获2005年达夫·库珀非虚构类作品奖《经济学人》优秀图书《星期日泰晤士报》(伦敦)年度五佳《观察家报》(伦敦)年度图书
大英帝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吗?大英帝国是如何被文物收藏家收集起来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如何影响了英法两国在埃及和印度的争夺?从内向外观察帝国,会是个什么样子?一段鲜为人知的私密帝国史。书写大英帝国史而不把法国涵盖在内,就像书写冷战时期的美国,却绝口不提苏联一样。 
内容简介
在这本想象丰富的书里,马娅·亚桑诺夫揭示了生活在大英帝国在印度和埃及边疆的收藏家们的非凡故事,追寻了他们的事迹,讲述了帝国主义的秘史。

亚桑诺夫通过被卷入之人的眼睛来观察大英帝国,探究了权力、开发和阻力的宏大叙事之下的真相。

《帝国边缘》叙述并研究了四个大陆,进入了一个人们生活、爱恨纠缠并彼此认同的世界,远比此前的叙述让我们相信的世界更加丰富复杂。正如本书所展示的那样,那个世界的痕迹如今依然触手可及,并是时下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一部焕然一新、令人信服、极富争议的历史著作。

作者简介
马娅·亚桑诺夫是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学教授。她的第一部作品《帝国边缘》(2005),获得了2005年的达夫·库珀奖,被《经济学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第二部作品《被自由流放的人》(2011),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现在被称为巴美列捷福奖)。作为2013年古根海姆研究员,亚桑诺夫获得了2017年温德姆–坎贝尔非虚构图书奖。她经常在《纽约时报》、《卫报》和《纽约书评》等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和评论。

译者简介

朱邦芊,专职译者。近年译作包括《不完美风暴》、《现代主义》、《最后的十字军东征》等。中译英作品A Social History of Middle-Period China: The Song, Liao, Western Xia and Jin Dynasties(《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已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  录
前言:帝国的世界,世界的帝国

第一部分 印度(1750~1799)

第一章 征服

第二章 跨越

第三章 妥协

第二部分 帝国的碰撞1798~1801

第四章 入侵埃及

第五章 攻占塞林伽巴丹

第六章 胜利的收藏品

第三部分 埃及1801~1840

第七章 对手

第八章 搬运

第九章 复苏

结语:收藏一个帝国

媒体评论
敏锐而动人……既是原创作品——并且文笔优美——又能吸引人一直读下去。

——《纽约太阳报》
一部历史杰作,精彩的原创与罕见的素材融合成颇具说服力的新叙事。大英的帝国再也不复往日模样。
——《卫报》(伦敦)
没有专注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帝国建造者……亚桑诺夫聚焦在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离经叛道的几个人身上,他们利用东方,将其作为重新塑造自我的手段……一个不为人知的迷人故事。
——《波士顿环球报》
免费在线读

帝国的世界,世界的帝国

加尔各答,一个晴朗的秋日清晨,难近母节过后不久。窄巷的尽头立起一座巨大的白色十臂女神像,那是湿婆的女性化身,雕像以竹条、制型纸和大量的鲜艳颜料制成,专供庆典之用。此前不久,我曾路过一个地方,看起来像是加尔各答的中央香蕉仓库,卡车卸下的成穗香蕉层层叠叠,在一幢山间小屋前堆积如山。再转个弯就走进一条油香弥漫的街道,那里的男人们都坐着揉搓然后油炸一种叫作拉杜(laddoos)的亮黄色甜点,炸好后堆成一座座高塔。但我面前却是最出乎意料的一幕:一座庞大的帕拉第奥式 庄园,装饰着两扇锻铁大门,耸立在重重窄巷之后,宛如手绘的舞台布景。

此地人称大理石宫 ,只是一栋部分意义上的住宅。房主是一个姓穆利克的正统印度教家族,1835年建成以来,他们在庄园里塞满了来自欧洲各地的艺术品和物事,并向访客开放——这使得大理石宫成为印度的“首家西方艺术博物馆”。我本可择日再来一探大理石宫的藏品和历史。但在那个早晨,在我走过前院巴洛克式的奇葩异卉,沿浅阶拾级而上时,不禁感觉自己徜徉在一个奇妙而未知的平行世界。我在台球室一张破损的皮制高背长椅上坐下。希腊诸神的石膏塑像和大理石雕像从四周墙壁向下窥探,屋顶的吊扇像二战轰炸机的螺旋桨一样在头顶盘旋。虽然城市的喧嚣就在数百英尺之外,这里唯一的声音却是后院一个名副其实的鸟舍里传来的婉转鸟鸣。简直像是狄更斯入乡随俗了。

这种地方在文化上实属怪异,但考察这一点绝非难事,只须感受各个物事,而它们显然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如果试图从它本身出发来严肃地理解它的意义呢?我在研究大英帝国文化史期间参观了大理石宫。我读过的有关帝国和文化的大部分内容都为我们详尽地描绘了一幅或许暗藏杀机的画面,画面中的欧洲白人殖民者试图取代、占有或贬低他们所遭遇的非欧洲民族和社会。那些内容更多地关注欧洲人如何应付非欧洲人而非相反,讨论的重点往往是冲突而非融合。但我在这里看到了一幅全然不同的画面:这是一个真正嵌入东西两方文化之中的所在,也是依然鲜活生动的帝国遗迹。我想知道,如果穿过这样一扇大门走进帝国的历史,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从内向外观察帝国,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在写作本书期间遭遇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东西方并列交融,大理石宫只是其中之一。有那么令人心跳骤停的一刻,我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一家档案馆的密室中发现了莫卧儿王朝皇帝的信件,它们都叠成窄长条,塞在一个破旧的金属箱子里,仿佛自从萨沃伊 的收信人在200年前阅毕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碰过它们。还有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我在一座埃及神庙的空寂废墟上发现了一位离世已久的英国外交官的名字,它有气无力地刻在石头上——徒劳地寻求不朽。后来我竟然在纽约发现了他劲敌的签名,就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玻璃天花板下的丹铎神庙 内墙之上。一次我在佛罗伦萨郊外的山坡上参观一座完美的托斯卡纳庄园,却发现了一把虎头刀柄的长刀,这是在1799年那场大英帝国最跌宕起伏的战役中,从印度南方城市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缴获的。

这些散落四方的凭据——从欧洲乃至美洲,到英国及前大英帝国各地——没有一个是有关大英帝国的大多数书籍所标榜的物证。那种历史往往不带个人色彩,时而空谈理论,常常会脱离欧洲和其他非帝国世界更广阔的背景。与之相反,本书的核心内容乃是所有这些遗存之物背后的故事。每一件遗物的前主人都曾经在大英帝国最东端的印度或埃及生活过,那是东西方长久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边界开始形成的年代。这些遗物的前主人是以有形的方式接触异域文化的男男女女:物事的收藏家。他们购买、委托、交易、掠夺、偷盗、俘获、搜寻;既维护也时有破坏;既感动莫名又垂涎三尺;他们失去了一切,却把那一切记在心间。这些收藏家用自己的生命和遗产为东西方搭建起桥梁,把我们带入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私密帝国史。他们还好比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英国本身是如何在印度和其他地区汇集成一个帝国的宏大故事。

对于不列颠和大英帝国来说,从1750年到1850年这100年是帝国形成的世纪。1750年,不列颠还是一片帝国汪洋中的孤岛。这座小岛上只有八百万人口,是宿敌法国的一半,这种失衡引发了巨大的民族焦虑。  相比之下,不列颠的殖民帝国也平平无奇。在大西洋世界,西班牙和葡萄牙仍是最大的霸主。法国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尽管英国的北美殖民地让临近的新法兰西 相形见绌(英国在那里有250万殖民者,而新法兰西却只有微不足道的七万人),但法国却威胁要将它在五大湖地区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定居点连将起来,遏制十三殖民地,并将令人心动的西部纳入囊中。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与法国、西班牙或意大利诸邦相比,英国的存在感很低。在印度,它只是在海岸地区拥有“代理店”(或称贸易前哨)的欧洲诸国(包括葡萄牙、荷兰、法国和丹麦)之一。西班牙、葡萄牙及荷兰垄断了与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荷兰控制着属于当今印度尼西亚的几个颇有价值的香料岛);至于南太平洋这个英法后来激烈对抗的地区,直到1768年詹姆斯•库克 船长首次出海远航之后,英国才将探索的目光投向那里。

但截至1850年,世界以及英国在其中的地位都大不一样了。英国成为世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人口高度城市化,比1750年多了将近两倍。欧洲各地几乎都遭遇了入侵、革命或内战的灾难,唯有英国幸免于此。在欧洲,英国享有空前的外交和政治权威,以及工商和财政上的优势。在海外,英国从前的帝国对手鲜有能与之匹敌者。老牌殖民势力只有法国可与之一战,其帝国在1830年重新发动了对阿尔及利亚的侵略。但在这个世纪的中期,英国全球力量的最大挑战者仍在形成之中: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帝国都在争先恐后地奔向太平洋。1850年的大英帝国囊括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从渥太华到奥克兰,从开普敦到加尔各答,从新加坡到西班牙镇,无远弗届。世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臣民;还有数百万人居住在英国投资和间接控制的国度(如阿根廷或葡萄牙)。伴随这种地理扩张而来的,是意图、人员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把帝国的众多互不相干的部分连结起来。大英帝国向来不乏批评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它在名义上(或地图上)的连贯性也永远强于实际情况。但到了1850年,很多英国人逐渐把帝国看作是英国本身的基石之一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帝国的太阳升起来了,似乎永无日落之虞。

抢先评论了 “索恩丛书·帝国边缘:英国在东方的征服与收藏,1750—1850年(套装全2册)”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EUR €40.99
阅读更多
缺货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老布什图书馆绝密档案新近解密!哈佛大学现代史专家,还原改变苏联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五个月)

EUR €38.99
评分 4.67 / 5
加入购物车

半小时漫画世界史(其实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世界史。)

EUR €25.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下册,东东精选赠送全球通史主题笔记本)

EUR €67.98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